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抬杆 :比火枪大的土枪

更新时间:2024-09-20 17:32

大抬杆(dà tái gǎn),一种比火枪大的土枪,装发射药铁砂,杀伤力大,常用来打水禽。枪身约有2.5米至3米长,构造简单,只有枪管和枪托两部分组成,由两道铁箍把枪管与枪托结合在一起,枪舌的尾端处有一个火门,射击时需用火绳点火引发,其杀伤距离在百米左右,并能形成二三十米的扇面,据说50米近处可以穿透人体。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雁翎队,使用大抬杆打击日本侵略者,曾发挥了很大威力。

基本资料

现今,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里,就有两座架在小船上的“大抬杆”。只见它黑红色枪筒,两米来长。在它的旁边,立着一块说明牌,上面写着:“大抬杆,铁制品,烤炉锻打盘枪筒,根粗直径5-8厘米,枪口直径3-5厘米,枪体全长2.5-3米。装发射药2-4两,填铁砂或枣核钉1-3斤。用粗黑香在信口点火。双杆并用,信口相对,接连发射。杀伤距离100-150米,扇面20-30米,击中掌面5-10粒,50米近处可穿透人体或船板。日寇称扫帚炮。”

这把"大抬杆"枪本来是冀中白洋淀水乡人民打猎用的土造火枪。枪身全长为2.4米,口径约20毫米,枪管长为2.2米。它的构造极其简单,由枪管和枪托两部分组成。两道铁把枪管与枪托结合在一起。枪舌的尾端处有一个火门,射击时用火绳点火引发。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使用"大抬杆"枪打击日本侵略军,发挥了很大威力。作家张希平在《雁翎队》里说:“他们拿起打野禽的大抬杆,驾着枪排和渔船,组成了一支水上游击队。”

白洋淀

白洋淀位于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南端,河北省中部。它是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一片浅水湖泊,连接着大清河海河,是保定市天津市之间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冀中平原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区域。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白洋淀,在白洋淀周围到处修筑炮楼,设立据点,使白洋淀的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白洋淀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大刀、长矛、"大抬杆"枪等土造原始武器,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组织成立了白洋淀水上游击队。因为游击队在胜利返航时,常把几十条小船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宛如大雁在高空飞行时的队形,所以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雁翎队。他们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湾,苇地荷塘,展开了神出鬼没的水上游击战。"大抬杆"枪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雁翎队在水上游击战中曾经创造了利用"大抬杆"枪击毁日军汽船的辉煌战例。

1941年7月的一天,雁翎队得到情报,盘踞在赵北口的日军要用汽船给新安县(今安新县)据点的敌人运送物资。雁翎队决定打一个伏击战。他们分成两个班,埋伏在日军汽船必经之路。一班埋伏在河西南面的芦苇地里,二班埋伏在山西省北面的芦苇地里。当日军从新安县返回进入雁翎队的伏击圈时,游击队员按预先分工,赵老群的"大抬杆"枪打敌人汽船上的机枪手,姜秃子的"大抬杆"枪打敌人掌舵的,李柱点火喊号。一班首先打响后,敌汽船挨打后迅速向东北方逃跑。这时埋伏在河东北地区芦苇地里的二班,9支"大抬杆"枪同时点火,向敌汽船射击,当场将敌汽船击毁,击毙日、伪军18名,这一仗干净利索地将日、伪军全部消灭。

1942年4月,雁翎队又在大张庄、东王家寨地区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事前做了准备,用5条船绑上架子,把全队的50多支"大抬杆"枪架在船上,装足发射药,只留两个人点火,待日军汽船进入雁翎队伏击圈后,50多支"大抬杆"枪一齐点火,向敌船射击,当即击毁敌汽船2艘,毙敌30余名,伤敌15名,其余在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时才得以逃脱。

雁翎队使用的"大抬杆"枪,在白洋淀打击日本侵略军中发挥了威力。因此,作为历史文物,陈列在抗日战争馆里。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