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颂 :荷兰的国歌

更新时间:2024-09-21 05:09

威廉颂(荷兰语:Het Wilhelmus)是荷兰的国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歌之一。歌词成于1568~1572年间,共有十五节,采用离合诗的形式,各节首字母组合成一个名字Willem van Nassov,颂赞荷兰人反抗西班牙,走向独立的事迹。作者可能是Filips Van Marnix van Sint-Aldegonde。

曲调来自一支法国军乐,是一首关于被孔代亲王围攻的沙特尔城的歌曲。威廉颂最初在部分荷兰民族之间流传,并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不断被传颂,直到1932年才正式立成荷兰国歌。在一般的场合下只唱第一节,如果还需要唱一节,一般是第六节。

威廉颂的歌词以威廉王的第一人称方式撰写,仿佛他本人诉说八十年战争的故事,其内容与原法国歌曲大不相同,使其在几个层面上都具有颠覆性。荷兰新教徒接管了一首反新教的歌曲,并将其改编为他们自己议程的宣传。

威廉颂的旋律源自一首罗马天主教法国歌曲,名为“Chartres”,这首歌嘲笑了1568年新教徒(新教徒)康代亲王在宗教战争期间对沙特尔围城的失败围攻。荷兰作曲家阿德里安·瓦勒里乌斯在1626年的《荷兰纪念歌》中记录了“威廉颂”的当前旋律,减慢了旋律的速度,可能是为了让它能够在教堂中演唱。

趣事

由于全曲共有15节,唱毕全曲需时长达15分钟,因此一般场合下,只唱第一节及第六节,又或者只唱第一节。由于歌曲过长,不少荷兰人均未能完整地唱毕整首歌曲,在荷兰国内,运动员不懂唱国歌的情况经常惹来媒体批评,因此不少运动员在比赛前会专门学习歌词。此外,因为历史原因,歌词包含向西班牙国王致敬的句子。显然国歌歌词提及别国元首的句子之情况奇特且绝无仅有。

历史背景与影响

威廉颂起源于荷兰革命,这是荷兰为了摆脱西班牙帝国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它讲述了荷兰国父威廉·奥兰治的故事,他曾是荷兰的州长,效忠于西班牙国王。在歌词中,威廉将自己比作圣经中的大卫,他侍奉暴君保罗。就像仁慈的大卫击败了不义的扫罗王,并得到雅威赐予以色列王国一样,威廉也希望得到一个王国。

威廉颂和荷兰革命应该被看作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和由此导致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对低地国家的新教徒的迫害的产物。激进的音乐不仅在讽刺罗马教士和压迫性君主方面非常有用,而且在产生超越阶级的社会凝聚力方面也非常有用。

歌词的起源不确定。“威廉颂”最早是在1568年4月的八十年战争开始和1572年4月1日布里尔的被占领之间的某个时候写成的。国歌完成后不久,有人说要么是作家、政治家和安特卫普前市长菲利普斯·马尼克斯,要么是政治家和神学德里克·库恩赫特写的歌词。然而,这一点受到质疑,因为马尼克斯和库恩赫特都没有提到他们写过这首歌词,尽管这首歌在他们的时代非常受欢迎。威廉颂中也有一些奇怪的押韵。

在某些情况下,某些词的元音被改变,以使它们与其他词押韵。有人认为这是证据,表明马尼克斯或库恩赫特在写“威廉颂”时并不是有经验的诗人,据说他们不会采取这些小小的自由。因此,有人认为荷兰国歌的歌词是某个人为这个场合写了一首诗然后从历史上消失了的创作。最近的风格研究提到彼得·达滕可能是荷兰国歌文本的作者。荷兰和佛兰德研究人员(梅尔滕斯研究所、乌得勒支大学安特卫普大学)偶然发现了他的风格与国歌的风格之间的惊人相似之处。

威廉颂在1932年被宣布为国歌,但它已经有着几个世纪的历史。自从1568年荷兰革命爆发以来,它就在许多正式场合和重要事件上被演唱,比如1573年哈勒姆的围攻和1578年9月18日奥兰治亲王庄严入主布鲁塞尔的仪式。据称,在1584年对威廉·奥兰治的刺客巴尔塔萨尔·杰拉尔(Balthasar Gérard)进行残酷酷刑时,卫兵们唱着这首歌,试图掩盖杰拉尔被倒猪油浇身时的尖叫声。

杰拉尔据称回应道:“唱吧荷兰的罪人!唱吧!但要知道,很快我将被歌颂!”另一个传说声称,在1651年的导航法令(奥利弗·克伦威尔颁布的一项法令,要求北海英吉利海峡的所有外国舰队向英国舰队致敬)之后,当荷兰旗舰布雷德罗德号拒绝降旗时,船员们高喊着唱起了“威廉颂”,作为对英国舰队罗伯特·布莱克指挥下的第一声警告炮弹的回应。在歌曲结束时,正好是第三声也是最后一声英国警告炮弹的发射,特朗普发射了一轮齐射,从而开始了古德温沙滩之战和第一次英荷战争

在荷兰黄金时代,它基本上被构想为奥兰治-纳索家族及其支持者的国歌,这意味着在当时的政治中,这首歌是一个特定政治派别的国歌,这个派别参与了与反对派别的长期斗争(有时变得暴力,接近内战)。因此,这首歌的命运与奥兰治派别的命运相似。当莫里茨亲王访问布雷达时,号角吹奏着“威廉颂”,并且在1618年5月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国事接见时也是如此。当威廉五世在1787年恢复州长权力后抵达斯库恩霍芬时,据说教堂的钟声不停地演奏着“威廉颂”。在巴达维亚革命之后,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启发,它被称为“王子进行曲”,因为在爱国者的统治期间,它被禁止了,他们不支持奥兰治-纳索家族。

然而,在1813年建立荷兰王国时,“威廉颂”已经不再受欢迎。作为宣称代表整个国家并站在派别之上的君主,奥兰治家族决定与这首曾经作为派别头目的歌曲划清界限,“威廉颂”被亨德里克·托伦斯的歌曲《维恩·内兰兹·布洛德·德·阿德雷恩·弗洛伊特》取代,后者是1815年至1932年的官方荷兰国歌。然而,“威廉颂”仍然很受欢迎,并且失去了作为派别歌曲的认同,1932年5月10日,宣布在所有需要演奏国歌的正式场合上,都要演奏“威廉颂”——从而取代了托伦斯的歌曲。威廉颂曾有一首马来文翻译,当时印度尼西亚处于荷兰殖民统治之下。

在荷兰被德国占领期间,纳粹帝国委员阿瑟·赛斯-因夸特禁止了荷兰王室的所有标志,包括“威廉颂”。然后,所有荷兰抵抗运动的派别,甚至那些先前持反君主主义立场的社会主义者,都接受了这首歌。在占领之前,曾在会议上唱过“威廉颂”的亲德国的纳粹主义运动(NSB)用“荷兰血统的所有人”取代了它。1942年的英国战争电影《我们的一架飞机失踪了》将这首歌引入了英语世界的视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支被击落在被占领的荷兰上的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机组人员,他们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帮助逃脱。在电影中,当居民进行被动抵抗运动时,可以听到这首歌的旋律,而在屏幕上出现荷兰国徽时,也会播放“威廉颂”。

“威廉颂”在仪式或其他活动中只能演奏一次,如果可能的话,它应该是接待外国元首或使节时播放的最后一首音乐。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如世界杯、欧洲足球锦标赛奥运会荷兰大奖赛中,也会演奏“威廉颂”。在几乎所有情况下,只会演唱/演奏第一节和第六节(或重复最后几句),或者只演唱第一节,而不是整首歌,否则将会有大约15分钟的音乐。

“威廉颂”也被广泛用于佛兰芒民族主义集会,作为与荷兰文化统一的象征。每年的集会,如“伊泽尔贝德瓦特”和“弗拉芒民族歌唱节”,在演唱第六节后结束,之后会演唱弗拉芒民族歌《弗拉芒狮》。

“威廉·纳索夫”的旋律的重要变奏集是17世纪中期的盲人钟琴演奏家雅各布·范艾克在他的变奏曲集《德·弗卢伊滕·卢斯特霍夫》中的变奏。10岁的沃尔夫冈·莫扎特于1766年在访问荷兰时为键盘创作了一组D大调的7个变奏,现列为K. 25。理查德·施特劳斯于1892年为军乐队写了他的《威廉·冯·纳索夫》。

歌曲歌词

应注意的问题

(1)歌词的第十二节和第十三节的首字母是Z,这是现代荷兰文的写法,在歌词原文里这两个首字母是S。

(2)在当时那个时代,字母V和字母U是可以互换的。

(3)歌词的第一节中提到了Duitse Bloed,这并不是德意志血统的意思,而是指荷兰和德国同属的日耳曼血统,Duits在现代荷兰文中则专指“德国的”。

参考资料

Het Wilhelmus.网易云音乐.2024-04-23

解密全球最古老的荷兰国歌:隐藏着那么多宗教密码. 荷兰在线.2024-04-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