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更新时间:2024-09-21 05:21

孟威,女,新闻传播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担任访问学者。孟威还是国家广播电视数字规划研究专家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通讯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等特聘研究员、教授。

个人简介

孟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包括专著《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传播实践与思考》以及《互联网“全线飘红”告诉我们什么》、《网络文化走势与人文精神的传播》等论文。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新闻媒体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余篇。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国家“十一五”数字媒体规划基础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期刊优秀作品奖等。

主持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多项重大课题研究。曾在广电媒体和报社担任专职记者、编辑,期刊专栏撰稿人。研究领域媒介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网络新媒体、媒介文化与伦理等。研究成果专著《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传播实践与思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等。论文《新媒体的文化影响力》,《新闻战线》2008年第11期。《网络文化趋向何方》,《科学决策》2008年2期。《网络与新媒体研究》,《中国新闻年鉴2007》。《网络文化走势与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的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前沿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面对青少年,网络准备好了吗?》,《网络传播》2008年7期。《德国互联网:宽容有度的内容监管》,《网络传播》2007年5月。 《解读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方略》,《网络传播》2007年6月。《中国大陆网络新媒体传播实务与研究的进展》,《中国新闻传播学30年通鉴》2010年版。《报网互动:新媒介时代的传播融合 》,《法制新闻传播》2008年12月。《日本学者眼中的“靖国神社问题”》,《日本研究》2006年10月。《网络谣言的盛行与防范》,《网络传播》,2006年第10期。《欧盟“硬”手段:错落有致的互联网法律监管》,《网络传播》2006年第9期。《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化困境与对策》,《传媒观察》2006年3期。《互联网“全线飘红”告诉我们什么》,《传媒观察》2004年第8期。(获中国新闻奖)《彰显优势,打造集团核心竞争力》,《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网络的文化功能及其运作》,《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 《对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理解、鉴别和打造》,《新闻与传播评论》2003年卷。《新闻侵权和舆论监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年鉴》2002年卷。《认识新闻传播中的媒介责任》,《世界社科交流》2005年第25期。等。报刊文章《互联网络热力蔓延憧憬无限》《人民日报》2008年2月22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共生》,《中华新闻报》2007年12月5日。《阅读率走低的多重诠释》,《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27日。《人际传播、网络与意见领袖》,《网络传播》2008年第7期。《网络话语的文化潜能》,网络传播》2008年第11期。《一“网”情深》,《网络传播》2007年第11期。学术活动2010年6月,新加坡,世界传播学大会。2010年7月,中国网络舆情引导与形象塑造研讨会。200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体与信息传播技术在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中的作用——高层论坛‘多极化时代的信息平台,参与者与政策’”。2008年11月,全国信息管理干部培训会议。2008年10月,新媒体产业国际研讨会暨专家论坛。2008年5月,从历史走向未来:第十次传播学大会”。2008年4月, “首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演讲。2008年3月,文学网站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十大top文学网站评选揭晓大会。2008年1月,网络文化建设发展专家座谈会。2007年12月,奥运会传播暨体育新闻传播史研讨会。 2005年6月,国际电影电视节“东方传播论坛:中国与世界的对话”。2004年10月,第八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2004年9月,亚洲传媒论坛?中国传播论坛暨中外台长高峰论坛。2004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2004年5月,首届中国媒体管理与资本市场论坛。2002年10月,媒介经济和传媒集团化国际研讨会。2002年11月,中国首届网络博客传播现象研讨会。2003年3月,奥地利,“新闻媒介的职业责任”国际传媒论坛。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