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

更新时间:2023-04-12 08:46

黄河(英文名:Yellow River)别名大河、上河、河等,是中原地区第二大河,世界长度第五的大河,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中国北方地区,流域经纬度范围为东经96°—119°,北纬32°—42°,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曲盆地,自西向东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河源市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自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黄河尾闾包括滨州市东营市,主要支流有洮河汾河渭河等,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横跨昆仑、秦岭、祁连地槽和华北地台四个大地构造区域,受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至晚更新世,黄河由内陆湖盆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市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黄河流域内地层发育齐全,各时代均有分布。黄河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黄河流域主要位于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为齐全,优势矿产是煤、石油、天然气等。 黄河流域有鱼类130种,底栖动物38种(属),水生植物40余种,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58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8处。

黄河流域在110万年前便有人类生活,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的水利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流域农牧业历史悠久,截至2021年,粮食产量占全中国35%,采矿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6成以上。流域内交通运输便利,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等航运机场,在中国客运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黄河流域人文历史丰富,是河套平原文化、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河伯献图、后羿射日等传说的发生地。流域内古迹众多,主要有蓝田人、北宋东京遗址等。黄河流域也拥有众多中原地区非物质遗产,包括豫剧、少林功夫、太极拳等。流域内自然、人文景观优美,主要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壶口瀑布泰山等。

名称由来

黄河因河水颜色浑黄而得名。黄河的称谓,从商代以来的“高祖河”“宗河”“大河”“上河”“河”,在秦汉之际发展为“黄河”。《史记》《汉书》记载一般称黄河为“河”。黄河之名正式出现于西汉时代,《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同样的内容,《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则记载:“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但仍未被采用,直到宋代,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位置境域

黄河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中国北方地区,经纬度范围为东经96°—119°,北纬32°—42°,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盆地,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东西长约1900千米,南北宽约1100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5464千米。

历史变迁

形成过程

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距今150万年~115万年)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至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在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早更新世,华北—塔里木古陆块上有着许多古湖盆,到晚早更新世西部又增添了古扎陵、鄂陵湖和古若尔盖湖。这些湖盆水系互不联通,各自成为独立的内陆水系,包括共和湖盆水系、银川湖盆水系、汾渭湖盆水系、华北湖盆水系。由于西高东低梯形台地的形成,每个湖盆都是当地河流的归宿,今天的渤海,当时也是湖。

更新世地壳产生明显的差异性构造运动,湖盆之间的隆起带上升强烈,引起河流急剧下切,不仅使早期古河道继续加深增宽,而且区域性水文网络开始出现,某些地段由于水流强烈的溯源侵蚀逐步连通形成大河,在长达105万年的中更新世,黄河由多元的独立湖盆水系逐步发展成为一条统一的古黄河。大体上在早中更新世,阿尼玛卿山以东地区地壳出现大面积抬升,隆起段的河流负向侵蚀强烈,首先是共和湖和汾渭湖被拉开,湖泊渐次消亡,从龙羊峡至小浪底,所有的河谷地段普遍发育着最高一级阶地——第四级基座阶地。从晋陕、三门峡、孟津峡谷和兰州市等宽谷地段古黄河及其支流发育的第三级基座阶地,共和盆地、汾渭盆地发育良好的三级阶地,以及陕北地区、陇东、宁南、陇西县地区的(土掌)地和(土丈)地,都是发育在晚中更新世,它的割切深度一般30~50米,最深达70米,说明这是古水文网的大发展时期。至此,除共和盆地以西和沁阳盆地以东仍为独立湖盆水系外,其余地段古黄河已相互沟通,古黄河流域中都已出现统一的古水文网系统,河道也基本定型。

晚更新世,水文网的大部分古湖盆已淤积消亡,少数存留的水域面积也大为缩小,如扎陵、鄂陵、若尔盖、临河、冀中及天津等古湖泊。古冀中湖因泥沙淤积使湖区面积大为缩小,其东侧断隆上升,将古湖一分为二,位于北部者仍称冀中湖,展布于南部者称古长垣湖。今天津以东水域为海水所侵占,称为古渤海,古黄河经天津湖入海。古黄河中、上游段,不论干流或支流,普遍发育有第二级阶地,峡谷与宽谷段为基座型,只有东部裂谷盆地段为堆积型,且以上叠式为主。阶地的成因,除银川、临河两处为湖成外,其他均为河流阶地,说明当时河流的侵蚀比较强烈。各河段的沉积厚度很不一致,隆起段比较薄,一般不超过30米;盆地段较厚,自15~400米不等。由此可知,晚更新世时裂谷盆地下降幅度大,隆起上升幅度也很大。所以,高原古黄土沟谷切割非常厉害,形成完整的古沟道系统。当古黄河贯通古湖盆入海后形成海洋水系,海平面就成为全河统一的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剖面在海平面升降控制下进行调整,并向统一的均衡曲线方向发展。从此黄河河床进入统一的调整阶段。上升段的河流作用以负向侵蚀为主,而急剧下沉的裂谷段则大量淤积,产生削高填低的夷平过程。在距今10000年至3000年的早、中全新世时期,河水上下贯通,古湖盆大都干涸、消亡,沟系发育迅猛,尤其是黄土高原,出现“千沟万壑”,是古黄河水系的大发展时期。随之土壤侵蚀严重,河水泥沙巨增。

历史演变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夏、商、周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呈自然状态,低洼处有许多湖泊,河道串通湖泊后,分为数支,游荡弥漫,同归渤海;春秋后期,齐国于公元前685年开始,在黄河下游低平处筑堤防洪,其他诸侯国相继筑堤,由于堤防约束,河床淤高,黄河于公元前602年在黎阳宿胥口决徙,主流由北流改向偏东北流;西汉时期,黄河堤距宽窄不一,堤线曲折更多,黄河成了悬河,个别河段堤防修得很高;69年王景治河,主要是将河、汴分流,筑堤自荥阳(今荥阳东北)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市,长500多千米,防御黄河南泛;宋前期大致维持东汉以来的河道,后期河道淤高,1048年河决商胡,改道北流,新河夺永济渠至今天津东入海;1128年冬,开黄河南堤御敌,黄河从此南泛入淮,1209~1296年,黄河呈自然漫流状态,没有固定流路;1297~1397年,黄河以荥泽为顶点向东成扇形泛滥,主流自南向北摆约50年,此后自北向南摆50年,最北流路在今黄河一带,最南流路夺入淮;1578年修筑徐淮间300千米南北大堤,使黄淮合流,直至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经过了约20年的漫流期,1875年,开始修官堤;1938年6月,国民政府扒开花园口决堤黄河南堤,全河夺流改道,经沙颍河、涡河入淮,直至1947年3月15日将花园口口门堵合,黄河回归故道。

流域水系及特征

水系组成

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黄河左、右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且沿程汇入疏密不均,黄河左岸流域面积为29.3万平方千米,右岸流域面积为45.9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北洛河沁河等,水系的平面结构形式主要有:树枝状、格子状、羽毛状、散流状、扇状、辐射状。流域内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东平湖等,地下水资源量为399.2亿立方米。

干流河段

上游

河源市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玛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长2211.4千米,水面落差2985米,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990千米,区间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千米(含内流区),水面落差246米,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本河段支流汇入较少,河道微有淤积。

中游

黄河自河口镇至海珠区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中游河段长1206.4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落差890米。黄河自河口镇至禹门口,长725千米。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千米,落差52米,河谷宽3~15千米,平均宽8.5千米,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达600平方千米,滩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属游荡性河道。禹门口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千米,汇入的大支流有渭河汾河。黄河过潼关向东流至河南郑州市桃花峪,长356千米,落差231米。

下游

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2.3万平方千米,河道长785.6千米,落差94米。桃花峪至高村河段长206.5千米,最宽达20千米,河道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165千米,堤距1.5~8.5千米,主槽摆幅及速率,较游荡性河段小,一般在3~4千米,属于游荡性河道与弯曲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性河段。陶城铺至利津县河段,长310多千米,堤距0.4~5千米,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防护段长占河长的70%,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属于弯曲性河道。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滨海区海洋动力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

主要支流

洮河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千米,流域面积25527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居第二位,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上游为河源草原区,中游为土石山林区和黄土丘陵区,下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洮河水系发育,受西秦岭构造体系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频繁,断裂以高角度断层为主,因而干流呈大“L”形,其转折点在岷县。河源至岷县,洮河大体顺西秦岭自西向东流,经417千米至岷县后,急转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千米入刘家峡水库区。

汾河

汾河是黄河左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流经太原市临汾市两大黄淮平原,于万荣县汇入黄河,干流长710千米,流域面积39471平方千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1951~1959年平均年径流量17.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71亿吨。自1959年以来,由于修建大量的水库工程和工农业用水迅速增长,1960~1978年平均年径流量减为14.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减为0.28亿吨,较前期分别减少年径流量18%,年输沙量60%。80年代以来,径流量锐减。

渭河

渭河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西起乌鼠山,东至潼关县,北起白于山,南抵雷欧幻像,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千米,为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年径流量100.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34亿吨。渭河水系发育,受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和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影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渭河干流偏于流域南部,沿秦岭北麓东流,河道长818千米,其中河源至宝鸡峡流经山区,河谷川峡相间;宝鸡峡以下,流经地堑断陷黄淮平原,称渭河平原,河谷宽阔,比降平缓,水流弯曲。南岸水系源于秦岭,流经石山区,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发育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内主要产沙地区。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泾河北洛河

湟水

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千米,流域面积32863平方千米,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湟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6.5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0.24亿吨。湟水干流位于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鸡山两条平行山脉组成一条较宽的谷地,湟水流经其间,流域平均宽60~100千米。两岸支流众多,呈平行对称排列,较大支流有药水河、西纳川、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等。

大汶河

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由东向西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干流河道长239千米,流域面积9098平方千米。习惯上东平县马口以上称大汶河,干流长209千米,流域面积8633平方千米;以下称东平湖区,流域面积(不包括新湖区)465平方千米。大汶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18.2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约182万吨。大汶河干支流都是源短流急的山洪河流,洪水涨落迅猛,平时只有涓涓细流。大部分河道为中粗砂堆积,河身宽浅,没有明显河槽。从源头至莱芜县颜庄附近,河长约30千米,属山区性河流,坡陡流急,河宽仅150米左右;颜庄以下至瀛汶河口,河长50千米,河道自东向西流经缓坡丘陵地区,河道展宽至300~500米,河床为粗砂堆积,瀛汶河口以上的干流河段又称牟汶河;过瀛汶河口后河道折向西南,至大汶口遗址附近纳柴汶河大汶河口以上地区,是大汶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干支流呈扇形汇集,流域面积达5669平方千米。大汶口至东平湖,河道长89千米(戴村坝以下又叫大清河),为平原性河道,两岸大部分河段设有堤防,河宽1000~2000米,河床覆盖中砂,近20年间,河床淤高0.2~0.3米。支流都从北岸汇入,较大支流有漕浊河及汇河

泾河

泾河又称泾水,是黄河的二级支流、渭河的最大支流,全长455.1千米(泾川县志记为451千米),流域面积45421平方千米。泾河源头自六盘山南端马尾巴梁东侧流出,向东北方向汇集至山口,形成一山峰挺拔、峡谷幽深、水清潭深的险峻之地,名曰“老龙潭”。泾河自老龙潭流出经过泾河源镇至沙南即到崆峒山上口,左岸纳入几条支流后进入30千米长的峒峡。泾河出崆峒峡,即进入上游的平凉市、泾川盆地。泾河经长庆桥镇东流40千米至甘肃庆阳宁县的政平左纳泾河最大支流马莲河后进入陕西省泾河进入陕西境内后,经长武县彬州市,在彬县亭口镇纳黑河,以下又纳磨子河、闫家河、百子沟、公主川、三水河。此段河道顺直,河势偏陡,左岸支流携沙量大。泾河河道行至仲山(张家山)出口处,是现今陕西省泾惠渠渠首,再往下行,泾河进入下游平原段,河道开始变宽,河势平缓,流至高陵陈家滩汇入渭河。泾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腹地,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泾水浊流滚滚,是黄河流域输沙最多的一条河流。泾河入渭交汇处清浊不混,界限分明。

无定河

无定河,又称红柳河,是一条多沙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境,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晤盟乌审旗境,于清涧县注入黄河,全长491千米,流域面积30261平方千米。平均年径流量为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来源区最大的一条支流,秦汉以前称奢延河,南北朝时称夏水、朔方郡水,唐朝因其水势汹涌,卷石含沙,河床无定而得现名。

窟野河

窟野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阿尔胡德梁村,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市贺家川镇沙头村注入黄河,河道全长241.8千米,流域面积8706平方千米,年径流量7.4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36亿吨,是黄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白河、黑河

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县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河道长456千米,流域面积7608平方千米。白河(又称白河),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河道长270千米,流域面积5488平方千米。

主要湖泊

扎陵湖

扎陵湖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等首先注入扎陵湖。扎陵湖又称“查灵海”,意为白色长湖,其东西长、南北窄,湖面海拔4294米,面积526平方千米,水深平均8.9米,蓄水量46亿立方米。扎陵湖属淡水湖,最大水深约为12米,透明度较低,水下光照情况一般,水体溶氧较高,属弱酸性水体。湖边牧草生长旺盛,而灌木较为稀少,许多水鸟栖息在湖中小岛上;浮游生物丰度较高,以哲水蚤为优势种;摇蚊成虫数量也相当丰富,水域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当高。未见大型底栖生物的存在。沉积物岩芯顶部6—7厘米沉积物颜色偏黄,有机质含量较低,但粘土矿物含量较高;下部呈现出黑色,有机质含量较高。

鄂陵湖

黄河在扎陵湖经过一番回旋,在巴彦朗玛山南面进入河谷,后向东流入鄂陵湖。鄂陵湖又称“鄂灵海”,意为蓝色长湖,东西窄、南北长,湖面海拔4269米,面积628平方千米,最大水深34米,蓄水量为107亿立方米,相当于扎陵湖的一倍多,是黄河源区第一大淡水湖。鄂陵湖最大水深超过30米,透明度较高,水下光照情况良好,水体溶氧相比扎陵湖更高,属弱酸性水体。湖边牧草生长茂盛,有野牦牛活动,未见灌木。湖面上鸟类群集,湖岸水草茂盛,有野鸭群在此栖息。浮游生物数量丰富,以哲水蚤为优势种。底泥主要为粉砂质泥,底栖生物的种类较为有限。沉积岩芯上部黄色砂质沉积物厚达33厘米,结构松散,无法形成胶结物,下部呈现出黑色粉砂质黏土状。

东平湖

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千米,设计蓄水量为40亿立方米。现有实际水面209平方千米,蓄水4亿立方米,水深平均在2.5米左右。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袭夺大清河流路,抬高了原汇入这一带洼地河流的尾闾水位,以致于干涸的湖地又漫溢成巨泽,原安山湖向北扩展,形成一个呈长条状展布的积水区,为现在的东平湖。东平湖分老湖区与滞洪区两部分,中以二级湖堤分开。老湖区在东北部,面积209平方千米,常年蓄水,即一般所称的东平湖。滞洪区亦称新湖区,在东南部,面积418平方千米,大部为农耕地,是防御黄河特大洪水的分洪区。东平湖连通着黄河、运河、大清河小清河等大小十数条河流,这些河流带来大量丰富的有机质,对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极为有利,水生植物达40多种以上,分属2门18科30属。主要有蒲、苇、藕、菱、芡,以及各种水草,如苦草、鸭子革、轮叶黑藻等。

岗纳格玛错

岗纳格玛错,海拔4180米,长约10千米,平均宽约3.3千米,面积约33平方千米。其由于黄河受地列山和狼青卡欧山约束,河道突然变狭,河水下泄不畅,泛滥后在河漫滩低凹地积水而成;西部黄河分河道入湖口,堆积了大量泥沙,形成三角洲泛滥平原,发育大片沼泽和河间积水凹地。 岗纳格玛错水深低于1米,透明度高可目测见底,溶氧较高,湖水酸碱度接近中性。水下植被茂密分布,湖中部分水草有附着藻生长,浮游动物主要类群为哲水蚤沉积岩芯整体呈现黄色,主要成分为黄色泥沙,碳埋藏较少;岩芯顶部有水生植物残体,沉积物中有新鲜的植物根系。

阿涌贡玛错

阿涌贡玛错又名星星海,海拔4220米,长约13千米,平均宽约2.2千米,面积约29平方千米。湖盆外群山环抱,滨湖南北均分布河流、谷地,其中南部点缀着36个残留小湖。星星海湖水主要依赖南部残留湖泊渗流补给,出流经北部注入黄河。星星海中有大量裸鲤群,浮游生物数量丰富,主要浮游动物为哲水蚤;底栖生物中蛹皮、幼虫以及成虫较为丰富,还有钩虾血虫等。沉积岩芯顶部有约7厘米的黄色砂质沉积,往下为深黑色沉积物,长约40厘米,有机质较高,底部为灰色黏土沉积物,颗粒较细。

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生长红柳的地方,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被称为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湖区呈“半月形”,水域面积293平方千米,素有“塞外明珠”美誉。有鸟类260多种、600多万只在此栖息繁衍。

沙湖

沙湖,是临沙丘(面积22.52平方千米)的碟形湖泊,位于银川市以北42千米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主要湿地之一,沙漠面积22.52平方千米、中心湖泊面积21平方千米、湿地沼泽面积12.58平方千米,西依贺兰山,东濒黄河。沙湖是中亚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有3条路过中国,其中2条经过沙湖。沙湖有鸟类17目44科200多种200多万只。

红碱淖

红碱淖,也称红碱淖尔、红碱淖海子,“淖”是蒙古族语,意思是水泊、湖泊。因土壤含有红碱,湖岸地面及浅滩的沙子呈淡红铁锈色,湖水是含有碱的咸水,故称神湖,当地也称之为海子。红碱淖位于榆林市神木市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之间的沙漠丘陵地带尔林兔镇东北角,这里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毛乌素沙漠鄂尔多斯盆地交界处。红碱淖是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省共有湖泊,总流域面积1500平方千米。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有“沙海明珠”“大漠明珠”之美称,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状,木独石犁河、壕赖河、气格素河、营盘河、拖河、蟒盖兔河、尔林兔河7条季节性内陆河流常年注入。神湖主要有16种淡水鱼类和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种群。红碱淖湿地是全球最大的珍稀濒危鸟类——遗鸥的繁殖与栖息地,也是中国中部众多水禽迁徙路线上停歇的最大驿站。

地下水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399.2亿立方米,其中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的净地下水资源量为75.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8.6亿立方米。黄河流域地下水分布不均衡,水质变化大,流域内的降水是地下水最根本的补给源,因此形成自东而西、由南向北的富水差异,流域内最富水的岩层是松散岩类,其次是碳酸盐岩类,流域内地下水最贫乏地区是中游黄土分布区,且水质很差,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下统某些地层含有水质较好的自流水,六盘山以西第三系局部河湖相砂砾层中也有水质较好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水质复杂多变。

水文特征

径流量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内河川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来自兰州市以上和龙门至三门峡市两个区间;受季风影响,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大,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匀,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3~6月份,径流量占全年的10%~20%。

黄河流域内人均年径流量650立方米,亩均年径流量300立方米。黄河流域河川年径流量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和龙门至三门峡两个区间。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流域北部,经皋兰县海原县、同心、定边县包头市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年径流深只有25~50毫米。

含沙量

黄河干流年均输沙量为16亿立方米,含沙量为35千克每立方米,黄河上游河口镇断面平均含沙量近6公斤每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42亿立方米,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泥沙来源比较集中,主要来自以下三大片地区:一是河口镇至延水关之间两岸的支流;二是无定河的支流红柳河、芦河、大理河,以及清涧河、延水、北洛河泾河支流马莲河等河的河源区(即白于山河源区);三是渭河上游北岸支流葫芦河中下游和散渡河地区(即六盘山河源区),其输沙模数每年每平方千米均大于10000立方米。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

黄河主要支流中,多年平均来沙量超过1.0亿立方米的有4条,其中来沙量最多的是泾河,年平均来沙量2.62亿立方米,无定河年平均来沙量2.12亿立方米,渭河(咸阳站)年平均来沙量1.86亿立方米,窟野河年平均来沙量1.36亿立方米。

截至2024年9月,黄河兰州段的含沙量由1959年的329公斤/立方米降到了0.4公斤/立方米。

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两部分,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35亿立方米(不包括内流区),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5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99亿立方米,流域内水资源总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兰州市以上流域面积占全河流域面积的29.6%,水资源总量占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7.3%,龙门至三门峡市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25%,水资源总量占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的23%,兰州至河口镇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流域面积的21.7%,水资源总量占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的5%。

水源补给

游青海玉树和果洛、四川阿坝和甘孜县、甘肃甘南等地河湖湿地,是黄河水源主要补给地。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其上游部分地区属于高原高寒气候,这使得其天然存在大面积高寒湿地。此外,多年冻土广泛发育,大量冰川融水和雨雪积水在低洼地区集聚,形成冻胀草丘和热融湖塘等,独特的气候地质条件,有利于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而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泥沙多,降雨少;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悬河,其他水系难以汇入。种种因素使得上游区产水量比较多,占到了黄河总水量的六成左右。从整体看,黄河上游区也是黄河径流主要来源区。上游区集雨面积大,降雨历时长,降水量也偏多。春夏季高山积雪融化还能再增加一份补给。而且黄河上游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对径流总体影响较小。

水质

黄河干流大部分河段天然水质良好,pH值一般在7.5~8.2之间,呈弱碱性,属于第Ⅰ类水质的河长3043.3千米,主要分布在刘家峡水电站以上至河源市河段,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属于第Ⅱ类水质的河长1888.2千米,属于第Ⅲ类水质的河长532.1千米,黄河一些主要支流普遍受到污染,湟水西宁段、大黑河呼和浩特段、洛河洛阳段以及大汶河莱芜段等,水质污染严重。

凌汛

黄河流域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气候干燥寒冷,最低气温一般都在0℃以下,黄河许多河段在冬季都要结冰封河,每年初春开河时,往往形成冰凌洪水,称为凌汛,多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到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下游花园口至黄河入海口两个河段,凌汛易结成冰坝、冰塞,堵塞河道,导致上游水位急剧升高,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决口。

地理特征

气候

黄河流域地跨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其中南温带区域主要包括黄河中下游除去吴堡县以上的广大地区,总面积接近25万平方千米;中温带区域主要位于中上游龙羊峡至吴堡区间除大通河洮河上游以外的地区,以及汾河的河源区,面积约32.4万平方千米;高原气候区主要包括黄河上游兰州市以上至河源市的大部分地区。

南温带气候区

黄河流域属于南温带的区域比较辽阔,主要包括黄河中下游除去吴堡以上的广大地区,总面积接近25万平方千米。南温带内共有两个气候区,即黄河中下游半湿润区和陕甘晋半干旱区。

黄河中下游半湿润区

本区包括渭河流域,泾河中下游和潼关以下广大地区,面积8.7万平方千米。区内气候较湿润,年最大可能蒸发量在650~900毫米之间;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15℃之间;全年日照时数除大汶河区为2400~2700小时外,其余大部在2000~2500小时。本区降水较为丰沛,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增加,渭河区为540~630毫米,三花金堤河区为600~650毫米,大汶河区为最大,约700毫米左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季其次,降水时段集中在7~8月。

陕甘晋半干旱区

本区位于黄土高原东部,面积约16万多平方千米。区内气候比较干燥,年最大可能蒸发量700~900毫米;光照较充足,全年日照时数在2400~2700小时,自南向北增多;年平均气温除南区在12.5~13.5℃外,其余地区为8.5~9.5℃。年降水量分布是南区和北区偏少,一般为440~540毫米;中区相对较多,为530~630毫米,个别超过700毫米。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南北地区差异较大,主要降水时段在7月上旬和9月上旬。

中温带气候区

黄河流域境内中温带区域主要位于中上游龙羊峡至吴堡县区间除大通河洮河上游以外的地区,以及汾河的河源区,面积约32.4万平方恰米,其中包括晋陕蒙半干旱区、黄河上游干旱区和青甘宁半干旱区。

晋陕蒙半干旱区

本区位于陕西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区的交界地带,西有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南连陕甘晋半干旱区,东、北两侧介于流域分水岭,面积达10万平方千米。区内气候干燥,年最大可能蒸发量达750~1000毫米。光照较充足,全年日照时数在2700~3000小时。年平均气温除有南高、北低特点外,还因受地形和下垫面的影响,明显表现出干流沿线比东西两侧要偏高,等值线呈倒“V”型,其值在干流沿线为7~10℃,东西两侧大多在4~6℃之间。区域内年降水量的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大多为440~500毫米,西北部为350.440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差异显著,春、秋、冬三季降水总量不足年降水量的四成,而夏季降水量却占年降水量的60%~70%,降水主要时段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黄河上游干旱区

本区包括黄河上游兰州市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区间和内流区的大部分,跨甘、宁、内蒙古三省区,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本区年平均气温大多为6~8℃;气温的年较差甚大,尤其北部地区高达35~37℃。全年日照时数的地区差异比较大,南部山区仅2300小时左右,北部乌拉特后旗多达3300小时。年降水量较少,大部在200~350毫米,尤其套西区不足150毫米。

青甘宁半干旱区

本区是黄河流域各气候区的过渡带,全区跨青、甘、宁三省区,基本上呈东西带状,面积近6.6万平方千米。本区年平均气温6~9℃;全年日照时数达2400~2700小时。全年大风日数大部分在10~30天之间,最少区在临洮县一带,全年仅2.1天,为全流域大风最少区。由于本区介于北侧干旱区与南侧半湿润区之间,因此降水量分布的南北梯度较大,年降水量南部可达580毫米,而北部最少的地区仅361毫米。

高原气候区

黄河上游兰州市以上至河源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原气候区,全区面积约18.2万平方千米,属于高原气候区的有青川甘湿润区、上游半湿润区和河源湖南半干旱区。

青川甘湿润区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脉岷山之间的草原、沼泽地和山、谷地,全区跨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三省,面积达5万多平方千米。本区全年日照时数大多在2300~250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l℃左右,气温年较差为全流域最小区,大部分小于22℃。无霜期为全流域最短。年降水量是全流域比较多的区域,除北部洮河中上游为510~610毫米外,其余地区大多在700~800毫米。区内雨季时间较长,一般6月末进入雨季,直到9月下旬降水量才有明显减少;其间降水量的分配比较均匀。年最大可能蒸发量为全流域最小区之一,为500毫米左右。由于地处高原,海拔高,又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脉岷山之间地形的作用,全年出现大风的日数也是全流域最多的区域。

上游半湿润区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约8.8万平方千米。本区全年日照市时数为全流域较多的区域,为2400~2900小时;年平均气温南区为-3~0℃,北区沿祁连山,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且高差甚大,故年平均气温西北低(低于-30℃)、东南高(6℃左右)。全区的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无霜期为流域较短的区域之一。年降水量大多在400~500毫米。南区降水量的分布与高程关系密切,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北区因偏南气流经青海湖增湿和北侧祁连山的地形作用,形成黄河上游又一多雨区,降水相对集中时段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年雨日为黄河流域较多的地区。年最大可能蒸发量是流域较小的地区,为500~600毫米。

河源湖南干旱区

本区北起青海湖,南达巴颜喀拉山脉山脉,面积为4.3万平方千米,是全流域气候要素极值最多的区域。本区日照市时数是全流域最多的地区,达2700~3000小时。年平均气温、年最高和年最低气温都是全流域最低值,而且其值随高程和纬度而变,地区差异甚大。例如,年平均气温河源区大多在-4~-5℃,而湖南区为1~3℃;再如,年最低气温湖南区在-30℃左右,而河源区低达-43~-48℃;7月平均气温湖南区为12~15℃,而河源区仅6.5~7.5℃。本区大风日数也是全流域最多的区域之一。年降水量比较少,大多不足350毫米,降水量的时间分配极不均匀,全年雨日在100~120天,是黄河流域雨日较多的区域。年最大可能蒸发量530~690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黄河流域横跨昆仑、雷欧幻像、祁连地槽和华北地区地台四个大地构造区域,也被称为西域陆块及华北陆块,以贺兰山--六盘山的深大断裂为分界。西域陆块包括祁连县、东秦岭、昆仑--西秦岭及巴颜喀拉等断块,也称褶皱带,这些断块呈带状展布,为北西或北北西向,岩层挤压变形强烈,褶皱紧密,断裂构造异常发育,有大规模中、酸性侵入和小型基性和超基性岩体侵入。华北地台,也称华北陆块。吕梁运动形成基础,经晚元古至古生代的沉积加厚及固结硬化,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东区古陆俯冲,后又受燕山运动影响,华北地区陆块产生褶皱和断裂,并伴有岩浆活动,形成一系列趋近北东向的断块盆地、隆起和断陷盆地。

黄河流域主要构造体系包括天山区阴山山脉和昆仑—秦岭两个纬向构造体系,祁(连山)、吕(梁山县)、贺(兰山)“山”字型经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以及河源地区的“歹”字型构造体系。

纬向构造体系

该体系开始于太古代,五台运动奠定基础,古生代后期基本完成,挽近期仍有北亘带。其西段受其他体系强烈干扰,延至青海省境内阿尼玛卿山一带,转向北北西,与拉鸡山脉相连。秦岭东段受新华夏系干扰,表现为断续出现,嵩山以东逐渐没入华北平原,至鲁南枣庄一带又出现,继而东延入海。昆仑山脉秦岭构造带的北亚带多为古老的变质岩系和震旦系及部分下古生界岩系组成的复式背斜,挤压极为强烈,地层不整合多次出现,侵入岩发育,几乎各个时代的岩浆岩都有,构成一个突出的岩浆岩带。

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

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是流域内规模较大的构造体系,展布于黄河上、中游广大地区,夹持在阴山山脉与秦岭两大纬向构造带之间。前弧顶部在秦岭以北宝鸡市附近,宝鸡以东的前弧构造是新月形汾渭地堑,以及关中地区东南边缘展布的古生代褶皱带,其中汾渭地堑中上第三系至第四系是流域内最厚者,可达4000米,至今仍是构造活动和地震多发区。

新华夏构造体系

分布于东经101°以东,在中下游地区占主导地位。由一些北北东向隆起带和沉降带相间组成。自东而西,在流域内分布有第二沉降带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第三隆起带太行山及第三沉降带陕甘宁盆地等。其中早期新华夏系生成发展于晚三叠纪侏罗纪晚期,主要表现为北35°东走向的斜列式“S”型构造带,褶皱断裂较发育。在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三省有三四级构造分布,在陕北地区为由陆相湖盆组成的北东向沉降地带。晚期新华夏主要生成于白垩纪至老第三纪中期。为走向北20°东的斜列式压扭性断裂构造和断陷盆地,如银川市成都市构造带为断裂凹陷带。挽近期新华夏系,以总体走向北北东的岛弧形复式隆起与复式沉降地带为主体,在冀晋凹陷地带与祁、吕、贺“山”字型东翼相重接。

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

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是一巨型构造体系,又名青藏反“S”型构造体系。黄河流域西部分布在“歹”字型头部,即青海南山、拉鸡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等地,其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主要由一系列生成于不同时期的“S”形或反“S”形复式褶皱和主干断裂组成。该体系于第三纪中叶基本成型,挽近时期仍有强烈活动,岩浆活动亦相当频繁。

地层特征

黄河流域内地层发育齐全,各时代均有分布,由于受构造、古地理、气候的影响,同时代的岩性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很大。

太古界主要分布在阴山山脉山地和吕梁山崤山山脉熊耳山一带,为中深变质岩类,坚硬或半坚硬,具有较强的抗蚀能力,通常构成山脉的主体;元古界出露和分布较广,主要为中深、中浅变质岩类、碎屑岩类夹碳酸盐岩类和火山岩类,也有未变质的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和火山岩类,性坚硬或半坚硬,多构成山脉主体;如关山、西秦岭

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分布最广,岩性以滨海、浅海相近岸沉积的碳酸盐岩类为主,也有碎屑岩类,志留系、泥盆系仅分布在西域陆块巴颜喀拉褶皱带,以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类和碎屑岩类为主,局部有陆相碎屑岩类和火山岩建造。石炭系、二叠系广布全流域;中生界包括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出露面积大,广布全流域。主要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建造、间或有滨海相沉积和火山岩建造,局部地区有膏盐建造和含油、含煤建造。

侏罗系和白垩系在鄂尔多斯断块盆地分布最广,出露最全;新生界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主要是各种类型平原的组成物质,第三系主要分布在祁连褶皱带和华北陆块的广大地区,以陆相盆地或湖相碎屑岩类沉积为主,河流相碎屑岩类沉积次之,局部有厚层膏盐层和含油、含煤地层,并有火山岩分布,贺兰山北段、六盘山,乃至陇东高原,是其分布。第四系广布全流域,时代齐全,主要岩性为卵砾类土、砂类土和黏性土等松散沉积,以及淤泥类土、黄土、盐渍土和冻土等特殊土类,这在河源和湖泊、黄河湿地最为常见。

黄土高原大致北起卫宁平原一毛乌索沙地一库布其沙漠的边界,南至秦岭,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桥山两侧的董志和洛川塬是黄土的两个堆积中心,黄土厚度一般100~200米。六盘山以西的定西市地区,黄土厚度一般小于100米;在马衔山华家岭以北,个别地方黄土厚度达200~300米。渭河北塬以南的关中平原、吕梁山以东的山西高原,黄土堆积厚度为50~100米。

岩石特征

龙羊峡以下河段沿程川峡相间,峡谷地段为相对上升区,主要由变质岩花岗石组成,岩性致密坚硬。川地区为河谷盆地,属相对下沉区,主要由第三系或白垩系软弱红色岩层组成。青铜峡市河口镇河段,除石嘴山市磴口县间河床有基岩出露,两岸为低丘及沙岗外,其余河段均为砂砾石及砂质河床。河口镇至禹门口河段,除万家寨至天桥及凿开河口至禹门口间沿河有大理石出露外,其余河段地层均为砂页岩互层。潼关县至桃花峪河段,三门峡市、任家堆附近有岩浆岩侵入,出露闪长岩及花岗片麻岩,八里胡同附近出露灰岩,三门峡至西霞院间的其余河段多为砂页岩地层。

砒砂岩分布区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晋陕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地区的黄河两岸,在各主要直接入黄支流的分布面积以窟野河和黄甫川面积最大,其次为孤山川、清水川、大辽河。按照地表覆盖物的不同,砒砂岩地区可分为裸露砒砂岩区、覆沙区、覆土区三个类型区。裸露砒砂岩区:地貌多呈岗状丘陵,沟壑密布,植被稀少,砒砂岩不仅在沟谷中出露,而且在坡面上出露。覆土区:砒砂岩掩埋于各种黄土地貌之下,在沟谷中表现为“黄土戴帽,砒砂岩穿裙”的特殊地貌景观。覆沙区:由于受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风沙的影响,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丘陵及地砒砂岩掩埋于风沙之下,或形成部分沙丘及薄层沙和砒砂岩相间分布,或形成“风沙戴帽,砒砂岩穿裙”的地貌景观。

矿产资源

黄河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为齐全,超大型矿床149处,大型矿床974处,中型矿床958处,达到和超过中型规模的矿产就达76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20种、矿物类非金属矿产24种、岩土类非金属矿产25种、水气矿产2种,流域内优势矿产是煤、石油、天然气、铝矾土、、金、铁、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等,主要为沉积型的能源矿产和岩石类非金属矿产。 

长庆油田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长庆油田的产量以天然气为主,是中国最大油气田,已成功开发35个油田、13个气田,累计贡献油气当量超8.9亿吨,2022年长庆油田建成规模超千万吨油气产能,全年投产油井2210口、气井2338口,新增日产汽车公司原油6170吨、天然气3100万立方米。

地形地貌

黄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

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是黄河源头,玛多以上黄河河源区河谷宽阔,湖泊众多。黄河出鄂陵湖,蜿蜒东流,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穿过,至青川交界处,形成第一道大河湾;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第二级阶梯

这一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1000~2000米。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南部有崤山山脉熊耳山等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宁,东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长达750千米,宽50千米,海拔1200~900米。河套平原北部阴山山脉高1500余米,西部贺兰山狼牙山主峰海拔分别为3554米、2364米。

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东三面均为黄河所环绕,南界长城,面积13万平方千米。除西缘桌子山海拔超过2000米以外,其余绝大部分海拔为1000~1400米,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风沙地貌发育。

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界雷欧幻像,西抵青海高原,东至太行山脉,海拔1000~2000米。黄土塬、梁、峁、沟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

崤山山脉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太行山山地(包括豫西山地),处在此阶梯的东南和东部边缘。豫西山地由秦岭东延的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组成,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崤山余脉沿黄海珠区岸延伸,通称邙山(或南邙山)。熊耳山、外方山向东分散为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伏牛山、嵩山分别是黄河流域同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太行山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最高岭脊海拔1500~2000米,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第三级阶梯

下游冲积平原系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冲积而成,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它位于豫东、豫北、鲁西、冀南、冀北、皖北、苏北一带,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黄河冲积扇的顶端在沁河河口附近,海拔约100米,向东延展海拔逐渐降低。黄河流入冲积平原后,河道宽阔平坦,泥沙沿途沉降淤积,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5米,甚至10米,成为“地上河”。平原地势大体上以黄河大堤为分水岭,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

鲁中丘陵由泰山石化集团、鲁山和沂山组成,海拔400~1000米,是黄河下游右岸的天然屏障。主峰泰山山势雄伟,海拔1524米,古称“泰山”,为中国五岳之长。山间分布有莱芜、新泰市等大小不等的盆地平原。

黄河河口三角洲为近代泥沙淤积而成。地面平坦,海拔在10米以下,濒临渤海国湾。以利津县的宁海为顶点,大体包括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黄河尾阊在三角洲上来回摆动,海岸线随河口的摆动而延伸。近百年来,黄河填海造陆,形成大片新的陆地。

土壤

黄河流域土壤由东部湿润海洋性土壤带谱与西部干旱内陆性土壤带谱构成,两者之间则有过渡性土壤带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海拔较低,受地下水活动影响,在河流沉积物母质上发育有潮土,洼地及滨海地区多盐土和滨海盐土;中、上游地区由东至西和由南至北,土壤地带性变化均较明显,依次分布有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栗钙土和棕钙土等类型;黄土高原地面为厚薄不等的黄土所覆盖,在黄土母质上直接发育有黄绵土,且常与黑垆土交错存在;鄂尔多斯高原分布有风沙土,后套及银川平原分布有灌淤土和盐土;河源区分布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原土;在冰物或坡积残积物上发育有高山寒漠土。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黄河上游白河干流全段植被群落有灌草藤植物26科70属88种,其中,灌木6科8属10种,草本21科62属77种,藤本1科1属1种,代表物种有狗舌草、沙蒿、细杆沙蒿等;黄河中游植物75种,隶属于2门3纲18目23科61属,主要集中藜属胡枝子属蒿属香蒲属;黄河下游浮游植物55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有23种,蓝藻13种,硅藻17种,金藻门2种。大别山五针松为中国特有种,原产于河南大别山区,1956年被发现并确认为国家珍稀植物物种。长期以来,黄河流域极其少见五针松组树种的自然分布。

动物

黄河流域有鱼类130种,代表物种有黄河裸裂尻鱼骨唇黄河鱼北方铜鱼等,底栖动物38种(属),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黄河上游鱼类种类有16种,包括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黄河流域河南省段有鸟类16目42科175种,其中鸭科26种,鹰科16种,鹭科11种,鹬科10种,鸥科8种,鸦科8种,其他科为96种,代表物种有灰喜鹊勺嘴鹬丹顶鹤等;兽类资源有22种5目8科,主要为啮齿动物,两栖爬行纲2目5科10种,最普遍的是泽陆蛙黑斑侧褶蛙中华蟾蜍。黄河流域有雪豹系统棕熊猞猁属、狼、白唇鹿、岩羊蒙古野驴藏原羚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以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0平方千米。保护区内现共有野生动物1632种,其中鸟类由1992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5种增加到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由27种增加到65种,数量增加至数百万只,植物685种。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东西长301千米,南北跨度50千米,依黄河形态呈带状分布,包括三门峡市水库、小浪底水库和西霞院水库在内,是以保护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珍惜水禽为主要目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降水量614.2毫米,共有动物867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43种。其中保护区三门峡段位于河南西部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西接陕西省东与洛阳市宝安县交界,北与山西省隔河相望,南依三门峡市黄土塬地,总面积285平方千米,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42%。三门峡市段共有动物450种,植物1121种,鸟类276种,鱼类84种,昆虫58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大鸨白头鹤中华秋沙鸭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疣鼻天鹅灰鹤、鸳鸯等34种。属于“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105种。白天鹅是保护区三门峡段的主要保护物种。每年的十一月至翌年三月,是大天鹅在三门峡黄河湿地的越冬期。

自然灾害

水灾

黄河流域的水灾主要是洪水在黄河下游的决溢泛滥,但是在区域持续暴雨下,中上游山洪暴发也常造成局部洪灾,自公元前2000年至1985年的3985年中,黄河流域发生较大的水灾有617年,其中决口泛滥的年份达543年,甚至一场洪水多处决溢,总计决溢1590次,大改道五次。

2024年7月29日9时36分,受持续降雨影响,黄河唐乃亥水文站水流量2510立方米每秒,未来水势仍会继续上涨。根据《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达到洪水编号标准,形成黄河2024年第1号洪水。

地震

黄河流域是中国地震活动的多发区,在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区有三个地震多发地带:天水市兰州市带;银川市(包括清水河川)—呼和浩特市带;汾、渭河河川带,有记载的烈度在7度以上的破坏性大地震大约有58次,对流域内河道变迁、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水资源变化以及地表生态环境影响很大,不仅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对流域的河道和水利工程也造成严重破坏。

土地盐碱化

黄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土壤多为碱性,水质大部属微碱,在封闭低洼区极易产生土地盐碱,滨海古今黄河入海口,黄淮海平原,晋、陕山间河谷盆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土地盐碱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严重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巴彦淖尔市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

公元前2070年,夏朝曾定都阳城县(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其统治中心在黄河中游的河南西部和山西省南部。夏朝统治期间,黄河流域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

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后,商朝定都(今商丘市市北),后多次迁都。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到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小屯村),商朝的疆域广阔,已经南达江南一带,东北地区辽宁省,但主要治理区域还在中原一带。

周为商的西方属国,居于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宝鸡市境内),在渭河流域发展。公元前1046年,熊通灭商。周朝定都丰镐遗址,实行两京制,以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为东都,洛邑由水、渭水、黄河、洛河与渭河平原的镐京连接起来,成为黄河文化发展的中轴地带。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最突出的成就是青铜器制造,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实行分封制

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诸侯争霸的主要战场。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到春秋末年,诸侯国从原有的100多个减少到20多个,最后形成秦、楚、燕、韩、赵、魏、齐并立的局面。除楚国位于长江流域外,其余六国都在黄河流域。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形成了以关中平原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区和以华北平原为中心的东部经济区,咸阳市长安洛阳市形成稳定的政治中心轴,将两大经济区紧密连接起来,使秦朝西汉东汉保持大一统的格局。秦汉王朝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与车轨制度。黄河流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形成了关中地区、三河地区(河东、河内、河南省,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以北、河南洛阳以西一带)和齐鲁地区三个发达经济区。铁制农具普遍采用,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传统在黄河流域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下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气候寒冷期。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谷物产量减少,草原萎缩,北方和西北牧场枯竭,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造成了近400年的混乱和分裂。

隋唐北宋时期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此后五个半世纪是中原地区封建社会的鼎盛和再发展时期,隋唐和北宋都是统治时间比较长的统一王朝,只有五代十国时期半个世纪的短暂分裂割据,政治中心长期稳定在黄河中游的长安洛阳市和下游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市),黄河流域迎来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元明清时期

北宋灭亡后,长江流域确立起中国经济重心的地位。辽、金、元、明、清均建都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北移,南北方经济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联通,黄河流域在中国的地位逐渐下降。

社会经济

第一产业

黄河流域农牧业历史悠久,第一产业增加值在中原地区占有相当比重,2019年第一产业产值为20870.10亿元,粮食产量2.34亿吨,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5万亿元,占全国30.5%。流域是中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2021年粮食产量达到2.4亿吨,占全国35%。从细分类别看,流域2020年小麦产量全国占比高达57.5%,玉米产量全国占比高达43.1%,油料产量占全国48.7%,水果产量占全国38.1%。2020年肉类产量占全国32.6%,其中牛肉产量全国占比高达40.4%,羊肉产量全国占比高达55.5%。除肉类外,黄河流域在牛奶和禽蛋生产上也占据优势,2021年牛奶产量占全国50.6%,禽蛋产量占全国39.5%。黄河流域上游有牦牛、西藏羊、冷凉蔬菜、冷水鱼等特色产品,中游有小杂粮、中药、沙棘等产品,下游有阿胶冬枣、黄牛等产品。

第二产业

黄河流域工业主要布局在济(南)青(岛)烟(台)为主的山东半岛城市群、郑州为主中原城市群、西安为主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以及银川、兰州、西宁等中心城市周边,中上游以能源、化工、有色等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为主,中下游以能源、化工、高端装备、轻工为主,2019年黄河流域第二产业产值为101141.60亿元。

2020年,流域采矿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6.8%,特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015—2020年市场占有率都在6成以上,2020年达到68.1%。此外,流域内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初具规模,2015—2020年市场占有率均在32%以上,其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市场占有率在2020年逼近40%。

2020年,流域制造业中国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21.1%,低于流域GDP全国占比3.8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初加工和重化工领域。流域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够,仅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市场占有率稍高。

第三产业

2019年黄河流域第三产业产值为125395.90亿元,2020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了129908.51亿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

2020年,黄河流域服务业中国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5.8%,略高于流域GDP全国占比,但呈波动下降趋势。从细分行业看,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其他行业市场占有率基本低于服务业整体水平。传统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市场占有率在2015—2020年均低于25%;现代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市场占有率逐年下滑,由2015年的20.3%降至2020年的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市场占有率始终未超过18%。黄河流域旅游业发达,截至2019年,沿黄河九省共有75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业总收入达55759.65亿元,占全区GDP的22.54%。

水利设施

郑国渠

渠首设在陕西省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北的泾河左岸,采用筑坝分水的方式引泾水灌溉。分水大坝由鱼嘴和堤坝组成。堤坝中有100多个石囤,每个石囤“修广皆百步,捍水雄壮”,把泾河之水一分为二,引入瓠口。干渠从瓠口沿仲山南麓东行,绝冶峪、清峪、浊峪诸水,凿断冈阜,连亘山足,穿过漆沮水(石川河),再经富平、蒲城县二县注入洛水。其长度超过150千米,宽度一般在30米以上,深度在20米左右。

陆浑水库

位于嵩县田湖镇陆浑村附近,黄河二级支流伊河上,距洛阳市市67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492平方千米,占伊河流域面积57.9%。坝址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0.25亿立方米(1951~1968年),多年平均流量32.5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输沙量约300万吨,平均含沙量3.2公斤每立方米,泥沙90%以上集中在汛期7~10月,非汛期河水清澈见底。水库任务是防洪、灌溉发电和供水。坝高55米,总库容13.2亿立方米。工程于1959年12月开始兴建,1965年8月底建成。灌溉发电洞1972年2月开始增建,1974年7月建成。1976年开始水库保坝加固工程施工,1988年一期加固工程完成。共完成土石方705.61万立方米,混凝土14.86万立方米。工程共计投资1.68亿元。

小浪底水利枢纽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千米的黄河干流上,南岸属孟津县,北岸属济源市,上距三门峡市水利枢纽130千米,下距焦枝铁路桥8千米,距京广铁路郑州黄河铁桥115千米。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94155平方千米。小浪底水利枢纽任务是: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枢纽正常蓄水位高程275米,死水位230米,设计洪水位274米,校核洪水位275米;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高程275米以下),其中防洪库容40.5亿立方米,调节库容51亿立方米,死库容75.5亿立方米。枢纽建筑物包括大坝、泄洪洞、排沙洞、发电引水隧洞、电站厂房、电站尾水洞、溢洪道和灌溉引水洞。1991年9月1日前期准备工程开工。主体工程于1994年9月12日开工。1997年10月28日,小浪底工程顺利实现大河截流。2000年11月30日,历时6年,大坝主体全部完工。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投产。2001年12月31日,工程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

三门峡水利枢纽

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干流上,两岸连接豫、晋两省,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原陕县会兴镇)东北地区约17千米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91.5%,枢纽任务是: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于1957年4月动工兴建,1960年9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混凝土重力坝坝顶全长713.20米,坝顶高程353米,最大坝高106米,正常高水位350米高程时相应总库容354亿立方米。

交通运输

公路

黄河流域公路交通联系总体上呈现“大松散,小聚集”的分布格局。河南省、陕西省分别以郑州市西安区为中心形成公路交通联系集聚区,山东省则分别以济南市、临沂、烟台市3市为中心形成小范围的公路交通联系集聚区。流域内各省区以中心城市或次级中心城市为公路交通联系中心的辐射状格局显著。

铁路

黄河流域铁路交通联系呈现“东西向陆桥通道横贯,南北向多路径连接”的格局。区分不同铁路列车类型来看,高铁交通联系呈现的“东密西疏,南热北冷”的格局。动车交通联系与高铁空间互补,呈轴状分布于胶东半岛、呼包、晋豫陕交界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各类型普速列车交通联系的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构成了流域内铁路交通联系分布格局的空间本底。

航运

黄河航运发展历史上受径流量、泥沙等问题制约,发展滞后,截至2019年,仅在上中游的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库区以及兰州市市区段、船窝至禹门口段等航段存在少量客货运输,沿黄河9个省区(青、川、甘、宁、蒙、晋、陕、豫、鲁9个省区)水路货运量为42126万吨,占中国总运量约5.7%,且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四川省,而这3个省份水运主要依托海上运输及长江干支流运输,其余6个省区水路货运量仅为237万吨,不足中国内河货运量的千分之一。

黄河三角洲入海口港口主要为东营港。东营港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地带,该港始建于1985年,是连接黄河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华北地区东北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截至2017年,该港有3万吨级栈桥式泊位2个,吞吐量为5418万吨,旅客24.84万人次,车辆6.22万辆次,集装箱4072标箱。

航空

黄河流域主要有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银川河东国际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航运机场,在中原地区客运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济南遥墙机场

济南遥墙机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东北约5千米处,北临黄河,场区南北长约15千米,东西宽约3千米,距市中心约30千米,占地约5600亩。济南遥墙机场是山东省最大的民用机场之一,201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952万人次,执行航线120余条,平均每周进出港航班1700余架次。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岸边的银川市,始建于1995年,该机场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引入高铁的综合枢纽,运营航空公司达到28家,通航城市96个,航线140余条,截至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37.46万人次,位列中国机场第39名。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南岸东南方向30千米处,该机场始建于1997年,航站楼建筑面积为12.8万平方米,机坪面积为25.6万平方米,机位43个,2008年,郑州机场被国家民航局确定为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截至2015年,郑州机场运营的客运航空公司已达34家,客运航线达128条,货运吞吐量40.33万吨,客运吞吐量1729.73万人次。

科考研究

2019年至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黄河西岸及其支流永定河北洛河等流域,新发现150余处旧石器遗址,2021年至2022年,考古人员在南洛河流域首次发掘揭露出厚达24米的地层堆积物,发现了距今110多万年至3万年左右,长达百万年、基本连续的古人类文化遗存;2022年至2023年,在石川河流域首次发现旧石器遗址,填补了渭北中部广大区域旧石器遗址分布的空白,特别是其中的庙沟遗址,发现了一处包含丰富石制品,距今60多万年至3万年前后的典型黄土剖面,将该地区古人类的活动上溯至距今约60万年前。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水污染

造成黄河水污染的物质,主要来自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污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点污染源),以及随地面径流进入黄河水体的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渣、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面污染源),黄河流域废污水主要集中于湟水汾河渭河北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的中下游和兰州、银川、包头等城市河段。

水土流失

2020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26.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9.14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7.13万平方千米,一方面由于人口不断的增加,人类生产活动强度不断扩大,过度开垦、放牧、采矿、修路等活动频繁发生,破坏林草植被,使地表疏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则是黄河流域本身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过低,由于气候条件水资源十分短缺,造成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

环境保护

工程保护

2016年,吴忠市对黄河流域3个直接入黄排污口和23个入黄排水沟排污口进行了封堵,对全市9个生活污水处理厂、5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2019年所有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投入10亿元实施了清水沟、南干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拆除沟道两侧散乱建筑,在河道建设液压拦水坝,联通城市东部水系,将清水沟市辖区段近10千米打造成生态长廊和休闲长廊。划定了利通区、青铜峡市禁养区、限养区,关闭取缔“两河两沟”流域小作坊、私屠滥宰加工点,对苦水河流域17家规模化养殖场的排污口进行封堵,2019年1—9月苦水河入黄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新建、提标18个农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新建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直接达到地表四类标准。

陕西省对黄河流域105座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比2021年新增25座,改造完成率97.2%。2022年陕西省黄河流域水质全面改善,水质状况位列黄河中游4省区第1位,优良水体断面好于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

山西省在黄河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口适宜区域建设带保温措施的人工潜流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打造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源头治理模式,治理后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成为河流生态补水的第二清洁水源。到2025年实现黄河干流8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16条入黄支流入黄口水质及3条出境河流出境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标准,水域岸线修复比例达到100%。

生态保护

黄河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6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从1990年的41.49%、2020年的66.94%提高到2021年的67.37%,其中黄土高原地区2021年水土保持率63.89%。在初步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中,修建梯田62414平方千米,营造水土保持林129718平方千米,种草23766平方千米,封禁治理43732平方千米。

风景名胜

黄河流域9省份拥有世界遗产20处、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49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47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8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9个、中原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329个、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85个,主要景点包括嵩山少林景区、龙门石窟秦始皇陵云冈石窟泰山、九寨沟、嘉峪关等。

人文景观

嵩山少林景区

嵩山少林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中岳”嵩山西麓,是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核心区面积2.18平方千米,是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发祥地,景区内有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塔林,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石阙少室阙以及武术馆、达摩洞、初祖庵、二祖庵、十方禅院、甘露台等景观。自然景观集中于少室山三皇寨,融汇了前寒武纪时期著名的“嵩阳、中岳、少林”三大造山、造陆运动,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最佳观景处,代表景观有猴子观天、云峰虎啸、御寨落日、少室秋色等40余处。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市南13千米的伊河两岸,伊河西岸的龙门山和东岸的香山,石壁峭立,空缺如门,故称龙门,龙门石窟开凿于拓跋宏迁都冯雪峰之际(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十国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千米、具有2300余座窟、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1961年龙门石窟被评为中原地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市临区秦陵街办事处的秦酸村、毛家村两个行政村范围内,是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陵内存有兵马俑雕塑,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千米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千米,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市,是万里长城最西边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嘉峪关南为祁连山脉,雪峰绵亘千里,北为龙首山马鬃山,与祁连山对峙,雄居河西,整个关城分为外城、瓮城和内称三层,结构巧妙,嘉峪关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起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自然景观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之间的黄河峡谷中,黄河至此,河床宽度由200~300米,骤然收束到50多米,黄河从河槽倾泻而下,落入30米的谷底,宽度最大时可达1000余米,最大瀑面达3000平方米,形状如巨壶倒悬,有“中国第二大瀑布”之称,壶口景区于1988年被评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7月壶口瀑布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50千米处,泰安市长清区历城区三地之间。古称岱山、岱宗。古人以东方为万物更新、初春发生之地,故尊东岳泰山为“五岳之宗”。泰山是山东省和黄河下游地区的最高峰,总面积为426平方千米,天柱峰之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是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总面积125平方千米。泰山自然景观分为丽(山麓)、幽(东路)、妙(山顶)、奥(后石坞)、旷(西路)五个部分,风景点有王母池、经石峪、古柏洞、中天门、云步桥、望人松、对松山、十八盘、南天门、月观峰、日观峰泰山等处。

九寨沟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景区内有九个藏族寨子,故名为“九寨沟”,景区内高山湖泊群、瀑布、彩林、雪峰、蓝冰和藏族风情并称“九寨沟六绝”,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九寨沟还是以地质遗迹钙化湖泊、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相关文化

文化

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是典型的大河文化,黄河也是河套文化的中心,是河套地区农耕文明的源头。无论从时间的进程还是空间的地域跨度来看,河套文化都伴随黄河文明的进程,河套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滥觞传承至今,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从空间地域广布来看,河套文化涵盖整个黄河“几”字弯,在争夺对抗中形成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融合发展的典范。

几千年来,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河套平原地区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河套平原文化。河套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和睦相处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由阴山岩画、恐龙化石、古长城、古城遗址、古墓葬群、民间文艺等组成。此外,还有极具地区特色的民族民间书画、音乐舞蹈、剪纸、河套二人台、爬山调、蛮汉调、民俗风情等,都是构成河套文化的重要内容。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带,仰韶文化 于1921 年在年渑池县仰韶 村被发现,距今约 7000年到5000年,仰韶文化内涵丰富,是一种以粟作为农业基础的文化类型,仰韶文化理清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源头,确立中华文明的正统地位。仰韶文化分布较广,遗址数量众多,分布范围涉及河南省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等10个省(区)。仰韶文化与炎黄传说以及中原地区民族的形成关系密切,以拿手的手工作品—软陶泥为载体,融入各地的文化特色。仰韶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文化类型较多;二是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早,时间长。黄河流域河南省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豫西、豫中、豫北、豫西南仰韶文化,豫西仰韶文化类型的陶炊器具主要是盆形灶、扁腹釜、 罐形鼎和大口砂质罐等;而豫中仰韶文化类型的陶 炊器具主要为罐形鼎、盆形鼎、釜形鼎等,少有陶灶与陶釜;豫北仰韶文化类型的陶炊器虽然也是以罐形鼎和砂质罐为多,但在有些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陶灶和陶釜;在豫西南仰韶文化类型的陶炊器中,罐形鼎是主要的,并有少量盆形鼎。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黄河流域,中游(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文物古迹最多,达948处;上游(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古迹最少,只有236处;下游(河南省山东省)文物古迹642处。古迹以明清时期和宋元时期最多,分别为478处和472处;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少,只有89处。黄河流域史前时期和先秦时期文物古迹以古遗址类居多,秦汉以古遗址和古墓葬类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以石窟寺及石刻类为主,隋唐五代时期以古建筑类为主导,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古建筑类文物古迹占比最多。流域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河南以及山西省等省份。陕西的关中,古墓葬类地下文物丰富;山西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河南省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

蓝田猿人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的陈家窝村和公王岭,于1963年被发掘,公王岭中年女性颅骨化石,经测定人距今约110万年至115万年,属第四纪中更新代早期,蓝田猿人的文化遗存,主要是打制的粗石器,1982年国务院公布蓝田猿人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东京遗址

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市内,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定都开封,改名东京。东京城的外城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长50里165步,内城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周长20里155步,共有10个城门,2个水门。北宋灭亡后,东京城遭受严重破坏,加之黄河的屡次决口泛滥,泥沙淤积,逐渐淹没地下。20世纪80年代经过7年的钻探和试掘,初步探明皇城、内城、外城,其外城的轮廓、形制和范围。北宋东京城在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也为研究古代黄河水患供了重要依据。1988年,北宋东京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2016年又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列入150处重点保护大遗址项目库。

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刘秀中兴汉室,于25年称帝,定都洛阳。建安末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仍以此为都,汉魏两代为繁盛时期,因称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洛阳故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原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位于平遥县县城汾河中游,相传始建于西周宣王姬静时(公元前827~前782年),平遥城墙呈方形,周长6.4千米,高约12米,平均宽5米,四角各有角楼1座,东南角建有奎星楼1座,城墙上筑有垛口3000个,小敌楼72座,是中国现存完整的四座古城墙之一。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其它主要为传统戏剧类、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和民俗类,传统舞蹈和民间文学数量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豫剧、蒙医药、走马竞技、少林功夫、太极拳等

豫剧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诞生于黄河文化沃壤中,豫剧产生于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盛行于鲁、冀、苏、皖的部分地区,1952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以来,豫剧的脚步已经先后到达越南、日本、韩国、俄罗斯、瑞典、芬兰、美国和法国等国家。至1958年,已在中国23个省(市、区)有了专业的豫剧表演艺术团体,到1983年,豫剧一跃而成为中国300多个剧种之首。豫剧拥有传统剧目近千出,整理、改编和新编的古代戏有300余出,豫剧的口语化唱词质朴通俗、唱腔曲调精练明畅、表演风格真切自然、至今盛演不衰。2006年豫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之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和扶持的戏曲艺术之一。

蒙医药

蒙医药早在12世纪蒙古族崛起之前,蒙古族先民即发明了许多适于草原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医疗保健方法,13世纪初成吉思汗市统一蒙古各部后,传统蒙医药学吸纳了汉、藏、回等民族及灵鹫山阿拉伯、等国医药学理论和医疗经验,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医疗理论及独特临床经验的蒙医药学,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地的传播盛行,蒙医药学开始融合藏医及古印度医及中医,至今留有《秘诀方海》《蒙药正典》等几十部蒙医药学的著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蒙医药学理论体系。蒙医药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审走马竞技

乌审走马竞技为内蒙古草原地区特色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主要体现在该项目传承人(骑手)、马匹和驯养技艺等几个方面:骑手即马匹主人或马主后代;马匹包括蒙古传统走马马具;场地设置是指场地布置要符合游牧生活环境、牧民生产生活习惯和传统习惯等内容并体现出蒙古族民俗传统文化特征以及比赛赛程、场地设置特色等,乌审走马竞技是一项草原区域文化特征较为明显的运动项目,具有浓厚特色及典型特征,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乌审走马竞技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林功夫

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少林功夫从发端至今历经1500多年的历史,少林功夫的传承,以师徒关系为基础,将佛学修行和武功修习相互融合并进行言传身教。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数百套之多,其中流传有序的拳械精品有数十种。另外,还有七十二绝技,以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独特的功法。2006年,“少林功夫”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1年,少林寺已先后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功夫表演,每年都有很多外国人来到少林寺本山拜师学艺。

太极拳

太极拳17世纪中叶在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2020年,中国太极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传说

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包括“鲤鱼跳龙门”“河伯献图”“河图洛书”“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后羿射河伯”“水月洛神”“伏羲画卦”等。

河伯献图

张泽禹为治水而踏遍山川、沼泽,有一天忽见黄河水神河伯从黄河中出来,献出一块大青石。禹仔细一看,原来是治水用的地图。后来大禹依据这张图,因势利导,治水取得了成功。

后羿射日

尧统治之时,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庄稼、草木都被晒焦枯死,百姓连食物都没有了。窫窳、凿齿、九婴、大风、封、修蛇等凶兽都出来祸害百姓。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荒野杀死凿齿,在凶水杀死九婴,在青邱湖上杀死大风,并用弓箭射落九个太阳,又杀死猰,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桑林擒获封豨。

文学作品

河伯——(战国屈原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筒车兮荷盖,驾两龙兮。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灵何为兮水中,乘白兮逐文鱼。

与女游兮河之渚,流纷兮将来下。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予。

发白马——(唐)李白村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沱。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包虎金戈。

艺术作品

黄河大合唱

1939年,诗人光未然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于同年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黄河大合唱》由序曲和《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多首歌曲组成,歌曲之间由朗诵和乐队背景加以串联,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对唱、重唱、轮唱、齐唱等这些演唱形式和配乐诗朗诵。

《黄河传奇》

电视动画片《黄河传奇》是以黄河吉祥物六“河宝”为主角,以“河洛古国”为故事发生地,主要讲述6个黄河吉祥物“河宝”与大禹、后羿齐心协力,帮助黄河河神夺回河图,还大河安澜、天下太平的故事。

《黄河湾纪事》

《黄河湾纪事》是以渭华起义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背景,反映潼关人民为了民族独立、自由解放作出的努力和牺牲的现代剧,也是一部反映陕东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型秦腔革命现代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