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登传 :兰登传

更新时间:2024-09-20 15:45

《兰登传》是由托比亚斯·斯摩莱特著,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0年1月出版的图书。

书籍信息

图书价格:18.00元

图书类别:文学

上书时间:2010-10-30

出版时间:1980-01

印刷时间:1980-01-01

装订:平装

作者简介

托比亚斯·乔治·斯摩莱特(TobiasSmollett,1721–1771年)、英国作家。作为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擅长撰写讽刺喜剧,以讽刺手法刻画社会各个阶层中的人物。他虽然经常讲述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人们却总能够从中了解十八世纪的实际生活情况。最后一部小说《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 (1771年)可谓他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五位主人公的信件,讲述了英国一家人游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经历。

处女作《兰登传》(1748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自传性作品,讲述了一位苏格兰年轻人力图发财致富的故事,其中包括许多发生在海军船只上的鲜活场景。《佩雷格林·皮克尔传》(1751年)的主人公是一位英格兰人,包含了斯摩莱特一些最为机智和欢快的讽刺。

斯摩莱特出生在苏格兰的丹巴顿郡。他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成为外科医生学徒。1739年来到伦敦。次年以医生助手的身份加入海军远征队,参加对西印度群岛上的西班牙人的作战。1744年他在伦敦定居,不久之后就将注意力从医学转移到写作。他的作品包括剧本、诗歌、政治讽刺、历史和欧洲游记。他还是一位新闻工作者、编辑和翻译。

内容简介

《兰登传》的主人公苏格兰青年兰登被祖父剥夺了财产继承权后,前往伦敦。路上历尽艰辛,先是被抓壮丁,后当了助理医官,并结识了富家女娜西霞,救她免于非礼。为了改善境遇,和朋友冒充贵族混入上流社会,屡屡碰壁,后与娜西霞再次巧遇,真诚相爱,但遭到后者的哥哥的阻挠。经历了许多磨难后,他继承了海外发迹归来的上辈的财产,终于和娜西霞缔结良缘。小说带有自传性质,属于流浪汉小说传统。通过主人公的流浪冒险经历,小说广泛地反映了十八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黑暗和各个阶层的生活情景。

背景资料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发展概况

17世纪上半叶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成长。封建制度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革命力量聚集在国会周围,同国王进行激烈的斗争。国王向国会宣战,国王战败。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国会废除君主制,宣布英国为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复辟王朝,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

17世纪上半叶

重大变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变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英国诗坛出现了以约翰·弥尔顿为代表的革命诗人。重要作家还有约翰·班扬和德来顿。

重大变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

班扬(1628-1688)青年时代参加过国会的军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入狱十多年,后从事传教活动和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有:《罪人蒙恩记》、《天路历程》(1678,1684)、《恶人先生的生平和死亡》和宗教讽喻小说《神圣战争》。班扬的作品简洁、生动、有力,在语言和小说技巧方面为斯威夫特和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铺平了道路。他的名作《天路历程》是一部寓意深刻的讽喻小说,描写主人公“基督徒”逃出“将亡城”,途径“失望”泥潭、“名利场”、“疑惑”城堡,历经磨难,终于到达“愉快山”。小说以梦幻故事的形式表达了抨击了复辟王朝。

班扬(1628-1688)

18世纪的英国,政治上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经济上资本的原始积累规模越来越大。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国启蒙作家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残馀,也批评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端。

诗人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在18世纪初期有较大影响。他善于以议论和哲理入诗,语言精练锋利,诗体文论《论批评》宣扬新古典主义理论,另着有滑稽英雄诗《夺发记》和长篇讽刺诗《群愚史诗》等作品。

诗人蒲柏(1688-1744)

这一时期,英国期刊文学发展很快。期刊《闲谈者》和《旁观者》赞扬自然人性,讽刺矫揉造作,文笔幽默,简练自然,对英国散文和随笔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哥尔德斯密(1730-1774)的《世界公民》假托旅居英国的中国人的通信,对英国社会的虚伪和造作进行了批评。他的小说《威克菲牧师传》中天性善良的牧师总是面临层出不穷的问题,刻画得非常成功。他还写有喜剧《屈身求爱》等作品。戏剧家理查·谢立丹(1751-1816)的作品贴近生活,他在《造谣学校》和《情敌》等作品中巧妙地进行社会批评,讽刺对象有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讲究时髦的贵妇人和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等。

18世纪中期,英国诗歌从新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约翰·汤姆森(1700-1748)的《四季歌》描写自然景色,抒发心灵感受。扬格的《夜思》和格雷的《墓园哀歌》流露出感伤的情绪。罗伯特·彭斯(1759-1796)是苏格兰诗人,他的《人有人的志气》、《大麦约翰》和《两只手》等诗歌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鞭挞乡绅、教士的荒淫无耻,表现劳动人民的正直、勇敢和光明磊落,充满乐观精神。

18世纪,英国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现实主义小说。重要作家有丹尼尔·笛福、斯威夫特、理查生、斯摩莱特和菲尔丁等。以斯泰恩为代表的英国感伤主义文学也产生过重大影响。感伤主义文学同情不幸者的遭遇,醉心人物感伤心理的描写,置感情于“理性”之上,喜用的体裁是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感伤主义文学对欧洲大陆和后来的意识流小说有较大的影响。18世纪末,英国出现“哥特式小说”,作品充满神异、恐怖和暴力,如写古堡闹鬼故事的华尔普尔的《奥特朗托堡》。

笛福(1660-1731)当过商人,主办过刊物,年近六旬时第一部小说《鲁滨逊飘流记》(1719)问世。小说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年轻时代独自前往海外经商,几经波折,获得成功。后在做黑奴生意时遇难,他孤身飘流到一个荒岛上。度过难关后,他又用火枪和《圣经》征服了土人“星期五”,成了荒岛的主人。鲁滨逊是18世纪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典型:富于进取和冒险精神,一心想着去海外冒险,去开辟世界,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富于劳动热情,在荒岛上凭借双手和智慧艰苦创业,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和实干精神;有着海外殖民者的特征,这一点在他与土人“星期五”的关系上表现得很明显。《鲁滨逊飘流记》开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丹尼尔·笛福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鲁滨逊的沉思集》(1720)、《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弗兰德斯》(1722)和《杰克上校》(1722)等。

笛福(1660-1731)

斯威夫特(1667-1745)是讽刺作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同情爱尔兰人民的痛苦生活,反对女王陛下政府的专制,最著名的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1726)。小说中,船长格列佛叙述了他4次航海中的奇遇。在小人国里,格列佛先是成了俘虏,后又卷入两个小人国之间的纷争。在大人国,国王爱好和平,厌恶战争。在飞岛国里,作者通过对飞岛的奇幻描写,讽刺了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政策。最后,格列佛来到贤马国。马是这里具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具有各种美德。作者通过这种幻想旅行的方式对英国的君主政体、司法制度、殖民政策和社会风尚进行了揭露和讽刺。同时通过对贤马的描绘,寄托了自己的共和政体的政治理想。小说想像奇特,讽刺尖刻,独具一格。

斯威夫特(1667-1745)

理查生(1689-1761)首创“书信体小说”,他一生用书信体体裁写了3部家庭小说。《帕美拉》(1741)讲述一个女仆拒绝男主人求爱而最后又嫁给他的故事。《克拉丽莎》(1748)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不幸遭遇,心理刻画细致深刻。《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1753)是一部劝世的爱情小说。理查生的小说将广大的社会场面集中压缩于家庭婚姻之中,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

理查生(1689-1761)

斯摩莱特(1721-1771)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兰登传》(1748)、《皮克尔传》、《菲迪南伯爵》和《原子传》等。斯摩莱特对社会强烈不满,作品中社会批判倾向鲜明,小说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讽刺辛辣,人物漫画化。

斯摩莱特(1721-1771)

斯泰恩(1713-1768)主要作品有小说《项狄传》和《感伤的旅行》。《感伤的旅行》(1768)没有像一般的游记一样描写自然风光,评介社会生活,而是通过许多细节,夸张地描写主人公的感觉和敏感的内心变化,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这部作品标志着感伤主义文学的兴起。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