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在歌唱 :青草在歌唱

更新时间:2024-09-20 20:25

《青草在歌唱》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一个白人农场主妻子和她黑人男仆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白人与黑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1950年,该书稿以《青草在歌唱》为名正式出版,被誉为战后最杰出的英语小说之一。莱辛一举成名。小说甫一出版便引起轰动,在欧洲和美国迅速获得成功。1981年,瑞典公司将其改编为英文电影《青草在歌唱》。

创作背景

莱辛生于波斯(今伊朗),长于津巴布韦(今津巴布韦),直到1949年才移居英国伦敦。青少年时期的南非殖民地经历对莱辛以及她的作品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她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于她的南非经历,描写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冲突和矛盾。与此同时,身为女性,莱辛还一直关注女性主题,对女性的精神成长这一主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求一直是她作品的一个关键主题。由于青年时期受到的文化教育和自身经历的影响,莱辛于1950年开始创作《青草在歌唱》。

出版历史

1950年,该书稿以《青草在歌唱》为名正式出版。

内容情节

玛丽是南部非洲土生土长的白人,自幼家境贫困使她本能地渴望摆脱这种与土著黑人相似的生存状况。工作后,她的生活一度有所改善,但在迫于社会压力结婚之后,她绝望地发现自己走回了母亲的老路。黑人雇工摩西的闯入打破了她麻木混沌的生活,使她有了新的生存力量。然而种族歧视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南部非洲每一个人的身上,注定了他们所面临的必将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主人公玛丽摆脱父母的束缚独立的工作,是她寻找自我的第一段旅程。工作前的玛丽经济上依赖父亲,精神上受制于母亲,父母代表着父权社会对她的管束。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却使玛丽母女在贫苦中挣扎,那个像悬崖上的木盒子一样的房子长期充斥着父亲的醉态和父母关于基本生活费的争吵。年幼的玛丽不得不忍受母亲抱怨生活,母亲把她,而不是她父亲,当作她的精神安慰:一个高个子,骨瘦如柴的女人,把年幼的玛丽当做倾诉的对象。她常常边做针线边哭,玛丽渴望走开,却觉得自己的在场对母亲很重要,同时恨她的父亲。去寄宿学校之前,年幼的玛丽一直没有自我,她觉得自己重要只因为母亲需要情感上的依靠。充满玛丽的童年的不是儿童应该拥有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而是生活的艰辛和母亲的抱怨,长大之后生活变得越不理想,遭受社会的压力,不幸的婚姻,面临这种族歧视,晚年生活凄惨无比,最后郁郁寡欢死去。

角色介绍

玛丽·特纳

玛丽这个人物既可恨又可悲。她的婚姻毫无性爱可言,因此报复的火山也就喷发得更猛。家庭主妇,赋予她的只有家务这个舞台,而,玛丽正是从这里开始肆虐她的权力。她非人般地对待黑仆,从而尝到报复的快意。在丈夫与妻子关系中被剥夺了欲望的玛丽,从黑仆身上搜刮,充实欲望的空囊。然而,这种滥用,同样是有违自然法则的。每一次黑仆的辞职都是一次反物化,而迪克也在警告她,不要虐待黑仆。万般无奈之下,玛丽选择了逃离,但结果更不如人意,城市已经抛弃了她,那个地方不再提供她欲望的满足。重新回到家中的玛丽因为迪克生病得到了在农场肆虐的机会。

摩西

摩西是一位土著人,之前住在津巴布韦北部地区的马绍纳兰,他的来历很难说得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莱辛在小说中以充满人道的理解和同情,把黑人视作和白人一样具有爱憎感情的人来描写。摩西的形象在小说中没有被简单地面具化,虽然莱辛没有像描写玛丽那样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他的言语举止从不同的侧面比较完整地描绘了一个具有个性的黑人。摩西和玛丽的第一次相遇发生在彼此身份完全对立的场合下,他是出卖劳力的雇工,玛丽则是心肠冷酷的雇主。当摩西无端被玛丽狠抽了一鞭子后,仇恨和轻蔑的目光几乎使玛丽吓破胆。但是后来当他到迪克家帮佣,目睹玛丽在贫困和绝望中度日时,他以宽厚的态度谅解了玛丽平日对他的苛刻,答应她继续留下来帮工。在他感觉到玛丽对他的态度逐渐和缓后,他尽己所能地照料她的生活,甚至从山上采了野花笨拙地插在一起送给玛丽,希望给她一些安慰。这个小小的细节使人看到一个普通黑人的内心也同样具有美好细腻的感情。由此看到了一个真实可信、具有个性特征的黑人形象。

迪克·特纳、查理·斯来特

特纳夫妇被当地人称为“穷苦白人”,当地人讨厌特纳夫妇是因为他们“落落寡合”。

查理曾经在伦敦一家杂货铺当过伙计,他在非洲生活了二十年。理查到非洲的唯一目的是赚钱,经营着农场。他是一个粗鲁蛮横、心肠铁硬的人。

迪克和查理就是这两类人的代表。像无数贫穷的白人移民一样,迪克满怀美好的愿望,期冀在南部非洲创立家业。他老实善良,一心一意地在农场上埋头苦干,可是由于缺乏精明的经营管理和盲目施行不切实际的计划,结果土地只能被查理那种善于巧取豪夺的暴发户所侵吞。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1981年,瑞典公司将其改编为英文电影《青草在歌唱》。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青草在歌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切入。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分析玛丽曲折辛酸的成长历程。以玛丽不幸的童年,到失败的婚姻,再到精神错乱和最终的被害,玛丽所经历的成长历程是她饱受束缚和压抑,不断抗争男权至上的白人殖民社会的种种偏见和歧视以及成规旧俗的过程。她少年离家到镇上生活以寻求自由和独立,成年之后拒绝婚姻,反抗“贤妻良母”的传统女性角色,即便是她悲剧性的疯狂和死亡也是对社会偏见和陋俗的拒绝和反抗。

《青草在歌唱》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地位以及种族歧视制度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玛丽一生的悲剧不仅在于她无法摆脱种族歧视和殖民者的心态,更在于妇女深陷无法独立、无法自主的困境:玛丽原本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城里获得经济独立和一定的自由,但迫于“世俗偏见”的压力嫁给她并不爱的迪克后,婚姻痛苦,她一度从农场逃回城市,但当时的社会并不能为已婚女人在家庭之外提供立足之地,因此,她只能再次回到农场,麻木地继续无希望的生活。作者对玛丽充满同情,指出“作为一个女人的尽管她身上带有鲜明的种族歧视的烙印,可在潜意识里,她还是渴望着安慰、爱抚和力量,因此她发展了和摩西的暧昧关系。玛丽被看作种族主义的受害者,认为她“受过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内心也曾有过对黑人的同情,但无奈种族歧视的种子在她心里根深蒂固,这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作者还将玛丽与莱辛作品中一贯的“自由女性”主题联系起来,指出玛丽“在精神上始终被动地接受环境和命运的摆布,她从未真正理解过自由的本质含义”,这也是造成玛丽悲剧的“不可否认的因素”。总之,作者虽并未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小说,但指出了妇女的生存环境这一作品主题,深刻地认识了玛丽在种族歧视思想和传统妇女观念中所面临的困境。

小说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玛丽的一生,揭示了当时生活在南部非洲的白人女性受到父权制、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压迫的现状,在追求自由平等生活的道路上磕磕绊绊、鲜有成功,旨在呼吁男女平等,种族平等,摆脱父权制的压迫,提高女性的生活现状和地位。

一、玛丽的离家冒险或旅行是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乡村长大的主人公往往为了逃离狭隘的生活环境和压抑的家庭氛围而离家出走,到城市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求独立和自由。毕竟没有人能在家里学到任何东西。玛丽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一次离家之旅。玛丽有着极其不幸的童年,出生在南非一个闭塞乡村的白人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收入微薄而终日酗酒,因此家境贫寒,母亲也是愁苦不堪,整日哭哭啼啼,和父亲争吵不断。玛丽一家由于种族偏见而和周围的以黑人为主体的工人阶层隔离开来,又由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不能融入到当地白人中产阶级。邻里的杂货店是玛丽唯一可以玩耍的地方,也是她“生活真正的中心。在这样压抑、与世隔绝、缺少关爱和家庭温暖的环境中长大,玛丽从小就向往外面的广阔世界。因此当她被送到寄宿学校去上学时,她高兴极了,并且害怕“假日里回家,去面对整日醉醺醺的父亲,愁眉苦脸的母亲以及她们那个在风中摇摇欲坠,鸽笼般的小房子”。终于熬到毕业,玛丽在镇上找到一份速记员的工作,从此就彻底摆脱了她一直想逃离的那个贫穷破败的家以及令人窒息的成长环境,而在镇上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全新生活。

二、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反叛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主体的成长小说中,恋爱是男主人公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婚姻则是他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两个(迈斯特和维兰德的阿迦同)都对女性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都容易绯闻缠身。巴克利也把至少两次恋爱或性爱经历,一次受挫,一次成功,男主人公真正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女性成长小说的女主人公却面临着迥然不同的境遇。女主人公的顺利成长往往取决于她能否避开婚外性行为的烂泥塘,取决于她能否避免绯闻。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在婚前必须是保持贞洁的纯情少女,而婚后则要做个忠贞温顺的“贤妻良母”,这是男性以及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即便是婚前很独立的女性一旦结婚,往往就会开始“相夫教子”的生活,依附和从属于男性,从而失去自由和独立。因此,十九世纪的女性成长小说所描写的女主人公大都一结婚就结束了成长历程。到了二十世纪,随着女性的独立和解放,对传统女性的妻子和母亲角色的反叛成为女性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女主人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和自由而反抗传统女性所扮演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为了保全自己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的生活玛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离家后,镇上全新的工作生活令玛丽欢欣鼓舞。她喜欢她的工作、朋友,甚至办公室里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就因为在这样的生活里她是自己生活的主宰。父母的相继去世带给她的不是悲伤和思念,而是如释重负的轻松。没有了家庭的羁绊,听不到父母终日的争吵,她终于自由了。童年时父母不幸婚姻的记忆在玛丽心灵上留下了永久的阴影。“一想到‘家’玛丽就会记起火车道旁的那个木头小屋;一想到结婚她眼前就浮现出父亲喝得醉醺醺回家满眼通红的模样”。害怕结婚,害怕重蹈母亲的覆辙,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独立和自由,玛丽拒绝长大,拒绝婚姻,她希望自己永远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十六岁的小姑娘。三十岁的她把自己打扮成小女孩的模样;刻意忽视自己的生理年龄;封闭自己的情感而在工作中寻求逃避。她为自己的独立自由生活所构建的堡垒不堪一击,在社会舆论的攻击下很快就轰然倒塌。她无法忍受人们对她以及她的生活方式品头论足。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急于躲避人们异样的目光,玛丽忍受着巨大的压力逃也似地将自己嫁了出去。玛丽终于没能对抗强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向男权至上的殖民社会的集体意志妥协了。

三、年幼的她意识到家庭对自己的束缚,于是渴望摆脱这一切。当她被送到寄宿学校去时,她庆幸自己终于不需要再面对这一切了,当她最终在城里找到工作时,她很高兴因为她喜欢事情有序而安全得进行,她尤其喜欢那种友好的冷淡。得到了自己的工作就表示玛丽经济上从父母的家庭中独立出来,而父母的死解除了那个家庭的所有束缚。二十五岁时,她的父亲死了,能让她想起她讨厌回忆起的的童年的最后一丝连结也没有了。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她和木桩上的房子、火车的尖叫声、灰尘、父母的争吵连结在一起了。再也没有了。她自由了。玛丽为自己的独立感到高兴,她期望过自己的无人干涉的生活:“她期望这样的生活继续”玛丽认为父亲的死也标志着一直约束自己的父权的结束,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做一个真正独立、自由的女性,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二与婚姻的较量然而,父亲的死并不意味着父权约束的结束。玛丽对自由、单身生活的向往违背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因此她对自我的追求又一次受到阻碍。与婚姻的较量是玛丽寻找自我的第二段旅程,而这一次维护父权权威的是她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在第二段旅程中,摆脱家庭束缚的玛丽不得不向父权妥协,放弃自己的理想,做传统的女性。贫穷、醉酒的父亲和喋喋不休抱怨的母亲让玛丽讨厌家的概念,她认为婚姻是对女人的惩罚。因此成年后仍然保持纯情少女状,她留在单身女子俱乐部,过那种不牵涉个人情感的生活。

艺术手法

《青草在歌唱》采用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方法。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全貌,也可看到任何事件的细微;既对人物行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以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青草在歌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在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方面细腻深透与巧妙的选择。在这部小说中,莱辛在透视人物的内心时是有选择的,她只是重点透视白人主妇玛丽的内心世界,莱辛故意隐瞒摩西的内心活动,从而产生悬念,莱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种族主义盛行的时候写活了一个黑人奴仆,颠覆了以往文学中的黑人可怜虫形象,显示了黑人不可抗拒的力量,更显示了莱辛对黑人的人性关怀。

小说用隐含的叙述视角描写了人物的品格,并且《青草在歌唱》中的修辞技巧的选择和运用都体现着这种道德性质。很多作家在写作时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其笔下的人物的情感或道德进行评价,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传给读者。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便会有善良的或邪恶的,应该的或不应该的是等道德定位。这点在全知全能的叙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为殖民统治的牺牲品,以摩西为代表的南非黑奴像荒原中的野草一样,“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在殖民者的任意宰割、压榨和摧残之下,不屈不挠,奋力反抗、呐喊。黑奴摩西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在小说的第七章,玛丽的丈夫迪克由于虐疾的突然袭击等原因,迪克病倒了。为了生计玛丽不得不代替丈夫下地监督黑奴们干活。小说中有一段震撼人心的场面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南非土著人受白人虐待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血腥场面在南部非洲的殖民地土地上屡见不鲜,摩西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五十年代的非洲处于西方殖民者的统治下,种族歧视在非洲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横行肆虐着,土著黑人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他们的处境也非常悲惨。黑人被殖民统治者视为肮脏的、懒惰的、野蛮的、暴力的劣等民族。就像小说主人公玛丽一样,会因为黑人“臭”便骂他们“不要脸”;在这块殖民地上,白人可以随意像牲口一样随意买卖,没有自己的话语权,也没有做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禁止黑人在白人的饭馆吃饭,不容许黑人和白人同乘一辆公交车。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他被女主人玛丽鞭打时,“摩西举起粗壮的大手擦去脸颊流淌的鲜血,他的眼睛里有一种阴沉和憎恨的神情,而使她难堪的是那种带有讥嘲的轻蔑的神色。”他用简单而有力的反抗方式让玛丽丢掉了盛气凌人的武器,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对待。也正如小说结尾所讲的那样,在女主人一而再再而三侮辱、压迫和摧残之下,摩西再也没有忍下去,反而拿起钢刀结束了玛丽的生命,达到了复仇的目的。由此,看到题目与内容先悖后的疑惑得到了解释:黑人摩西正是一株“歌唱的野草”。摩西杀害了玛丽,按照常理他是一个杀人恶魔,然而在莱辛的字里行间根本找不到任何对摩西的谴责,更多的是对他的赞扬和肯定。莱辛正是通过塑造摩西这一形象来填补标题留给读者的空白。

在《青草在歌唱》中,对于杀人凶手摩西,心中产生的不是恨,却有的是同情。隐含的叙述视角是获得这一效果的重要原因,隐含对摩西的内心活动和动机的描写正是莱辛的绝妙之处。小说的叙述者很少评价摩西,因而读者不能直接了解摩西的所思所想,只有在阅读过程中透过玛丽的内心世界或通过叙述者在叙述中所暗示的道德定位去积极地解读摩西。然而,读者对摩西内心的解读又会被一次次地推翻,读者渴望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摩西,直到小说的最后,一个有血有肉的黑人摩西的形象才在读者心中赫然矗立。

小说以报纸对一起神秘凶杀案的报道开头,并对凶手摩西作了这样的描述摩西自首了,人们都认为他是为了钱财杀人。然而,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却暗示读者,摩西真的是为了钱财才杀人,他完全可以逃跑,却为什么要自首。警察又为什么要试图淡化此事。通过这些疑问,摩西在读者的脑中形成这样的形象,一个性格古怪的黑人小偷。摩西和玛丽的第一次交锋是在玛丽的农庄,玛丽用皮鞭狠狠地打在他的脸上,摩西无声的反抗使玛丽害怕得浑身发抖。玛丽坚信总有一天摩西会复仇的。因此当玛丽的丈夫把摩西请到家里来当仆人时,玛丽的心绷得紧紧的。莱辛不对摩西的内心进行描述,叙述者通过透视玛丽的内心在读者心中也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气氛。然而,在接下来的叙述中,通过对摩西有限的言语和行为的描写,一个不一样的摩西形象展现在玛丽面前:温柔,慷慨,善良的摩西。摩西不但没有报复玛丽,而是精心地照料着玛丽。当玛丽生活在贫困与绝望中时,他安慰她并细心照料她,当玛丽的丈夫生病时,他会主动要求照顾他,而对玛丽说:夫人今晚一定睡在房间,她来陪老板。夫人一定要睡觉,她累了。当他发现玛丽没有吃早饭时,他会对她说:夫人没有吃早饭,她必须吃早饭。摩西甚至会从草丛中采摘野花来安慰玛丽,逗她开心,摩西有太多的机会来报复玛丽,但他非但迟迟不动手,只因摩西的本性就是善良的,他就根本做不出来这种事情。于情于理的表现了摩西的个人品格。

作品评价

《青草在歌唱》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分析美国女权主义曲折辛酸的成长历程。

————云南大学文学系教授叶梅铃

《青草在歌唱》可以会说是女性主义的一次代表性小说,它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和改变。

——美国时代周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