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 :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河流

更新时间:2023-04-14 17:45

海河(Haihe River),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东经112°~120°和北纬35°~43°之间,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临山西高原与黄河流域,北临蒙古高原和内陆河流域,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自治区八省区。海河流域内有海河、滦河和徒骇马颊河三大水系,流域面积约31.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3.3%。海河干流,又称沽河,起自子北汇流口(子牙河与北运河汇流处)于大沽口入海,全长73.45千米,流域面积2066千米2,是一条以行洪为主,兼顾排涝、蓄水、航道、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河道。

海河流域北部的太行山地区属新华夏系第二条隆起带,由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平缓复式褶皱组成,东部的华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基底由一系列北北向至北东向隆起和凹陷相间组成。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分高原、山地、平原3种地貌类型。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5~14℃,年平均相对湿度50%~70%,年平均降水量539毫米,水面蒸发量1100毫米。

海河流域内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煤炭产量占中国煤炭总产量的80%,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之一,区域内有北京、天津市两大直辖市,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河水系历史上水患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施了“根治海河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水患得到治理。

名称溯源

海河干流地处“九河”下梢天津市,亦称直沽河、大沽河、沽水、沽河等。“海河“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光启写的《粪壅规则》中,“海河”之名并非官方所定,而是在清初,津沽百姓约定俗成,将这条流向大海的河,简称为“海河”;另因大潮之时蓝色海水溯流而上,倒灌至三岔河口,满河海水,如海之河,所以称之为“海河”。直到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时修《天津卫志》,始将“海河”之名“扶正”一直沿用。

位置境域

海河流域总面积为31.78万平方千米,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东经112°~120°和北纬35°~43°之间,西以山西高原黄河流域接界,北以蒙古高原与内陆河流域接界,南界黄河,东临渤海。地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绝大部分,山西省东部,河南省山东省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各一小部分。海河流域人口密集,大中城市众多,有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以及石家庄市、唐山、秦皇岛市廊坊市张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邯郸市邢台市沧州市衡水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长治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鹤壁市濮阳市、德州、聊城市等25座大中城市。

历史变迁

先秦时期,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海河水系尚未形成,各支流或汇入黄河,或单独入海。春秋时代及其以前,海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及其以南各水都曾流入黄河,属黄河水系:以北永定河潮白河水系分流入海。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改道,经沧县渤海海河平原水系也逐步由众流归一的局面变成分流入海的局面。王景治理黄河使其经利津县南而入渤海,并稳定800年左右,使海河摆脱了黄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立水系。期间,曹操为了适应军事的需要,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等工程,初步沟通了海河下游各河系间的联系,但由于此后战争频繁,到北魏时期南北水系联系中断,海河水系又成解体状态。随着大运河的兴建,海河水系又经历了再形成的过程。公元1048年,黄河濮阳市决口,呈东流北流并存入渤海,使海河流域再次成为黄河的下游1128年,杜充决黄河由泗入准,注入黄海。至此海河水系彻底摆脱了黄河的干扰,经千年而不变。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为了保证南北大运河的畅通,减轻洪水对运河的威胁,在运河东岸开挖了许多减河,分泄洪水。黑龙港地区各河流及子牙河水系等因受运河的影响,不得不沿运河西侧洼淀低地流至天津市附近入海1963年海河流域大洪水以后,依据“根治海河”的指导方针,在海河水系原有基础上,又开挖了数条直接入海的河道,从此,在海河平原上又出现了统一水系系统和分流入海系统并存的局面。

地理特征

气候

海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地区大陆性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寒冷少雨雪,春季受蒙古大陆变性气团影响,偏北或偏西北风盛行,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往往形成干早天气;夏季受海洋性气团影响,多东南风,气温比较暖、湿,降水量多,但历年该气团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及强度极不一致,造成降水量的变差很大,旱、涝时有发生;秋季秋高气爽,因此降水较少。

海河流域的气温从北向南升高。年平均气温约在1.5~14℃,1月份气温最低7月份气温最高,山西五台山极端最低气温可达到-44.8℃(1958年1月15日)山东高唐极端最高气温达45.8℃(1934年7月14日)。北部大部分地区无霜期约为150~200天,部分地区100~150天,南部平原及沿海地区超过200天。西部相对湿度较小,东部、南部、北部相对湿度较大,年平均在50%~70%之间。年日照时数通常有2400~3100小时,东部沿海地区为多日照区,坝上及北部山区次之,日照时数与季节的变化相一致。海河流域1956-2000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35毫米,2001一202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3.93毫米,较1956-2000年减少了7.68%2018年海河流域沿海地区降水量明显多于内陆地区。年水面蒸发量山区为1000~1200毫米平原区为1200~1400毫米,年陆面蒸发量平均为400~500毫米。

地质

海河流域为华北地区地台的一部分,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地壳运动,并伴有岩浆侵入。大致可分为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县构造运动、加里东构造运动、华里西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海河流域北部是内蒙古高原燕山山区,大部分属于阴山、燕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西段为山西高原和太行山区,属新华夏系第二条隆起带,由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平缓复式褶皱组成,其北部五台山脉由片麻岩片岩花岗石组成,南部由震旦纪和早古生代沉积的石英岩、砂页岩大理石组成,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发源于这个地区;东部和东南部为辽阔华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基底由一系列北北向至北东向隆起和凹陷相间组成,上面覆盖着深厚的新生代松散沉积物,此沉积物除山麓地带为洪积扇堆积,滨海地带夹着海相沉积外,大部分为河流相冲积和湖相沉积,局部地区有第四纪玄武岩喷发夹石

海河流域内主要分布有太古界、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其中下太古界如阜平群〈赞皇群、桑干群〉。上太古界如五台群,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地区。上元古界在流域内地层分布广,如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寒武系在流域内广布,多为浅海相沉积〈碳酸岩类〉和泥质相为主〈砂岩页岩、灰岩等〉,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两冀,恒山、五台山、云中山、燕山一带,与震旦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二迭系以滨海沼泽相、河流湖沼相为主的含煤建造和碎屑岩建造,地层基本与石炭系相同。三迭系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等,仅在临城有零星出露。侏罗系主要分布在一些盆地中。白垩系主要为内陆湖和河漫滩相沉积,主要岩石为砾岩、砂岩、粉砂岩等,主要分布在永定河上游的怀安及大同西部,太行山东麓。伴有岩浆侵入,致使海河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铝、石膏等自然资源蕴藏量均名列前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90多种,是中国矿产资源种类较为齐全的地区,其中煤炭储量达2026亿,占中国的30%,年开发量2.8亿吨,约占中国20%;石油蕴藏量约15万亿吨,年开采量约3600万吨。

地形地貌

海河流域的总体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它大致分为三种地貌类型:高原、山地和平原。海河流域西部是山西高原太行山区,北部是内蒙古高原燕山山区,形成一道太行山、燕山等山脉环抱平原的高耸的屏障,海拔一般为1000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上下,最高的五台山为3058米,山地和高原面积18.94万平方千米,占60%;山地高原内有张宣、阳蔚、涿怀延、大同市、忻定、长治市等盆地。山地与平原近于直接交接,丘陵过渡区较短。

海河流域的东部和东南部为辽阔平原,平原面积12.84万平方千米,占40%。平原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和滨海冲积、海积平原,且平原地势自北、西、西南三个方向向渤海湾倾斜。海河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的宽度一般在30〜60千米。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与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的界线东起唐海,向西位于宁河区北仓镇静海区、唐官屯、盐山县滨州市一线。在平缓倾斜的大平原上,多种复杂的大地貌和小型地貌交错重叠,有大型冲积扇、扇间洼地、河道带、河间带,也有三角洲、岗地、浅碟状洼地和条状背河洼地等;主要大型洼地有白洋淀、永年洼、宁晋泊、大浪淀、东淀等。

土壤

海河流域内土壤主要为黄土、栗钙土、灰褐土、棕壤、潮土、盐碱土等。太行山背风坡黄土分布较广泛,尤以永定河滹沱河漳河上游最为普遍。沿太行山及燕山山麓台地及冲积扇地区,大部分为棕壤和褐土。山间盆地以半水成型的草甸土、盐成型的盐溃土以及岩成型的风沙土为主。冲积扇中下部及广大平原地区主要为潮土,间有褐土化潮土、盐化潮土。

生物

海河流域的植被划分为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原区、华北地区山地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平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栽培作物区3个区,并根据建群优势种,可划分为11个亚区。流域内主要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如云杉、松林、侧柏等,落叶阔叶林如栎林、榆、桦、杨以及灌丛等,草原如羊草大针茅、克氏针茅、禾草等,华北平原分布大量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莜麦、花生、棉花等以及多种果树如板栗、核桃、葡萄、柿子、枣、苹果等。流域内的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海拔l000米以上的山脉和山峰。

海河流域有鱼类100余种,底栖动物72种(属),在白洋淀湿地有黄颡鱼乌鳢、鳜鱼等重要经济鱼类;在滹沱河有中华鳖和黄鱼等重要经济物种;在潮白河上游及其支流有大鲵属中华多刺鱼细鳞鲑东北雅罗鱼水生生物。并在流域内建立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5处。

七里海湿地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地处宁河区境内,位于天津市市区东北部,北邻曾口河,南与京唐运河相邻,东与蓟运河相通,分布在5个乡镇24个村庄。七里海湿地于1984年建立,1992年成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将“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保护区确定为天津市生态体系三大绿心之一。七里海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具有比较典型的湿地景观特征、有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鸟类理想的繁衍栖息地

北大港湿地

北大港湿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东南部,周边主要河流有独流减河马厂减河、马圈引河等,是国家重要湿地和天津市市级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于1999年8月建立,2001年12月建立为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重点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包括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北大港湿地具有多类型的湿地特征,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有着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白洋淀湿地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从北、西、南三面接纳上游唐河、府河等九条河流。淀内主要由白洋淀正淀、马棚淀、烧车淀等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和3700多条沟壕组成。2002年11月,白洋淀成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由于白洋淀上游陆续修建了6座大中型水库,入淀水量逐渐减少,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多次干淀。2017年“引黄入冀”的建成通水,改善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对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灾害

海河流域是中国洪、涝、旱、碱灾害严重地区之一。流域年内降雨分配极为集中,80%左右集中在6-9月份,且往往集中在几次强降雨过程,在中国各大江河中最为突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可达800毫米以上,枯水年仅270毫米左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05立方米,为中国的1/7,是中国严重缺水区之一,一遇枯水年份,便形成旱灾。

洪涝灾

汉代以前,史载洪涝灾次数不多。东都至元代,海河流域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发生水灾53次。据明清史料统计,540多年中共发生水灾360次。17世纪以来,就发生19次大水灾,平均20年一次,每次大水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受灾一般均在100个县以上,淹没耕地少则2000—3000万亩,多则6000-7000万亩,其中5次淹及北京,8次淹及天津。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963、1996年发生大洪水,受灾损失巨大。特别是1963年8月上旬海河南系发生的洪水,暴雨中心最大7天雨量达2050毫米,超过中国大陆的已有记录。这次洪水的直接损失达60多亿元(当年价格),善后救灾开支达10亿元。与此同时,平原涝灾也相当频繁。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大的涝水年有1964、1977年,受灾面积分别为5420万亩和4457万亩。

2023年8月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称,受2023年7月28日以来强降雨影响,海河流域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5大水系有2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6条河流超保、8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经初步分析,永定河、大清河及子牙河均发生较大及以上洪水,其中大清河和子牙河发生大洪水,依据水利部《全国流域性洪水划分规定(试行)》,初步判定海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

旱灾

甲骨文记载,海河流域商代已有旱灾。其后,从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旱灾时有发生。汉代至元代,海河流域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发生旱灾71次。明清时期,从1470年至1911年,海河流域发生干旱和偏旱灾共94次,平均每百年21次。民国时期,发生流域性大旱灾2次。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1985年间,海河流域受灾范围大、灾情严重的典型干旱年有1965、1972和1981年,受旱面积分别达6487万亩、6118万亩和5492万亩,成灾面积分别达3644万亩、3597万亩和3170万亩。

流域水系及其特征

流域概况

海河流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东经112°~120°和北纬35°~43°之间,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自治区八省区,集水区自然径流为372亿立方米,总面积约32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3.3%,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主要由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以上河系为海河北系)、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黑龙港水系和海河干流(以上河系为海河南系)组成,各水系呈扇形分布,其中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13条,总长1.61万千米。海河流域形状略呈西南一东北向的椭圆状:长度最长520千米,最短380千米,平均450千米;流域宽度,山区为980千米,入海口为360千米,平均为700千米,宽度是长度的1.6倍。

主要水系

海河流域包括滦河、海河和徒骇马颊河三大水系,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徒骇马颊河七大河系,漳河、滤沱河、永定河、潮白河、滦河、卫河、溢阳河、大清河、北运河、蓟运河十大骨干河流。其中,海河水系以海河干流为界,可以分为海河南系与海河北系。海河北系包括北三河(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和永定河,支流多发源于蒙古高原,河流长、流速缓,含沙量大。海河南系包括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和黑龙港及运东地区等河系,支流多内发源于太行山,河流短、流速急,含沙量小。滦河水系包括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徒骇马颊河水系位于流域最南部,为单独入海的平原河道,包括徒骇河、马颊河和德惠新河等平原河流。

根据河流发源地的差异,各河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发源于太行山、燕山背风坡,源远流长,山区汇水面积大,水流集中,泥沙相对较多的河流。另一种是发源于太行山、燕山迎风坡,支流分散,源短流急,洪峰高、历时短、突发性强的河流。历史上洪水多是经过洼淀滞蓄后下泄。两种类型河流呈相间分布,清浊分明。

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由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黑龙港水系和海河干流组成,各水系呈扇形分布。其中,永定河的上游有桑干河洋河两大支流,分别发源于内蒙古高原山西高原,两河在怀来县汇流后称永定河,1963年后辟永定新河直接入海。永定河水土流失严重,素有小黄河之称;大清河水系由南北两支组成,是一条典型的扇形河流。北支由白沟引河白洋淀,南支的瀑河漕河、府河、唐河、沙河、磁河等河流均注入白洋淀,由独流减河渤海;子牙河水系主要由滹沱河滏阳河两支流组成,于河北省献县由子牙新河流人渤海;漳卫南运河水系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背风坡,主要由漳河卫河两大支流组成,汇合后于山东省四女寺由漳卫新河人海;黑龙港运东主要河流有南北排河、宣惠河、沧浪渠等。海河干流位于天津市市区,是泄洪、防潮、蓄水、排沥的多功能河道。

溧河水系

溧河水系位于海河流域东北部,包括滦河干流及冀东沿海32条小河,全水系面积54530平方千米。滦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巴彦图古尔山麓,经承德县潘家口穿长城人冀东平原,至乐亭县渤海。滦河支流繁多,常年有水者达500余条,其中小滦河、兴州河、伊逊河伊玛图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澈河、青龙河等十余条为主要河流。滦河干流有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大型水库,下游干支流建有引人津、引滦人唐、引青济秦等大型引水工程。冀东沿海以石河、洋河、陡河、沙河较大,建有石河、洋河、陡河等水库。

北三河水系

北三河流域为海河流域的一个三级区,属海河北系二级区内,由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三河组成,流域面积3580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80%~85%的年降水量都集中在讯期。行政区划分属北京、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北三河的北部为华北地区燕山,有燕山和军都山,东南部为广阔平原。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燕山南麓,通县北关闸以上诚温榆河,北关闹以下始称北运河,至天津大红桥入海河,干流总长142.7千米。大黄铺洼是北运河的滞洪桂淀,位于青龙湾减河和北京排污河之间,滞洪面积272.51平方千米。潮白河由潮河、白河两大支流组成,分别发源于河北省的沽源县丰宁满族自治县,两支流在密云县城南河槽村会合始称潮白河,至怀柔区纳怀河后流入平原,下游河道经苏庄至香河吴村闹,吴村闹以下始称潮白新河,至宁车闸汇入永定新河潮白河干流总长182千米黄庄洼是潮白河的滞洪洼淀,位于潮白新河和葡运河之间,滞洪面积353.75平方千米。蓟运河由沟河、州河还乡河三大支流组成,州、沟两河发源于燕山南麓河北省兴隆县,于九王庄汇和后始称蓟运河,南流至北塘入海。蓟运河干流长154千米。还乡河发源于河北省迁西县,至九丈窝经还乡河分洪道于阎庄纳入蓟运河。盛庄佳是还乡河的滞洪洼淀,滞洪面积为11.5平方千米。

以上资料参考截止2023年4月

水文特征

水质

海河流域7151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为:Ⅰ、Ⅱ类水质河长占21%,Ⅲ类水质河长占22%,Ⅳ、V类水质河长占10%,超Ⅴ类水质河长占47%。2013—201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海河流域的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主要水质指标均存在超标现象,水体长期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肥料与农药仅有约30%被农作物有效利用,大量肥料和农药在降雨以及土壤渗透作用下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同时,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使水体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

径流量

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河川径流量为216.1亿立方米(1956〜2000年),折合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67.5毫米。其中山区径流量164亿立方米,占流域的75.9%,平原径流量52亿立方米,占流域24.1%。2010年海河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仅为149.0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为46.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1.2%,属枯水年份。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的区域分布基本与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的分布一致,沿燕山、太行山脉的迎风山区为一条年径流深大于l00毫米的高值带,其中由北到南分布有秦皇岛市至河南安阳的6个年均径流深大于300毫米的高值中心,同时在恒山及云中山高山区也各分布有1个年径流深大于100毫米的高值中心;在平原区中部及南部,年径流深不足50毫米,北部及平原区周边年径流深为50〜100毫米。背风区多年平均径流深多在100毫米以下,洋河盆地、大同盆地坝上高原等地区年径流深小于50毫米,是流域的低值区。

海河流域年径流受降水、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在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山区径流大于平原;植被好、地形坡度大、土层薄的山区径流大于植被差、地形坡度小、土层厚的山区径流;平原区地面坡度大、土质黏性重的径流大于地面坡度小、土质黏性轻的径流。

补给类型

海河干支流水量主要依据降雨补给(降雨补给的水量约占年径流量的80%以上),因此年径流量的时空变化与年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降雨及融雪补给外、海河还受地下水补给。流经太行山、燕山区的河流。地下水多以泉水形式补给河流,如江滹沱河滏阳河、漳卫河等均接受泉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量一般占8~10%左右,但个别河段地下径流丰富的可达40%,地下径流少的仅占5~6%。流经平原区的河流,如海河干流及五大支流中下游,河槽多未下切至潜水位,洪水期水位常高于两岸地面。

人类活动

历代开发

商朝的始祖曾在漳河下游一带活动,以后又在大清河支流易水河畔放牧。西周王朝建立。西周初,周公平定了东方叛乱,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在中国封藩建卫。在重要的封国中,海河流域有两个:卫,都朝歌(河南汲县北),淇水一带是其统治中心;燕,都蓟(北京市),永定河下游一带是其统治中心,势力远及滦河支流青龙河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水利工程的兴修,海河流域的农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达,形成了一些经济都会。赵国邯郸市、中山,燕国的蓟以及卫国的阳,都是当时远近驰名的城市。

隋唐,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海河流域人口增多,水利大兴,农业发达,手工业(以丝织业、制瓷业和造纸印刷业为主)兴盛,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往来频繁,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隋朝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南北大运河,它的开凿对巩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和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宋一代,宋辽以界河为线把海河流域分成两部分。靖康之变后,海河流域处于金朝统治之下。宋辽时期,海河流域制瓷业和寺塔建筑业十分发达。在制瓷业方面,河北曲阳的定窑以其精细的制作、惊人的装饰技巧和优雅的风致冠绝当世,一时之间引得各地瓷窑效仿,形成了定窑瓷系。定窑瓷系以白瓷为代表,在宋代各窑中出类拔萃,独领风骚,“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可略表其优雅韵致之一二。

从元朝起,海河流域的北京成为历代首都,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之一,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明清两代一直以保证漕运畅通、粮谷充裕和都城防洪安全为重点。明永乐至嘉靖年间曾在南运河开辟平原县东光县沧州市、兴济4条减河,以保证运河安全。清代又在南运河、北运河上兴建了哨马营、马厂、筐儿港、河西务镇等减河,提高了运河的防洪能力。明清对永定河的修防较前朝尤为重视。金朝皆以土筑堤,明代陆续在险工段修建石堤,大多建于嘉靖年间。

清康熙年间开始修筑卢沟桥以下两岸堤防,雍正乾隆又加固和扩建,长达数百里。自乾隆三年(1738年)始,曾在两岸修建减水坝17座,分泄洪水并利用天津市城北的三角淀、塌河淀滞洪兼放淤。在农田水利方面,元代虞集,明代徐贞明董应举、徐光启,清代陈仪林则徐等人,都积极倡导辅水利。

水利建设

1958~1963年是海河流域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建设方针是“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以《海河流域规划(草案)》为实施依据。在此期间,共有23座大型水库、47座中型水库和一大批小型水库开工,包括平原地区的一些蓄水工程。到1963年,已有密云、岳城等21座大型水库建成或基本建成,总库容137亿立方米。在1959年和1963年2个大水年里,水库发挥了拦洪削峰作用。随着水库的兴建,开辟或扩建了漳南、民有、石津、沙河、唐河、易水、潮白河等灌区,与上游的水库配合使用。无坝引水灌溉有新的发展,主要有滏阳河、房涞涿和滦河下游等灌区。还组织实施了一批引黄灌溉工程,虽存在引发土地次生盐碱化等问题,但为后来的引黄积累了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兴建了南排河除涝工程,开辟了黑龙港地区的独流入海通道,减轻了泄洪的干扰,提高了除涝标准。在此期间,北京市初步建成京密引水工程,改善了首都的供水条件。1965年以后又进行了扩建。

1964~1978年是海河流域第二次水利建设高潮。1963年,海河南系发生了大洪水,人民群众在抗洪斗争中,保卫了天津市津浦铁路。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下,总结以往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治水方针,并编制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在此期间,海河南系新建了滏阳新河子牙新河漳卫新河;扩大了白洋淀分洪道和独流减河,可使漳卫、子牙、大清三河分别独流入海,达到防御1963年型洪水,约为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北系开挖了永定新河,整治了潮白、北运、蓟运三河,使其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也约为50年一遇。在此期间,除涝也形成较完整的体系。黑龙港河系除扩建南排河外,新建了北排河,整治了清凉江等较大河道;对徒骇、马颊河系按1964年、1961年两种雨型多次进行扩建;改善了运东和京东地区的排涝条件。对流域内13座大型水库做了提高标准、震灾恢复和质量处理工程。通过以上工作,流域总泄洪能力达到24680立方米每秒,相当于治理前的5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开发滦河山东省河南省大力发展引黄灌溉,在海河流域建成各类灌区34处,控制面积超过66.7万平方千米。

1979年以后,流域水利建设和管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水利方针是“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为“水利为国民经济全面服务”。为此,1986年编制《海河流域综合规划》,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海河流域水利发展有了新的依据。20世纪80~90年代,先后完成了官厅水库、岳城等一批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南水北调东线穿黄倒虹吸试验隧洞工程;改革开放以后流域内城市用水大幅度上升,兴建了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青济秦和引黄入卫济冀等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1980~1998年,全流域各类工程供水量达300亿~400多亿立方米,保证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大力加强了法制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使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污、经营管理等都走上了依法治水的轨道。

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

环境问题

河道干涸断流

20世纪50年代,京津冀六河五湖区域各主要河道水量充沛,常年有水。20世纪60年代至2000年,六河五湖主要河道平原段年均河道断流天数逐渐从50天增长至273天。2006-2013年滦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南运河六河主要河段年均干涸天数为141天,断流天数258天。

入海水量锐减

河川径流入海水量的多少及变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影响的反映。1956-2020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为81亿立方米。50年代入海水量处于自然状态,随着大中型水利工程陆续建成,90年代比50年代流域年平均入海水量减少了72%,直到2010年以后入海水量呈现出回升趋势。

水质污染恶化

20世纪70年代,海河流域开始出现官厅水库污染、白洋淀污染和蓟运河污染等水质污染问题。随着水污染的快速蔓延,到2000年,全流域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53.9亿吨,其中87%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和水库。2018年,海河流域700个入河排污口共排放污废水5.8亿吨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04891.2吨、15125.2吨、76186.1吨、5381.1吨,北运河氨氮、总磷平均排放浓度超标近2倍,潮白河氨氮平均排放浓度超标近7倍等,存在严重的水质恶化问题。

白洋淀湿地面积萎缩

随着降水、气温等气候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河流域的白洋淀湿地面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萎缩。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洋淀水面面积萎缩了26.8%,在人为干扰日益加剧的条件下,1956-1969年平均入淀水量为19.2亿立方米、到了20世纪80年代年平均入淀水量锐减为2.5亿立方米,1983-1988年白洋淀出现了连年干淀的现象。进入21世纪后,由于干早的影响,2000年的地表水资源量为14.63亿立方米,2010年则锐减为7.55亿立方米,不足2000年的52%,与地表水资源量减少相对应的是入淀径流量的下降,2000-2008年年平均入淀水量仅为0.52亿立方米,使湿地补给水量锐减,加速了湿地退化。

生态保护

持续推进“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海河流域持续推进“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连续多年实施永定河生态补水并实现了全线通水目标,大力开展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积极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跨流域调水,优化水资源配置

流域内实施跨流域调水,新建了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引黄济津穿卫枢纽、潘庄倒虹吸等调水工程,开展了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引黄入冀(补淀)等调水工作,科学调度潘家口、大黑汀、岳城三座直属水库供水,打造流域“二纵六横”水资源配置格局。

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

流域内加强对工业园区废水排放监管,在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推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同时,加强对桃林口、潘家口-大黑汀、于桥、密云区、官厅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化水库周边乡镇污染源治理,完善排水管网基础设施,减少不合理化肥农药施用,加强对畜禽养殖粪污治理,严防水质退化和环境风险,确保供水安全。

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提升流域综合治理能力

海河流域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管理职能,编制多项流域综合规划和水利专业专项规划,不断健全联合执法机制,预防、调处重大省际水事矛盾纠纷,提升流域综合治理能力。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群英湖风景名胜区

群英湖风景名胜区地处太行山前沿,面积约25平方公里,跨越焦作市区、修武县博爱县晋城市地界。群英湖风景区内景点集中,分布均匀。河流、湖泊深秀,高山、峡谷险峻,悬崖、溶洞遍布,奇峰、怪石林立。有寺庙、古树,有台地、草坪,有丛林、花卉及多种野生动植物;还有众多古迹和中国神话,更有世界最高的砌石拱坝这一雄伟的景观。大坝风光群英湖坝高100.5米,是中国最高的砌石坝。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塞罕坝位于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镇,距承德市区240公里,距北京460公里。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总面积141万亩,平均海拔在1100米-1940米之间。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候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C。公园森林面积110万亩,草原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8%,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既可观赏,又可开展狩猎。全园规划6大类型景观,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白洋淀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距保定市45公里,大清河贯流东西。它是华北平原上少有的内陆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白洋淀是由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和3700多条沟壕组成的湖泊群的统称。其中较大的淀泊有白洋淀、烧车淀、藻荷淀、捞王淀、马棚淀等。因白洋淀面积最大而得名,淀区内共有39个村庄,12万亩芦苇荡。白洋淀游区分六大景区,即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景区、荷花观赏景区、生态游乐景区、休闲娱乐景区、码头观光景区、民俗村观光景区。荷花大观园占地2000亩,其中水域面积1560亩,园内荟萃中外荷花316种,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名贵荷花种苗繁育示范基地”。

人文景观

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内城正阳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坛墙南方北圆,共有两道,分出内坛和外坛。内坛里建有斋宫祭坛,其中祭坛共两座,祈谷坛在北、圜丘坛在南。祈谷坛中心是祈年殿,殿内中央4根龙井柱象征四季,中层和外层各12根金柱,分别象征12个月和12时辰。两层加起来24根象征24节令,三层相加28根,象征周天二十八宿星宿。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从清帝康熙于公元1701年出喜峰口勘查热河上营,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开始挖湖造堤,至公元1792年继德堂的完工,前后共历康、雍、乾三世,共90多年的时间。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宫殿区的主要建筑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其他景点还有:避暑山庄门、勤政殿、万岁照房、下马碑、云山胜地楼。

独乐寺

独乐寺,千年古刹,位于蓟县城关西门,始建于唐,为辽代遗存。独乐寺又称江南第一大佛,是由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组成的古建筑群,是研究中原地区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为中国重点保护文物。观音阁上下两层,主体建筑高23米,是中国截止2023年最古老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之一。阁内耸立着一尊高16米的观音像,因其头上塑有10个小头像,故又称十一面观音。观音系辽代原塑,是中国截止2023年最大泥玩具之一。

相关文化

海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并在元、明、清三代成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磁山文化

1972年,在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东南约一公里的台地上发现了磁山遗址。它北依北鼓山南临河水,总面积14万平方米,是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考古年代。经测定,磁山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6000年至前5600年。主要遗迹有房址2座、灰坑474个,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6000余种。遗物中,以陶支架(座)和石磨盘最具特点。石器中,有打制石器、打磨兼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种,主要器形有石磨盘和石磨棒。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制成,以素面为主,主要器形有陶盂和陶支架(座)等。在遗址发现了两座房基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0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考古学家称此器物为中国之最。磁山与女娲补天的凤凰山相距很近,这也为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的神话为何产生于此作了注脚。在发现的88个窖穴(灰坑)内有堆积的粟灰,一般堆积厚度为0.2-2米,其中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达2米以上。这些粮食刚出土时,尚有部分颗粒清晰可见。以往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磁山遗址粟的出土提供了中原地区粟出土年代最早的证据。这一发现,把中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7000多年前,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使用以及粮食堆积的大量发现,证明磁山遗址人已经摆脱了蒙昧状态,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并种植粟类作物。农业的发展为饲养家畜提供了物质条件,而遗址内出土的狗、猪、羊、鸡等家畜骨骼,又是当时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佐证。在这里发现的鸡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家鸡,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家鸡。磁山遗址出土的标本和大量器物,为寻找中国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磁山遗址,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它为研究和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链环。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传说

黄帝,是华族和中华文明的始祖。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最早在中国的西北方(陕西省北部)过着游牧生活。黄帝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一带,改为姬姓,号轩辕姓,又称有熊氏。后来,黄帝部落逐渐向东迁徙,经汾河谷地入海河流域,后沿桑干河来到草肥水美的涿鹿县一带定居,并开始驯养牲畜,种植农作物,逐渐发明了畜牧业和农业。相传,黄帝令太阳神占日、常羲占月、臾区占星气,于是有了原始的天文学;令仓颉造字、大挠作天干地支,于是有了最初的文字和历法;令伶伦制乐器,开始有了音乐的最初创作。不仅如此,他们还发明了养蚕、缫丝、织帛。同时,黄帝时代开始建造“宫室”,开中原地区原始建筑艺术之先。另外,在古代文献中,还有黄帝族同炎帝族、黎族苗族古彝族在涿鹿一带争战并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的传说。

文学艺术

诗词歌赋

后出塞(五首选一)杜甫,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米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

百沽平潮,李东阳,海门晴雪浸金,百道沽来涌暗涛。望极远空知岸阔,卧欹残梦觉船高。遥疑楚泽相吞吐,不似胥江狂怒号。时有海舟随上下,往来沙门不辞劳。

滹沱河文天祥,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沱。萧王麦饭曾仓卒,回首中天感慨多。

艺术作品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镇古镇,坐落在天津城西南的南运河子牙河之间,颇具江南水乡的风韵,有北方“小苏杭”之称。杨柳青的名扬遐迩,不仅是因为这里风光秀美,更主要的是因为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木版年画技艺。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最早出现的画铺有戴、齐二家。随着绘画技巧和题材的不断发展创新,年画迅速从北方传播到中原地区各地。杨柳青年画洋溢着浓郁的民间色彩,取材多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中国神话以及寄托劳动人民美好愿望和生活情趣的内容,如《文姬归汉》《钟馗》《连年有鱼》《顽童闹学》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