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以和 :电机工程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6:08

卓以和(Alfred Yi Cho,1937年7月10日—)是一位出生于北京市电机工程学学家,现任朗讯(AT\u0026T公司)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室主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教授。1955年,卓以和赴美留学,1960年从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毕业,1961年获得硕士学位,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1985)、美国工程院院士(1985)、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989)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卓以和主要从事分子束外延、人工微结构材料生长和新型器件研究领域的研究。他是分子束外延技术的鼻祖,该技术是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在贝尔实验室开发的。他还与Federico Capasso共同发明了量子级联激光器。他对Ⅲ-V族化合物半导体、金属和绝缘体的异质外延和人工结构的量子阱、超晶格及调制掺杂微结构材料系统地开展了大量先驱性的研究工作。

人物经历

1937年,卓以和出生于北京市

1949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曾就读于广州市培正中学

1955年,赴美留学。

1960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

1961年,获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

1968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

1985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

1989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9年2月11日,美国专利及商标局公布2009年度入选“全国发明家名人堂”的名单,卓以登上“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2014年,卓以和被聘为第四届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卓以和对Ⅲ-V族化合物半导体、金属和绝缘体的异质外延和人工结构的量子阱、超晶格及调制掺杂微结构材料系统地开展了大量先驱性的研究工作。用研制的新材料,最先研究成功10多种极为重要的、性能优异的新型微波高速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他又领导AT\u0026TBell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的合作者,开创性地研制成功量子阱级联式新型激光器,被认为是半导体激光器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人才培养

卓以和认为要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要有充足的自信心,并坚持向着你的目标努力才能使你的工作成功;要保持乐观精神,多看一下每一件事的正面。另外,还要做你喜欢的事,这样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找到乐趣。”

卓以和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评审制度要从四方面改善:不是只以发表学术期刊文章数量为标准;真正创新基础研发不一定要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不能期待要在短期内就能赚大钱,想要在三年内把所有钱回收;科学规划和评审要多吸收无切身利害关系的科学家参加,防止利益交换。

他还谈到令人担忧的新生代研发文化:年轻一代的研究员只想要知道,“我”做了这个对我有什么利益,能不能帮我升官发财,工作时间只是早9点到晚5点,有太多时间玩,对研发没有一种愿投一生努力与热爱的态度。

个人生活

卓以和的父亲卓宜来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在中国燕京大学教授政治学,并为著名银行家。

人物评价

中国科学院评:卓以和是国际公认的分子束外延、人工微结构材料生长和新型器件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对中国发展分子束外延技术极为关切,给予了关键性指导,与中国同行建立了深厚友谊,对促进中美两国学术交流,提高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网评:在中国传统文化礼教影响下,卓以和有着温文敦厚的言行举止及谦和无私的个性,因而受到同事们一致的尊崇爱戴。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