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中国上海市境内高校

更新时间:2022-12-17 18:39

复旦大学(英文:FUDAN UNIVERSITY),是中国最早由民间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双一流”“211”“985”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强基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第二批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成员。

复旦大学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后经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时期。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2005年,复旦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校地扩展为邯郸、枫林、江湾、张江四校区。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1.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5.44万平方米;设有直属院(系)35个,本科专业8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5303人,研究生36690人;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9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截至2023年8月,学校有教职员工5731人。

复旦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9名。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位列第5名,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第56名。

历史沿革

复旦公学时期

1902年,马相伯借天主教徐家汇天文台余屋为校舍,创办震旦学院。三年后,为反抗教会势力干预校政,于右任、邵力子等130名学生脱离震旦学院,支持马相伯在吴淞复校。9月14日,国人自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复旦公学在上海吴淞提督行辕正式开学。作为公立高等学堂,公学在教学上重视国学、外语和西方学说。

辛亥革命时,吴淞校舍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复旦公学一度停办。中华民国建立后,复旦的诸多校友联合上书南京临时政府,请求复校,得孙中山支持,复旦公学成为当时临时政府批准立案的唯一高校。从1912—1922年,复旦公学借徐家汇李公祠为校舍,开展办学活动。

1917年,公学改为私立复旦大学,迁入新校区。次年,校长李登辉到南洋募集资金15万银元,在江湾购地70余亩地以筹建江湾校区,三年后建成。1929年,复旦大学根据《大学组织法》进行改组,设立文理法商四个学院,院系组织结构更趋完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复旦大学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师生内迁重庆北碚(渝校),设文、理、法、商4个学院16个系,后增设史地、数理、统计3个系,形成文理法商农5院20余系的规模。另一部分滞留在上海的师生设立补习部(沪校),在租界坚持办学,坚持“三不原则”。1942年,学校被行政院批准正式由私立改为国立,吴南轩、章益相继当选校长。此时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名师聚集、学术活跃,复旦所在地夏坝也成为大后方的文化重镇。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上海江湾旧址,与沪校补习部合并,增设合作系,共有文、理、法、商、农5个院19个系;海洋、司法2个专业组,学制均为四年。

上海医学院时期

1927年,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医学院——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医前身)在上海吴淞建立。创始人颜福庆、乐文照、高镜朗等秉持着“为人群服务,为人群灭除病苦”的信念,将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相融合。1932年7月,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被国民政府批准独立建院,更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作为学校的实习医院。1936年,新院舍和附属中山医院在枫林桥落成。次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中华麻风学会第三届大会、中国医史学会第一次中国医史文献展览会与新院舍落成典礼齐开,对医学界影响深远。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医学院师生在颜福庆院长带领下,参加前线救护和伤兵医院工作,同时内迁滇渝,护校办学。先后在云南昆明白龙潭和重庆歌乐山办学。在继续维系医学教育的同时,也协助了大后方的疾病控制与医学科研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医学院以服务社会为目标,逐步调整学科结构,初步形成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和科研的互动局面。学校建立公共卫生防御网络、援建各地医科院校、培训农村医务人员、参加国际救援。1952年,上海医学院更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四年后,上医16名教授被认定一级教授,几近覆盖西医全科。1959年,学校被认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校之一,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列。上海医学院在抗美援朝、援建重医、治理血吸虫等国家重大医疗工作中都做出了贡献。

1978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上医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年,经卫生部党组批准,正式更名“上海医科大学”。1994年,上医成为全国首批“211工程”高校。

复旦大学时期

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时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解放当日,人民解放军乘汽车进入复旦校园。6月20日,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的文科、理科方向得到丰富和扩充,奠定了复旦文理为基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基础。据《复旦大学志》记载,从1949至1952年,前后计有十八所高等学校的有关系科并入复旦。其中有公立大学八所: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英士大学安徽大学、华东新用学院;私立大学六所: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中国新问专科学校、民治新问专科学校、上海学院;教会学校四所: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金陵大学。加上复旦本校,这所新的复旦大学是由十九所高等学校的有关系科组成,是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一所大学;同时,复旦也有调出去的系科,如会计、统计、企业管理、农艺、园艺等。在院系调整后,复旦又重新汇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师资力量加强。20世纪50年代的学部委员和一、二级教授,就有一大部分是从别的学校调来的,如: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吴征能、卢鹤线、谭其骧等來自浙江大学周同庆来自交通大学顾翼东来自大同大学,吴浩青来自沪江大学,郭绍虞、杨武之来自同济大学,赵丹若、王恒守来自原中央大学刘大杰吴文祺来自暨南大学等;也有些在院系调整之前原就在复旦任教的,如陈望道卢于道陈子展、周谷城、周予同全增嘏陈传璋张孟闻孙大雨等。

1959年5月,复旦大学被认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校之一,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列。学校相继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专业、学科,建立了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截至1963年,学校已建成34个实验室,并先后建立了语言研究所、世界经济所、数学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技术物理所等一批研究机构。

1978-1996年,复旦再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之一、被国务院确定为“七五”期间重点建设单位、学校进入全国首批“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1983年1月,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谢希德出任复旦大学校长,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的首位重点大学女校长,谢希德在率先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理科的格局,根据复旦大学的条件增设了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5个学院;此外还借鉴国际先进的本科生培养经验,试行“通识教育”;推行导师制,提倡师生的创造性和科研工作。两年后,美国国会拨款在复旦大学成立美国研究中心。这一时期,复旦大学在文理综合的院系设置上也有新的创设,学校于1985年成立了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于1987年成立艺术教育中心、于1996年挂牌成立研究生院。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时期

1999年,复旦大学成为“985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批建设高校。自2000年初到2001年上半年医学学科建设项目开始,复旦共启动了13个“重中之重”建设学科项目,40个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6个特色方向学科建设项目,13个扶植学科项目和12个交叉学科项目,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目标及内容的学科建设格局。

2000年1月,复旦大学成立社会力量办学筹备组,探索利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延伸层教育的新途径。学校先后与浦东新区嘉定区宁波市等地达成了合作意向。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先后筹建了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和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2004年4月,太平洋金融学院正式成立,学院位于南汇科教园区,占地面积1234亩,2004年共招收8个专业学生650人。2005年4月,视觉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学院位于松江大学园区,占地740亩,下设5个学院。

1999年-2005年,复旦大学在教研与办学上均更具规模。1999年,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签订共建复旦协议,学校成为“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之一。一年后,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联合,组建新的复旦大学,学校发展成为文理医三足鼎立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05年,复旦大学将校地扩展为邯郸、枫林、江湾、张江四校区。

2006年至今,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复旦大学在教育之外,也涉足医学、商业、科研等领域。2006年,“复旦”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次年,学校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教育类);2009年,学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A类)。2019年,学校与徐汇区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合作办医;同年,学校入选美国细胞出版社“2018中国年度机构”。2020年,学校15项科研成果获2021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2023年11月,学校牵头成立“生命健康数据空间联合实验室”。2023年11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江湾校区举行。2024年2月1日,复旦大学成立四个新工科创新学院,包括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2024年3月16日上午,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成立。2024年3月22日,复旦大学第二批“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揭牌。4月13日,复旦法庭科学前沿创新论坛暨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情况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直属院(系)35个,设有本科专业80个。

附属医院

截至2023年10月,复旦大学有附属医院18家(其中2家筹建)。

师资规模

截至2023年8月,学校共有教职员工5731人,其中专任教师315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5%,专任教师中,有2910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比达到92.32%,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者1375人,副高级职称者123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2.84%。

截至2021年底,学校有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426人;截至2022年10月,高层次人才方面,学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3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47名、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60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0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9名,上海市领军人才95名;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9人(含双聘),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获得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661人,占师资队伍比重近20%。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上海市教学名师16人,上海市教学团队3个。

注:以上仅列出部分师资情况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本科专业80个,其中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个。此外,学校有9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有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首批立项教改课题67个;与研究生院联合开展院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首批立项建设10个院系分中心。

截至2024年5月,复旦大学设有在线教育中心,开设MOOC课程、SPOC课程和特色讲座。其中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27个、市级线上一流课程7个,课程涵盖文、史、法、经管、医学等领域。

根据复旦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该校采用“邀请制”新建设9门通识核心课。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截至2019年10月,学校获A类评级学科23个,有世界前列优势学科17个。截至2018年9月,有上海市高峰学科14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0月,编制《复旦大学教材建设“十四五”规划》,系统化引领教材高质量建设。首先,全面实施“七大系列百本精品教材”建设项目,探索邀请制、认定制、评审制等三种教材立项方式,继上年完成“七大系列精品教材”51个项目的立项工作后,本学年新增“七大系列精品教材”建设项目64项,累计立项115项。2024年1月9日,《复旦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校202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8.69%。毕业生中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总计227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0.61%,其中出国(境)留学564人,国内升学1714人。直接就业人数为583人,占18.07%。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0月,复旦大学同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350多所大学和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师生每年出国约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来访人员约5000人次,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约100场。学校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设有合作中心5个,大学组织4个,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3个,还开展孔子学院建设、CMB等项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在国内合作交流方面,学校与人民日报社、上海市教育系统、扬子江教育集团、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上海报业集团等机构有项目往来。

2023年12月1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复旦大学支部委员会成立,这是台盟在上海的第一个高校支部。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是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的两个全国中心馆之一。设有教育部面向全国和华东地区的外国教材中心教育部文科外文图书引进中心书库、欧盟图书专架、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综合类)、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计算机与生物)、图书馆学硕士培养点、中国索引学会秘书处,承担《中国索引》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

截至2023年底,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613.49万册(含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其中中文485.89万册(含线装古籍约37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外文127.6万册,订购中外文数据库672个,自建数据库14个。学校购置纸质中文图书85726册,外文图书7339册,中文报刊941种,外文报刊728种。图书馆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图书馆除提供常规的书刊借阅服务外,还提供各类电子资源检索、通借通还、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咨询解答、科技查新、 查收查引、读者培训、自助复印、扫描等服务,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出版学术期刊19种,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医学研究等领域。

学校学术期刊一览: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数学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8个。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此外,还有诸多地方级、省部级研究机构。学校设有人文社科、理工医科、智库平台三类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人文社科科研平台方面,学校有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单位有人文社科院系13个、人文社科实体研究机构16个、国家高端智库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部部共建基地)10个和文科虚体研究中心(所)200多个。

截至2024年5月,理工医科科研平台方面,学校有国家平台基地9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以及上海数学中心。有各类省部级平台基地80个,包括科技部新农村研究院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家外专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野外台站1个,还有诸多市级和省部共建平台。

截至2024年5月,智库平台方面,学校智库共与世界22个国家44家机构签约,首创国际智库中心。还建立了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复旦-蒙特雷科技中国拉美研究中心、复旦-奥克兰大洋洲中国研究中心等4家海外中国研究中心。创立了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和复旦-拉美大学联盟2大国际大学联盟。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还形成了包括中国研究院(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发展研究院(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共同理事长单位)、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在内的智库集群。此外还有3家教育部智库型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家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3家部级文科重点实验室,以及8家上海高校智库。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分设有文科科研处和科学技术研究院,分别统计人文社科和理工医科科研情况。

人文社科

截至2020年9月,学校在人文社科方向数次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研究专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此外还获得诸多市级和青年课题立项。

学术出版方面,学校教师在媒介研究、经济发展研究、文化非遗研究、宗教研究、历史地理、文学思想等领域出版学术专著数本。

理工医科

截至2022年,学校在理工医科方向数次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科技奖、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截至2024年5月,复旦大学参与的诸多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得以落地应用。

2022年,复旦大学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启动。

2022年,复旦大学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电子自旋和自旋极化电流的时空演化成像系统”获得验收。

2023年,复旦大学环境系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共同设立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其中的首批12个科研项目已开始商业化验证阶段。

学校排行

QS世界大学排名

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位列第34名。

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位列第50名。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位列第39名。

软科世界大学排名

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位列第56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位列第5名。

校园文化

校徽

复旦大学的校徽为圆形,“复旦”篆书居中,英文名上环绕,创校时间(公元纪年)下环居中。1905年,马相伯创立复旦公学。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毛泽东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复旦接到毛主席题名后,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

校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915年,为纪念复旦创校十周年,时任校长李登辉组织国文系教授商议并最终由马相伯老校长选定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图为马相伯题写的校训,刊于1935年《三十年的复旦》。

校歌

学校校歌为《复旦大学校歌》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

校歌歌词: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校名典故

1905年,马相伯创立复旦公学,表示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的意义。“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中的《虞夏传·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共设有邯郸、枫林、江湾、张江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1.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5.44万平方米。其中邯郸校区和新江湾校区位于杨浦区,枫林校区位于徐汇区,张江校区位于浦东新区。此外,学校还拥有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附属医院18家(其中2家筹建)。

邯郸校区

邯郸校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主要承担人文社会学科的院系及本科生教学。邯郸校区是复旦大学校本部所在地,其内有光华楼教学楼、任重书院、老校门、校史馆等建筑。

枫林校区

枫林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东安路130号,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所在地,主要承担医学学科相关院系教学,设有科研机构。

在枫林校区的同生广场上,篆刻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院铭,石碑背面是“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的院训。校区内还有历史建筑东一号楼、颜福庆先生石像、“康泉图书馆”大楼(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所在地)。

江湾校区

江湾校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主要承担理科和部分工科院系教学,复旦大学法学院也设于此,此外还设有科研机构。校区建筑整体采用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江湾校区有一条贯穿学校的韶关大道,有李兆基图书馆,纬七路是江湾校区重要的交通道路。

张江校区

张江校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826号,主要承担产学研前沿相关的学科教学。校区有微电子楼、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药学院、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化学楼等建筑。

校园环境

相辉堂

相辉堂是复旦校园内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其名取自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和复旦重要建设者李登辉。相辉堂的堂额由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题写。辉堂北堂以承接各类会议论坛、大型演出为主。其总建筑面积约3270m2,地上建筑面积约为207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总座位数749座,一楼618座,二楼131座。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展示馆于2014年入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成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长设“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展示馆建筑面积322平方米。展示馆先后成为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学实践基地、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中国民主同盟(上海)传统教育基地等。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注:以上资料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历任领导

董事会

(注:上表仅列出第七届董事会情况)

校友情况

荣誉奖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