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杉科 :松亚纲松杉目下的科

更新时间:2023-09-20 14:05

南洋杉科是裸子植物门属种较少的1科,均为常绿乔木,本科包括南洋杉属(Araucaria)和贝壳杉属(Agathis)两个现存属,40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形态特征

南洋杉科均为常绿乔木,髓部较松、杉、柏科为大,皮层具没药树。叶螺旋状排列或交互对生,鳞形、钻形、三角状卵形、披针形至椭圆形,基部延下生长。雌雄异株或同株,球花单性;雄球花单生或簇生叶腋或生枝顶,具多数螺旋状排列的雄蕊,雄蕊具花丝,药隔伸出药室,具4~20个悬垂而细窄的花药、排成内外两行,花粉无气囊;雌球花单生枝顶,具多数螺旋状排列的苞鳞,珠鳞与苞鳞完全合生(贝壳杉属),或在苞鳞腹面有一相互合生、仅先端分离呈舌状的珠鳞(南洋杉属),珠鳞的腹面基部具一倒生胚珠,胚珠离生(贝壳杉属)或埋藏于珠鳞内并与其合生。球果2~3年成熟,苞鳞木质或厚革质,扁平,先端三角状或成尾状尖头;种鳞与苞鳞离生或合生,扁平,无翅或两侧具翅,或顶端具翅;成熟时种鳞与苞鳞从果轴上脱落。南洋杉科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一致,均为x=13。

分布范围

本科共2属约40种,分布于南半球新西兰澳大利亚东北部、新喀里多尼亚、新几内亚岛、巴西、阿根廷智利,向北达马来西亚菲律宾。我国引人栽培2属4种。

品种分类

所含品种:

银灰南洋杉,叶呈银灰色。垂枝异叶南洋杉,枝下垂。

智利南洋杉,亦称南美杉。高30~50m,叶披针形,先端屈曲,密生于主枝上部,覆瓦状排列,长5cm,侧枝上叶长2.5cm,两光面泽呈深绿色,酷似日本柳杉球果直立,球圆形或椭圆形人头状。

细叶南洋杉,亦称猴子杉(广东)、异叶南洋杉、南洋松。叶钻形,两侧略扁,长7~18mm,端锐尖。球果近球形。苞鳞的先端向上弯曲。

大叶南洋杉,亦称塔杉(广东)、洋刺杉(福州)、宽阔叶南洋杉、披针叶南洋杉。乔木,高达50m。叶卵状披针形,长18~35mm。果实球形,苞鳞的先端呈三角状突尖向后反曲。种子先端肥大、外露,两侧无翅。

文化意义

南洋杉科植物早期的化石发现在北美、中亚格陵兰的三叠世地层中。南洋杉科的化石记录包括各种形态的化石,如南洋杉化石(Araucarites)、科露木木化石(Agathoxylon)和南洋杉木化石(Araucarioxylon)、短叶南洋杉叶化石(Brachyphyllum)、南洋杉花粉化石(Araucariacites和Dilwynites)以及原达玛拉球果化石(Protodammara)等。南洋杉科的最古老的确切记录可以追溯到早侏罗纪,尽管也有可能存在更早的晚三叠世记录。南洋杉属的早期代表物种在中侏罗纪时期广泛分布在南北半球,例如阿根廷和英格兰的中侏罗纪南洋杉(Araucaria mirabilis和Araucaria sphaerocarpa)。沃勒米亚属和科露木属的最古老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白垩纪,包括来自澳大利亚温顿组阿尔比阶的微果沃勒米亚(Emwadea microcarpa)和来自新西兰阿尔比阶-塞诺曼阶的温特拉帕沃勒米亚(Wairarapaia mildenhallii)。科露木属的最古老的化石是来自巴塔哥尼亚萨拉曼卡组的不朽科露木(贝壳杉属 immortalis),可以追溯到大约6467-6349万年前的古新世。同时,来自同一地区莱菲潘组的类似科露木叶化石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末期。

用途

南洋杉科木材与其他针叶树材主要区别在于早材管胞径壁具缘纹孔互列,为多角形。材质较好,在原产地一般用作建筑、家具、胶合板、薄木原料及纸浆。引种栽培的地区多作园林绿化或庭园观赏树。一些南洋杉科的种子可食用,类似松子,另一些可以产出有价值的没药树琥珀。在它们所生长的森林中,它们通常是优势树种,往往是森林中最大的物种。土耳其埃尔祖鲁姆省的熟练工匠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使用南洋杉科的化石木材制作珠宝和装饰品。这种半宝石被称为“奥尔图石”,因为它最常见于奥尔图镇的开采地。尽管这种半宝石被归类为“石头”,但木材解剖学表明它是南洋杉科树干的化石化碎片。奥尔图石,也被称为“黑琥珀”,是土耳其独有的。它呈暗淡的黑色,但打磨后会呈现出迷人的黑色光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