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玉高速公路 :从青海共和县到玉树的高速路段

更新时间:2024-09-21 05:27

共和-玉树高速公路,简称共玉高速,又称共玉高速公路,中国高速公路编号:G0613。

共玉高速公路是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一纵一横两联”公路网中“一纵”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点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终点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该公路总投资269.6亿元,全长634.8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区路段达227公里,占线路总长约36%。共玉高速通车后,从西宁市到玉树市的行程将由昔日的12小时左右缩短至8小时。

2017年8月1日,我国首条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通往玉树地区的“生命线”公路通道,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通车运营。

简介

共玉公路起自共和县的恰卜恰镇,接北京-拉萨高速公路共和至茶卡公路,终点止于玉树县结古镇(新寨东)。途经海南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一路翻越河卡山、鄂拉山、姜路岭、长石头山、大小野马岭、巴颜喀拉山脉、雁口山,跨黄河通天河,公路全线穿越冻土区,其中多年冻土路段长达227.7公里,占路线总长的35.8%。

全线平均海拔在41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是在青藏高原冻土区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共和至玉树公路改扩建一期工程,是在现有的G214线附近平行新建一幅分离式公路(局部采用整体式),二期工程是将现有G214线二级公路升级改造为另一幅,与一期工程共同组成高速化公路,实现共和至玉树公路高速化的目标。

共玉公路是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构建的“一纵一横两联”生命线公路通道的重要路段,也是交通运输部西部大通道“八纵八横”中的一横,它的建成对充分发挥国道干线路网的主骨架功能,提高青海公路网交通整体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对推进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实施,改善沿线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区域内高原特色农业,解决沿线农牧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加快藏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过程

2010年,根据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关于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抗灾能力,提高西宁市至玉树公路建设等级和保障能力等要求,青海省交通运输部门立即启动建设共和县至玉树高速公路(即共玉高速公路)。

2014年12月18日,经过4年建设,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首条高海拔、高寒地区的高速化公路——全长635.61公里、概算投资114.4亿元的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一期)基本建成通车,与现有214国道构成了通往玉树的高速化内蒙古省际大通道。共玉高速化公路(一期)建成通车后,西宁到玉树市行车时间缩短2小时。

4月26日,随着挖掘机在黄河源头地区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高原地带开始破土施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共玉高速公路)二期国道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建。二期单幅工程预计在2016年8月底建成,公路为分离式双线四车道,全线设计时速每小时80公里,起点和终点分别为共和县恰卜恰镇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

2022年11月5日消息,共玉高速灾后恢复重建路段正式全线贯通。

建设技术

保冻

在多年冻土地带施工,如何有效保护冻土,提高路基的稳定性,是决定工程命运的关键。共玉公路在设计中充分借鉴和采用公路建设已有研究成果,认真详细地开展沿线多年冻土专项地质勘查,按照“保护冻土、减缓融化”的原则进行设计。自2011年5月开工以来,共玉公路共取得15项技术进步与创新,其中两项获国家专利,在多年冻土路基、桥涵、隧道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保护冻土是我国冻土区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青藏高原G214线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科技示范工程”,广泛集成已有交通行业科研成果,结合共玉高速路建设实际需求,系统地应用即有技术,尽量让冻土“继冻”,从而提高工程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共玉高速路部分路段和隧道浅埋段,林立着大片长铁棒状的设施,这种设施被称为“热棒”。成千上万的“热棒”插入冻土层,目的是将冻土中的热量散发出去,将空气中的冷量传递进土层,使冻土层保持冻结状态,从而实现路基稳定。

在部分路段的路基结构体内,还埋设着直径不等的涵管状通风管,使路基内部通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达到保温的目的;部分路段的路基则由大小不等的石片或小石块堆砌而成,这种片石路基或碎石路基也是为了实现对冻土的有效保温而设计。

实际上,治理冻土的很多技术早在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建设中已得到有效应用,但却是首次大规模在青藏高原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应用。所以,此前多年的积累,也成了共玉高速路工程成功穿越高原冻土区的关键。

解冻

有的地带需要解冻。常年冻土地段施工人员采取用加厚棉篷布在夜间温度较低时覆盖保暖,白天气温升高到5℃以上时将棉篷布翻卷掀开,让阳光直射冻土,保证了冻土地段很快解冻,大大提高施工生产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生态保护

三江源地区不仅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湿地分布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沿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对水环境安全保障要求极高,因此,共玉高速路的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急需多年冻土区路域边坡与弃土场生态恢复技术、路域生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公路沿线湿地保护技术等技术的支撑。

通过实施绿色交通建设技术,实现路与环境和谐共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植被护坡技术、弃土场设计与施工技术等可用于共玉高速路的生态安全建设;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可用于共玉高速路实现路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需求;隧道绿色照明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等,更是适用于绿色管理设施的建设。一项又一项专为共玉高速路而定制的技术相结合,便成了攻克生态难题的利刃。

参建人员在路基清表施工中将草皮连带草根共同移植培育,洒水后用黑色遮阳网全覆盖,保证了草皮的再利用率,实现了“无痕迹”施工的环保目标。

为保护公路周边环境,共玉公路一期工程共完成草皮移植和三维网植草生态防护约660万平方米,生态防护覆盖率达95%以上,资金投入约占概算投资的5%以上。

多个第一

共玉高速公路是我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首个项目,建设过程中诞生了省内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六个“首次”。

青海地方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纳启财说:“建设中,我们首次对预制场、大桥、隧道等重难点、隐蔽部位采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监控管理;首次使用网上银行监督的形式对施工、监理单位的建设资金进行监控;首次集成采集分析重难点工程相关数据;首次在姜路岭隧道多年冻土浅埋段采用全自动远程数据采集系统进行监控热棒处理效果;首次采用钢筋加工数控设备、智能张拉设备;首次开通单向9座隧道施工人员进出隧道管理系统。”

重大意义

缩短车程

江永扎西老家在玉树市下拉秀镇,他是常年往返于西宁市和玉树市之间的大巴车司机。已经跑了8年大巴车的江永扎西目睹了共玉高速公路的建设历程,更是亲身感受了共玉高速公路带来的便捷。

“早些年,听父辈们说,从玉树到西宁需要走7天,我小的时候跟着家人去西宁,那个时候路上要走3天,后来等我开大巴车的时候要走将近18个小时,路不好,也不敢开得太快。如今,只要8个多小时就能到西宁,路况比以前更好了,这些变化太大、太快,感觉像做梦一样,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江永扎西深有感触地说。

这不仅仅是江永扎西的感触,更是玉树藏族自治州40万各族干部群众的感受,共玉高速公路通车,长江变通途,从此,玉树并不遥远。

探索抗冻土带

共玉高速公路作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建设的首条高海拔、高寒、高速的公路,对于我国今后在高原、高寒地区建设隧道、桥梁和道路工程具有极高参考价值。青海地方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纳启财介绍,施工期间,科研人员在无任何现成经验可供参照的情况下取得多项技术突破,相关科研项目有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资料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第一条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开建.中国高速网.2015-01-18

好消息!共玉高速灾后恢复重建路段正式全线贯通.今日头条-青海法治报.2022-11-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