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爱情 :又来了,爱情

更新时间:2024-09-20 17:22

《又来了,爱情》是200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

内容简介

作为小说大师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代表作,《又来了,爱情》的情节或许不如《野草在歌唱》那般戏剧化,技巧或许不如《金色笔记本》那般复杂,但文字中传达的情愫显然更为微妙——那些游离于情节的声音、言辞、恰恰构成了这部小说最动人的部分。

编辑推荐

早晨她经常呻吟着醒来,又睡着。如果它是一幅忧伤的风景,那么它至少与醒来的这一幅不同。如果是在家,她会睡一下午,几乎不工作,十点又睡着。有时她强迫自己早晨起来,但没到中午就叉回到床上。通常她会惬意地入睡,梦里有令人愉悦的东西,还常有一些消息的线索。现在她爬进梦乡,那里既可以逃避又存在威胁,可以摆脱心中的痛苦。

她好奇地观察着自己的症状,并没有什么——真的吗?——那只是爱的必不可少的症状吧。

作品评价

英国诺贝尔得奖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在她一个类似回忆录的小文章中提到她某次在一个已婚男人家过夜;关于这个夜晚,她认为“不太普通”。属于这位女作家和她的非情侣男性之间的夜晚,“可不是一次两次”,而那一次“不太普通”是因为当夜她看到了对方卧室的墙壁上挂了一些皮鞭……在作家笔下读者看到关于作家的一切总是不太可信,但可以相信的是,在那些与男人在一起的夜晚,多丽丝·莱辛对爱情、性诸如此类的东西并不觉得新鲜,甚至不值一提。

她只记得那些皮鞭……别多想了,我认为把皮鞭换成一根竹竿对莱辛来说也一样,这种与平常之物和平常之态的差异性才是莱辛对那个夜晚记忆犹新的根本所在吧。

很少有女作家不因为她的爱情小说而闻名于世。但莱辛甚至对政治、环保和神秘主义更感兴趣。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通常让人对感情这种事心如止水(也许一次就够了吧),此后再深刻的海誓山盟都会显得可笑。不过没事笑笑也不赖。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新科状元绝对不是出于对爱情这东西的兴趣而写的这本书——在她七十多岁创作的《又来了,爱情》中,作者尝试了对爱情和以爱情的名义发生的那些事进行报复。要是对政治和神秘主义有点想法,那么随便讨论一下爱情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在小说中莱辛不仅剥夺了美如天仙般的少女朱莉爱情的权利,出于妒忌,甚至也剥夺了风韵犹存萨拉的爱情——让她自虐般克制自己的爱,痛不欲生。在这两个互相映衬的故事里,多丽丝·莱辛认定女人都是“不情愿完全成为也不大可能成为恋爱中的女人。”即便她也承认爱情是人的天赋和基本权利之一。

故事有一个看上去有点儿复杂的结构(当然不可能复杂过同一作家更出名的经典之作《金色笔记》):法国殖民者和拉美一个小岛上当地妇人的私生女朱莉·韦龙天生丽质,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貌双全自然颇受男孩子欢迎,只是年轻军官也好,名门望族之子也好,哪怕最后是一个和蔼可靠的中老年出版商,都不能给她幸福。出于偏见和不安全感,爱情总是在一开始充满希望的情况下忽然变得紧张起来,岌岌可危,以至于最后因为某一方的断然离去而“崩盘”。莱辛洞穿了这虚伪之物。而多年后一个小剧社根据朱莉公开出版的爱情日记改编了一部剧,再一次演绎了朱莉的悲惨人生。

此书英文名中爱情一词用了英文小写字母,译者认为这是为了显示书中的女主人公们“对于爱情可望而不可及、万般无奈”的心情。我想这是错的,这种情绪或者想法应该是作者莱辛的。莱辛用书写此书讽刺了也报复了爱情本身,借用一个荒诞的故事以及让那些荒诞的人去饰演那个荒诞故事的故事(要是感觉绕口请责怪莱辛)这两块内容来表达:爱情,算什么。

作家陈村先生认为性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爱只是性的最佳护身符;女作家提到这种问题一般都说得比较隐讳,或者干脆更为过激:就如同莱辛认为“女性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成就”一样,她也认为爱情对人类来说也不算什么,只是“常来”而已。基于爱情是人类的天赋,我相信这句话人人爱听,那么适当的时候耍耍它,我觉得完全是应该的。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为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1919年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在莱辛5岁时她全家迁往罗得西亚,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她15岁(又有说是12—13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左派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荣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青草在歌唱》(1950)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这期间她还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1962)。大约从六十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七十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着回忆录》(1974)。《黑暗前的夏天》(1973)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天狼星试验》(1981)、《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等,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近年来仍不断有新作问世。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和《好恐怖分子》(1985)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