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旱蒿 :菊科蒿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5:29

内蒙古自治区旱蒿(学名:蒿属 xerophytica Krasch.)是菊科蒿属的植物,别称旱蒿(内蒙古植物志),小砂蒿(内蒙古),“宝日—宽叶山蒿”(蒙古语名)。为半灌木或小半灌木,一般高10—20厘米,最高可达30厘米。分布在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青海省陕西省、宁夏、甘肃省、内蒙古、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1,700米至3,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半固定沙丘上、戈壁、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半荒漠草原以及主要伴生种。

形态特征

植株为小灌木状。主根粗大,木质,垂直,伸长,侧根多;根状茎粗短,直径达2-4厘米,上部常分化出若干部分,有多数营养枝。茎多数,稀少数,丛生,高30-40厘米,木质或下部木质,上部半木质,棕黄色或褐黄色,纵棱明显;上部分枝多,枝细长,初时密被绒毛,后稍稀疏。叶小,半肉质,干时质硬,两面被灰黄色或淡灰黄色略带绢质短绒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二回羽状全裂,花后常凋落;中部叶卵圆形或近圆形,长1-1.5厘米,宽0.4-0.6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狭楔形,中部与上部裂片常再3-5全裂,基部裂片具1-2枚小裂片,小裂片狭匙形、倒披针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长1-3毫米,宽0.5-1.5毫米,叶柄长0.3-0.5厘米;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全裂或3-5全裂,裂片狭匙形、倒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柄。头状花序近球形,直径3.5-4.5毫米,具短梗,梗长1-4毫米,在分枝端排成松散开展的总状花序或为穗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狭小,狭卵形,背面被灰黄色短柔毛,中间具绿色中肋,边狭膜质,中层总苞片卵形,背面被短柔毛,边宽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具白色托毛;雌花4-10朵,花冠近狭圆锥状,檐部具3-2裂齿,外面被短柔毛,花柱线形,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10-20朵,花冠管状,檐部外面被短柔毛,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花柱与花冠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花果期为8-10月。

生长环境

内蒙古旱蒿生长于海拔1,700-3,500米地区的戈壁、半荒漠草原及半固定沙丘上,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主根较短,侧根平展发达,根幅可达100厘米以上,利于吸收荒漠或半荒漠地区少量降水。对土壤基质要求较严,喜疏松的沙质土壤,表土覆沙长势最佳,也能适应一定程度的砂砾质化,但对粘质或盐碱化土壤则避之。

分布范围

内蒙古自治区旱蒿产自内蒙古、陕西省(北部)、宁夏、甘肃省(北部)、青海省(北部)及新疆(北部);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南部鄂尔多斯市地区。在国外,蒙古南部戈壁地区也有分布。在我国仅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锡林郭勒盟西北部、乌兰察布市最北部、伊克昭盟西北部、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大部)、宁夏北部边缘、甘肃西北部,最西分布点止于甘肃马鬃山。

主要价值

内蒙古旱蒿根系粗大,深长,耐干旱,抗风沙,在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作防风固沙的辅助性植物。牧区为牲畜营养价值良好的饲料。饲用特点和冷蒿相似,故有戈壁上的“冷蒿”之称。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喜食,牧民认为牲畜吃了旱蒿,春季有恢复力,夏季有抓膘、催乳,冬季有保暖御寒等作用。春季早蒿萌动较早,是牲畜最先吃到的新鲜饲料,夏秋季花序和果实均含养物质,牲畜十分喜食;冬季短缩的营养枝,能保持一定鲜嫩状态,是牲畜难得的饲料。在各种家畜中,以羊、马、驼采食最高,牛稍次之。羊四季喜食,夏秋食其花序和果实,冬季食嫩枝,几乎达到嗜食地步。骆驼也非常喜食,马则沿着木质化的主茎,把当年枝啃食掉。旱蒿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能适应荒漠、半荒漠的恶劣自然环境。可试验引入栽培,用以改良沙质荒漠和沙化草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