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 :重庆巴南地区能发出响声的奇石

更新时间:2023-09-25 15:17

重庆市巴南地区相传有一种能发出响声的奇石,当地人称之为响石。有关响石的传说很多。关于响石的记载在当地县志上也有记载。响石的成份数据检测报告显示,响石中和硼这两种微量元素含量极高,很多关于响石的秘密还没有解决。

响石分两大类 1是含硅成分较高的 如玛瑙 有极少的玛瑙响石可以漂浮在水上 也有有化石形成的 如硅化木。2是含碳酸钙较高 如姜石 造型奇特。响石及其稀少 有科研和观赏价值,特别是化石类的每个都包含着远古的自然信息可供科研标本极少所以特别珍贵。

词条标签:石头奇观 地质 奇石

奇特现象

俗话说:“石不能言最可人”,在自然界中,偏偏有一种能唱歌的石头——响石。可惜的是,这种响石非常罕见。

重庆巴南区丰盛镇就有我国最大的一片响石带。据悉目前山西省浮山县东部的山上也有大片的响石带。到底是怎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片“会唱歌的地带”?

提到响石,丰盛镇的居民大都摇头,表示不清楚;若问起会唱歌的石头,所有人都会指向镇东边约500米外的山头。

外表上看,这是块坡度不大的平常山地,名叫紫云。每到雨天或者起风的日子,紫云地就会显现出别样的风情。

村民王时民的家就在此处,他指着脚下的土地兴奋地介绍:“平时没有异样,到风大的时候,石头就会传来各种奇妙的声音。有时像鸟叫,有时像鹰鸣,有时像女高音……”

响石和普通石头混杂在一起,小的如蚕豆,大的如油橙,外观颜色上并没有区别。听说这里曾发现重达十多公斤的响石,要双手合抱才能摇动发声。

会唱歌的石头被当地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石头体内含有颗粒,当地人称为石响石;一种是石头体内含有液体,则被称为水响石。会唱歌的石头在这里虽然遍地都是,但石响石易得,水响石罕见。两者发出的声响差异当地人都还不是十分清楚。

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中国洞穴探险协会会长朱顺知教授,他解开了当地人的疑惑:“水响石内的液体很难在岩石失水过程中保留下来,而石响石中的石头等颗粒保留相对更容易,所以两者比例差距极大。比较两者发出的声音,也会很容易辨别两种响石。石响石内部因为含有颗粒,所以敲打时发出的声音清脆,而水响石含有液体,声音略显浑厚。”

雨夜里,响石最奇;石头被雨滴敲打,发出“吆吆-箜(注音:同空)”的声响,似悲凉秦腔;若节奏快了,则凄厉哀伤,如蒙冤窦娥的呐喊。声音传得很远,镇子里都可以清楚的听见。

形成机理

响石的形成机理其实很简单:含菱铁质的泥质岩层里,分布着一些土质结核病。当结核因某种情况露出地表后,菱铁质逐渐渗出外溢,并在结核外层形成褐铁矿壳,内部泥质因失水而体积缩小,并在泥质体与外壳之间形成空心,所以能在敲击时发出声响。

大风的时候,有的响石表面长期因风化作用产生裂缝,而空气在这些裂缝中急速通过,就会产生调高而急促的声音。

石头被雨滴敲打的时候,会因为雨点落下的速度产生不同的效果。雨缓的时候,声音相对平和悠远,雨急的时候,则声音出现频率加快,音波叠加的效果,使人听不真切。尤其是雨夜的环境,人们的心理容易出现各种奇特的联想,自然也就产生了类似有人叫冤的幻听了。

群带共生现象

出现响石并不奇特,丰盛的响石带奇特之处在于:绵延长达3000多米,这与响石单独出现的现象背道而驰。

其实,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丰盛周围的地理环境,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天然形成

镇地底属于喀斯特地形,中国洞穴探险协会曾在丰盛镇地下发现过成片的石林彝族自治县。这里暗河系统密网,天坑、漏斗、溶洞成群分布,构成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而石灰岩中含的碳酸钙遇水易溶,使得岩石内部体积缩小,出现空腔的可能性增大,这正是形成响石的必要条件。

而长期频繁的水脉升降,让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循环消失,出现的过程加速,使岩石内部体积变小的过程更加频繁,这也是形成大面积响石带的原因。在丰盛镇有眼泉水,名叫“三潮水”,意思即每日起落三次,这恰好说明当地地下水的消涨频繁。

朱顺知教授指出:国内其他发现响石之处,正因为以上两个条件无法同时满足,所以出产的响石量小。而丰盛镇能够有这么宽广的响石带,确实可以称得上得天独厚。

人为因素

特别是地下潮白河、紫云寺一带响石多产地,收集了以下重要的案例:

1.当地人发掘响石,是从距离地表约2-3米的红土层内,而且挖出的石头,基本类似恐龙蛋那样的累积分布,在那样的地下石头堆中,只有2-5块是能摇出声音的响石,其他的没有任何反映。这一点你可能早就了解。但是,有几个当地人告诉我,虽然石头堆中只有2-5块是响石,但其余的石头他们也砸破过,几乎每块石头里面都有空心的“仓室”,内含物各自不同:有黏土、淤泥、含水量极高的软泥块、水(也就是我说的那种因含水100%而摇不响的)、小石块……

2.在当地人挖掘响石以后,拿走了能摇出声响的的石头。而在以后几天内,却有人在挖掘响石的土堆里,又捡到了新的响石。

3.有些石头,发掘出来后,本来是摇不响的,但有些好事的人,故意把这些摇不响的石头,拿到火上去烤,烤一阵后,就会出现石响石,甚至水响石。

这仅是大概的推测,不过用这个方法来解释目前响石的发现情况,比如以上4个特征,响石的化学成分,分布情况等,都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要论证这个说法成立,则需要以下2个实验:

1.亲临发掘现场,或是亲自挖掘一个响石土堆层,不论是否有响石,全部剖开检验,如果全部都是“空心石”,那么“蛋槽”的说法应该成立,也就是说,响石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大面积的共生。

2.在实验室做一个类似淤泥沼泽,石流塌的实验。如果也能产生类似响石的石块物体,那也就更进一步的证明了响石的产生情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