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噪鹛 :雀形目画眉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3-09-25 15:17

大噪(学名:Garrulax maximus)是中国特产鸟类。

形态描述

大噪鹛雌雄羽色相似。额至头顶暗褐或黑褐色,眼先近白色,颊后部、耳覆羽和颈侧栗色,灰色。其余上体暗栗色或栗褐色,每枚羽毛在端部都有一近似圆形的白色斑点,白色斑点前或四周围有黑色,使白色斑点尤为醒目;两翅内侧覆羽与背同色,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初级飞羽内黑褐色,外翈除最外侧两枚为黑褐色外,其余初级飞羽外翈基部暗灰色,端部黑褐色并由外向内灰色部分逐渐扩大,逐渐占据整个外翈的大部分,最内侧飞羽与背同色,所有飞羽均具白色端斑。中央尾羽棕褐或灰褐色,羽缘缀灰色具窄的白色尖端;外侧尾羽黑褐色往基部逐渐变为蓝灰或暗灰色、具若干黑褐色横斑和宽的白色端斑,且愈向外侧尾羽白斑愈扩大。颏、喉和上胸棕褐色或栗褐色,上胸有时具细窄的黑色次端斑和棕白色端斑,其余下体纯棕褐色或皮黄色。

虹膜黄色,嘴黑褐色,下嘴黄色,脚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10-1468g,♀100-2208g;体长♂306-373mm,♀305-359mm;嘴峰♂26-31mm,♀22-31.5mm;翅♂126-142mm,♀122-137mm;尾♂171-197mm,♀170-195mm;跗♂40.5-53mm,♀43-51mm。(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野外鉴别特征:中型鸟类,体长32-36cm。额至头顶黑褐色,背栗褐色满杂以白色斑点,斑点前缘或四周还围有黑色。初级覆羽、大覆羽和初级飞羽具白色端斑。尾特长,均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颏、喉棕褐色,喉具棕白色端斑和窄的黑色亚端斑,其余下体棕褐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

相似种眼纹噪鹛体型较小,尾亦较短,喉和颈侧黑色,胸具黑白相间横斑。区别较明显,野外不难鉴别。

分布范围

原生种分布地:中国、印度

在中国分布于甘肃省西南部、南部,青海省南部玉树市囊谦县、东南部斑玛四川省北部绵阳市松潘县若尔盖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德格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西部康定市理塘县雅江县巴塘县、西南部木里藏族自治县稻城县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成都市乐山市、雅安、宝兴,云南西北部德钦、丽江、中甸、怒江和澜沧江间山脉以及西藏东北部江达、类乌齐、察雅、昌都市东南部、左贡、芒康县等地。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700-4200m的亚高山和高山森林灌丛及其林缘地带。

生活习性

常成群活动,也常与其他噪鹛混群。性胆怯而隐匿,常在林下或林缘茂密的灌丛间跳来跳去,或在地上落叶层中觅食,常常仅闻其声而不见其影,叫声响亮、粗犷。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象鼻虫金龟甲金花虫科天牛步行虫、锹形甲、瓢虫、象、蚱蜢、蠼、直翅亚目毛虫蛾类蟋蟀科、蚂蚁、鳞翅目幼虫等昆虫。此外也吃蜘蛛唇足纲石龙子科、虾、蜗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无脊椎动物。

异名

别名

物种保护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较丰富,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2月1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大噪鹛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