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洵 :吴晓洵

更新时间:2024-09-21 10:54

吴晓,1960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现任苏州科技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江苏省油画学会理事、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吴晓洵是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苏州市首届中青年优秀文艺工作者和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他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江苏省油画学会艺委会委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会员、江苏地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人民网》“艺术上海”栏目专家委员会当代艺术专委会主任委员。

主要作品

《灯光》

作品描述

金秋十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东道主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在南京市拉开帷幕,全国各地送展(评)油画作品达2300余幅,专家权威组成的评委会要从2300多幅油画作品中筛选出百幅佳作参展,再从展出的百幅佳作中精选10幅金陵大奖作品。初选时专家们在铺天盖地的画作中,一下就拎出了《灯。光》。

《灯。光》的确令人惊叹,它表现的不是静物,不是风景,是人物,是40年前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红卫兵。作品采取分割构成的形式,主画面中一年轻的女红卫兵手持煤油灯,右侧的分割画面中另一红卫兵一手放置心口,左侧的分割画面中,红卫兵一手持红宝书,另一手轻轻下垂后牵,三格分割的人物因手的动作呈回旋状而有机连贯。不等三分格的上方,是四名红卫兵的头像,在这幅分割图中,四双清澈纯净到虔诚的眼睛仿佛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专家们认为,《灯。光》在构图上采取分割构成的形式,唯美地塑造了身着红卫兵服饰、手持煤油灯女孩的历史记忆瞬间,古典写实手法的运用使人在惊叹于写实技巧的同时品味绘画主题的怀旧意味。

娴熟的技法独特的选题使《灯。光》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与另九幅南京市大奖作品一道,由画展组委会留展,江苏美术馆永久收藏。

二、创作背景

《灯。光》创作于今年5月。选择红卫兵为创作元素,并非吴晓洵对那个特殊年代和特殊群体有什么好感,而是挪用文化符号,反当代精神。

吴晓洵生于1960年,文革开始时他已初晓世事,记忆中留下的,是正在吃饭的父亲被突然冲进家中的红卫兵带走,父亲从此被“打倒”,而幼小的他心中留下了不解的谜团:“父亲是坏人吗?”“那么多被打倒的人都是坏人吗?”

40年后,他重新审视中国社会从阶级斗争到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变革历程,清晰地感受到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那是从盲目、疯狂的个人崇拜到拜金、享乐与极端个人主义带来的信仰危机,他希望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一种与拜金主义不同的世界。

作品从色彩到造型的设计与处理,不再以展现时代的真实性为目的,只是呼唤嘈杂环境中传统精神的回归。就像吴晓洵将“灯光”拆分后作为作品题目,词义的巧妙扩大,突现了“灯。光”是一种照耀,一种引导,有着光明和温暖的意蕴。

三、创作感悟

谈到《灯。光》的创作,吴晓洵用了一个词——设计。他认为能驾驭写实绘画语言的画家绝不是把形与色的功能局限在“描述性”狭窄浅陋的小天地里。在保持住画面物象与自然物象之间某种相似性的前提之下,形与色的进一步处理有着极为广阔的可能性空间,有着多种选择和组合的余地,而一个写实的画家的更大量的工作,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更复杂的劳动,都要投入到后一部分的选择、调整、再组合、再创造之中。而这后一部分工作所依据的原则,已经从自然物象转移到画面的需要,从物象的“描述性”转移到情绪的“表现性”,从外在的情节转移到内在的思维,从写实的表面转移到一种与抽象绘画非常接近的深层的画面构成。

他说感谢现代影像技术,正是摄影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了便利。但他强调,将摄影技术引入美术创作绝不是说绘画就是模仿照片,绘画的意义不是对自然物象的简单反映,不是镜子式的模写,而是以画家自己思想观念为中介环节的创造,这种创造是按一定的思想方法,具有画面自身规则的,不同于自然物象原型的视觉形象。对于《灯。光》的创作而言,照片仅只是参考和提示,更重要的,是主观思想观念的表达。

吴晓洵的艺术形式设计理念来自他丰富的生活阅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考进安徽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同窗同寝的室友中,不乏成名画家。经过几年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走出校门的吴晓洵大胆投入各种各样的美术实践,他26岁创作的巨幅油画《铁流—激战中的二师》至今珍藏在中国新四军纪念馆;很少有人知道,他不排斥任何形式任何风格的美术创作,认为只要体现审美要求,就是真诚的。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让他体会到艺术形式的经营与设计的重要,他说所有的创作,都是一种文化理念的探索,是一种哲学的思考,有了形式设计理念,才能超越常规,不断创新。

作者经历

两年前吴晓洵辞职去做了14年的美术系主任职务,上好本科生的油画、素描课程之余,全力以赴投入创作。他说今后还要在“红卫兵”系列上走下去,这个选题有距离感,也有思想容量,有想象空间,“我画的东西不一定是历史的再现,可能会是历史的逻辑。”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