光果莸 :唇形科莸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3:53

光果(学名:莸属 tangutica Maxim.)是唇形科莸属植物。

形态特征

直立灌木,高0.5-2米;嫩枝密生灰白色绒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0.5-2厘米,顶端钝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常具深锯齿,锯齿深达叶面1/3-1/2处,表面绿色,疏被柔毛,背面密生灰白色茸毛,侧脉5-8对,在叶背凸出明显,在表面常微凹;叶柄长0.4-1厘米。

聚伞花序紧密呈头状,腋生和顶生,无苞片和小苞片;花萼长约2.5毫米,果萼长约6毫米,外面密生柔毛,顶端5裂,分裂达中部以下,裂片披针形,结果时花萼增大;花冠蓝紫色,二唇形,下唇中裂片较大,边缘呈流苏状,花冠管长5-7毫米,雄蕊4枚,与花柱同伸出花冠管外;子房无毛,柱头2裂。蒴果倒卵圆状球形,无毛,长约5毫米,宽约4毫米,果瓣具宽翅。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近种区别

该种近似毛球莸莸属 trichosphoera W. W. Sm.),但后者叶片宽卵形至卵状长圆形,边缘有规则钝齿蟳,齿深不超过叶面的1/3处,两面以及花萼、花冠外有明显腺点,果瓣无明显的翅可以区别。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省河南省、湖北、四川省河北省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约2500米的干燥山坡。

生长习性

光果莸一般与耐旱的霸王、猫头刺沙冬青、窄叶锦鸡儿、红砂等组成优势群落。是一种喜光灌木,不仅能在缺磷、少氮地区生长,而且在pH值偏碱性土壤上也生长良好。

繁殖方法

种子及插穗采收

在9月下旬在原生境,采收健壮植株上的接近成熟的种子,集中进行种子自然后熟处理,再通过适当的风干、种子精选后放入网袋,在室内常温袋藏。在5月中旬采穗,以当年新生半木质化的健壮嫩枝作为插穗修剪枝。

插穗处理

用锋利的剪刀斜剪茬口,剔剪插穗下半部2/3小枝,留3-5个小枝即可。做到采剪一批,剔枝一批,处理一批。将修剪好的插穗,每50-100根插穗基部对齐束成一捆,穗稍向上集中置于清水中浸根24小时。清水应浸没插穗下部1/2处。

选择育苗地

育苗地以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灌水方便、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最好;或通风良好,灌溉方便的温室。

适时播种和插:在4-7月进行。苗床直播育苗的播种量由种子的发芽率和适宜育苗密度确定,一般光果莸的适宜育苗密度是每667平方米为22.2万株。苗床直接撒播后覆土1-2厘米稍加镇压;扦插育苗是用与插穗粗度接近的小木棍,在苗床上打孔,孔深2厘米将浸泡处理好的插穗取出,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溶液中浸泡1分钟后,逐个放入孔中,扶正穗条并压实插孔。播种前灌足底水,保证幼苗期所需水分并减少幼苗期浇水次数,以防根腐。

苗期管理

幼苗怕涝,苗木出齐后要少浇水,勤松土,土壤干旱时再浇水,床面稍干时及时松土除草;幼苗高10-15厘米及时间苗,可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以免苗木徒长,造成倒伏。

栽培技术

栽培时间

秋季或春季随整地进行栽植。种植前先进行灌溉,待地地稍干,施入腐熟农家肥面积均3立方米,磷酸氢二铵20千克,深翻30厘米,耙平。

起苗与栽植

大棚里种植的苗木在定植前两星期要揭棚练苗,揭棚要逐步进行,使苗木逐步适应外界的环境条件,直至全棚揭开。将无病虫害的苗木取起,放入转运筐,起苗时要保证根系完整,力求做到随起随栽。栽植的株行距为20厘米×20厘米。

定植后管理

栽植后要浇透水1-2次,待地稍干后,及时松土,在生长期间要及时除去杂草。光果莸在春季萌发前或秋季落叶后,可以根据造型进行修剪。在开花期多施磷钾肥能延长开花时间。植株成活后管理可以相对较粗放。

病虫防治

苗期易发生猝倒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0.1%的溶液交替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光果莸可用于营造水保薪炭林。同时又是优良地被绿化植物,花型优美,开蓝紫色小花,可供观赏,叶和种子均含樟香型油,气味清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