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中 :元朝翰林院待制封仪大夫吴大中

更新时间:2024-09-21 04:04

吴大中,字时夫,号爱山,生于赵昀端平三年(公元1237年——1319年)元朝翰林院待制封仪大夫。天性孝敬,志经书。父亡,在父墓侧建庐,郭嘉父母,为父守墓十七年,直至母终。其孝心远近闻名,乡里人皆颂,被当朝翰林待制封仪大夫兼国史编修官彭寅亮、国子监祭酒邓文原及翰林学士资德大夫曹郁知晓,于元朝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联名上奏皇上,被元朝赵祯赐封为“孝子”,死后御葬独尊山下孝子里,即今河铺镇古人墩村,众称“孝子坟”。其史迹详细载明史及一统通志,墓载郡邑志。

基本介绍

吴季益有三子,长子吴大中随父;次子大贵迁往麻城市红安县黄陂区等地;三子大材迁往安庆市。相传吴大中孝敬父母的事迹“感天地动鬼神”。大中为了使父亲安度晚年,消除父亲因不能恢复宋朝大业的惆怅,用尽了许多心血,全心全意地侍候着父亲。季益公逝后,大中便举家结庐在父亲墓前居住守孝十七年,他一边祭奠父亲,一边百般孝敬母亲。母亲若少进食,大中则减食自罚,责怪是自己照顾不周,孝行不到;夏天睡觉甘让蚊蝇叮咬,因怕蚊蝇飞到老人房中伤及和惊动老人;冬天昼夜生火为老人取暖。陈母九旬逝后,大中继续在母亲墓旁守孝。此事惊动了朝廷,元朝仁宗帝遂派翰林院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彭寅亮,前往古人墩核实。彭经查证无误,临别时至孝房面见吴大中。大中曰:大孝在身恕不能送行,我会在此跪送您三十里路的时辰,以示谢意。彭策马走到十五里之处的佛子岭返回察看,见吴大中还对门跪拜在地,纹丝未动。彭寅亮大惊曰:天下居然还有如此大德守信之人。便立即回京,据实奏报仁宗帝。

人物经历

吴大中,天性孝顺父母。父亲吴季益宋朝末期中宪大夫官职,因宋朝大业覆灭,晚年时常心情不悦,吴大中一直侍服左右,想方设法让父亲高兴。父亲患失眠病症时,他更是衣不解带,陪伴身边;问医求药,不厌其烦。父亲去世后,他带领全家人在父亲墓前搭茅棚居住,墓前守孝达17年之久。父亲的去世,母亲极度悲伤,此后常常吃饭不多,吴大中认为是自己对母亲照顾不周,每当母亲少食,他也减食自罚。平时,夏天里睡觉宁愿自己被蚊虫叮咬,怕蚊虫飞入母亲房里叮咬母亲,冬天里昼夜烧火为母亲取暖。一直把母亲侍服到九十多岁无病而终。母亲下葬后,吴大中在母亲墓侧搭茅棚居住,长年守孝。

仁宗所处的时代,正值元朝中叶,当时朝纲已乱,仁宗正好需要树立一个榜样来“崇风化,振朝纲”,于是在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亲自下了圣旨,御封“吴氏孝子”,旌表其门,加封大中任翰林院待制奉议大夫之职。公元1319年吴大中逝世,朝廷拨专款召百官前往御葬,赐黄旗黄伞、金丝銮驾,竖牌坊建祠宇立碑纪念,以示发扬光大之意。

后来吴大中的后裔人口众多并纷纷外迁,遍及全国各地,主支则分布在鄂豫皖等地。数百年来,吴氏孝子的后裔无不以此为荣,每逢清明时节,纷纷从全国各地前往古人墩祭奠,以寻其根,以悼其德。吴氏孝子的故事也因此在民间成为千百年来盛传不古的佳话,被政界推崇为国人必须效仿的精神楷模。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