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沪北校区 :公办高等院校

更新时间:2023-09-25 16:20

同济大学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山北路727号(共和新路口),1958年创建上海铁道医学院。1995年5月,上海铁道学院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铁道大学。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学校决定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院址设立沪北校区。

2013年1月14日,校党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同济大学沪北校区管理办公室。目前,在沪北校区的单位有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同济大学宝石学教育中心、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按照学校规划,沪北校区正在积极推进同济大学医学与生物学园区建设。

学校简介

同济大学同科学院(以下简称同科学院)是同济大学与上海同济科技实业股份公司合作创办的新型独立学院,于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同济大学作为同科学院的母体,发挥其在师资、学科、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确保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海同济科技实业股份公司作为举办同科学院的合作方,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确保资金、资源的投入,引入有利于同科学院发展的机制和活力,并参与学院的管理和监督。

同科学院以新机制和新模式进行运行和管理,在学院的办学过程中,学习借鉴德国科技大学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以市场为导向,学院的学科结构规划以工为主,兼设文、经、管、医、艺术等专业门类,以满足上海市及长三角等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逐步形成同科学院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同科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其建设与发展,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面向市场,依托母体,独立办学,错位发展,注重特色,讲究质量。创新教育理念,创造培养模式,创建实践环节,实施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应用性、技术型、个性化人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等一线的需求。

同科学院注重与国际上教育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学院将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高校开展密切的合作及学生交流项目,以拓展国际交流、推进合作办学。

学院注重与国际上教育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开展合作及学生交流。

交通线路

交通路线:46、47、69、114、115、518、849、869路公交车

北京地铁1号线中山北路站一号出口

地址:静安区中山北路727号;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1238号

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

办学条件

人才培养

学院的专业设置适应了中国进入WTO之后的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新兴都市型产业的需求,开设本、专科专业,涵盖工、医、管理、艺术等多种领域;2005年,我院共录取新生1019人:一、本科:电子信息类、土建类、机械类、环境与安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护理学六类,计划招生400人,实际录取414人,扩招14人。二、统招专升本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6个专业,计划招生360人,实际录取348人。三、专科:"3+3"中高职相通6个专业,计划招收260人,实际招收257人。目前在校学生2986人,31个专业。学校培养的毕业学生除部分继续求学深造外,普遍受到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从1998年开始,学院积极引进国外教学资源,与澳大利亚英国等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从2000年开始,同济大学上海市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实行"统招专升本",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通过相应的选拔考试,有机会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既满足了莘莘学子进一步获得高学历的要求,也为社会培养了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学科体系

学院目前设有:上海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训中心、第47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楼宇设备工程与管理系、交通与机电(机械)技术系、电子与信息技术系、人文与艺术设计系、土木施工与环境技术系、医学技术与护理系、澳大利亚高等技术学院、、同济大学EDSPLM技术培训中心、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等。

上海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训中心作为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拥有"土木建筑施工"、"楼宇物业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环境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陶艺制作"、"口腔工艺"、"高级护理"等十几个大类实训项目,共计56个子项。实训中心固定资产逾2500万元,大型仪器及实训设备150余套。拥有100多所签约的校外长期教学实践基地(企业);为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师资队伍

根据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已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任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4人、博士22人、硕士27人,这些教师大多承接工程实践任务和应用技术研究课,从而使教学与管理的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校园环境

同济大学沪北校区原上海铁道医学院占地面积为64.5亩。自2000年上海铁道大学并入同济大学后,按校区总体布局,命名为同济大学沪北校区,规划全部作为高等技术学院的办学所在地,同时要求高等技术学院在4年内完成校区迁移并负责建设、管理及运作。沪北校区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校区,拥有教学楼汇峰楼一栋建筑面积7608平方米、教学办公综合楼博怡楼一栋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实训楼一栋济成楼建筑面积5062平方米、图书馆一座800座、其他教学实践辅助用房20000余平方米,学生宿舍四栋1700个床位。

获得荣誉

●1998年开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LaTrobe大学合作办学,专门培养计划外能熟练运用英语、掌握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近80%毕业生赴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继续深造),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声誉。

●1999年,学院所辖的"上海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训中心"获1999年度上海市重大实事工程立功竞赛先进集体,同时有2人获市级记功。

●1999年,成立全国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协作会,我校成为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秘书处设在我院。

●2000年,通过国家教育部专家组的评审,成为全国首批15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2000年,"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高职教材建设组织与管理"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学院参加了由上海市教委组织的44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评估,名列前茅。

●2000年,获国家级立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3项;上海市重点研究课题1项(同济大学唯一一项);另有一项研究成果通过了上海市教委的评审,并在上海市推广使用。

●2000年,主办出版《高等技术教育研究》的学术刊物。至今该院教师及管理人员共发表教学理论研究论文100多篇。

●2000年上半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对学院申报全国重点建设的现代化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的评审,已正式列入首批15所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2001年,"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上海市劳动局和上海市教委联合召开首批四所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所"挂牌仪式,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挂牌成立了"第047号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有考证点4个。

●2001年,"智能化楼宇及设施管理"和"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两个专业被列入国家级高职重点专业教学改革试点。

●2001年,成为第一个由上海市总工会组织的"上海市职工技能培训示范性基地"。

●2002年,"电子信息工程"和"环境治理技术"两个专业被列为上海市高职教学重点专业改革试点。

●2002年,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被评为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常务副院长董大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2002年,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通过了教育部的专家中期检查,获得了高度的评价,专家们指出:同济大学举办高职教育校领导重视,办学理念清晰,特色鲜明,具有创新精神 。

●2002年,"上海市高校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理事会"会上,我校成为协会理事长、秘书长单位。

●2003年,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单位

●2003年,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被评为上海市教委确定上海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单位之一。

●2003年,在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成立大会上,我院常务副院长董大奎当选为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常务副院长董大奎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聘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

●2003年,荣获同济大学2002-2003年度档案管理先进集体二等奖

●2005年,经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学院《理论与实践结合软件与硬件并重以创新教育理念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政府导向,行业参与,统筹组织,建立高校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教改项目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市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5年,《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学院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5年,学院有二门课程《VB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被评为同济大学精品课程,并荣获上海市高校市级精品课程。

●2005年10月,学院教师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高职组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获1个组织奖。

●2005年11月1日,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表彰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在8年中,通过自身努力,共获得国家、上海市等专项资助共1243万元;同时,学院承担教育部规划项目及示范性学院建设软课题3项,上海市重点课题多项;主编出版高职系列教材22部,即将出版新教材44部。

三、学院"十一五"奋斗目标及发展规划

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的要求,学院“十一五”奋斗目标是: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实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技术应用性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成为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效益稳定的具有现代教育技术强力支撑的多科性、应用型、高水平的独立学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