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贝尔 :冯·贝尔

更新时间:2024-09-20 20:19

冯·贝尔(1792年2月28日-1876年11月28日),德裔俄罗斯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比较胚胎学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爱沙尼亚的皮普,逝世于多尔帕特。1814年,冯·贝尔在多尔帕特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前往德国柏林和维尔茨堡等地深造。1817年至1834年,冯·贝尔在柯尼斯堡大学担任解剖学副教授、动物界教授、医学院校长等职务。1826年,他被选为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1834年,冯·贝尔回到彼得堡科学院工作。1846年,他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比较解剖学和生理学)院士。1867年,冯·贝尔回到多尔帕特。

人物介绍

Karl Ernst Von Baer 卡尔·安斯特·冯·贝尔(1792—1876)

1792年 2月17日生于爱沙尼亚的皮普,1876年11月28日卒于爱沙尼亚的多尔帕特。

1814年在多尔帕特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后 赴德国柏林、符兹堡等地深造。

1817~1834年在柯尼 斯堡大学曾先后担任过解剖学副教授、动物界教授、医学院院长和校长等职务。

1826年被选为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

1834年到彼得堡科学院工作。

1846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比较解剖学和生理学)院士。

1867年回到多尔帕特。

1876年在多帕特逝世。

他对胚胎学的贡献,大多是1817~1834年在柯尼斯 堡期间完成的。他对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有深入的研究。他最早发现了脊索,提出神经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并阐明了胚膜(羊膜、绒毛膜、尿囊膜)的发育和功能,而最大的贡献则是1827年发现了哺乳纲的卵。

他研究了鸡的胚胎发育、胚层形成过程和脊椎动物器官发生的主 要阶段,发现了脊椎动物的胚胎在早期极其相似。他于1828、1837年先后发表《动物发生史──观察与思考》 一书系统地总结了有关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知识。

他通过精细的比较研究,指出所有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在分类上亲缘关系愈近,胚胎的相似程度愈大;在发育过程中,门的特征最先出现,纲、目、科、属、种的特征随后依次出现。这就是胚胎学上的“贝尔法则”。他强调胚胎发育是渐成的而不是预成的(见胚胎学)。通过他的研究渐成论才又抬起头来。1834年后 主要致力于人类学和地理学的研究。

Embryologist. Developed germ-layer theory of development. His "biogenetic law" of recapitulation was a major reference point for 19th century evolutionary theory. Overextended by Meckel to imply that embryonic forms were exactly equivalent to adult forms of more primitive 物种, it actually only concerned progressive specialization of organs and, therefore, progressive divergence of embryonic forms during development. Discovered the notochord; first to observe the mammalian ovum (1827). The leading scientific opponent of Darwinism in Eastern Europe during the 1860's and 70's. Ironically, he encouraged Anton Dohrn's founding of the Stazione Zoologica in Naples.

主要贡献

(1)在反复解剖的基础上,发现哺乳纲的卵是在卵巢内的格拉夫氏滤泡(Graafian- follicle)中形成的,经输卵管进入子宫腔。

(2)通过观察鸡胚以及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类动物的发育过程,指出胚胎发育必须经过胚层,胚层是形成身体各器官的基础。

(3)在比较了几种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后指出,各种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非常相似。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先出现一般性状,后出现特殊性状,首先是“门”的特征,以后依次出现“纲”、“目”、“科”、“属”的特征,最后才出现“种”的特征。这就是有名的“贝尔定律”。

(4)贝尔晚年从事人类学研究,提出了头骨的分类法。他的研究为物种的变异和进化提供了证据。他主张人种统一起源,反对黑人与白人异源的谬论。所有这些都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贝尔的著作主要有《论哺乳动物和人卵的起源》(1827)和《动物的发育》(1828)等。

冯·拜尔对胚胎学的研究持续了一生,揭示了从鸟类到人类等物种的发育过程。他指出,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生物体的外形可以非常相似。事实上,正是他开启了胚胎学领域的研究。不过,他也花了一些时间在地质学上,并提出了有关河流侵蚀的理论。拜尔定律在河流中的体现相当于科里奥利效应,后者指出长距离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本身是一个旋转体系。想象一下你站在北极点,朝设置在赤道上的靶子投掷一个球体。由于你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而靶子会因地球自转而一直高速移动——一天就能绕地球一圈——因此从你的角度看去,靶子向左移动,而球的运行轨迹向右弯曲。

科里奥利效应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当你急速跑到赤道上,接住这个球,往北极方向再扔过去的时候,球的轨迹还是向右弯曲。这是什么原理呢?当你在赤道上向北极点望去的时候,看起来是在一条直线上,但实际上你一直处在不断地向右移动中,你抛出的球在高速运动中也会向右偏,因而其轨迹看起来向右弯曲。在南半球也是同样的情况,只是物体会向左偏离。

冯·巴尔——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不单单只有空气和固体具有会出现这种现象,河流也会受到这种拉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河流流向右侧受到的侵蚀通常较严重,而左侧河岸则较为平缓。南半球的情况则与此相反。这就是拜尔定律的内容,但当时人们并不清楚其中的机制。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