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北京大学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04:38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简称AAIS,Academy for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成立于2006年4月4日,是北京大学跨学科类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研究院旨在发挥北京大学理、工、医、文、社科等学科齐全的优势,建设一流的交叉学科研究基地,促进前沿科学的发展,培养跨学科人才。

目前,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拥有10多个研究机构,涵盖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工学等学科的众多交叉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机构包括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定量生物学中心等。此外,研究院还设有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等。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创任院长是韩启德院士,现任院长是汤超院士,副院长是王初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是王恩哥院士。

发展历史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于2006年4月4日正式成立,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开辟了跨学科研究的试验田,对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任院长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执行院长为专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汤超,副院长为陈鹏教授、张幼怡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欧阳颀院士。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作为北京大学跨学科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北京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和先进的技术学科为基础,通过探索科研与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基础条件建设、招聘和引进优秀科研人才、组织学术交流与研究项目申请等工作,有力促进全院体制建设、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目前,研究院已建成具有良好学术交流环境、学科前沿性与学科交叉性相结合、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为北京大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挺立于中国乃至全世界交叉学科发展的潮头。

研究院现有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定量生物学中心、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和类脑科学研究中心、睡眠医学研究中心等10多个研究机构,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工学等学科的众多交叉研究领域。通过持续引进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选者在内的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研究院历届研究生在开展各项前沿问题研究与科学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研究进展,每年均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Cell、Nature(含各子刊)、Nano Letters、Physical Review Letters、JACS、Advanced Materials等顶级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界持续引起广泛关注。此外,研究院各中心先后承担了“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等在内的数百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研究院正逐步完善以中心为主体、以交叉为特色、以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体系,向社会输出 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2014年,为适应交叉学科快速发展的需求,理顺交叉学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乃至学位与毕业要求等各个环节,学院协助并推动北京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交叉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此后,经学院牵头、交叉学科学位分会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先后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自主设立了“数据科学”、“纳米科技”和“整合生命科学”三个全新的交叉二级学科。

经过多年探索,研究院已建立起一套统筹全院大局、突出中心特点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历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均得到各地方科研院所、党政机关、外资企业等去向单位的广泛认可。除学术科研方面外,研究院还通过“前沿青年讲堂”等一系列富有院系特色的文化活动,瞄准青年精神需求,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先后组织“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讲师团”和“北京大学博士生服务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前沿学子对接基层、服务社会;提出学生工作重心下移的思路,重点加强班党团工作架构、丰富班党团工作内容,积极营造学生工作与学生科研相融相促的有利平台。

十年来,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始终肩负践行北京大学学科交叉理念、建设世界一流前沿科研基地的历史重任。未来,研究院将秉承国家“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核心理念,进一步完善学科评价机制,推进机构深度整合,总结经验,明确思路,深化改革,求新求变,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增加硬件投入的同时注重软实力提升,为北京大学在2018年正式迈入世界一流行列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支持与效率保障。

组织结构

院行政

院长:韩启德

执行院长:汤超

副院长:陈鹏、张幼怡

院长助理:李宁

院党委

党委书记:霍晓丹

党委副书记:高静

研究中心

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成立源于2000年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合并,旨在推动和落实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医院与校本部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之间的学科交叉,将基础、应用和临床科学的前沿研究结合在一起,促进整个生物医学领域从分子尺度到人类器官尺度的未来新发明、新发现与技术创新。中心的三大重要任务是:促进医学与基础和技术学科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新型人才、开展生物医学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工作。2006年,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成立,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作为核心之一纳入研究院。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是为加速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在国家支持下,由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设计、组织,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密切配合,按照“统一领导、顶层设计、强强联合、务实发展、动态调整”的原则,组建的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是科研和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措施。其目标是通过改革教育和科研的相关制度,吸引与汇聚热心教育的优秀科学家,以出色的理论教学和尖端的研究并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造就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与教育中心。

定量生物学中心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的前身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是在李政道先生的倡议和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建立的,中心从1999年开始筹建,于2001年9月正式成立。2004年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创新群体,2006年成为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首批正式成员单位,2007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个支持的交叉学科创新群体。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纳米科技研究的单位之一。1997年9月率先成立跨院系、跨学科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简称CMR中心)成立于2013年,旨在建设北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医学影像科研教学公共平台,建立世界一流的脑成像科研高地,建立国内首屈一指的脑成像人才培养高地,推广脑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临床医学的应用;推动磁共振等成像技术产业转化。中心目标得到了“985工程”、发改委国家蛋白质“凤凰工程”、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于2007年10月成立了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后,充分发挥北京大学文、理、医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加强环境与健康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促进环境健康研究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环境与健康政策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决策支持。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History and 哲学 of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依托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教研室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吸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计算机、医学、历史、外语等学科教授加盟,建立的一个跨学科学术平台。

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现设:数据分析的模型与算法、数据挖掘方法、大数据软件技术、大数据安全技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生命科学大数据、地理时空大数据、交通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环境能源大数据等研究方向。

神经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成立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重要目的是组织校内相关单位,加强国内外合作,以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为特色,以脑解析和脑仿真为基础突破口,在认识脑、制造脑和脑健康三个方面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在神经计算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脑健康和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重大应用突破。

睡眠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Peking University Sleep Research Center)于2016年成立。中心依托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人员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和各个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心理学系、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涵盖多个学科,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睡眠医学中心建立了紧密的国际合作关系。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简介.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17-05-1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