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涵 :刘盛涵

更新时间:2024-09-21 01:01

刘盛涵从小受到家乡纸扎花灯艺术的熏陶,10岁起就开始学花灯制作。然而此时的刘盛涵,对花灯制作的热情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浓烈。虽然田村花灯艺术经过他的一番苦心挖掘,得以重放光芒,但花灯制作的传承现在却成了问题。

人物简介

刘盛涵(1935.3.23-)江西省赣县田村镇下都村人。高小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家。刘盛涵从小受到家乡纸扎花灯艺术的熏陶,10岁起就开始学花灯制作。拜堂叔刘兰生为师,潜心艺术创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56年,参加省、地民间灯彩“禾灯”舞蹈调演,获优秀表演和民间灯彩舞蹈奖。1958年,参加省群艺馆文化艺术宣传展览,展出了《跃进肥龙千米长》作品。并在省文艺刊物发表《禾长叶片架金桥》、《谷粒要用农机拖》、《薯起重如丘岭》、《蛋壳用来舞狮头》四副夸张画。1978年,作品《四化迎春》参加地区民间灯彩调展,获优秀创作奖。1982年,送《龙风呈祥》、《四个现代化》作品参加省农民画展,均获奖。1986年为赣南采茶剧团《花灯仙子》剧目制作的灯彩道具60余件,受到文化部表扬。《四季花卉》、《龙腾虎跃》作品获文艺创作优秀奖。1994年,创作作品《八仙》获省二届剪纸艺术大展二等奖,同时入选的有《彭总在田村》、《吉祥语》、《龙腾虎跃》、《鱼跃天地宽》。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6年,中国民协、以色列举办第二十六届国际手工艺博览会,作品《龙凤富贵灯》入选参展;作品《国泰民安灯》在浙江省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上获金奖。2000年精心设计制作的灯彩《百米巨龙闹元宵》作品,龙头高48米,龙体重2000多公斤,金光溢彩,气势恢宏。被江西卫视湖南卫视赣州电视台及上海东方台录制与播放。

人物事迹

刘盛涵世称“江南灯花王”。1982年,他制作的“龙凤呈祥”、“四个现代化”灯在省农民画展上获奖;1984年,他编制的“放河灯”、“中秋节烧塔”等花灯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选用;1986年,他制作的一组花灯在赣州市采茶剧《花灯仙子》里做道具,并参加了庐山博览会;1995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6年,他的“龙凤富贵灯”在以色列国际手工艺博览会上展出;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名典》;今年6月,他被中国文艺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刘盛涵出生于花灯世家,自幼受到花灯艺术的熏陶。他的祖父是当地著名的花灯艺人,接到的制作活比较多。每到做花灯时,基本上都是全家齐上阵,他就在大人堆里钻来窜去。看到大人们削着木条、竹片,把纸剪成各种形状,涂上各种颜色的漆,就变成了一个个好看的花灯,他感到非常惊奇,耳濡目染,对花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五六岁时,他就帮爷爷干些抽纸条、粘浆糊等零零碎碎的活,稍大一点后,爷爷便带着他跑祠堂、进道场。每逢元宵节,在人山人海的花灯观赏场里,总是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一边看热闹,一边琢磨着当地其他艺人的制作工艺。到10岁的时候,他便参与到节日、祝寿、婚礼等彩灯的制作。后来,他又拜在书画及花灯制作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的堂叔刘兰生为师,潜心学习制作花灯的各种技艺。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花灯的民俗内涵,16岁时他到田村东河戏团学习东河戏,他扮演的小生角色,获得了众多艺人的好评。后来,他又到江西省农民美术学习班学习,提高绘画水平。通过多年的潜心学习,他制作的花灯,既有传统工艺的精细,又有绘画艺术的意境与舞台戏剧的动感,一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花灯娃子”。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变化,当地不少艺人搁下花灯这门艺术,或发展家庭种养,或走上外出务工之路,田村花灯也不可避免地逐渐走向衰落。然而此时的刘盛涵,对花灯制作的热情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浓烈。他一方面积极参加县市的一些民间文艺活动,另一方面潜心于花灯的研究与制作。

龟纹灯是田村花灯中最有特色、也是最为古老的一种,种类繁多,制作工艺难度也最大。当时的田村分为上、中、下三个村,每个村供赏的龟纹灯都不尽相同。冬瓜、莆、葫芦虽然形状不同,但皆多籽,且花灯内还要置放108盏天罡地煞灯,寓“瓜绵绵人丁兴旺”之意。当时制作龟纹灯的老艺人已经去世,几个徒弟也改行另谋他业。为了让龟纹灯的制作工艺不失传,刘盛涵走上了学习之路。因为没有现成的龟纹灯,他打听到曾学过龟纹灯制作的几个人家的住址,立即前往讨教。因多年没有做了,那四五个人竟没有一人能重新制作出来。刘盛涵急了,他把几个人所描述的制作方法综合起来,试着制作。他装了拆,拆了装,经过数百次的实验,最后终于扎出龟纹灯,然而这一成功却耗费了他整整三年时间。看到扎好的龟纹灯,他流泪了,泪里有苦,但更多的是甜。

刘盛涵不满足于继承传统花灯的制作,他还要做前人所没做过的。2000年元宵节前,刘盛涵向市有关部门提出用花灯工艺制作百米巨龙的设想,并得到重视,然而不少了解花灯制作的人却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制作时间只有短短一个月,为了按时完成制作任务,刘盛涵叫回外出的儿子、女儿,连稍懂一点的女婿也叫来了,几个孙子也在家里帮忙。十多个人在家门口搭起棚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制作百米巨龙的任务中。他们全家早上6点开始工作,每天都要干到晚上12点,有时还忙到凌晨2点,一天的休息时间不到5小时。随着百米巨龙的制作推进,材料及技术难题接踵而来,让他多次陷入了两难境地。家人的信心动摇了,相熟的艺人也劝他放弃,市相关部门也表态“没办法就算了”,但他不愿放弃。他失眠了,一个个不眠之夜,让他想出了解决鳞片制作等难题的一个个办法。26天后,一条长108米、龙头高4.6米、龙身直径2米的巨龙在赣州城区南门文化广场“飞腾”,吸引了无数市民观看。

数十年的潜心挖掘,田村花灯与刘盛涵也名气大增。他制作的花灯品种繁多,有五彩灯笼、宫灯、走马灯等12个类型25个品种,制作工艺亦有24种。除了婚丧等地方风俗及宗教礼仪灯彩活动外,三年一度的中秋节花灯节,便是其中的重头戏。花灯节时,街道居民用白布或黑布盖满街道上空,布下悬挂着各式花灯,每天都有花灯谜会,伴有云灯、踩高跷、东河戏等的表演,吸引数以万计的远近游客前来观赏。从1986年至今,他创作花灯200余件,在县、市(地区)、省获奖70余次。1996年制作的《龙凤富贵灯》入选了第28届国际手工艺博览会并赴以色列展出。同年他制作的《国泰民安灯》获浙江省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金奖。

60多年来,刘盛涵一直致力于田村花灯的制作研究与经验总结,从祖传技艺和自己的实践中,他总结出了花灯工艺“四无”诀窍:无火不成灯,无巧不成彩,无有不能做,无不成虚实;设计改造了诸如“漆片硬化”、“镂空纸雕”、“纸塑泥塑”等技法,使花灯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细腻、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虽然田村花灯艺术经过他的一番苦心挖掘,得以重放光芒,但花灯制作的传承现在却成了问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他的儿子学了一点后就半途放弃了,因为花灯虽好看却没有经济效益。刘盛涵认为,只有尽可能地减少制作环节,提高效率,才能提高效益;有了效益,才能最终解决花灯的继承与推广问题。于是他尝试着把花灯制作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如把电脑设计、喷绘、数码冲印等现代技术运用到花灯的制作中,可这些试验都失败了,因为这样制作出来的花灯图案及配件,根本达不到手工制作的效果。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好这一民间艺术,现在刘盛涵正在教两个女儿制作花灯,同时收集整理花灯制作的文字资料,准备编写花灯制作工艺书籍。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制作花灯,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以影像等形式记录下花灯制作这一民间艺术。

“结彩为灯似锦球,三年一挂在中秋节。笙歌匝地游人遍,不羡江南有虎邱。”在田村《刘氏家谱·宋代名人诗钞》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田村花灯节的热闹场景。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