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棘球海胆 :球海胆科北紫海胆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3-09-25 12:12

光棘球海胆(学名:Mesocentrotus nudus),也称紫海胆、北紫海胆,是一种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的海胆,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库页岛日本北部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沿海一带。光棘球海胆的外壳呈半球形,最大壳径可达100mm,口面平坦,反口面比较隆起。它的生长速度与生长海域的水温密切相关,喜欢高盐水域生长,却不适应在低盐度的海域生长。

形态特征

步带区与间步带区的膨起程度相似,壳形口面观为圆形。成体体表面以及大棘的色泽均呈黑紫色,管足的色泽为紫色或紫褐色。大棘针形,较粗壮,表面带有极细密的纵刻痕,最大长度可达30mm以上。赤道部附近的每片步带板上生有大疣1个、中疣2-4个、小疣若干个;间步带板上生有大疣1个、大小不等的中疣和小疣15-22个,中疣和小疣在大疣的上方及两侧排列成半环状,大疣的基部生有疣轮。顶系稍隆起,第一眼板和第五眼板与围纲部近圆形,肛门稍偏于后方。管足孔的排列方式为每6-7对构成一个小弧,管足内的骨片呈C形。体型属大中型,成熟季节生殖腺色泽淡黄色至橙黄色,质量较好。

生活习性

光棘球海胆多选择水深20米左右的岩石海底栖息,喜欢高盐水域生长,却不适应在低盐度的海域生长,喜欢温冷岩石海域。它的生长速度与生长海域的水温密切相关。

分布范围

光棘球海胆主要分布于山东省辽东半岛,以及俄罗斯库页岛日本北部等地。

经济价值

光棘球海胆在中国和日本是重要的食材,日本把它的卵作为制“云丹”(海胆酱)的重要原料。光棘球海胆目前已有人工规模化养殖,产自大连市紫海胆被认证为地理标志农产品。

幼体培育

水质条件及管理

幼体发育的适宜水温为2 0 ~ 2 3 ℃ ,浮游幼体期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为27‰~35‰ ,盐度低于27或者高于35,其生长缓慢,变态率低 ;低于23或者高于39则不能变态发育。幼体培育过程中,采取微充气或搅池的方法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还会使浮游幼体分布均匀,避免 “聚堆”现象。每日换水l~2次,每次换水量l/2 ~2/3,换水时要尽量避免对幼体造成损伤。用虹吸法来清除池底,改善水质。

培育密度

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棱柱幼体几个阶段,长出两个腕来,称为二腕幼虫。幼虫的培育密度控制在0.5~1个/m1,密度过大,会导致个体发育迟缓或发育不良,骨针会从腕的先端长出来,引起幼体死亡。调节培育密度时,多采用虹吸法,不宜采用拖网等方法,否则极易造成幼体腕的损伤。

饵料投喂

幼体发育到棱柱幼体期,此时幼体消化道发育基本完成,应及时投饵。如果投饵不及时,会影响幼体发育。饵料以角毛藻为主,混投盐藻和金藻。投喂方法以少量多次为宜,一般每天分4~6次投喂。饵料的投喂量要根据培育密度、发育不同时期和培育水温等决定。关键是每次投饵后,对幼体胃进行镜检,确定最佳投饵量。投喂量过少,影响幼体发育,过多则水质条件变差,易引起幼体死亡。

稚海胆培育

水质管理

稚海胆阶段对水质要求较高,要保持适宜的水温,紫海胆苗最适生长水温为10~20℃,水温低于5℃基本不摄食。日换水2次,日换水一个全量以上,以保持充足的溶氧。每隔10d左右倒池一次,及时清理残饵、粪便与死亡个体。

饵料供应

在稚海胆附着阶段,海胆摄食采苗板上的底细硅藻为主,为了保证稚胆有充足的饵料 ,应控制好补肥和采光。为维持底栖硅藻繁殖与稚胆生长的同步性 ,每隔4~5d施肥一次。氮肥5g/立方米,磷肥0.5g/m³。光照应控制在500~30001x之间,光照过弱不利于硅藻生长,过强会导致绿藻门繁殖过快,抑制硅藻生长。

剥离

采苗板上底栖硅藻被吃光呈透明状,此时应剥离,剥离时稚胆的胆径应在2~3mm以上。剥离用软毛刷,将稚胆轻轻刷下,尽量避免机械损伤,放入有海藻的网箱中,暂养密度以20000个/平方米为宜。随着稚胆壳径的增长,调整培养密度 ,当海胆达到10mm时,每箱在2000~3000个为宜,适当施用药物(抗生素类)预防病害。当网箱中有30%海胆直径到1cm以上时,应挑出分池培育,当直径达2cm以上时,就可以挂海养殖了,海胆的育苗工作也就结束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