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霍勒 :尤·奈斯博笔下的角色

更新时间:2024-09-20 19:40

哈利·霍勒(Harry Hole )是由北欧犯罪小说天王、挪威作家尤·奈斯博所塑造的一个亦正亦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奥斯陆警探形象。

尤·奈斯博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到2017年已出版了11本。最早的一部,也是尤·奈斯博的处女作——《蝙蝠》(Flaggermusmannen)于1997年问世,32岁的哈利·霍勒警探首次进入大众视野。之后的《蟑螂》《知更鸟》等等,让尤·奈斯博名声大噪的同时,也让哈利·霍勒成为反传统的新英雄。

CNN感慨:如果公平的话,哈利·霍勒会像哈利·波特一样出名!

角色形象

哈利抚摸头上刚剪过的、根根直竖的金色短发。从他冻僵的脚底板到头上金发之间的距离,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九十二厘米。他的锁骨突出于肌肤之下,仿佛一支衣架。自从上一件承办的案子告一段落之后,他进行了大量的体能训练,有些人认为他锻炼身体到近乎狂热的地步,除了骑飞轮之外,还开始在警署内部的健身房练习举重。哈利喜欢做重量训练产生的那种灼热痛楚,以及思绪受到抑制的感觉。然而他的身形越变越瘦,身上的脂肪消失了,剩下肌肉铺排在肌肤和骨骼之间。过去他看起来肩宽膀圆,萝凯都说他是天生的运动员身材,如今他开始看起来像是曾在照片里见过的一头精瘦北极熊,一只肌肉结但体型精实得吓人的掠食动物。他会变成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正慢慢淡出人生舞台。反正无所谓。哈利叹了口气。十一月。天空将越来越幽暗。

——摘自:《雪人》(2007)

哈利微微一笑。卡雅再度觉得哈利的微笑让他变了一个人,变得有人味、容易靠近、充满孩子气,令她联想到先前在棉登径瞥见的云层之外的天空。

——摘自:《猎豹》(2009)

男子决定继续往前走,女子把手搭在他手臂上,倚过身子,朝他脸上喷出带有红酒味的气息。

“你长得真帅,要不要替我……点个火呀?”他转过头,用另一侧脸颊对着女子,他难看的、不那么帅的那侧脸颊。他感觉到对方看见他在刚果用钉子在脸上留下的疤痕之后,大吃一惊,手立刻松开了。那道疤痕从嘴角延伸到耳际,犹如一道缝合拙劣的撕裂伤。

——摘自:《幽灵》(2010)

卡翠娜不觉得他丑。当然他称不上迷人,不符合一般人对于“迷人”的定义,而比较偏向于英国人所谓“非先天培养的品味”。他的嗓音依然低沉温厚,带有一点沧桑的嘶哑。吸引的不只是年轻的学生粉丝。

......

卡翠娜看见这位讲师除了脸上有一道宛如水道般从嘴角划到耳际的疤痕,身上还多了两处新疤痕:一处在脖子上,看起来像是刀子刺出来的;另一处是弹疤,位于头部侧边,与眉齐高。

......

“我有感觉到你来。”他抬起头来,微微一笑。每次他露出笑容,卡翠娜都讶异于他的脸竟然可以出现那么大的变化,笑容扫去了他脸上辛苦、轻蔑和疲惫的表情,这些表情他挂在脸上就像穿了件破烂外套一样。而且突然间他看起来就像是个充满玩心的大男孩,满脸阳光,宛如卑尔根艳阳高照的七月天,令人期待,却罕见而又短暂。

——摘自:《警察》(2013)

角色剖析

哈利·霍勒同时拥有光明与黑暗的特质,当他展开行动,两种特质会在不同层面驱动他做出不同的行为。有时,哈利坚定地相信自己是一名执法者;有时他又会将这点遗忘。他有时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严重时甚至能够压倒他对法治国家原则的基本信念。他会在强烈的复仇情绪的驱使下追捕犯人,以至于过分重创了他认定的对手——有时甚至是误解;但与此同时,读者又能感受到哈利对违法者所抱持的同情。所有的英雄似乎都会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对于哈利而言则是乙醇【在《猎豹》中吸食鸦片并喜爱赌马】。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才让哈利·霍勒被塑造成为一个亦正亦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物形象。他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在警察时代所建立起来的人脉之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线索;同时又能深入罪犯 / 受害人的世界,挖掘不为众人所知的黑暗。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哈利·霍勒的魔法,让他破获一桩桩奇案,却愈发游离到大众接触不到的地方。

角色经历

尤·奈斯博的处女作《蝙蝠》中首次出场的哈利·霍勒32岁,是警局的头疼人物。他一出场就因为喝醉酒,在一场追捕嫌犯的过程中发生车祸,意外导致同事死亡,也害一名无辜少年重伤。之后一名23岁的挪威女性在雪梨遭人强暴后勒死,她在故乡是个小有名气的明星,因此引起了挪威与澳洲媒体的注意。于是哈利·霍勒被上司派至当地,担任这桩谋杀案调查行动的观察员。

在《蟑螂》中,哈利再度肩负“挪威警方大使”的角色,前往曼谷协助调查新任的挪威驻泰国大使墨内斯被害疑案。哈利周旋在那些心怀秘密的嫌犯当中,走遍曼谷各个阴暗角落与声色场所,越挖越深入,发现这不是件随机起意的谋杀,不仅涉及私人丑闻、金钱骗局,还有政治上的权力操作。哈利这才明白,自己被派来此地只是要做为一个烟幕弹:挪威当局认为他这个沉迷杯中物的酒鬼警察,不可能查出“不该查到”的内情……

在《知更鸟》中,作为最优秀的警探,哈利奉命秘密为来访的美国总统清道,他必须保证美国总统一行的绝对安全。然而一个他确定名单上没有的人、一声枪响......

在《复仇者》中,哈利的新欢蕾切尔带着她的小儿子身处莫斯科跟前夫就儿子的抚养权问题打官司的期间,哈利深陷一场毫无头绪的银行抢劫谋杀案,并同曾在七年前与他有过“六星期”恋情的安娜·贝斯森再度重逢。而安娜居然在一次与哈利共度晚餐后死于“自杀”,并且哈利竟对这次晚餐前后十二小时毫无记忆!35岁的哈利——这个警局的头痛人物、同事眼中的疯子酒鬼、一个大家都说他总有一天要闯祸的人——这次,终于捅了大漏子,成为命案头号嫌犯。当他终于接近事件真相,才明白复仇女神手上的秤与剑,这次指向了自己……

在《恶魔星》中,个性叛逆、酗酒成瘾的哈利,这次不但要揭发冷血凶手的残酷诡计,为了正义甚至不惜以身触法,成为警察同僚全面追缉的对象,而他的头号宿敌──军火走私集团首脑“王子”更是不计一切代价,要让哈利身败名裂。被女友抛弃、被踢出警界,快要失去一切的哈利,还剩下什么本钱可以奋力一搏?这次,他即将赌上的不只是自己的工作、感情和声誉,还有爱人之子的性命……

在《救赎者》中,哈利正面临职业生涯和私人生活的双重低潮,他虽然揪出了警界害虫“王子”,却遭同事孤立;一向默默支持他的上司转调到卑尔根,空降的新长官和他不对盘;前女友萝凯已然展开新生活,而他的戒酒之日仍遥遥无期。此时发生在圣诞前夕的救世军成员遇害一案,带他再度回到追缉罪恶之路。

在《雪人》中,一个被称为“雪人”的连环杀手浮出水面。他原本只在每年的初雪杀害一名母亲并在现场留下一个雪人,所以一直没有被人察觉,但却在近期不得不加快进度,与敏锐的哈利针锋相对。即将步入四十岁的哈利与之展开了一场刺激的猎捕之旅。只是哈利没有想到,他已经开始新生活的前女友萝凯会被牵扯进这个血腥恐怖的白银市连环杀人案.

在《猎豹》中,雪人一役之后,身心受创的哈利来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疗伤,然而,新同事卡雅·索尼斯却带来了挪威一桩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和父亲病重的消息让他告别香港的颓废生活,重回奥斯陆。两名女性死者被自己的血液溺毙:体内的麻醉剂,牙齿上的钶金属,口中24个穿刺伤口……种种证据显示凶手是同一人。罕见的凶器,毫无线索的案情,无法揣测的动机,让查案陷入僵局。作为挪威仅有的有追缉连环杀手经验的警探,哈利·霍勒开始与新搭档卡雅,老搭档卡翠娜、毕尔·侯勒姆一同追查凶手。“猎豹”一案哈利辗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挪威奥斯陆、澳大利亚、刚果...案件终于结束,哈利的右脸上留下了一道自嘴角到耳根的骇人伤疤,身心俱疲的他辞职,再次回到香港。

在《幽灵》中,哈利自我放逐到香港已3年,以为已远离警探生涯给他造成的创伤。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曾与哈利情同父子的少年欧雷克,因涉嫌杀人而被警方逮捕。哈利无法相信欧雷克是杀人凶手,因此返回奥斯陆试图找出真凶,挑战一桩在警方看来已经罪证确凿的毒虫命案。为了拯救他誓言守护的少年,在律师汉斯和昔日旧友贝雅特的帮助下,哈利只身展开调查。然而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让人彻底迷失的处境。如幽灵般神秘飘忽的贩毒组织幕后首脑,渴望权力的政客,收受黑钱的警方……没人希望哈利回来,找出真相……案件的最后,哈利躺在肮脏的地上,胸口中两弹,头部中一弹......

在《警察》中,一名高大男子躺在国立医院重症病房,陷入昏迷,据说他掌握着奥斯陆贩毒集团的内幕消息。他的身份不能透露,他的名字讳莫如深,连病房门口全天候看守的警察都无权知道。然而,有人希望他永远不要醒来。与此同时,奥斯陆出现了一个“警察杀手”。每一名遇害警察死亡的地点和日期,都曾发生过未破命案,而且死者都是当初负责侦办那些悬案的成员。这显然不是巧合...

人物评价

哈利·霍勒办起案来条理分明,对案情抽丝剥茧,故事节奏也如子弹列车般不断加速飞驰。──《纽约时报

哈利·霍勒让我联想到麦可·康纳利笔下的哈瑞·鲍许探长,这两人都是硬汉,而且都很符合人性,用尽一切方法只为了做对的事,完全不顾后果。──《新奥尔良平民时报》

奈斯博笔下以奥斯陆警探哈利·霍勒为主角的犯罪系列小说黑暗而吸晴。对人物的描写越发深刻,风格近似美剧《绝命毒师》,书中主角逐渐转变为非正统派主角。——《芝加哥论坛报

奈斯博是我最喜欢的惊悚作家,哈利·霍勒是我新的英雄。——迈克尔·康奈利(国际畅销推理大师)

如果公平的话,哈利·霍勒会像哈利·波特一样著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系列介绍

1、Flaggermusmannen (1997) (English: The Bat, 2012)蝙蝠

2、Kakerlakkene (1998) (English: Cockroaches, 2013)蟑螂

3、Rødstrupe (2000) (English: The Redbreast, 2006)欧亚鸲(孤独的精确度)

4、Sorgenfri (2002) (English: Nemesis, 2008)复仇者(悲伤的精确度)

5、Marekors (2003) (English: The Devil's Star, 2005)五芒星(死亡的精确度)

6、Frelseren (2005) (English: The Redeemer, 2009)救赎者

7、Snømannen (2007) (English: The Swing, 2010)雪人

8、Panserhjerte (2009) (English: The Leopard, 2011)猎豹

9、Gjenferd (2011) (English: Phantom, 2012)幽灵

10、Politi (2013) (English: Police, 2013)警察

11、The Thirst( 2017)渴求

作者简介

尤·奈斯博,风靡全球的挪威作家,北欧犯罪小说天王,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挪威图书畅销排行榜冠军。他拿过北欧的所有犯罪小说大奖,包括玻璃钥匙奖、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说奖、书店业者大奖等,还获得英国国际匕首奖和美国爱伦·坡奖提名,作品被翻译成40种语言,

在50多个国家出版,全球销量突破3300万册。

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摇滚巨星,白天任职于金融业,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演出。不久,他考得金融分析师执照,被挪威最大的证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作和乐团越来越难以兼顾,濒临崩溃的奈斯博决定休半年长假。他带着笔记本电脑,跳上飞机,前往澳大利亚,在那里写下了日后让自己声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一部。

奈斯博受到英美犯罪小说名家一致推崇,麦可·康纳利称赞他是“我最喜欢的惊悚作家”。评论家普遍认为,奈斯博可与丹尼斯·勒翰、詹姆斯·艾尔罗伊、迈克尔·康奈利、伊恩·蓝钦雷蒙·钱德勒等名家相提并论,称他是“挪威犯罪书写的巴勃罗·毕加索”;德国明镜》周刊则赞他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奇迹”。他的读者族群广泛,涵盖纯文学、冷硬推理、黑色小说,以及通俗惊悚小说爱好者。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