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伯和 :西周时期共国的国君

更新时间:2023-11-10 11:24

共伯和(生卒年不详)是在厉王姬静之间(前841年至前827年)执政的一个诸侯。关于他的具体身份和角色存在一定争议。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共国(位于今天的河南辉县)的国君,名字叫和,以行仁义而受到诸侯的推崇。另一种说法认为“共伯和”是卫武公的别称,但这一说法已被证实是错误的。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前841年,由于周厉王的暴政引发了国人的暴动,厉王被迫逃亡,而共伯和在诸侯的推举下执掌天子的事务,被称为“共和元年”。共和持续了十四年,直到厉王去世,政权归于姬静,共和时期结束。共伯和在此后“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此外,共和元年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确切纪年的开始。最近发现的清华简中的《系年》记载了厉王的暴政和共伯和的执政情况,其中提到共伯和在周宣王即位后归于宋国。尽管如此,关于共伯和的身份和角色仍存在学术界的争议,尤其是对于召公的身份。

简介

共伯和,西周年间摄行天子位的诸侯。《竹书纪年》等皆曰共和行政即是共伯和干政十四年。

争议

关于共伯和乃至于共和行政,史学界有争议,分为两派:一、先秦文献皆曰共伯和行天子事。二、西汉今本《史记》言“周公召公执政号曰共和“,此说为孤证,极可能为伪。

战国的《竹书纪年》(即《汲冢纪年》)记载厉王出奔,共伯和干王位,史称“共和行政”。同时很明确地说共伯和,就是共国的伯,名和。也就是说他是封于共国的诸侯,名叫做和。《世本》也说共伯干政。

《庄子·让王》:“许由娱於阳,而共伯得乎共首。”晋朝司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人,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皆请以为天子,共伯和即干王位。”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慎人》:“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高诱注:“共,国;伯,爵也。弃其国,隐於共首山而得其志也。”

吕氏春秋》:“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

汲冢书》:共伯名和。《国语补音》卷一

竹书纪年》曰:共国之伯名和,行天子政。《通鉴外纪》卷三

《纪年》云:共伯和即干王位。《庄子·让王》释文

《纪年》:(幽)〔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晋书·束皙传》

近年出土战国清华简系年》:厉王大虐于周,卿李(士)、诸正、万民弗刃(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龙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姬静,宣王即位。

西汉司马迁的今本《史记》载,西周厉王奔彘后,朝政由周公、召公所共同执掌而称“共和执政”。

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记载。正是这件事让我们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我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所以说,共和行政,无论这个“共和”指代的是什么,总是对中国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