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大学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22:16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始建于2001年。2006年原吉林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中心整合划归到体育学院,整合后的体育学院承担体育专业课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全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

截至2020年6月,体育学院拥有2个本科专业,拥有体育学(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型)一级学科硕士点。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根据2024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166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76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在读博士教师8人,海归博士3人。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2人,国际级裁判10人,国家级裁判15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吉林大学体育学院下设有2个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博士点

硕士点

办学宗旨

学院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人人受益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理念,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在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体育课程的设置,开发了选项分层式体育课程和俱乐部式体育课程,在两种课程体系内开设多种项目的选修课,并根据北方的气候特点开设了滑冰、季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较好的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运动需求。

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发展。目前,公共体育课教师以主持人身份负责的科研课题25项,其中国家级重点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6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1篇。

学院为学生开创了多层次、多项目的群众体育活动的新模式,并将每年的体育活动安排制作成精美的挂历、台历下发到院系和学生寝室,便于学生及时参与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院重视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现有多项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竞技赛场上不断取得佳绩。张淑晶同学获得巴黎女子芝加哥马拉松赛世界锦标赛第12名、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第12名、四大洲马拉松女子组冠军;韩玉成同学获得2004年世界50公里竞走排名第12名、获得2006年多哈亚运会20竞走金牌徐丹同学获得2003年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射击总决赛男子50米冠军;何影同学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团体射箭银牌。2006年我校乒乓球队在中国大学生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专业组男子团体第8名,并获得男子双打铜牌。在吉林省内的各项竞技比赛中,吉林大学保持着整体优势。

学院重视国际交流,同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高校保持着良好的交流,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来我校担任客座教授或讲学、交流。

学院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统筹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扩大办学空间,在保持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将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建成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管理科学、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体育学院。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发表CSSCI检索论文94篇,SSCI检索论文20篇,出版各类教材108部,专著21部,译著1部,获专利3项。2012年获批成立国家青少年健康研究基地,2013年获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先后编写了相应的教学大纲以及《体育与健康》、《体育》、《野外生存》、《新编体育与健康》等4本教材。

学术交流

体育学院注重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同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埃及等国家的多所大学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多次邀请东北大学(仙台)京都大学、鸟取大学、早稻田大学宫城大学的教授和国内的知名教授、学者来学院进行讲学。学院多名教师也赴美国、英国、埃及和日本等国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工作。

科研建设指导思想

(一)基本指导思想

1、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

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在各级体育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办出特点和品牌,将数量和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不求多、但求精。吉林大学体育科学研究必须确立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优势和特色,并与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并举。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运动的理论和知识与大众的健康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体育理论研究应以体育实践为指导,并反过来促进体育实践的发展。吉林大学体育学院的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学院,体育教学是学院长期工作的重心。吉林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公共体育教学效益、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运动训练水平提高,促进学院整体工作上新台阶。

(二)基本建设准则

1、分清发展态势,明确建设目标和主攻方向,发挥团队力量。

分清国内外体育学科理论前沿和主流趋势,以国内体育学科建设一流水平的大学为参照,把握国家需求,围绕所制定的学科目标,结合学科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优化学科发展方向,培育学科新增长点;组织力量,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学院核心竞争力;发挥学院领导班子和整个学科队伍的带头作用,团结协作,努力实现建设目标。

2、立足重点方向,推学科带头人,抓课题申报,出标志性成果。

在学科建设中,学科特色主要靠学术方向与标志性成果来体现,其关键在于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对学科水平的提高起者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学科的发展将立足已选定的主攻方向,推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并特别注意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同时,在主攻方向上积极争取承担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和课题;通过完成项目和课题产生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3、优环境,稳队伍,出成果,育人才。

高水平学科离不开一流的学科环境,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通过本规划的实施,体育学院将大力加强高水平、开放式的学科研究平台和环境建设,构筑条件一流、结构合理的学科研究和教学基地;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明确工作目标,来稳定教师队伍,在整体上提高本学科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通过完成各级各类课题,创出标志性科研成果;通过实施多层次的人才教育战略,培育一大批具有吉林大学品牌的一流体育专业人才。

吉林大学体育科研建设的现状

(一)师资情况

截至2005年,我们现有专业教师31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9名;讲师7名;助教:8人。获得硕士学位的14人,获得博士学位的:3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博士占教师总人数的54.8%。这在全国体育同类院校中也是位于前列的。近5年来,申请到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横向课题8项,出版著作和教材10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已经被批准为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现有在校研究生17名,2006年,吉林大学体育学院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两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将同时招生,届时在校研究生将达到60人左右。

(二)存在的不足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吉林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在某些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一,学科结构和层次需要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从学科的总体发展来看,吉林大学体育学科体系尚显单一,优势不明显,缺少重点学科;体育本科专业处于论证阶段,培养方向还需要改进;硕士授权点建设的特色还不够明显,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无博士授权点。第二,学科研究方向特色不明显。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科的研究方向偏窄,缺乏优势和特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学科,特别是交叉学科发展比较缓慢。第三,学科队伍需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一些学科人才梯队结构不够合理;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不足;青年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有待提高;科研人员教学任务繁重,学术交流的频度和广度需进一步加强。最后,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尚显不足,缺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配套实验室和支撑学科建设发展的研究基地。

科研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吉林大学体育学院战略发展目标,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科学研究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具备国内一流体育学科研究环境和条件,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普通高校前列、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学院。

(二)阶段目标

1、发展壮大阶段(3~5年)

2006年体育本科专业重新开设招生,通过5年左右时间形成吉林大学体育本科专业人才招生和培养特色;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质量,申报成功1到2个体育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完善学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引进专业学科带头人、加强体育科学研究,使吉林大学体育科学研究的地位在吉林省和全国普通高校中有显著提高,进一步巩固和确立吉林大学在全省普通高校体育学术研究的领先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竞争和激励机制。

(一)研究方向建设

学术研究方向的建设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学科和专业的学术水平、发展方向和研究特色。学术研究方向是否稳定、科学,对充分发挥本学科专业的优势,促进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体育学科研究方向的设计应体现以下基本要求:首先,应在总体上对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一定范围的覆盖面,既不宜过窄,又要避免重复;其次,研究方向的调整在力求相对稳定的同时,注意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第三,研究方向要从本校、本省、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要能够展示自身优势、特色鲜明;最后,应鼓励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以促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基于以上思路,吉林大学体育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建设计划初步确定如下。

1、主要研究方向

(1)体育人文社会学

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心理学

(2)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系统工程、现代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3)运动人体科学

人体体质测量与评价、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运动营养与卫生;

2、研究方向建设计划

(1)2006年12月底以前,组织学院学科建设精英,完成吉林大学体育学科学术研究方向的论证、确定和宣传工作;

(2)2007年6月底以前,围绕确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组建相应的学术团队,制定相应的科研计划。

(3)2010年以前,围绕学科研究方向,每个专业出版一批标志性的专业学术成果。

(二)学术队伍建设

建设一流的学术队伍是吉林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应能站在学科发展领域的前沿,具有解决学科领域中科研攻关的能力,具有引领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流的学术队伍应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形成新的有特色的学科群和学科生长点。学院的学术队伍不但要担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且要能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从而逐步提升学院的学术风气和办学水平。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将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引进的政策和优惠条件,努力实施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策略,鼓励本院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聚集和造就一支以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的学术队伍,提高本学科的综合竞争力。

(三)体育科研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样,现代“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各国科学技术的较量”。通过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可以不断提高体育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体育专业人才的成长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大力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对于促进华族的体质和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体育科研工作不仅仅是体育专职研究人员的事情,也是所有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们份内的重要工作。吉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的近期目标是,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学校体育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普通高校前列,构建学院体育科研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1、体育科研建设计划

(1)2006年12月底以前,组建2至3个体育科研突击团队,并分别制定5年科研计划;

(2)2008前,重点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专业内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3)2010年前,体育学院教师每年在体育和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完成1至2部体育专著或教材的出版工作,申请省部级以上体育科研项目和课题1项以上。

(四)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竞争的加剧、对科技理性的反思、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都要求对传统的人才观念、素质要求、质量标准、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培养主动适应、敢于创新、善于竞争的新型人才应是我国高等教育新时期的价值追求和工作目标。为此,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决定从四个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一,以“科学教育”与“博雅教育”有机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第二,加强学科和专业基础教育,积极拓宽专业口径;第三,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宽基础和复合性;第四,注重教学、训练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1、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1)2006年开始新招收体育专业本科生,主要招收高水平专业运动员,或运动成绩达到要求、文化成绩优良的学生,主要目标为高水平教练队伍和高校科研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招生人数前3年稳定在50至80人;

(2)2006年体育教学与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点开始招生,从而实现体育学一级学科下三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授权点全面招生。用5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在校生控制在100人左右;

(3)2010年以前,完成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或)体育人文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准备和申报工作,并开始招生;

(五)科研环境和条件建设

优良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某种意义上更是创造一流科研成果的先决条件。科研环境和条件既包括实验室、图书资料等硬环境,也包括科研管理、科研激励办法、学术人文环境等软环境。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决定从三个方面加强和促进学院科研环境和条件建设:第一,通过全员性的讨论和学习,转变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和体育学术的认识,树立尊重和重视体育科研工作和成果的风气,并积极参与到体育学术研究工作中来;第二,建立规范的、体现吉林大学特色的体育科研和学术管理制度和规范,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三,投入专项资金,加强体育科研工作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科研环境和条件建设计划

(1)实验室建设。2007年9月以前,与基础医学院或临床医学院合作建立运动解剖实验实、运动生理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吉林大学体质测试中心的设备和管理建设;2010年以前,自主建立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

(2)图书资料建设。图书馆目前总面积为5364平方米,其中南岭校区馆舍面积为2709平方米,临河校区馆舍面积为2655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总计52.9万册,馆藏电子文献共计60.08万册,纸质期刊198种,电子期刊3782种。全馆共有阅览室7个,电子阅览室4个,阅览座位共计434个。图书馆自2009年起,全面实行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服务。

(3)科研人文环境建设。2007年1月底以前,本着促进体育学院学科建设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精神,进一步完备和理顺学院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形成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学院精神。

(4)科研管理制度建设。2006年起,根据学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和要求,全面实施吉林大学体育学院有关学科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六)对外合作与交流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根据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精神,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同国内一流兄弟院校及吉林大学国际友好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改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体育科研水平,促进学院工作跨越式发展。

1、对外合作与交流计划

学院注重开展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以及台湾、港澳两岸三地等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多次邀请东北大学京都大学、鸟取大学、早稻田大学宫城教育大学南昆士兰大学等知名教授来院交流。鼓励教师赴英国、埃及、韩国、比利时等国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或传统文化交流活动,选派多名教师赴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工作。

建设策略和措施

(一)以人为本,抓好科研队伍建设。

认真落实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行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以及教学辅助岗位人员的聘任工作,创造性地实施具有持续激励作用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

在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扶持的前提下,体育学院设立一定的人才建设配套经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教练员的培养。本着“不图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实用观念,制定体育学院兼职教授聘任办法。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建立管理人员学习、培训、进修制度和业绩建档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服务意识和综合能力。

(二)加大科研管理力度,提高科研学术水平。

强化体育科研意识,加强体育科研管理,制定体育科研激励政策,产生一批优秀成果。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科研奖励与约束政策,逐渐加大要求力度。扶持教师申报和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适时出台重大科研项目单位配套经费鼓励政策。鼓励多学科、校内外团队协作,共同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制定体育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有关规定,拓展信息渠道,提供交流学习机会。加大体育学院图书资料室经费投入,扩大资料信息来源。

(三)以科研课题为驱动力,增强体育学院科研整体实力。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一定要将科研项目的申报和高质量完成作为学科建设当前最迫切和最重要的工作。科研课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和主体,是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组织团队攻关的旗帜。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科研项目的获得与科研队伍和科研基地建设间的良性互动。在获得重大科研项目后,要将部分科研经费,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中去。通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驱动,吸引、凝聚、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形成较强的综合科研能力。

(四)发挥校内学科资源综合优势,培育新的学科研究方向。

充分利用吉林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利用邻近学科资源加强硕士授权点和博士授权点的建设,并把新上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体育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搭建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新平台,建设起点较高、特色明显的体育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探索体育专业、学科交叉发展的新机制,形成体育学科发展的优势。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始建于.吉林大学体育学院.2024-01-04

图书馆简介.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官网.2024-01-09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始建于.吉林大学体育学院.2024-01-0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