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广泛急、慢性炎症

更新时间:2024-09-20 17:19

外耳道炎(otitis externa)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广泛的急、慢性炎症,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炎是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在潮湿的热带地区发病率很高,因而又被称为“热带耳”。外耳道炎属于中医“耳疮”范畴,耳疮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

外耳道皮肤本身的抵抗力下降或遭损伤,微生物进入引起感染,会发生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症。如患者有全身性慢性疾病,抵抗力差,或局部病因长期未予去除,炎症会迁延为慢性。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为耳内胀痛,甚至坐卧不宁,咀嚼或说话时加重等,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并逐渐增多等;慢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为耳痒不适,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等。

外耳道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临床症状、耳屏压痛及耳廓牵拉痛等辅助检查。该病的治疗主要为清洁外耳道,抗生素治疗,局部药敷消炎消肿等,预后良好。该病主要的预防措施为改掉不良的挖耳习惯,避免在脏水中游泳,避免水进入外耳道内等。

病因

正常的外耳道皮肤及其附属腺体的分泌对外耳道具有保护作用,当外耳道皮肤本身的抵抗力下降或遭损伤,微生物进入引起感染,发生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症。如患者有全身性慢性疾病,抵抗力差,或局部病因长期未予去除,炎症会迁延为慢性。以下为引起急性外耳道炎的病因:

外耳道的致病菌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在温带地区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而在热带地区,则以绿脓杆菌最多,还有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感染。同一地区的致病菌种可因季节而不同。

流行病学

外耳道炎是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在潮湿的热带地区发病率很高,因而又被称为“热带耳”。

病理学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病理表现为局部皮肤水肿和多核白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呈海绵样变或角化不全。早期皮脂腺分泌抑制。耵聍腺扩张,其内可充满脓液,周围有多核免疫细胞浸润。皮肤表面渗液、脱屑。

临床表现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慢性外耳道炎

慢性外耳道炎常使患者感耳痒不适,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如由于游泳、洗澡水进入外耳道,或挖耳损伤外耳道可转为急性感染,具有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症状。

检查诊断

检查

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多增厚,有痂皮附着,撕脱后外耳道皮肤呈渗血状。外耳道内可有少量稠厚的分泌物,或外耳道潮湿,有白色豆渣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

诊断

该病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一是病史,多有挖耳、污水入耳或耳流脓史。二是临床症状,耳内灼热疼痛,少许流脓,或耳内发痒不适。三是辅助检查:耳屏压痛,耳郭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反复发作者,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甚则外耳道狭窄。

鉴别诊断

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听力减退明显,可有全身症状;早期有剧烈耳痛,流脓后耳痛缓解;检查可见鼓膜红肿或穿孔;脓液呈黏脓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听力明显下降,流黏脓性脓液。当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引起急、慢性外耳道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松弛部穿孔被干痂覆盖时,或各自症状不典型,需将脓液或干痂清除干净。根据上述特点仔细检查,必要时暂时给予局部用药,告诉患者要随诊。

急、慢性外耳道湿疹或急性药物性皮炎

大量水样分泌物和外耳道奇痒是急性湿疹和急性药物过敏的主要特征,一般无耳痛,检查时可见外耳道肿胀,可有丘疹水痘。慢性外耳道湿疹局部奇痒并有脱屑,可有外耳道潮湿,清理后见鼓膜完整。

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红肿或脓肿多较局限。

治疗

预后

外耳道炎预后良好。

预防

历史

外耳道炎属于中医“耳疮”范畴,耳疮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在中国古代医籍中又有“耳内生疮”等别称。

1976年,Morrison(莫里森)提出一种新见解,认为外耳道炎的基本原因是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所致。理由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耳部阻塞感,为改善症状而挖耳;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负压,因而影响了鼓膜上皮沿外耳道的正常排泄,刺激外耳道产生慢性炎症。

研究进展

该研究结果显示,佩戴耳塞的外耳道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最常见临床表现为佩戴耳塞后耳痒、耳痛。耳塞材质、佩戴目的、既往耳道病史以及皮脂分泌情况可以影响佩戴耳塞的外耳道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皮脂分泌旺盛表现是佩戴耳塞外耳道炎临床表现的危险因素。有必要对佩戴耳塞的外耳道炎表现的可能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以减少发病率。

参考资料

otitis externa.ICD-10 Version:2019.2024-05-24

AA0Z.ICD11.2024-05-3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