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寿 :刘连寿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4

刘连寿(1932年-2009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是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1952年毕业于华中大学物理系,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他前往苏联进修,并在1968年完成北京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学业。刘连寿曾在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在中国高能物理学会担任过第二届常务理事。

人物经历

刘连寿1932年生于武汉市,1948年中学毕业后,按照地下党领导人的意见考入华中大学。1949年春,按照上级安排回家,负责收录延安市广播,油印有关党中央文件,交给地下党领导,传递党的声音,准备迎接武汉解放。解放后回到华中大学,后参加团校学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毕业于华中师大的前身——华中大学物理系。之后,由国家选派赴苏联留学,师从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栗弗席兹。回国后,一直在华中师范大学工作。六十年代中期,师从我国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胡宁教授,参加了“层子模型”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物理功底。1978年,刘连寿教授开始组建华中师大基本粒子理论研究室,并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0年,刘连寿教授在武汉主办了“强子结构物理讨论会”。两年之后,刘连寿教授又邀请国内专家主办了“粒子物理讲习班”和“粒子物理讨论会”。1982年,刘连寿教授赴德国访问,在柏林自由大学与孟大中教授合作,提出了著名的“三火球模型”,成功地解释了西欧核子中心当时发现的复杂现象,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并称为“刘-孟”模型。该模型和他后来的平移不变口袋模型一起。1985年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点,成立粒子物理研究所。1992年建立了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86年至2001年担任粒子物理研究所所长。2009年12月5日6时20分刘连寿教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6岁。

研究成果

刘连寿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他提出的层子模型的协变场论计算方法和“平移不变的口袋模型”均获得了认可。1983年,他与德国学者合作提出了强子-强子非衍射散射的“三火球模型”,并于1985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数学物理方法》、《理论物理简明教程》,并翻译了《规范场的量子理论导引》一书。

教育贡献

刘连寿教授在教育领域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指导和培养了一批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学术骨干。即使在晚年,他也坚持在科研教学一线,为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基地班授课,并编写了具有特色的“理论物理基础教程”。他还积极探索物理教学改革,实施“抽签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取得显著成效。这些努力使得他在2005年荣获首届全国高校名师奖。

学术影响

刘连寿教授曾担任全国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他与其他物理学者共同组建了“中南地区理论物理学术交流中心”,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研究生素质提升。他对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和理科的发展投入了大量心血,不仅创建了学校理科的第一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还对其他理科学科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他去世前不久,他仍然关心着物理学院本科教育的改革和研究生质量的提高,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

社会影响

2009年12月9日,刘连寿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学校举行,表达了社会各界对他深深的哀思。

参考资料

刘连寿 .华中师范大学校友会.2024-08-13

国家重点学科 理论物理 .中华师范大学.2024-08-13

【爱心教师】刘连寿:一手打造华师“粒子物理”品牌 .中华师范大学华大青年传媒.2024-08-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