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中国上海市境内高校

更新时间:2022-12-30 11:40

同济大学(英文:Tongji University,德文:Tongji-Universitä,英文德文缩写:Tongji),简称同济,位于上海市,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同济大学前身为德文医学堂,创办于1907年,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后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同济大学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17年,同济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2022年,同济大学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创新创业孵化类)。

截至2024年5月,同济大学设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和临港、张江等研究基地。学校占地面积约2.59平方千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95余万平方米;全日制本科生18602人,硕士研究生11477人,博士研究生8434人,另有国际学生4109人。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81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8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35人次;学校设有30个专业学院,本科招生专业7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6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同济大学位列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92位,2022-2023年US世界大学排名第196名,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7名,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51-200区间。

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同济德文医学堂,创立于1907年,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德两国交往的产物。

德文医学堂

19世纪90年代,德皇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德国政府决定向中国派出更多医生并开办医科学校。在这一政策影响下,1893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 Erics Paulum)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开一诊所,后成立了“德医公会”。1900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的支持下开办了“同济医院”,医院有20张床位,由中德双方出资。几年下来,宝隆深感医疗力量缺乏,希望办一所医科学校。1904年初,克纳佩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的计划。1905年,清朝光绪皇帝发布了教育政策的敕令,学部派人去欧美各大国考察教育制度,清政府代表在德国受到官方接待。

1907年10月,德文医学堂正式成立并举行了开学典礼,校舍为同济医院对面白克路(今凤阳路)23—25号的三幢西式楼房。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 Erics Paulum)为学堂总理(校长)。医学堂为私立性质,设德文和医预两科。德文科是医科的预备部(或语言学校)。1908年设医正科,同年学堂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1年,德国特许工程师贝伦哈尔德·贝伦子(Berrens)负责筹建工学堂。1912年贝伦子来沪主持工学堂开办工作,医、工两学堂合并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学堂设医、工、德文3科,同年德文科学制改为4年。1916年学校已设有德文科、医科、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

同济医工学校

1917年3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德国宣战并断交。因上海法租界当局不同意学校聘用德籍教员,同济无法在原址办下去,后迁入吴淞中国公学旧址办学。同济结束了德人办学的阶段,进入了中国人接办的新时期,由华人组成的校董会成为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沈恩孚为常务校董,聘请27岁的阮尚介(留学日本、德国,工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工学院院长)担任校长。4月16日,学校在吴淞正式复课。4月23日,教育部将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名为“同济医工学校”,12月正式定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17年下半年,校董会在《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学则》中规定,“本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同济大学创立

1920年秋,学校增设预备科,招收各地中学毕业生,学制1年。1922年,学校预备科改为德文补习科,学制2年。1923年4月24日,教育部下达第634号“指令”,将学校更名为“同济大学”。

192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命名同济为“国立同济大学”,是国民政府成立后命名的第一批国立大学之一。

1930年,同济大学医、工2科均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将医、工2科改称为医学院、工学院,并筹设理学院。1931年1月,校务会议决定将校庆纪念日改为5月20日。1933年5月,国民党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的国立劳动大学(1932年停办)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4年3月,学校正式建立了全校性图书馆。1935年5月,学校建成生物研究馆。1937年,学校兴建了测量馆。1937年全校学生从1927年的605人增加到1100人。

1937年7月1日,同济大学理学院正式宣告成立,同时成立生物系、化学系,归理学院,王葆仁任理学院院长,这是第一个担任同济大学院长的中国人。至此,同济大学建成为具有医、工、理三个学院的国立大学。

综合性大学阶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同年11月,同济大学正式接收中美医院,学校有了自己管理的附属医院。1948年8月,同济大学有医、工、理、法、文5个学院,16个系,9个附属单位,已初具综合性大学的规模。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学校复课,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8月,文、法两院合并,改称文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文学院、法学院。10月,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为高教部直属院校。

1951年,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医学院迁往湖北武汉,现为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现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52年学校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圣约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同济。1954年,学校恢复研究生教育,学校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1958年改由建工部领导。1960年学校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及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1966年重新划归高教部领导。

1958年,原上海铁道学院成立,下设铁道运输系、铁道电信系、铁道建筑系。

1977年下半年,国家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工业与民用建筑等16个本科专业招收本科生。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从1979年初开始,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德语,同时受教育部委托,承办留德大学生预备班。1981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1988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学校建立建筑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1987年,同济大学共有24个(院)系,43个本专科专业,49个硕士研究生专业,14个博士研究生专业,5个专业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阶段

1995年,同济大学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同年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1996年6月,同济大学在校生已达1万多人,本科专业37个,专科专业8个,硕士专业68个,博士专业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同年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并入同济大学;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

2002年,同济大学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被列为中组部直管高校;

截至2006年年初,同济大学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9个;至年底,全校有34个学院(部),105个系、所、中心。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大会在同济大学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

2007年,同济大学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2010年,教育部与上海市继续共建同济大学。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4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2011年11月,同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正式建立局校合作关系。

2012年9月,同济大学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11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6年11月,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同济大学在知识产权学院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2017年,同济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首批20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

2019年4月,同济大学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学校正式成为国际铁路联盟成员。7月,学习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2020年,同济大学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名单”及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0年1月,首批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

2021年2月1日,同济大学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

2022年,同济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同年,同济大学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创新创业孵化类)。

2023年1月12日,由东南大学提出倡议,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共同发起的卓越大学智库联盟成立大会召开。 2月17日,同济大学与上海市司法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正式成为上海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 。3月1日,同济大学彰武校区江浦路校门(拟定江浦路2239号)正式启用。4月8日,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九所大学的相关创意写作机构联合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

2024年2月1日,同济大学大飞机内饰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达卡当地时间3月24日下午,由同济大学等联合建设的达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CS)揭牌成立。

2024年5月16日,同济大学STEM教育智库与未来教育研究院揭牌成立。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官方网站显示,同济大学设有30个专业学院,12家附属医院,12所附属中小学,本科招生专业7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同济大学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6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3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7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2个学科获得A档,22个学科进入B档(10-40%);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同济大学共有6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相关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和“四新”专业的总数已占招生专业的近九成,成为同济大学专业建设的主体,并覆盖了全部学院和全部10个学科门类。学校共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0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4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官网数据显示,同济大学拥有专任教师281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8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8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37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97人次,“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优秀青年人才28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同济大学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股份公司拜耳集团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同济大学经中德两国政府批准在1998年同济大学建立了“中德学院”和2012年成立了“中德职教师资培训中心”,1999年与法国合作建立了“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由中意两国政府同意于2006年设立了“中意学院”,2002年与联合国环境署签约合作建立了“同济大学-联合国环境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还拥有中澳学院等众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同济大学聘请了世界政要及著名学者为名誉博士和名誉教授,其中有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德国前总理科尔和施罗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托普弗、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诺贝尔奖获得者泽尔腾、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等。学校曾接待多名外国政要,如2002年德国总理施罗德、2004年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联合国副秘书托普弗和联合国教科文组总干事松浦晃一郎、2006年意大利总理普罗迪、2007年德国总统科勒等,并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讲学。

同济大学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始于20世纪70年代,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共有来自108个国家的六百多名外国留学生在院学习中文,其中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近百名。在孔子学院建设方面,学校已与日本樱美林大学、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韩国庆熙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合作承办4所孔子学院,另设立了日本立命馆大学孔子课堂、日本高岛孔子课堂。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国内首批标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学校拥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1个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11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同济大学图书馆于1934年正式建立,经过多次了搬迁与重建。图书馆由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嘉定校区图书馆、沪西校区图书馆、沪北校区图书馆、德文图书馆、同济大学博物馆组成,总面积7.53万平方米。 截至2024年5月,同济大学图书馆拥有纸本图书460余万册,纸质中外文现刊600多种,电子图书及学位论文约2171万册,中文电子期刊约86万册,外文电子期刊约124万册。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订购了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

同济大学创办了《建成遗产(英文)》《外科研究与新技术》等15种学术期刊。

《建成遗产(英文)》(Built Heritage):是中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historic built artefacts and environment)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综合性专业英文期刊。

《建筑遗产》:是中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学科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关注并报道国内外最前沿的外科领域的发展热点、新技术、新动态、新的科研成果。

《系统仿真技术》:刊登内容覆盖仿真领域的各个学科。以论文、短文、研究简报、综述等形式报道和仿真技术相关的各个方面的成果。

德国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为国别研究期刊,主要涉及德国及其与之相关的欧盟研究领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0年,是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主要刊登自然科学最新科研成果,2012年学术综合影响力首次在中国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排名第一。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综合性医学类学术期刊,该刊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建筑材料学报》:涉及国内外建筑材料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城市规划学刊》:创刊于1957年,是国内城市规划学刊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创刊于1998年,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双核心期刊”专业媒体。

建筑钢结构进展》:创办于1999年,是建筑钢结构专业学术杂志。

结构工程师》:创办于1985年,是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创办于1991年,是中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第一本专业性学术期刊。

时代建筑》:1984年创刊,是中国建筑权威性专业学术杂志。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同济大学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遥感空间信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国产化智能温室、新能源汽车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学校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科技支撑。学校共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72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获奖972项,省部级人文社科成果奖140项;2023年,学校在研课题项目数(自然)7703项,在研课题项目数(人文社科)2182项;SCIE收录论文数6131篇,EI收录论文数5200篇、CPCI-S收录论文数332篇;专利申请数884项,专利授权项目数1192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同济大学6项成果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同济大学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2个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合作单位、与我校合作多年的同济讲座教授奥地利科学家赫伯特·芒(Herbert A. Mang)教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另有同济大学合作完成的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同济大学主持或合作完成的8个项目分获一、二等奖。其中,主持的两个项目分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持的两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另有四个合作完成的项目分获一、二等奖。

学校排行

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22年,同济大学在2022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51-200区间。

2023年,同济大学在202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51-200区间。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2023年,同济大学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7位。

2024年,同济大学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7位。

QS世界排名

2023年,同济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12位。

2024年,同济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16位。

2025年,同济大学在QS世界排名中位列第192位。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

同济大学在2022-2023年U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6名,

校园文化

校标与校徽

同济大学校标含义是同舟共济,校标是圆形三人划龙舟logo,校标中校名是由舒同题写的同济大学,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校标中1907表明建校年份,图案为三人划龙舟,龙舟为字母“TJ”变化而来。学校校徽为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训校风

同济大学的校训是:同舟共济;校风是: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同舟共济”这个成语来自于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同舟共济”表示协力同心、共渡难关。“同舟共济”校训是同济大学自身办学历程和同济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同济与上海市城市发展心魂相守,同济因上海开埠兴市而创建,因上海繁荣兴旺而发展。“同舟共济”也包含着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经济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校歌

同济大学校歌是《同济大学校歌》,由1950-1960年代留校工作的学生文工团骨干集体词曲,由陆在易整理。老校歌是《国立同济大学校歌》,由易伟斋作词、肖友梅作曲。

《同济之歌》歌词

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

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终会到达 理想境地;终会到达 理想境地。

迎风踏浪(啊~~),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

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

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

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

播下良种,辛勤培育,四化栋梁,天下桃李。四化栋梁,天下桃李。

迎风踏浪(啊~~),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

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

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

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

宏伟蓝图,精心设计,高楼大厦,平地升起。高楼大厦,平地升起。

迎风踏浪(啊~~),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

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

迎风踏浪(啊~~),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

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

迎风踏浪(啊~~),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

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

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

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

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

同济

同舟共济

校旗

同济大学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间印有校标和规定字体的“同济大学”校名。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情况

同济大学校园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千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87余万平方米。学校设有四平路、沪西、沪北和嘉定区四个校区以及临港、张江等研究基地,学校注册地址为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四平路校区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是为同济大学本部,设有新生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医学院等共21个学院。

沪西校区

同济大学沪西校区位于普陀区真南路500号。校舍占地面积405.9亩(含生乐、桃李公寓,不含家属区土地面积),校舍总面积23.36万平方米。设有医学院及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沪北校区

同济大学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山北路727号。沪北校区占地面积为64.5亩,设有口腔医学院、海洋学院宝石学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共4个学院。

嘉定校区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位于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占地面积1900余亩,设有汽车、软件、机械、电信、交通、经管、材料、艺术与传媒、中德工程与中德职教学院、 中德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等12个学院。

学校荣誉

2012年6月,同济大学被授予“全球2012年可持续校园杰出奖”,这是亚太地区高校第一次获此殊荣。

2015年3月,同济大学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20年4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第二届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同济大学位列全球榜单第13位、亚洲榜单首位。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的排名中全球第一,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的排名中全球第二。

2020年11月,同济大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2年7月,同济大学荣获“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特殊贡献奖”。

2023年12月,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同济大学获“优秀组织奖”。

杰出校友

根据同济大学官网及新闻网等媒体整理的部分杰出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李桓英: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唐有祺:中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晶体结构化学奠基人之一

叶可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建工集团原总工程师

许厚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曹楚南:中国科学院院士、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

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