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鲇 :南方大口鲇

更新时间:2024-09-21 04:08

大口鲇属 meriordinalis Chen 主要产于中国长江流域, 是一种大型的名贵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肉质细嫩、抗寒、易起捕等特点, 深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是当前渔业生产上一种新的优良养殖对象。

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4.5—6.0倍;为头长的4.3-4.6倍。头长为吻长的3.1-3.7倍,为头宽的1.2倍,为眼径的9.6-11.4倍,为眼间距的1.6-1.8倍。体长形,体侧扁,背面平直,腹部圆。头较长,扁平。吻短而扁圆,吻长显著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上位,口裂大,其末端至少可与眼球中部相对。下颌稍突出于上领之前.上、下颌均具有绒毛状细齿。唇薄。仅见于口角处。成体具2对须,上颔须较长,末端后伸可超过胸鳍,颏须较短。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宽而平坦,眼间距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鼻孔2对.前后分离,前鼻孔为管状。鳃裂宽阔,鳃膜延伸至头部腹面中线,但左右鲤膜不联合;,不与颊部相连。背鳍小,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稍尖,具硬刺,其前缘光滑或具颗粒状突起或具弱锯齿,末端后伸可越过背鳍起点下方。腹鳍腹位,末端后伸超过臀鳍起点。臀鳍基部长,起点接近腹鳍基部后端,其后端与尾鳍相连。无脂鳍。尾鳝近截形,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全身裸露无鳞。侧线平直。雄鱼胸鳍刺后缘从中部至末端锯状发达。性成熟雄鱼生殖突尖而长,胸鳍稍尖,有锯齿状棘手感。雌鱼胸鳍刺后缘较光滑;性成熟雌鱼生殖突圆而短,胸鳍椭圆而光滑。幼小时,背侧部一般为黄绿色,成体一般为黑褐包。颏部为灰白色,具黑褐色斑点。各鳍为灰色。 

生活习性

大口鲇属大型淡水鱼类,常见个体2—3kg,最大个体重达35-40kg。肉细嫩、鲜美,刺少,是上等鱼品,为四川省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其人工饲养和繁殖已在四川省水产研究所获得成功。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230-445mm,体重0.1-0.8kg;2龄鱼体长410-735mm,体重0.6—4.2kg;3龄鱼体长515-840mm,体重1.2—5.6kg;4龄鱼体长630-920mm,体重2.28—8.3kg;5龄鱼体长740—1020mm,体重3.7一10.8kg。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肉食性,幼鱼体长15mm即可吞食其他鱼的仔鱼、虾和水生昆虫纲体长200mm以上个体以鱼类为食物。性成熟较晚,雌鱼一般4龄,雄鱼一般3龄方可达到性成熟。成熟雄鱼的精巢呈扁平带状,其边缘无叶状缺刻。产卵期卵巢呈橙黄色,怀卵数为几万至十余万粒,卵径1.8—2.0mm。产卵期较长,4一6月为产卵盛期。产卵群体雌雄比为2:l。产卵场为急流滩,底质为石砾或砂质。卵沉性,具强粘性,粘附在石块、砂砾上发育。 

捕食感觉行为:大口鲇主要依靠侧线和触须捕食, 皮肤具有部分感觉作用。大口鲇侧线和触须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 触须对静止的鲜饵料鱼有中等强度的反应。味觉在食物吞咽过程中起很大作用, 视觉和嗅觉在捕食中的作用不大, 猎物的形状不影响大口鲇的捕食。由于大口鲇对静止的鲜饵料鱼有中等强度的攻击反应和吞食行为, 因此,只要经过适当的驯化, 大口鲇可以摄食人工饲料, 但一般拒食臭饵料鱼。 

锥体虫病

锥体虫属须苔属,最早于1841年在鳟鱼的血液中发现。锥体虫个体小,寄生于血液,使鱼精神萎顿、不食、体质衰弱、贫血,最后死亡。我国从50年代起就陆续有锥体虫感染膏、草、鲢、、鲤、鲫、蝙、黄颡鱼黄鳝鳗鲡目等鱼类的报道。但至今尚未见感染南方大口的报道。近年来,四川南方大口鲶养殖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最近相继在一些养殖场发生锥体虫病,造成很大的损失,其中尤以1997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在仁寿黑龙滩水库网箱养殖的大口鲶发病严重。病鱼表现为不食、精神蒌顿、浮于水面、活动滞缓、呼吸困难、体色变淡、鳃丝腐烂等,最初认为是缺氧和烂鳃病,经采取增氧措施,氯消毒剂消毒水体,内服维生素c呋喃唑酮、抗生素等一周均无效,不断有死鱼。随后镜检发现鳃内有波动的虫体,误认是鳃隐鞭虫病,采用硫酸硫酸亚铁合剂(5:2)8mg/L浸泡10分钟,无效,改用250mg/L甲醛水溶液浸泡30分钟仍无效,而且死鱼与日俱增。最后由四川农业大学牵头会诊,通过剖检,血涂片镜检,病理组织检查等,确诊为锥体虫病,现将较为详细的情况报道如下:

基本养殖情况

四川省某水产养殖公司,1997年4月15日在6个网箱内投放南方大口鲶鱼种4800尾,网箱规格为6m×6m×3.5m,鲶种规格多数为100~300g,少数个体达800g,每口网箱平均投放800尾。进箱前以3%食盐与10mg/L孔雀石绿混合液浸洗鱼体5—10分钟。投喂饲料以鱼粉、豆柏、次粉等为主制成软团状饵料,并辅以野杂鱼投喂,随着个体的增大,小杂鱼的投喂量逐步增加。

水质情况,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测得各种指标为:水温19~24℃,溶氧5.26-9.7mg/L;透明度80~90cm;pH7.3—8.35;氨氮0.12—1.04mg/L;硝态氮O.001-0.0075mg/L;亚硝态氮0.001-0.0075mg/L;磷酸盐0.004—0.008mg/L;总硬度3.14—8.1。

症状

自4月15日大口鲶种放入网箱后,生长良好,未见异常,但到5月8日开始发病,病鲶精神萎顿,撮食减少,离群独游,游动迟缓,或停于网箱边角,浮于水面,呼吸困难,如缺氧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上浮数量增多,食欲消退、停边不动.如昏睡状,体质消瘦、对外界的刺激无反应,人为惊吓也不潜入水下。症状出现后二天(5月10日)开始出现死鱼,从第一天死二尾开始,以后基渐增加,从几尾到数十尾,到6月1日死亡数剧增达到150尾,6月2日到6月10日平均每天死鱼100尾以上。从,月10日开始死鱼到6月10日共死亡1463尾,死亡率达300以上。死亡的鲶体重多为500-1000g。经统计发病率高达80%以上。

病理变化

1.剖检,将发病死亡不久和将死未死的躺鲶捞出,进行剖检。病鲶、死鲶体表完整,无任何峡损,也有光泽,但体色明显变淡,体表粘液增多,鳃丝肿胀色淡,有小出血点,粘液增多,一些病例鳃丝边缘有溃烂,附有褐物。解剖鱼体止、、肝、肾、脾等内脏器官普遍颜色变淡,在体腔内有少量积液,有轻度水肿表现。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全,呈严重的贫血现象。

2.镜检,取鳃组织和血液进行镜检。

取10尾将死未死的病鱼,剪取少量鳃丝,放在清洁载玻片上,滴上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轻轻加压,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再从心脏抽取血液,制成两种血片,一种新鲜较厚的血片,以观察活的虫体,另一种制成薄血片,以姬姆萨(Giemsa)染液染色,油镜观察。

高倍镜下(400倍、1000倍),在鳃组飘和血液涂片内均见大量的锥体虫,尤以新鲜血涂片最为清楚,量多。虫体非常活跃,借助波动膜不停地起伏波动,但位移较少,呈缓慢地扭动前进,一个视野内可见上百个虫体,虫体与红细胞的大小比例与青鱼锥体虫相近。虫体狭长,有多个曲折,两端尖细,胞核长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核内有一枚内体。虫体后端有一卵圆形的动核,靠近动校后面有一生毛体,长出一根鞭毛,沿体表从后向前延伸,通过体表的部分与体表相连,并形成一条狭长曲折的波动膜,向前伸出体外的部分形成游离的前鞭毛。在Giemsa氏染色的血片中虫体的核与动核呈红紫色,波动膜呈淡红色,原生质呈谈天蓝色。

3.病理组织学检查,心脏发生心肌炎变化,,心肌纤维肿胀,颗粒变性,甚至坏死,肌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这些炎症细胞有的发生坏死崩解。核碎屑散布在坏死灶内,在小血管内可见到锥体虫和溶解破碎的红细胞残骸。肝、肾实质细胞变性,有的发生坏死,在血管内可见到锥体虫和溶解破碎的红细胞残骸,鳃小片上皮细胞肿胀、脱落和坏死.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漫润,有的区域鳃小片毛细血管破坏,锥体虫逸出,故可在破坏的鳃小片组织中见到锥体虫。

讨论

1.大口鲶是目前名特忧养殖中的优秀鱼种之一,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群众欢迎,四川省养殖大口鲶主要有池塘和网箱两种养殖方式,这次大口鲶锥体虫病主要发生于网箱养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以往文献报道的其它鱼类锥体虫病严重。锥体虫是血液寄生虫,它对鱼体的损害可能是虫体在血液内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有毒的代谢产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循环系统,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机能障碍,鱼体表现出精神萎顿、不食、昏睡、水肿、心肌炎、肝肾实质变性.鳃组织变性坏死,红细胞溶解和数量减少,出现贫血、缺氧、体质消瘦衰竭等,最后死亡。

2.由于锥体虫寄生于血液,治疗上非常困难,按常规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等方法治疗无效。参考用家畜的抗锥体虫病药物,又难以买到,因为家畜锥体虫病在目前很少发生。资料介绍抗鱼类非洲锥虫病药“对苯基胂酸钠”和“氨苯基胂酸铜”等,也难以买到,因此治疗试验无法进行,最后只有将这批病鲶按有关规定处理掉。但本病造成的危害,应值得我们重视,一方面要把重点放在平时的预防上,据介绍,锥体虫的中间宿主为蛭类。因此做好清塘和水体的消毒,杀灭中间宿主是有效的预防方法。另一方面应进行鲶锥体虫的生活史传播方式以及治疗药物的研究,以达到有效防治鲶锥体虫病,保证大口鲶的健康养殖。 

养殖方式

一、 池塘条件:面积大小不限,以3~7亩为宜。水深1.6~2 m,水质清新,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装配增氧机。池底修建自制冷库。用来储藏冰冻饵料鱼。冷库的修建方法是: 先用砖瓦砌成大小合适的库房, 房四周墙壁和天花板贴厚7cm的泡沫板, 再购买制冷机制冷就成为冷库。一般修建35~40t的小型家用冷库,投资约5万元。 

二、 鱼种培育:大口鲇形目苗习性特殊,刚孵出的鱼苗沉底发育,自主游动力差。 直接下池塘培育会沉到池底淤泥中死亡, 成活率极低。一般正确的做法是将鱼苗先放养在小水泥池或小网箱中, 用红虫或水蚯蚓喂养到3~5cm以上, 再下池塘养成成鱼。最新的鱼种培育方法是,在计划进苗的前半月, 池塘彻底清塘消毒, 再用新鲜青绿的油菜杆或蚕豆藤, 每亩约百斤堆放在鱼池水边沤肥, 发红虫。 一周后,当血虫大量繁殖时, 每天用黄豆10 kg/亩浸泡磨浆, 全池泼洒, 让红虫摄食生长。同时进回大口鲇水花苗。在池中一边用尼龙薄膜围成网箱, 薄膜的规格是10m宽,无限长。围成的尼龙网箱面积大约200 平方米, 箱底贴泥,水深1m左右。再将大口鲇水花放进尼龙网箱中, 每平米放苗300~500尾。用密捞海或小密网从箱外鱼池中捞取红虫, 泼洒在箱里投喂大口鲇形目苗, 每天投喂三次左右。 4~5d后,鱼苗从0.7cm长到1.5 cm,将尼龙薄膜抽掉, 让鱼苗游进鱼池中。每天仍泼洒豆浆,但量减半。同时开始泼洒鱼浆驯食, 让大口鲇鱼苗由血虫改吃鱼浆。 每天白天和晚上各喂一次,以晚上为主,每亩日投饵量为3~5 g大约养至10d到半月, 鱼苗长成5~8 cm的大种, 再拉网分稀, 卖掉部分大种, 留下少部分养成鱼。一般池塘亩放大口鲇水花3~4万尾, 养成大规格鱼种0.8~1万尾。

三、 鱼种投放:每亩投放8~10 cm大口鲇形目种1,400尾, 搭配白鲢鱼种70尾, 花鲢鱼种30尾,规格15~20 cm。草鱼种10~15尾,体重1g左右。要求鱼种无病无伤, 体质健壮, 经药物消毒后下池。

四、 饵料鱼投喂:大口鲇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是它的最佳全价饲料。前期饵料鱼以就近收集的淡水野杂鱼米,中、后期饵料鱼以自制冷库储藏的冷冻小海杂鱼为主。小海杂鱼从山东省沿海购进,两年前主要是海鳅,近两年因海鳅出口韩国和国内人们食用,货源紧俏,价格上涨, 改用俗称的“青筋鱼”和“出水栏”等海产小杂鱼。饵料鱼投喂由全池泼洒逐渐缩小到固定的食场投喂。做到定时、定量、定质、 定位。每天上午和晚上各喂一次。晚上为主, 约占日投喂量的2/3至4/5, 日投饲率占鱼体重的8%~ 15%。具体依照天气、水温变化及鱼摄食状况而定, 水温20℃~ 27℃,白天量为1/3, 晚上为2/3。水温28℃~ 30℃白天量为1/5, 晚上为4/5, 水温超过30℃, 全部改为晚上喂。天气闷热或雷雨前, 应停止喂食。每次投喂以1~ 2h吃完为宜。

五、 水质调控:搭配的花、白鲢用来滤食池中的浮游生物,控制肥水。草鱼可摄取食场的饵料鱼剩饵残渣, 有清洁食场之功效,而且比吃草长得快、长得肥。投喂饵料鱼,水质容易变坏, 因此主养大口鲇池塘更要注意水质调控。要求鱼种放养的最初一个月每隔5d加新水20 cm, 将水深从1.2 m逐渐增加到1.6~ 2m。7月下旬后加大换水量,每周换水一次,换水量占池水的1/3。保持池水水质清新、 溶氧丰富, 透明度为30cm左右。每天定时开机增氧, 阴雨天要昼夜开机增氧。

胚胎发育

南方大口鲇在水温(15.5±0.5)℃条件下孵化后7~10日龄为混合营养期;3~6日龄,肠上皮细胞分化为吸收细胞、吸收分泌细胞及分泌细胞3种类型。消化管发育初期参与卵黄吸收。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