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黄牡丹 :毛茛科芍药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0:52

大花黄牡丹(芍药属 ludlowii (Stern \u0026 G. Taylor) D. Y. Hong),为芍药科芍药属的植物。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基部多分枝而成丛;高达3.5米,根向下逐渐变细,不呈纺锤状加粗;叶二回三出复叶,两面无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灰色,叶柄长9-15厘米,小叶9枚,叶片长12-30厘米,宽14-30厘米,每边的侧生3个小叶的主小叶柄长2-3厘米,顶生3小叶的主小叶柄长5-9厘米:小叶近无柄,长6-12厘米,宽5-13厘米,通常3裂至近基部,全裂片长4-9厘米,宽1.5-4厘米,渐尖,大多3裂至中部,裂片长2-5厘米,宽0.5-1.5厘米,渐尖,全缘或有1-2齿。

花序腋生,有3-4花;花径10-12厘米;花梗稍弯曲,长5-9厘米;苞片4-5;萼片3-4;花瓣纯黄色,倒卵形;花丝黄色;花盘高仅1毫米,黄色,有齿;心皮大多单生,极少2枚,无毛;柱头黄色;荚果圆柱状,长4.7-7厘米,宽2-3.3厘米;种子大,圆球形,深褐色,径1.3厘米;花期5-6月上旬,果期8-9月。

产地生境

大花黄牡丹是西藏自治区特有植物。仅产于中国米林县林芝市两地,且仅分布在中国西藏东南部林芝地区八一至米林70千米的狭长地带,生长于海拔2900-3200米的中国雅鲁藏布江河谷及山坡林缘。目前野外存活仅6000株左右,且仅分布在中国西藏林芝地区八一至米林70千米的狭长地带。

生长习性

大花黄牡丹喜光、喜温暖,不耐瘩薄,畏炎热。

单花开花进程:大花黄牡丹单花开放持续天数一般为7-12天(从露瓣期到落花期)。在花蕾时期,绿色的花萼片紧紧包裹着花蕾,1个枝条上大多有3-4个花蕾,经12-18天进入始花期,花蕾开始松散,苞片裂开露出黄色花冠,随后花冠逐渐伸出并展开,同一枝条靠近顶端的花常先开,下方的花后开。花开放时,花丝、花药呈黄色,多数散生在花柱周围,开放期间花柱缓慢伸长至略高于花药,花药由内向外开裂散出花粉;待花冠完全展开3-5天后进入落花期,最外侧的花冠开始脱落,随后花药、花丝开始干枯脱落,仅剩下外面宿存的花萼、逐渐膨大形成果实的子房。

种群开花进程:该大花黄牡丹种群的花期为5月初至5月底。随着开花进程的推移,整个种群的开花比例先上升至1个峰值,随后缓慢下降。5月初进入始花期,并于5月中旬达到盛花状态,当日开花数量最大,平均每株开花15朵。5月末进入终花期,95%的植株开始结束,花期接近尾声。

繁殖方法

大花黄牡丹的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可通过播种法、分株法、嫁接法进行。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种和插。移植适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可过早或过迟。播种方法多用于培育新品种。种子繁殖时,在播种当年存在上胚轴休眠现象,只生根不发芽,传统播种育苗周期长达2年,存在发芽率低、成苗时间长的现象。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原地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NE)。

濒危原因

濒危植物的致危因素一般包括有碍于其发展和繁衍的内因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牡丹的自然繁殖分为兼性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大花黄牡丹的繁殖属于有性繁殖,种子是其唯一的繁殖途径。大花黄牡丹发芽率极低,耗时长,2-3年才能发芽,仅有约20%的成年结实植株数,饱满种子发芽率仅约为50%,生根成活率约为10%。同时,由于种子个大皮厚,喜生长于沙石地及湿润、温暖、半遮荫的环境下,致使大花黄牡丹的生长繁殖充分受到水热的制约。低结籽率、种子萌发率和幼苗转化率及巨大的天然更新障碍致使大花黄牡丹目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影响大花黄牡丹种群数量减少的自然因素主要为大花黄牡丹在花期易受生长区域晚霜的影响,遭受霜害进而影响结实率;牲畜在其分布区域的活动较为频繁,生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在传粉过程中,虫媒常有啃食心皮、胚珠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人为活动也对大花黄牡丹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如分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致使其生境片断化,缩小了大花黄牡丹的生长空间;由于巨大的药用价值,人为的不良采挖活动加速了濒危进程;近5年来,天然种群50%的种子每年被采摘至各地进行引种育种工作,导致大花黄牡丹种源更新的匮乏。

保护措施

野生大花黄牡丹是极为珍稀的牡丹观赏和育种材料,数量逐年下降,属于中国西藏频临灭绝的保护植物。

大花黄牡丹仅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在自然条件下天然更新缓慢,种群数量少,野生种群面临着濒危的风险,导致其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繁殖手段对大花黄牡丹进行资源保护。

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 植物的原始分布区域最适宜植物的生长繁殖,在大花黄牡丹分布地设立自然保护区作为就地保护场所,封育保护野生资源,严禁人为采挖和减少牲畜活动,保护与恢复原生生境,为大花黄牡丹的生长繁殖与天然更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种子库、活体栽培、离体保存和脱氧核糖核酸库等均为迁地保护的主要措施。其次需重视种质资源的收集,通过种质资源库将野生大花黄牡丹资源进行长期保存,以抵御未来不可预测的风险。研究表明,大花黄牡丹的引种试验在我国多地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引种至豫西山区的大花黄牡丹各生物学特征与原产地大致相同且稳定,同时出现了实生苗5年开花这一原生地没有的性状。因此可在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遵循其繁殖规律的基础上,寻找适宜的迁地区域与迁地环境,利用种子引种驯化,建立种质保护园圃,开展大花黄牡丹资源的迁地保护工作。

开展资源调查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研究 由于分布地的特殊性,需要对大花黄牡丹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只有了解真实的资源分布数量及分布特征,结合分布地的气候、地理、地质、土壤等信息,才能更好地制定详细的保护策略。物种存活的载体是群落及其环境,濒危物种生境地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对物种的存活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关系,深入生境地进行群落调查,总结分析出适合大花黄牡丹生存的环境类型,可为大花黄牡丹的保护提供相关依据。

开展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与规模化人工培育 自然条件下,大花黄牡丹仅靠种子繁殖,且大花黄牡丹种子繁殖时,在播种当年存在上胚轴休眠现象,只生根不发芽,传统播种育苗周期长达2年,存在发芽率低、成苗时间长的现象。在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开展大花黄牡丹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同时大力推广大花黄牡丹育苗、栽培技术,通过人工繁殖育苗,缩短自然繁殖周期,提高成苗率,实现规模化高效快捷育苗,缓解自然更新的压力。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大花黄牡丹 (dà huā huáng mǔ dān).植物智.2024-02-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