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 :陆蠡创作的散文

更新时间:2024-09-21 11:33

《囚绿记》是现代作家陆蠡于193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全文结构新奇精巧,详略得当,虚实相生,富有变化,平中见奇,语言含蓄蕴藉,深沉厚重。

作品原文

囚绿记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市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中华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 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中华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 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 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 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 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市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涸辙的鱼:在干涸车辙里的鱼。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2.缘引:引导。

3.婆娑(pó suō):盘旋舞蹈的样子。

4.猗郁(yī yù):茂盛的样子。

5.菌:可以采摘的大型真菌

创作背景

1937年11月上海市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囚绿记》写于1938年,也即这一时间段,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看着“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也即邀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暂住北京之时,作者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窗外的一树中华常春藤。作者当时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作者的一生孤独短暂,颠沛流离。然而,他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对生活的热情,相反他对生活始终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即使是一丝绿也能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欣喜。

"囚绿“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程度,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对爱和幸福的珍视,而无法囚住绿,正说明“绿”的顽强与倔强,作者借“绿”言志,赞美了这种顽强不屈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处境艰难中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这绿色的中华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新奇精巧,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而是从“去年夏间的事”,娓娓道来,逐层展开。

其中,“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择绿”“恋绿”“囚绿”“释绿”和“念绿”。

首先是“择绿”,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四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然后是“恋绿”,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中华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接下来是“囚绿”,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从作者引绿入室写。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之后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然后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接下来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最后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恋绿状态。

之后是“释绿”,“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最后是“念绿”,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写作手法

此文的写作手法有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名家点评

现代诗人余光中《哪一朵云彩在下雨》:“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当代哲学家、作家黄锦奎《黄锦奎选集》第六卷:“《囚绿记》倾诉着作者对绿色的爱恋与怀念,旨在抒发其本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光明的追求,而他本人也像常春藤一样,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我们推崇杨朔诗意散文的同时,我们同样推崇《囚绿记》的这种质朴的对自然美学意境的挖掘与追求。”

当代作家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绿色是希望,是生命,也是慰安,是快乐。绿色带给人们的总是一种愉悦的感受。作者如此地酷爱绿色,以至于将其“囚禁”于室内,欣赏把玩。正因为作者对绿叶有着如此炽烈之酷爱,才能领略到常人所不曾见识过的美、体验和感受,并从中悟出像中华常春藤一样生命总在不屈不地为生存而抗争的道理。而从那一枝不肯屈服于囚牢的绿藤,这个“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身上,作者更是联想到了抗日烽火、民族存亡,其寓意可谓深刻。因此,这,其实是一篇献给那些英勇抗战的民族志士们的赞歌。”

作品影响

《囚绿记》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必修二》教材第3课课文。

《囚绿记》被选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的第4课课文。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散文家、现代作家、革命家、翻译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34岁时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字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他的笔名还有陆敏、卢蠡等。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一作浙江天台)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曾翻译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参考资料

囚绿记赏析.警句格言大全.2020-01-05

《囚绿记》及陆蠡.中国天台新闻网.2020-01-05

陆蠡 (1908—1942.4).中国作家网.2020-01-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