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黄山雀 :雀形目山雀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3-09-25 14:32

台湾黄山雀(学名:Parus holsti),又名黄山雀、台湾四十雀,俗称师公鸟,是台湾特有种鸟类中唯一的山雀科鸟类。头顶至后颈黑色,有一长的黑色羽冠,羽冠末端和后颈中央白色。背苍绿色,两翅和尾黑色,羽缘蓝灰色,外侧尾羽白色。额基和下体鲜黄色,尾下覆羽白色,雄鸟腹部有一黑斑。族群数量不多,是较少见的留鸟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额基、眼先、脸、颊鲜黄色,额、头顶至后颈黑色,羽冠亦为黑色,后部冠羽末端和后颈中央白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绿色具蓝黑色金属光泽。尾暗蓝色或黑色,羽缘蓝灰色,外侧尾羽外白色。两翅黑色,羽缘亦为蓝灰色,内侧飞羽具白色尖端。颏、喉、颈侧、胸、腹等下体鲜黄色,两胁沾橄榄色,尾下覆羽白色。雄鸟肛周黑色,在腹部形成一块黑斑。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腹无黑斑,上体黑色部分多为暗橄榄绿色。

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灰蓝色。

大小量度:体长110~130mm;嘴峰9~12mm;翅长72~76mm;尾49.5~54mm。

栖息分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500米茂密的阔叶林上层。非繁殖季也会到针阔叶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活动。仅分布于中国台湾省。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与绣眼鸟画眉和其他山雀科混群。多在高大乔木顶部枝叶间,很少到低枝和林下活动。性活泼,行动敏捷,常频繁地在树冠枝叶间跳跃和穿梭。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悦耳,其声似“自己的,自己的”或“急降、急降、急急降降”,有时1次鸣唱时间长达1分多钟。雌鸟也会鸣唱,声音没有雄鸟悦耳。非繁殖季很少鸣叫。留鸟,不迁徙。主要以小型昆虫、种子、果实等为食。

繁殖方法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距地高6~10m。巢呈碗状,主要由枯树叶、竹叶、枯草和苔藓植物等材料构成,有时也会修补旧巢再使用。每窝产卵3~5枚,卵白色、被有黄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17mm×13mm。也会利用国家体育场箱。在奥万大国家森林游乐区巢箱中繁殖的黄山雀,3月20日起有筑巢行为,每窝产卵数为4.5±0.6枚。由雌鸟负责孵蛋,雄鸟提供食物给巢中雌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近危物种(NT),2012年评估。

该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在原产地为非常见或稀有鸟种(del Hoyoet al. 2007)。台湾约有100~10,000繁殖对(Brazil 2009)。

黄山雀的分布十分局限,只出现在台湾中海拔山地的原始阔叶林上层,在分布区域内族群密度普遍很低,即使在适宜的地点,族群数量也不多。过去曾有不少捕捉压力,台湾野生动物保育法列为第二级珍贵稀有的保育动物,幸而当前主要栖地已有相当面积获得保护。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