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形目 :善于筑巢的中、小型鸣禽

更新时间:2023-09-22 18:10

雀形目(学名:Passeriformes)是一种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应多种生活习性。它们的鸣管结构和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雀形目的筑巢技巧精巧,早成雏成熟较晚。该目的物种种类繁多,适应各种生态环境。全球有超过100科5400种以上的雀形目鸟类,占据了鸟类总数的一半以上。在中国,雀形目鸟类分布于34个科中。雀形目的鸟类多栖息于树上或陆地,其中也有适应都市环境的物种。它们的鸣肌和鸣管发达,多以婉转的啼声闻名,通常所说的鸣禽就是指这一目的鸟类(狭义上仅包含鸣禽)。雀形目鸟类善于筑巢,多为晚成雏,常展现复杂的占区、营巢和求偶行为。体形大小不一,大型的如鸦科部分种类体长可达50厘米以上,小型的如科莺𫛭亚科部分种类体长仅6-7厘米。大部分雀形目鸟类是候鸟,留鸟较少。该目分为三个亚目,包括刺亚目(Acanthisitti)、霸鹟亚目或禽亚目(Tyranni)和鸣禽亚目或鸣禽鸣禽)。鸣禽亚目包含了大多数物种,而刺鹩亚目仅有1科2属2种,也被称为新西兰鹩。除了一些体型较大的科,大部分雀形目成员都是小型鸟类。雀形目鸟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喜马拉雅山区。

物种简介

动物学史

雀形目是鸟纲中最大的一目,包括5700多种鸟;与这数量相反,雀形目下属的科很少,也就是说,同属的鸟类数量非常多。这也充分说明了雀形目鸟进化的成功性。雀形目鸟类由7500万年前的冈瓦纳古城地带的动物进化而来,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可以生活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洲。雀形目鸟长有独特的雀腔型颅骨、鸣管结构复杂,脚细弱,它们也被称作枝头鸟或鸣禽

形态特征

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体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鸦科部分种类体长可达50厘米以上,小者如鹟科莺𫛭亚科部分种类体长仅6~7厘米。

生长繁殖

雀形目鸟善于筑巢,雀形目鸟类多为晚成雏,常有复杂的占区、营巢、求偶行为。

通过对高寒草甸10种雀形目鸟类繁殖生产力研究表明,高寒草甸鸟类的繁殖生产力与鸟类栖息地所处的地理环境、营巢类型和繁殖方式密切相关,其中繁殖季节长度和窝卵数是影响高寒草甸鸟类的繁殖生产力两个最重要的因子。鸟类平均繁殖生产力为2.80(只/对·年)。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2005至2007年,在武汉桂子山地区设立5条调查样带,对样带中的灰喜鹊、乌、麻雀、白头鹎4种常见留鸟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分析校园生态环境对鸟类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鸟的种群密度均呈上升趋势.各样带由于覆盖的生境类型不同,使得鸟群密度分布不同,并都与其生境丰富度成正相关。

消化系统

实验结果显示,雀形目4种鸟的总消化道长度和各消化器官的长度(胃长度除外),消化道总重量和各消化器官的重量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植食性鸟(普通朱雀)具有相对较长的消化道,而红点颏(红点颏和红喉姬)则具有相对较高的消化道重量。实验证明,鸟类不同的食性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消化道适应对策。

下级分类

雀形目共分5个亚目

刺鹩亚目

刺鹩亚目为雀形目中最古老的一个亚目,仅含刺鹩科Acanthisittidae一科。分布于澳新区。

阔嘴鸟亚目

颈椎15枚。喙短而宽阔,根部有毛。脚短而弱,并趾型,前3趾基部并连;跗大部由单列大形的卷形鳞所包被。大多数尾呈圆形。仅1科8属15种。中国产2属2种,即银胸丝冠鸟Serilophus lunatus和长尾阔嘴鸟Psarisomus dalhousiae,产于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喜马拉雅山区。

霸鹟亚目

颈椎15枚。鸣肌不发达。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包括14科。仅八色鸫科(丽鸫科)侏儒鸟科分布于非洲、东南亚和澳洲的亚热带、热带地区,中国产8种,其中蓝翅八色Pitta moluccensis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琴鸟亚目

颈椎15枚。鸣肌不发达。求偶时有炫耀行为。分布于大洋洲。包括2科。

鸣禽

颈椎15枚。鸣肌发达。包括83科。

雀形目可分为以下这些科: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森林、草原、农田、荒漠、公园和居民区等生境中。善跳跃亦善鸣叫。食物多为杂食性,但繁殖期多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通常营巢于树上、地面、树洞、草丛、灌丛、建筑物上和天然洞穴中。

分布范围

全世界广泛分布,共63科,占全部鸟类种数的6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