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草雀 :哺乳纲鲸目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4:34

双斑草雀(学名:Taeniopygia bichenovii)是一种雀形目梅花雀科鸟类,分布于澳洲东部及北部地区。

形态特征

双斑草雀体长10-11厘米,体重7-12克,两性几乎相同。从前额(直接在喙上方)开始有一道薄黑色带包围着白色的脸颊,在脸颊附近继续延伸,并在下颏处会合,第二道黑带位于胸腹部。 头部的顶部、颈背部和背部褐色,带有细小黑色条纹,翅膀羽毛深棕黑色,带有白色圆点。具有银白色胸部,腹部以下是奶油色至黄色,尾巴黑色。 臀部(上尾部覆盖处)为白色。亚成鸟看起来像父母的灰暗版,上体的羽毛斑记不太明显。鸟喙蓝灰色,腿和脚灰蓝色至深灰色。

栖息环境

栖息地为森林或稀疏林地带,或在草原旁的水流周围。多生活在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地区,比较常见于干燥的稀树、灌木丛开阔林地,和平原、盐沼、耕作区边缘、种植园、公园、庭院等,总是离水不远,旱季在水塘边聚集。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北领地约克角半岛昆士兰州沿海、并向南延伸到新南威尔士州北部。白腰的双斑草雀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黑腰的双斑草雀生活在金伯利地区,混合(杂交)的双斑草雀种群生活在卡奔塔利亚湾南部。

生活习性

在野外集群活动,多达40只。为杂食性鸟类,主食为谷物和禾本科种子,也食植物的嫩芽、叶,平时在地面灵活地蹦跳觅食,也吃少量地上或飞在空中的小昆虫。双斑草雀与其他梅花雀科鸟类同样有高度的社会性,雄鸟会通过"唱情歌"向雌鸟求偶。

人工饲养时可将种子散在地面上喂食。也吃昆虫,尤其是在繁殖时。 喜欢吃蛋食、青菜和浸泡或发芽的种子。应该给它们提供碎蛋、牡蛎科壳和海螵蛸以补充钙质

生长繁殖

双斑草雀的雀巢公司是一个圆形的巢,有侧入口,内部铺设细草、羽毛。巢放置在距树木或灌木1至5米的地方,甚至建在建筑物的屋檐处,通常靠近活跃的蜂巢。双亲共同孵化并喂养早成雏

每窝产4-6枚白色的卵,在第三枚卵产出后就开始孵化。孵化是由雄鸟和雌鸟共同进行,并持续约13天。雏鸟孵化初具深色的皮肤和灰色绒毛,羽毛在大约18天后长出,并具有了类似于成鸟的黑喙,但白色区域是灰色的。幼鸟在2周左右可独立生活。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用途

这种鸟的鸣叫声细柔,声音十分好听,加之活泼可爱,它既可作观赏鸟,又可作鸣鸟,深受人们喜爱。

参考资料

The Owl (Bicheno) Finch.finchinfo.2017-06-04

Taeniopygia bichenovii.The IUCN Red List.2017-06-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