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玄 :中国社会科学院微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

更新时间:2024-09-21 10:47

刘小玄,1953年1月生于南京市,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微观经济学研究室的副主任,同时也是一位研究员和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69-1978江苏省农村插队。

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87参加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社科院重点项目“国有企业改革与效率”课题组,历时4年。

1991 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培训一年,主要学习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实证分析的计量方法和技术。

1993 参加世界银行资助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比较研究”课题组。

1994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权、市场和效率”。

1994-1995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11个月。

1995 瑞典哥德堡大学合作研究半年,从事关于企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1996-1997参加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的国企改革项目,对于800家国有企业的跟踪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

1997,1999 瑞典哥德堡大学合作研究数月,仍从事企业生产率的研究。

1998 作为负责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

1999 作为负责人主持企业研究项目“中国企业发展报告”。

2000 获得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美文化交流委员会的招标项目“国有大中型企业转轨模式的选择”。

2001 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9个月。

2002 参加国家发改委的价格研究项目。

2003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及其效果检验”。

2004 参加世界银行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国企改革与重组”抽样调查项目,作为该项目主报告的主要分析人和主笔人。

2005 参加全国工商联组织的“民营企业发展报告”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笔人。

2006 获得国家统计局经济普查招标项目。

2007 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研究一个月。

2008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市场经济与政府转型”。

2008 获得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改革30年的招标项目,撰写《奠定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书。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学术专著

主要专著:《奠定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转轨过程中的民营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中国企业发展报告(1990-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中国企业的民营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学术专长

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学、企业理论及其经验实证研究及有关计量分析

主要学术论文

“企业生产率增长及来源:创新还是需求拉动?”《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工资差异的比较及其决定因素” 《中国劳动经济学》2008年第4卷。

“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的度量和比较”《经济学》2008年4月。

“中国工业企业的工资差异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5期。

“转轨过程中混合股权公司的相对效率”《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第2期。

“论公共部门合理边界的决定”,《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抽样数据的实证分析”,国务院发展中心内部研究报告,2005年。

“企业改制模式和改制绩效”,《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产权变革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国有企业改制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

“改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3期。

“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均衡”,《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 《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技术进步和最佳实践”,《经济学》2002年4月。

“企业边界的重新确立:分立式的产权重组”,《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其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中国的古典企业模式:企业家的企业”,《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双重约束下的国有企业”,《改革》1999年第1期。

“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9年第2期。

“双重目标的企业行为模型”,《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竞争市场上的国有企业行为”,《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

“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1985-1994”,《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转轨经济中的企业主权模式”,《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

“国有企业的债务困境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论产权结构及其激励机制”,《改革》1994年第2期。

“企业自主权差异的实绩效应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2年第8期。

“企业的收入刺激效应分析”,《经济研究》1990年第5期。

“市场运行分析”,《经济研究》1989年第8期。

“论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关系”,《经济研究》1988年第5期。

“宏观非均衡模型的比较”,《经济研究》1987年第10期。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论的若干发展”,《经济研究》1987年第1期。

“攀比行为和攀比效应”,《经济研究》1986年第8期。

“Efficiency, 松香酸 Progress, and Best Practice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 (1980-1994) ”,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1(2003).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 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 Sept. 1998.

“The change of 表演 of Chinese Large-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Its Determinants (2004-2006)”, 首尔特别市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21, No. 1. 2008.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