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君墓 :位于西安未央区的夫妇合葬古墓

更新时间:2024-09-20 17:23

史君墓,位于西安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东,是北周时期粟特人史君及其妻康氏的合葬墓,距离汉长安城遗址约6.6千米,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约1.6千米,北周安伽墓约2.5千米。该墓于2003年发现并进行了发掘,内含丰富的石制浮雕和双语碑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简介

系夫妇合葬。墓葬坐北向南,形制为长斜坡土洞墓,由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等几部分组成,全长47.26米。

墓道位于墓室南,南宽1.7、北宽1.48、水平长40.96、坡长41.30米,坡度15度。共有5个过洞和5个天井,天井平面为长方形,均略比过洞宽。甬道为拱顶,长2.8、宽1.5、高1.9米。

墓室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长3.7、南北宽3.5米,由于墓室已被盗扰,顶部情况不清,现四壁残高仅存0.5米。墓葬使用了石门、石和石榻,这些石刻上均采用浮雕彩绘贴金,内容涉及汉文化、琐罗亚斯德教和佛教等内容。

石椁

石椁外四面均有浮雕,斗拱之间刻有畏兽和展开双翅的鸟,造型生动。石椁南面由八块石头组成,石椁的门槛,在清理椁内填土时才发现。正中间为两扇石门;门上为一块整石,刻有粟特文和汉文译文;门两侧为脚踏小鬼的四臂守护神,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十分醒目;最外侧对称的是直棱窗,直棱窗上分别刻有伎乐,下刻人身鹰足的穆护,手持火棍,前面分别放有两个祭祀用的火盆。石椁西面由两块石头组成,分别刻有三组画面,由南至北分别为说法、墓主人降生、狩猎和商旅。石椁北面刻五组画面,正中间为男女主人出行;其旁边为两组最大的画面,右为墓主人夫妇在家中对饮的场面,左为在葡萄园宴饮的场面;最外侧两组画面较窄,右为会盟贸易,左为飞天救难的场面。石椁东侧由两块石头组成,分三组画面,由北向南排列;北侧上刻一教的主神和供养人,下为山水和桥梁,桥头有两个祭祀;中间画面上为飞天和翼马,下为桥梁和水兽;南侧为墓主人在飞天地导引下升天的场景。

出土的石门和石椁的浮雕内容十分丰富,一方面有祆教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得比粟特本地的粟特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封门

封门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间,为两重封门,第一层为砖砌封门,第二层为石封门,石封门由门楣、门框、门扉、门槛、门墩等8块石头组成。门楣和两侧立柱上均浮雕缠枝葡萄、金银花、伎乐、天王。伎乐头顶带有头光,造型、神态各异,尤其是手持的乐器各不相同,有箜篌、曲颈琵琶、横笛、、排箫等。其中右侧门柱的上部两伎乐还有未雕刻完的迹象,为研究北周雕刻步骤提供参考。门扉分左右两扇,两扇石门上均饰彩绘贴金,彩绘大部分现已脱落,仅存飞天和莲花等图案。每扇石门上均有浮雕石泡钉,分4行,每行6个。

墓主身份

考古者在石椁上发现一长方形石刻题刻,上面分别有粟特文和汉文译文文字。从中文部分可以清楚地释读出墓主人为“史国人也,本居西土,……授凉州萨保。”于“大象元年(579年)于家,年八十六。妻康氏。从以上资料可看出,墓主人及其妻康氏分别为史国和康国人,均属昭武九姓,也即历史上所称的粟特人。昭武九姓胡人活动于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这一地域在汉魏时期称为粟弋或粟特。粟特人以“善贾”著称,主要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南北朝以后大批徙入中国,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操纵着国际商贸活动,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一些“昭武九姓”胡及其后裔们的墓葬和墓志,如宁夏固原隋唐史国墓地、太原隋虞弘墓、西安北周安伽墓等。而此次发现的北周史君墓,为研究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珍贵、丰富的文字和实物资料。特别是粟特文与汉文译文的发现,对史学界深入研究粟特人的文字及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助益,使人们对流寓中国的粟特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