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纪年 :古代天文学中假想的岁星

更新时间:2024-09-20 18:48

太岁纪年是古人根据虚拟的理想天体太岁在天空运行的纪年方法,由岁星纪年衍生而来。岁星自西向东运行的序次称为十二次,则太岁自东向西运行的序次取用十二辰。刘彻推行太初改历,让岁阴(太岁)都不再响应岁星超次,就此奠定了岁阴纪年法的基础。后来将十天干用于太岁纪年,为每干取一个年名,即岁阳。岁阴、岁阳相配纪年,此后演变为干支纪年,组成六十个年名,六十年周而复始。

名词介绍

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想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在上古时期,人们以岁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来纪年,把周天分为12份,依次为星纪、玄、诹(zōu)訾(zī)、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南极仙翁、大火、析木,称为12次。此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至少是周代初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很盛行。由于古人又将黄道划分有十二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表示,但其方向与顺序正好与岁星纪年法中的十二次相反,为了能顺应十二辰,就假想了一个太岁,顺十二辰而运行。于是有了太岁纪年。古人还为这十二个太岁年分别取了古怪的名称以表示,如困敦(读dùn)、赤奋若等。

岁阳:大约战国末期或西汉初期,历家又为太岁纪年增取了十个名称,“阏逢、蒙、柔兆、强、著雍……”等,以表示岁阳。刘彻太初年前是以岁星所在定岁名,其后则多用太岁所在定岁名。

太岁纪年:将十个岁阳名依次和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由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从此太岁纪年完善为每六十年一周。这为后来干支纪年打下了基础。

《史记‧历书》中的写法和邓尔雅不同,兹列表于下:

阏:yan, 阴平。

旃:zhan, 阴平。

黓:yi, 去声。

牂:zang, 上声。

涒:tun, 阴平。

大众文化

太岁纪年中的太岁、岁阳组成的年名后世较少使用,偶尔使用往往意在存古,如《资治通鉴》每卷卷首即用岁阴岁阳相配的年名标明本卷记事起讫之年。例如,《资治通鉴》卷153标题是“梁纪九 屠维作噩 一年”,对应的天干地支是己酉年。其年是萧衍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文天祥有一首诗诗题为《岁祝单阏,月赤奋若,日焉逢涒滩,遇异人指示以》,兼具干支计年、计月、计日的用法。此外,游戏轩辕剑外传 汉之云中飞羽部队十杰的称号以天干为名,而游戏轩辕剑网络版2 飞天历险中十二镜王的命名以地支为名,显示了太岁纪年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

历史变迁

吕氏春秋》《离骚》和《五星占》中出现涒滩、摄提格等,是在表示岁星所在的位置,用的是岁星纪年,而非太岁纪年。在刘彻太初年前是以岁星所在定岁名,其后则多用太岁所在定岁名。《史记·天官书》与《淮南子·天文训》《尔雅·释天》在“岁阳”有些许不同,兹列表于下:

文化避讳

在中国古代,由于对皇帝名讳的避讳,一些年名中的字会被改写。例如,“玄黓”之“玄”字,宋代避讳作“元”,清代避讳缺笔划代之。这种文化避讳的现象,也反映了太岁纪年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化影响力。

对照表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