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欧洲中部的联邦共和国

更新时间:2023-10-04 07:30

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奥地利标准德语:Republik Österreich,英语:The Republic of Austria),简称奥地利(奥地利标准德语:Österreich,英语:Austria),是位于欧洲中部的联邦共和国,东邻匈牙利斯洛伐克,南接斯洛文尼亚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捷克接壤,其国土面积为83879平方千米,官方语言为德语,首都是维也纳(Wien)。截至2023年10月,奥地利总人口数约915.4万人。

奥地利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东阿尔卑斯山脉贯穿全境,国土的80%是山地和山前地带。大部分国土属于多瑙河,包括因河萨尔察赫河和恩斯河等主要支流。维也纳盆地覆盖了奥地利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西部和南部是山区,东北部是肥沃的多瑙河平原。奥地利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洋性和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年气温温和适中,拥有390万公顷的森林,相当于该国土地面积的47%,栖息着约45000种动物,以及近3000种维管植物,是欧洲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奥地利的水力资源、风能资源和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之一。

铁器时代晚期,奥地利属于凯尔特人部落的聚集地。公元前15年被罗马统治,罗马灭亡后,日耳曼族群逐渐进入。公元8世纪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12世纪中叶,巴本堡家族统治时期,奥地利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国。1278年,哈布斯堡家族开始统治奥地利,在将近640年的时间里,长期将其作为神圣罗马的政治中心。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奥地利成为德意志邦联的成员。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战败,德意志邦联解散。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签约,成立了奥匈帝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成为一个共和国。1938年3月,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地利被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占领。1945年4月,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1955年,奥地利获得独立,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不加入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奥地利拥有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与欧盟的经济联系紧密,按人均GDP计算,该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14个国家之一。其经济产业主要由服务业和工业构成,主要经济活动包括金融和咨询、旅游业、钢铁、化工和石油行业,以及规模虽小但高度发达的农业部门。其中服务业占7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约占25%。另外,旅游业对奥地利的经济非常重要,约占奥地利GDP的10%,2022年,奥地利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472亿欧元,人均GDP为49160欧元。

奥地利人文底蕴浓厚,在音乐、建筑、文学、诗歌方面都有其特色,尤其以传统的音乐闻名于世,被誉为“音乐之乡”,代表人物有弗朗茨·海顿沃尔夫冈·莫扎特弗朗茨·舒伯特等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青年时代也在奥地利学习和创作音乐。其建筑多种多样,融合了巴洛克、哥特式、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等风格,展现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文学、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斯蒂芬·茨威格托马斯·伯恩哈德等。此外,奥地利有众多名胜古迹,如阿尔卑斯山脉多瑙河风光,还拥有美景宫、哈尔施塔特小镇、魏森湖霍夫堡皇宫等。

名称由来

788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将现在的奥地利划归为自己的领土,并命名为奥斯特马克(Ostmark),意为东部边区。奥斯特马克这个名称由古高地德语词汇"奥斯特"(东方)和"马克"(边区)组合而成。

12世纪,奥地利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国。在这片土地上,法兰克族统治者与拉丁语系民族融合,他们用拉丁语来表示许多德语地名,保留了旧地名中的"奥斯特"(Ost)一词的发音,并加上了地名后缀"ia"(之国)和形容词后缀"ca",形成了"奥斯特利亚卡"(Austriaca),意为东方之国。而"马克"(Mark)则被翻译为"马尔切亚"(Marchia)。因此,这个地区的古拉丁语地名全称为"马尔切亚·奥斯特利亚卡"(Marchia Austriaca),意为东方之国的边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新的独立公国不再是边区,因此去掉了"马尔切亚",只称为"奥斯特利亚"(Austria),意为东方之国。

现在的奥地利(Austria)共和国,采用英语读音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奥斯特利亚这个古地名。而奥地利的德语国名,则在旧名奥斯特Ost后接上reich(—之国)称作Osterreich(东方之国)。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石器时代

在现今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境内,公元前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在这里定居。旧石器时代因为处于最后一个“维尔姆”冰河期的开端,自然气候日趋恶劣,因此人类活动的迹象呈现千变万化的特征。在公元前10万年到1万年间,人类逐步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经济活动并选择猎物丰富地方生活。旧石器时代最晚期处于冰冻期结束、气候趋暖的时期。人类开始拥有固定的居住地域并搭建房屋,其使用的劳动工具已经精细很多。尽管此时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依然是狩猎和采集野果,但人们已经懂得栽培小麦、大麦和谷子,并开始饲养最早的家畜一狗。

青铜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奥地利境内开始采用农耕生活方式。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开采阿尔卑斯山区的铜矿并用其炼制新的工具和器皿。铜的发现使人类开始不断地寻找金属,还进行贸易活动。在阿尔卑斯山谷奥地利与意大利的交界处,现代人发现了冰冻尸体"奥茨"(Ozi),这表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活在奥地利地区的人类具备制造精良的石制武器、铜器以及熟练使用弓箭的技能。

铁器时代

公元前9世纪末年,中欧地区再次发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的转变,即由青铜器文化时代逐步进入铁器文化时代。代表早期铁器文化遗址的主要发现地在哈尔施塔特(Hallstat)。因此,这一时代还被称为哈尔施塔特时代(Hallstattzeit),通常还被译为“早期铁器时代”。该时期,人民开始开采铁矿制盐、纺织羊毛制作衣服并学会了染色等技能。

哈尔施塔特文明

公元前4世纪开始,凯尔特人高卢方向涌入西班牙,并越海至不列颠群岛。公元前3世纪,一部分凯尔特人向东阿尔卑斯山脉推进。公元前2世纪,凯尔特人的一个部族诺里孔人在东阿尔卑斯山建立诺里孔王国。阿尔卑斯山的凯尔特文化在早期具有晚期铁器时代的特征。在制陶方面采用圆盘制陶法,使用的陶土中石墨含量很高,最典型的陶质容器为扁嘴壶;铁制武器有双刃长柄刀、砍刀长矛和盾牌等。晚期的凯尔特文化则受到地中海地区发达文化的影响。

罗马帝国时期的奥地利

公元前15年,罗马帝国开始大规模入侵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区和多瑙河,并将该地区的各个国家纳入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罗马人统治奥地利地区的时期长达400多年。在这段时期,阿尔卑斯山脉区和多瑙河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一任罗马皇帝盖乌斯·屋大维(Octavianus)统治了现在的凯伦登地区、下奥地利和提罗尔地区,萨尔茨堡也成为了罗马帝国的殖民都市。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将诺里库姆改为省,并由骑士总督进行管理。与此同时,维也纳盆地,即阿尔卑斯山脉以东的地区并入了潘诺尼亚省,由罗马军团驻守,其驻地为文多波纳(即维也纳)和卡尔农通。大约在公元300年左右,基督教开始在该地区传播,这对各族居民的罗马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5至6世纪的时候,奥地利地区经历了哥特人法兰克王国人和兰哥巴德人等日耳曼民族的入侵,这导致古罗马的行政体系逐渐瓦解。随后,匈奴族的阿瓦尔人、马扎尔人以及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的拜恩部落(即巴伐利亚州人)相继在这片土地上定居。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族群共同居住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后来多族群的奥地利国家。

法兰克帝国统治时期

约公元700年期间,拜恩部落大规模涌入现今奥地利地区。随后几个世纪,拜恩人不断向东扩张,延伸至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并取得对法兰克王国的独立地位。然而,在787年,查理大帝征服了拜恩公国,并将其领土并入法兰克王国。从那时起,奥地利与德语区和西方文化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元9世纪末,卡尔大帝成功击败了阿瓦尔人,将加洛林王朝的领土扩张到中南欧地区,并在今日奥地利的领土上设立了两个边境区域,被称为"马尔克"。其中,北部的阿瓦尔(或加洛林)马尔克位于多瑞河流域,涵盖了恩斯河与维也纳森林之间的占领区;南部的卡兰坦尼亚(或斯洛文尼亚)马尔克则包括了多瑞河南端的克恩滕与亚得里亚海岸之间广阔的地带。从公元880年至907年,马尔克边境区遭受了马扎尔人(即匈牙利人)的侵袭和进攻,导致该边境区逐渐崩溃,法兰克王国在今日奥地利地区的统治也因此终结。

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

955年,德意志帝国国王奥托一世在希菲尔德战役中(位于今天德国奥格斯堡附近)几乎全歼了马扎尔骑兵,这第一次世界大战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自此之后,匈牙利人的外来威胁被消除,奥托一世开始收复和重建马尔克边境区。从奥托一世统治该地区起,奥地利成为了神圣罗马(即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

97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奥托二世镇压了拜恩公爵的起义,并将东方马尔克边区作为世袭封地赐予了巴奔堡家族的利奥波德伯爵。1156年,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发布了《小特许状》,将奥地利升格为帝国的公国领地,并将宫廷设在维也纳。先后把施蒂利亚、蒂罗尔、克赖因等地区并入版图,标志着奥地利基本形成。从此,巴奔堡家族开始了对奥地利长达270年的统治。

1192年,巴奔堡家族的公爵利奥波德五世将斯蒂利亚公国并入奥地利。随后,巴奔堡家族通过联姻政策和亲属关系进一步扩张领土,包括占领克恩和卡兰坦尼亚。在巴奔堡家族的统治下,奥地利经历了一个相对和平且持续发展的时期。维也纳作为位于多河畔的城市成为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采矿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金、银和盐的开采。巴奔堡家族的统治为奥地利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246年,巴奔堡家族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弗里德里希二世公爵在与马扎尔人的战斗中不幸身亡。由于他没有嗣子,奥地利公国的职位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一直处于空缺状态,巴奔堡家族也宣告结束统治。

奥地利贵族为了结束动乱邀请波西米亚国王、弗拉迪斯劳斯的兄弟奥托卡二世·普热米索尔(Ottokar II Přemysl)于1251年成为奥地利的统治者。1252年,巴本堡家族与腓特烈二世公爵的妹妹、利奥波德六世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从而使奥托卡成为王位的潜在继承人。他制服了贵族,使自己成为了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包括奥地利、施蒂利亚州(以前受匈牙利统治)以及卡尼奥拉州和克恩顿州。他想要建立一个新的帝国,但是并没有成功。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时期

奥地利公国的建立

在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成为德意志帝国帝国中最强大的几个诸侯家族之一,鲁道夫·冯·哈布斯堡伯爵成为德意志国王,结束了王位空缺时期(1254-1273年)。鲁道夫一世要求波希米亚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归还在王位空缺期间夺取的领土,但遭到了拒绝。于是,鲁道夫只能动用武力解决与巴奔堡家族的遗产争议。在1278年的马希菲尔德战役中,奥托卡二世阵亡,鲁道夫获得胜利。随后于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利亚两个地区分封给他的两个儿子阿尔伯特一世、鲁道夫二世。从1278年开始,哈布斯堡家族开始了对奥地利长达640年的统治(1278-1918年)。

起初,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并不稳固,但他们通过巧妙的外交手腕以及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并开始扩张领土。1291年,鲁道夫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开始争夺继承权,二人也曾轮流分享帝国。1298年,阿尔伯特一世登上帝国王位。1308年,鲁道夫二世的儿子约翰刺杀了阿尔伯特一世。阿尔伯特一世去世后将他统治的地区传给了他的儿子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Fair,1308-1330年),但是腓特烈不得不和自己的兄弟分享帝国。

在1335年,阿尔伯特二世从戈里齐亚家族手中继承了卡林西亚公国和卡尼奥拉领地。随后在1359年,奥地利公国鲁道夫四世借助伪造的《大特许状》,将奥地利的地位提升为大公国,以弥补他们在1356年颁布的《金玺诏书》中未能成为帝国七位选侯之一的损失。这一举动也为哈布斯堡、卢森堡和维特尔斯巴赫三大家族之间相互争夺皇位的竞争拉开了序幕。然而,到了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分裂为雷奥波特家族和艾伯特家族,他们分别掌控了奥地利的不同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影响力。

15世纪初期,哈布斯堡王朝之间大多是土地的争夺、家庭纠纷,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土地的政治和经济。直到1452年,腓特烈五世(神圣罗马第三代皇帝)再度统一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域。次年,他正式确认了伪造的《大特许状》的合法性,将奥地利君主的地位从公爵提升为大公爵。大特权书取消了奥地利对德意志帝国承担的一切封建义务,并使哈布斯堡家族获得了司法、海关、铸造货币、开发资源和税收等许多特权。实际上,奥地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宗教改革和土耳其战争

16世纪上半叶,皇帝查理五世哈布斯堡王朝带至欧洲范围内的权力顶峰。他所统治的范围包括德意志帝国西班牙意大利及海外诸多领地。然而,此时的哈布斯堡王朝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宗教改革的浪潮,二是土耳其军事威胁的侵略。

宗教改革

16世纪初,宗教改革成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旨在对抗当时代表封建势力的罗马天主教教会。这场运动由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点燃,并迅速席卷了中欧和北欧大部分地区,其中也包括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地利。宗教改革引发了许多社会动荡,尤其在1525年至1526年间,在德意志帝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受到新教势力的影响和支持,农民们反对封建压迫和宗教教条的限制,并争取更多的民主权利。面对新教的持续压力,查理五世斐迪南一世被迫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并做出一些妥协。在1555年签署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中,双方达成了一项妥协协议。根据和约规定,各邦君主有权选择其领土上的宗教信仰,因此信仰由君主决定。这一妥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17世纪初,新教和天主教诸侯之间的冲突再次升级,并逐渐演变为武力对抗。在法国西班牙和德意志等地,尤其是奥地利各邦,罗马天主教耶稣会采取全面反击的措施来对抗新教。斐迪南二世和斐迪南三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者,在施蒂利亚的格拉茨、克恩滕和维也纳地区禁止新教的传播,大量新教徒遭受迫害,甚至被驱逐出境。随后,天主教重新在这些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奥地利仍然是一个单一的天主教国家。

三十年战争

反对宗教改革的复兴势力终于引发了一场被称为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的欧洲大规模冲突。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二世马蒂亚斯的争斗中,鲁道夫二世在处理与波希米亚的新教冲突时作出了一些妥协,颁布了“皇帝诏书”,承诺给予新教更多的自治权。然而,1618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施蒂利亚大公爵斐迪南二世(后来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登上波希米亚的王位,他无视“皇帝诏书”的规定并对新教采取了强硬镇压政策。新教诸侯起而反抗,而1618年5月23日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三十年战争持续了30年,参战国有丹麦瑞典法国、德意志、西班牙等,奥地利是天主教坚实的堡垒,也是欧洲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阵地。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宗教冲突,也涉及到了权力、领土和经济利益的争夺。1648年,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战争。与德意志帝国各邦国相比,奥地利在战争中受到的损失最小。战后德意志四分五裂,帝国名存实亡。而奥地利作为帝国的最大邦国,却保持了相对完整的领土和宗教信仰的一致性。自此,奥地利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土耳其战争

在反对宗教改革的同时,哈布斯堡家族还面临着来自西部法国奥斯曼帝国的外来入侵势力的威胁。法国安图试图称霸欧洲,并与土耳其加强了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抗争。早在15世纪,土耳其的军队就不断入侵欧洲。1529年,土耳其一支庞大的军队围攻了维也纳,情势十分危急。然而,维也纳的居民们英勇抵抗,最终击退了围攻军队。

在17世纪下半叶,土耳其再次对欧洲发起入侵。利用匈牙利人对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不满,土耳其军队于1683年7月再次包围了维也纳,他们派出了20万人的大军。经过两个多月的顽强抵抗,在巴伐利亚州萨克森公国波兰的援军帮助下,维也纳守军最终击退了围攻军队。在欧根亲王这位备受期望的统帅和政治家的领导下,维也纳守军乘胜追击,于1688年攻克了贝尔格莱德,并进入了波黑瓦拉几亚。土耳其军队节节败退,最终被迫向奥地利寻求和平。1699年,双方签署了《卡洛维茨条约》,标志着这场战争的结束。在战争期间,奥地利进一步拓张了国家领土,获得了整个匈牙利、西本比尔格和斯洛文尼亚的大片土地。维也纳解围战最终消除了土耳其欧洲的威胁,不仅使维也纳和奥地利免遭土耳其军队的侵袭,而且也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安宁。哈布斯堡家族由此获得了国际声誉的提升,奥地利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多族群融合的国家。

王位继承战

在土耳其战争接近尾声时,出现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卡尔二世是西班牙的男系绝嗣国王,由于他没有继承人,引发了对西班牙王位的争夺。这导致了奥地利和法国等国之间的一场长达14年的欧洲战争(1701-1714年)。战争在1713至1714年间以签订三个和约而结束。根据这些和约,西班牙王位继续由法国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继承,但他必须放弃法国王位。奥地利获得了荷兰和西班牙在欧洲的大片领土,包括米兰那不勒斯撒丁岛以及西班牙的尼德兰(比利时卢森堡地区)。这场土耳其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使奥地利的领土扩大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大大增强,使得奥地利成为当时欧洲五强之一,与英国法国俄罗斯普鲁士王国并列。

特蕾西亚女皇的统治(1714年-1780年)

在18世纪初期,哈布斯堡家族面临着乏嗣无后的危机。查理六世是德意志一奥地利体系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国王,与西班牙荷兰体系的卡尔二世一样男系绝嗣。卡尔六世早就预见到这种危机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根据之前达成的有关王位继承的秘密协定,于1713年颁布了“国本诏书”。诏书规定,如果哈布斯堡家族的男系绝嗣,王位将由女系或女系后裔继承。而且,即使在女系统治下,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也决不允许分割。这份诏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争议,最终得到了德意志帝国大多数邦国和邻国的承认。

在1736年,查理六世的大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公主与弗兰茨·斯特凡·冯·洛林公爵结婚,共同建立了哈布斯堡-洛林王朝。1740年,特蕾西亚年仅23岁就登上了德意志帝国的王位。然而,巴伐利亚州萨克森公国西班牙等国宣布不承认特蕾西亚为女皇。普鲁士王国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趁女皇登基未稳,于1740年12月出兵西里西亚击败奥军。在接下来的1740-1742年和1744-1745年两次争夺西里西亚的战争中,特蕾西亚在无盟国的援助下最终成功保住了她的王位,但失去了西里西亚地区。

玛丽娅·特蕾莎为了增强奥地利的国力和收复失地,采取了一系列温和的政治改革措施。她同意统一关税、货币和度量衡,废除了贵族特权和农奴制度,并积极发展经济和教育事业。这些改革的实施使奥地利的国库充实起来,人口增加,国家的实力得到有效恢复。在豪格维茨大臣的辅佐下,玛丽娅·特蕾莎法国俄罗斯瑞典萨克森公国等昔日的敌国结成了反普鲁士王国的联盟。1756年,普奥两国再度爆发战争,奥地利一开始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由于俄国退出战争,联盟力量受到削弱,普鲁士军队重新组织并与奥地利发动决定性的对决。这场战争持续了7年,双方都精疲力竭。最终在萨克森的调停下,双方于1763年签订了和约。弗里德里希二世承认特蕾西亚的儿子约瑟夫二世继承德意志王位。特蕾西亚割让了西里西亚给普鲁士,但她保留了奥地利的帝国王位和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完整。

约瑟夫二世

1780年,玛丽娅·特蕾莎去世,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成为中欧最广阔领土的绝对统治者。约瑟夫二世时期,是18世纪启蒙运动改革精神的典型体现,被称为“开明暴君”的君主。他颁布了总共6000条法令,再加上11000条新法律,旨在规范和重新安排帝国的各个方面。但是整个帝国的贵族都不喜欢提图斯·约瑟夫斯的税收、平均主义、专制主义和清教主义。1785年,他还他卷入了与土耳其人的一场昂贵而徒劳的战争(1787-1791)。到1789年,比利时(布拉班特革命)和匈牙利爆发了抗议他的改革的叛乱,而他的其他领土在与土耳其的战争的重担下也陷入了动荡,帝国面临解体的威胁,他被迫牺牲一些改革项目,后于1790年2月20日去世,享年48岁。

约瑟夫去世后,他的弟弟利奥波德二世短暂继位。1791年,他还设法与土耳其达成和平,并与普鲁士王国谈判结盟,普鲁士一直与波兰结盟,代表土耳其向奥地利和俄罗斯发动战争。1792年,利奥波德七世去世,其长子弗朗茨二世继位。

弗朗茨二世时期

1792年,弗朗茨二世(Francis II)继位一个月后,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法国人向他宣战。几个月后,法国占领了奥属荷兰。9月,开展瓦尔密战役,奥地利及其普鲁士盟友知悉无法对抗法国,11月奥地利在热马佩斯(Jemappes)遭受进一步失败,失去了奥属尼德兰(比利时)。1793年,普鲁士王国盟友第二次瓜分波兰,将奥地利完全被排除在外。1797年,奥地利提出求和。根据《坎波福尔米奥条约》的条款,奥地利放弃了对荷兰伦巴第大区的统治,作为交换,奥地利获得了法国与威尼斯共和国的领土。此外,奥地利人还暂时承认法国莱茵河左岸的吞并,并原则上同意该地区的德国诸侯应得到莱茵河对岸教会土地的补偿。不久,奥地利和法国在德国重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奥地利在1799年加入了俄罗斯英国那不勒斯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1803年,神圣罗马被彻底重组,几乎所有的教会领地和自由城市都被取消了。

1804年,随着拿破仑·波拿巴就任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将“奥地利皇帝”的新称号改为弗朗索瓦一世,并授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赢得双皇帝(Doppelkaiser)的称号。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法国占领了维也纳,并在奥斯特列茨与奥、俄联军展开决战,这场被称为三皇战役的战役中,联军遭到了重大失败。随后,奥地利不得不在普雷斯堡和约中割让了蒂罗尔、福拉尔贝格威尼斯等大片领土。1806年7月,受拿破仑·波拿巴的指使,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和其他14个南德邦国组成了“莱茵同盟”,宣布脱离德意志帝国。随后,在1806年8月,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哈布斯堡家族弗朗茨二世被迫摘下了帝国的王冠,同时也意味着神圣罗马灭亡。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奥地利的外交政策现在由菲利普·斯塔迪恩(Philipp Stadion)指导,试图与法国保持和平,避免了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1806-1807),但不得不听从法国的命令。1809年,奥地利在大公爵卡尔和首相菲利浦·冯·施塔迪翁的领导下首先举起了民族解放的旗帜,向拿破仑·波拿巴宣战。经过两天的激战,奥地利在维也纳郊外的阿斯佩恩击败了拿破仑的军队,粉碎了他们战无不胜的神话。然而,由于奥地利孤军奋战,寡不敌众,在同年6月的多河渡口瓦格拉姆的决战中,奥地利遭受惨败,被迫签订了“美泉宫和约”,再次失去了大片领土,包括萨尔茨堡东蒂罗尔、因菲特尔克赖恩、多河以南的克恩滕地区和克罗地亚。此外,奥地利还不得不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

1812年,拿破仑在俄罗斯战场上的惨败以及1813年10月的莱比锡市反法战役的胜利,开启了欧洲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1813年8月,奥地利加入了联军,与其他国家共同对抗法国。联军的总司令由奥地利的卡尔·施瓦岑贝格爵士担任。在1813年10月中旬的莱比锡会战中,拿破仑·波拿巴遭受了重大失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为了讨论拿破仑被击败后的遗产瓜分和建立新的欧洲秩序,欧洲各战胜国于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期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了国际会议,即著名的维也纳会议

革命战争

维也纳会议后,奥地利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主导力量。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维也纳会议上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并策划了建立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反动秩序。1815年成立的“神圣同盟”(也称为“德意志帝国同盟”),奥地利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为抑制欧洲各国革命运动的带头人。然而,在19世纪20年代,奥地利国内形势的恶化导致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崛起,这股力量无法被遏制,最终迫使“神圣同盟”解体。

在梅特涅的专制统治下,奥地利人民既没有民主自由,也没有社会保障。奥地利是一个多族群国家,其中有12个族群。然而,德意志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享有较多的特权,凌驾于其他族群之上。哈布斯堡王朝实行的民族不平等政策引发了其他族群的不满,例如斯拉夫人和意大利人。这导致了多次武装起义的爆发,但都被镇压下去。

1848年,受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奥地利爆发了三月革命。这场革命导致维也纳起义的发生,迫使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首相下台并流亡国外。这次革命吸引了来自波兰匈牙利捷克克罗地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的人民参与。革命不仅增强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贵族专制的力量,也使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者的活动更加活跃。

1848年4月25日,奥地利政府宣布了“帝法”宪法,建立了两院制,包括贵族院和平民院。平民院由选举产生,但并没有给予工人选举权,并未废除农民的封建义务。然而,5月15日,维也纳爆发了学生和工人的武装示威,工人们最终争取到了选举权。6月,在捷克的布拉格爆发了武装起义,数万个农民组成的起义队伍遭到了奥地利军队的残酷镇压。同年10月,维也纳群众再次起义,以阻止政府向匈牙利派遣军队以打压民族独立运动。群众起义击败了政府军并占领了首都,迫使皇帝匆忙逃亡。然而,政府随后派遣军队进行血腥的镇压,终结了这次起义。

1849年3月4日,斐迪南一世逊位,将王位传给自己的侄子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弗朗茨·约瑟夫登基,头衔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并颁布了一部新宪法,适用于全奥地利领土,宣布匈牙利完全隶属于奥地利。然而,在4月14日,匈牙利国会转移到德布勒森并宣布了匈牙利的独立。面对革命浪潮,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无力应对,因此向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一世请求援助。沙皇派遣军队帮助奥地利统治者镇压了匈牙利的革命运动,从而使封建王朝的反革命势力在整个奥地利获得了胜利。

奥匈帝国

长期以来,奥地利和普鲁士王国一直在争夺德意志帝国领导权上进行着明争暗斗。1866年6月,普鲁士利用解决普丹战争后的领土争端向奥地利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历史上的“普奥战争”,也被称为“七星期战争”,因为战争只持续了七个星期。普鲁士与意大利合作,实行南北夹击对付奥地利。在南线战场上,奥地利军队击败了意大利军队;然而,在北线战场上,奥地利军队遭遇了惨败,特别是在克尼格雷茨战役中。最终,奥地利被迫与普鲁士签订了《布拉格和约》,并解散了德意志联邦,取而代之成立了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为统一德国奠定了基础。

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的国力被削弱,1867年初,奥地利政府进行了一次政权更迭。同年12月,受到匈牙利人的要求,奥地利皇帝批准了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实现自治的请求。匈牙利与奥地利建立奥匈帝国——二元君制国家,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同时担任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国王。奥地利和匈牙利各自建立了独立的立法机构,而帝国政府则负责外交、军事和财政事务。奥匈之间制定的贸易、税收和开支协议每隔10年重新订立一次。

在帝国主义时代,奥匈帝国的帝国主义野心日益增强。帝国的军事派力图占据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塞尔维亚,这与德意志帝国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相呼应。在1882年,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结成了同盟,他们对巴尔干地区的侵略行为引发了斯拉夫人的反感,民族之间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升级。在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黑和黑塞哥维那,随后与德国一起支持土耳其在巴尔干地区修建了塞萨洛尼基铁路。在1913年7月,奥匈帝国政府解散了捷克议会,并集中了捷克的所有权力在总督手中。

1914年6月,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附近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并将塞尔维亚和黑山作为假想的敌人。这一举动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强烈不满。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德公爵在参观完军事演习后,在进入萨拉热窝城的大街上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借此事件向塞尔维亚宣战,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三国同盟三国的“同盟国”和英俄法的“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战争持续了4年零三个月,造成了超过3亿人的死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2700亿美元。1918年11月,德国发生了基尔水兵起义,导致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并逃往荷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意三国战败告终。这场战争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了俄罗斯十月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推动了奥匈帝国内部的革命运动。至此,建立在民族压迫基础之上的奥匈帝国开始土崩瓦解。

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1916年11月,执政68年的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逝世,他的去世象征着奥匈帝国各民族之间唯一的纽带的断裂,也预示着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他的继任者卡尔一世登基不到两年,于1918年11月11日在内外交困、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迫退位。翌日,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宣布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诞生,这就是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1919年9月10日,奥地利与协约国签署了《圣日耳曼和约》。根据该和约,奥匈帝国被解散,而在原有的领土上建立了几个独立国家,包括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即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此外,该和约还规定了对于奥地利军队人数和装备的限制。

1922年10月,奥地利与英、法、意、捷克四国签署了日内瓦议定书,使外国资本开始涌入奥地利。这时,法西斯主义势力在意大利德国兴起,奥地利的法西斯势力也开始猖起来。随着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奥地利统治阶级更加倾向于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其他反动势力合作。在奥地利的主要政党中,德意志国民党倾向于支持德国法西斯,而基督教社会党和“祖国保卫团”则更加接近意大利法西斯。1932年5月,法西斯反动势力将基督教社会党领袖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推上权力舞台,他很快就在国内解散了国会,并开始实施法西斯的专制统治。

德意两国法西斯主义在奥地利争权夺势,总理陶尔斐斯属贝尼托·墨索里尼派系。在1934年7月25日,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被暗杀,亲德势力逐渐增强,德国法西斯势力逐渐渗入奥地利的行政机构。到了1938年2月,德国法西斯领导者希特勒向当时的奥地利总理舒什尼格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释放被捕的国家社会党成员,并任命纳粹党领袖约瑟夫·戈培尔为内政部长,宣扬法西斯主义的自由。而后,于1938年3月11日,阿道夫·希特勒率领20万德军入侵奥地利,导致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的灭亡。从那时起,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一个省,改名为第三帝国东部边疆地区,后来又改称为阿尔卑斯和多瑙行政区。

奥地利被迫与德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雅尔塔会议上决定邀请法国参与对奥地利的占领和管理,并计划通过民主选举来建立奥地利的新政府。随后,苏联红军在1945年3月29日对奥地利发动进攻,并于4月13日解放了维也纳。在波茨坦会议上,于同年7月达成了新的协定,规定了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四个国家的占领区域以及对奥地利的管理事宜。

奥地利第二共和国

1945年4月13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地利,随后于4月28日,在社会美国民主党卡尔·伦纳得到基督教社会党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由共产党参与的临时联合政府,从而确立了奥地利第二共和国。奥地利在被四国分区占领后,处于联合国的共同管理之下,首都维也纳也被四国分割和管理。在同年12月25日,奥地利成立了一个由人民党、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组成的政府。人民党主席费格尔担任总理,而社会民主党人卡尔·伦纳则当选为总统。

1948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奥地利也成为美国经济援助的目标,为奥地利的赤字贸易提供资金。在1955年2月,奥地利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在谈判中承诺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不允许外国在奥地利建立军事基地,并将在独立政策下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苏联政府同意在四国政府的和约生效后,最迟于1955年12月31日撤出其军队。1955年5月15日,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外交部长在维也纳签署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根据该条约,奥地利政府承诺严格遵守中立政策,对各国采取友好中立的立场。1955年10月4日,四国占领军正式撤出奥地利。随后,奥地利于10月26日通过了永久中立法,确认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自己的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从此,奥地利结束了被占领状态,恢复了国家主权,这一天成为奥地利的国庆日。12月,奥地利加入,成为欧洲联邦会议的一员。1995年1月1日,奥地利加入,并于1999年成为欧元区成员。

2000年至今

2000年初,主席兼副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üssel)与自由党(FPÖ)结成联盟,并亲自担任总理。2002年,自由党内部因州选举失利而产生纠纷,导致自由党政府多名成员辞职,政府垮台。沃尔夫冈·许塞尔领导的人民党(ÖVP)在随后的选举中获胜,这是自1966年以来首次获胜。自由党失去了一半以上的选民,重新与人民党组成联盟。尽管出现了新的联盟,但在几乎所有地方和州选举中,选民对自由党的支持在减少。该党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翼之间的争端导致了分裂,成立了一个名为“奥地利未来联盟”(BZÖ)的新自由党,由约尔格·海德尔领导。由于所有自由党政府成员和大多数自由党议会成员都决定加入新政党,因此许塞尔联盟继续执政。2006年10月1日,社会党赢得了正面选举,并与社会党协商组建大联盟。

2008年初夏,阿尔弗雷德·古森鲍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因对该国欧盟政策的分歧而垮台。同年9月28日提前举行的选举导致两个执政党惨败,而Heinz-Christian Strache领导的自由党和Jörg Haider领导的新自由党则相应获益(绿党降为第五位)。随后,美国民主党和人民党在新任民主党主席维尔纳·费曼(Werner Faymann)的领导下重新结盟。新一届奥地利联邦政府由总统海因茨·费舍尔就任。在2013年立法选举中,社会党获得27%的选票和52个席位,人民党占24%的选票和47个席位,自由党获得40个席位和21%的选票,绿党获得24个席位和12%的选票。两个新政党斯特罗纳赫和新奥地利获得了不到10%的选票,分别获得11个和9个席位。2016年5月17日,民主党的克里斯蒂安·科恩(Christian Kern)宣誓就任新总理。他继续与人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执政。

2017年1月26日,亚历山大·范德贝伦(Alexander Van der Bellen)宣誓就任奥地利总统。2017年春季大联合政府破裂后,宣布于2017年10月举行提前选举。人民党成为国民议会中最大的政党,赢得了31.5%的选票和183个席位中的62个席位。民主党以52个席位和26.9%的选票排名第二,略高于自由党,后者获得51个席位和26%的选票。自由党论坛以10个席位(得票率5.3%)排名第四,前绿党的一个分支(在竞选开始时与绿党分裂)首次进入议会,以8席和4.4%的得票率排名第五。新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领导下的中右派和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组成的新政府于2017年12月18日宣誓就职,但联合政府后来因“伊维萨”腐败丑闻而垮台并要求在2019年9月29日举行新的选举。这次选举导致奥地利人民党再次获得压倒性胜利(37.5%),该党与重振旗鼓的绿党(13.9%)组成联合政府,并宣誓就职。2020年1月7日,库尔茨担任总理。

2021年10月11日,奥地利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Sebastian Kurz)在腐败丑闻引发的压力下辞职。人民党外交部长亚历山大·沙伦伯格(Alexander Schallenberg)接替他担任总理。在执政的人民党涉及腐败丑闻后,亚历山大·沙伦伯格卸任,卡尔·内哈默(Karl Nehammer)于2021年12月6日宣誓就职后,奥地利在两个月内迎来了第三位保守派总理。人民党和绿党继续共同执政。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奥地利是位于欧洲内陆的国家,地处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之间,其经纬度范围是46°52'69"-48°81'67"N,9°6'-16°94'50"E,东西跨度约600千米,南北最大宽度约280千米,其国土面积为83879平方千米,东邻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连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接瑞士列支敦士登,东北部与捷克相邻,西北部与德国接壤。

奥地利采用中欧时间(CET,Central European 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即比UTC提前1小时(UTC+1)。夏令时实行时间通常是从每年的三月最后一个周日的凌晨2点开始,到十月最后一个周日的凌晨3点结束,在这段时间内,时间向前调整1小时,即UTC+2。

气候

奥地利属于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由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存在,东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征不同。西部地区受到大西洋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凉爽。西部河谷地区沿着东西走向,让大西洋海风带来温暖的空气和充足的降水。而东部地区则受到较大的大陆性气候与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高压气流影响,气候相对较干燥和寒冷,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平均气温在1月份为-2℃,7月份为19℃。

奥地利还会受到焚风的影响,这是一种起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并快速向北移动的温暖气团,在短时间内可将气温升高到10℃。如果在秋季吹来焚风,可使谷物早熟;在冬季吹来焚风,则可能使阿尔卑斯山脉的积雪融化,造成雪崩灾害,同时增加河川的水流量。

奥地利受大西洋亚得里亚海带来的湿润空气影响,每年降水量普遍超过500毫米,但由于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差异较大。从西向东逐渐减少。巴伐利亚州阿尔卑斯山区年降水量达到2000毫米,维拉耶尔堡地区为1600毫米,萨尔茨堡地区为1400毫米,上奥地利为800毫米,维也纳盆地为600毫米,布尔根兰德地区降水更少。在阿尔卑斯山脉多瑙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东南地区一年有两个降水高峰,即春季和秋季。冬季降雪频繁,地表覆盖着很长时间的积雪。

地质

奥地利的地质构成包括前寒武纪岩石和矿物以及被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抬升的较年轻的海相沉积岩层。

大陆碎片连接到了冈瓦纳超大陆的边缘。位于波希米亚地块东部边缘的迈绍花岗岩(Maissau花岗岩)是火成岩活动的遗迹,其历史可追溯至5.7亿年前。在奥陶纪时期,由于火山活动形成了花岗石和布拉森内克斑岩,后者是灰岩带的弱变质斑岩,含有火山碎屑流熔岩混合层。一些最早的化石沉积于奥陶纪末期的大陆架上,包括直角化石和囊状化石。

玄武岩安山岩从裂缝中涌出,最终变质为现在发现的角闪岩绿片岩冈瓦纳古大陆在泥盆纪向北漂移,在奥地利大陆架上形成了大型珊瑚礁。随着岛屿之间的碰撞,这些珊瑚礁形成了如今的角斑岩和片麻岩。在西部古特提斯海的闭合,盘古大陆就此形成。由于山脉和盆地地区被侵蚀,沉积了大量的煤炭,这些煤矿在克恩顿州、诺克伯格山脉蒂罗尔州和斯坦加尔佩的布伦纳地区被开采。

阿尔卑斯山脉和波希米亚地块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在山脉形成过程中,形成了麦粒岩和花岗石。二叠纪时期,地壳再次发生伸展,导致更多的玄武岩、花岗岩和伟晶岩的形成。火山活动在地表产生了爆发性的以石英为主的岩浆喷发,形成了波津石英斑岩。三叠纪期间,地质活动缓慢,陆地沉积主要以黑色石灰岩的形式存在。同时火山活动也有所增加,产生了火山灰和火山岩。沿着山脉的近海区域形成了砂岩石膏泥岩。此外,还有一些浅海区域形成了含煤的砂岩和黏土岩

地形地貌

奥地利的地势呈西高东低的趋势,阿尔卑斯山脉穿过了奥地利的西部和南部,其山地占据了国土面积的60%。奥地利的最高峰是海拔3798米的大格洛克纳山。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而东南部和北部则是丘陵和高原地形。

东阿尔卑斯山系

东阿尔卑斯山由一系列宽阔的山脉构成,这些山脉被许多深的纵谷和横谷分割成三个部分:中央阿尔卑斯山从蒂罗尔延伸至施蒂里亚州与下奥地利州边界附近,是由坚硬的结晶岩(片麻岩花岗石和云母片岩)组成的中结晶岩带,是奥地利最大最高的山脉,最高峰是大格洛克纳山,海拔3798米。山脉上被大量冰川覆盖,积雪终年不化。

北阿尔卑斯山从福拉尔贝格州经蒂罗尔州沿德国边境进入萨尔茨堡,并穿过上奥地利州和下奥地利州到达维也纳,主要由中生代苦灰岩质石灰岩构成。这一地区山势较为平缓,极少险峰,常被称为山前地带。横向山谷较多,受大西洋吹来的海风影响,湿度较大,大部分面积都被针叶林覆盖。这里的萨尔斯甘马古德地区具有许多高山湖泊,是奥地利风光最好的游览胜地之一。南阿尔卑斯山位于克恩顿州和斯洛文尼亚边境,主要是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在喀尼尔阿尔卑斯山和喀拉凡坎山两山脉的北坡,龟裂的岩层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多瑙河流域

多瑙河南部区域是指位于萨尔堡阿尔卑斯山和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地区,包括托伦平原、克棱斯溪谷和维也纳盆地等。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活和耕种,维也纳盆地也是奥地利重要的农业区。在多瑙河流经的区域形成了重要的水上通路,从匈牙利进入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最后进入地中海,这里都是必经之地。多瑙河的北部区域属波西米亚高地的南部,由此向东是砂岩层的丘陵地带和匈牙利平原的末端,是奥地利地势最低的地方,海拔约100米左右。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农业相当发达。

波西米亚森林

波西米亚森林由低矮山脉和茂密的森林组成,是欧洲最古老的山脉之一。位于多瑙河谷以北,占奥地利国土面积的10%。山脉被侵蚀成圆形,几乎没有岩石区域,气候较为恶劣,有许多泥潭沼泽

水文水利

奥地利地势多山,山脉之间形成了许多盆地和山谷,这些地形特点为湖泊的形成提供了条件。阿尔卑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常年积雪,这些积雪在夏季融化形成冰川和溪流。这些冰川和溪流源源不断地向下流动,形成了奥地利的许多河流和湖泊。奥地利全境内拥有53条河流和43个天然湖泊以及19个人工湖,总流域面积超过1113平方千米。

河流

多瑙河(Danube)是欧洲第二大河,它流经奥地利的东北部,是奥地利的主要河流,境内其他河流几乎都是多瑙河的支流。多瑙河发源于德国南部黑森林山的东麓,向东流经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全长为2,856千米,流域面积达到81.7万平方千米。在奥地利境内,多瑙河的长度约为350千米,流经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河面宽度一般在200至300米之间,全年可通航,是奥地利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水道。

因河(Inn River)是奥地利的第二大河,它发源于瑞士东南部的洛迦诺湖,向东北流经奥地利的蒂罗尔州,然后继续北流至与德国的边界,并最终在德国的帕绍与多瑙河汇合。因河全长510千米,流域面积为25,700平方千米。这条河流水力丰富,沿岸建有多座水电站,为奥地利提供了重要的水力资源。

萨尔扎赫河(Salzach)是因河的支流,源于阿尔卑斯山脉,沿东西方向最终汇入多瑙河。其83%的流域面积位于奥地利,其余位于德国。萨尔扎赫河是典型的山脉河流,受冰川消融的影响,在5月至8月间水流量最大。

恩斯河(Enns River)是多瑙河的一条南部支流,发源于萨尔茨堡的拉德施塔特陶恩山脉,全长253千米,是上奥地利州下奥地利州的分界线。恩斯河水流湍急,是奥地利第五大河,流域面积约为6084平方千米。

穆尔河(Mur)是多瑙河的支流,发源于奥地利中央阿尔卑斯山,全长464千米,其中约326千米位于奥地利区域。流域面积约为14109平方千米,流经最大的城市为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的格拉茨。

湖泊

奥地利拥有众多湖泊,其中最大的是与德国瑞士共享的博登湖以及与匈牙利共享的新锡德尔湖(Neusiedler See)。除此之外,上奥地利州还有阿特尔湖、特劳恩湖和沃尔夫岗湖等湖泊,它们都是奥地利的著名风景区。

博登湖(Bodensee)位于奥地利西北部、瑞士东北部和联邦德国西南部之间,全长66千米,最宽处达14千米,总面积达541平方千米。这个湖泊的水质清澈,冬季很少结冰,沿岸的三个国家之间可以通过航运进行交流和通行。这个地区的气候宜人,因此博登湖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疗养胜地。

新锡德尔湖(Neusiedler See)在奥地利的东部,匈牙利的西北部,面积356平方千米,是中欧最大的内流湖,平均深不到1米,最深处不到2米。湖周围长满了芦苇,周边景色宜人,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新锡德尔湖与费尔特湖地区文化景观于200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水利

奥地利是欧洲水电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超过3000座正在运行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4.1GW,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6%。其中,河流发电站的装机容量为5.7GW,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为8.4GW。

兰纳抽水蓄能电站是奥地利上奥地利州一座重要的抽水蓄能水电站,位于兰纳湖,靠近多瑙河。该电站利用兰纳河的水资源进行发电,同时也能将多瑙河的水抽入兰纳山谷的蓄水池中进行储存。作为奥地利穆尔维泰尔地区最古老的电站之一,它于1925年建成投入使用。兰纳抽水蓄能电站的特点是在低电力需求时,将水从多瑙河抽入高海拔的蓄水池中,待高峰期间需求增加时,再将水释放,通过涡轮机发电。

科尔恩布雷因大坝是奥地利卡林西亚州豪特陶恩山脉内的一座拱形大坝。它于1971年至1979年间修建,高达200米(660英尺),是奥地利最高的大坝。大坝的水库是一个三级抽水蓄能电站系统中的主要储水设施,该系统由九座大坝、四座水电站以及一系列管道和压力管道组成。

齐勒格伦德尔大坝是位于奥地利蒂罗尔州的一座拱形大坝,横跨齐勒河,距离迈尔霍芬东部16千米。该大坝主要用于发电,支持360兆瓦的抽水蓄能电站。该大坝在1981年开始建造,并于1986年完工,是奥地利第二高的大坝。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奥地利是一个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国家,其森林总面积达到390万公顷,相当于该国土地面积的47%。奥地利的森林主要由针叶林构成,大部分是云杉和松树。除了这些针叶树种,奥地利的森林还包括山毛榉树栎属槭属等其他树种。这些森林主要分布在奥地利的东部,其中施蒂里亚州、下奥地利州和上奥地利州是最大的森林地区。奥地利出口的木材占全世界木材出口量的5%以上,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在经济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保护和调节作用。

矿产资源

奥地利以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菱镁矿生产国之一,克恩顿州是菱镁矿的主要生产地。奥地利的煤矿大多都是褐煤,储量约为6000万吨,主要分布在西提里亚和上奥地利地区;石油储量约为6000万吨,分布在维也纳东北地区;天然气储量约为600亿立方米,已探明120亿立方米。此外,奥地利还拥有种类繁多的矿藏,以及少量的钨、锦、石膏、低品位石墨、白云石滑石高岭土石英和盐。

耕地资源

奥地利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6.31%,分布在多瑙河及其支流的谷底当中。主要农作物包括甜菜、水果和谷物等。其中甜菜是奥地利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年产量超过350万吨,主要用于制糖

风力资源

奥地利是一个高山之国,具有丰富的风力资源。2008年,奥地利以995兆瓦的额定装机容量位列世界第17大风力发电国,领先于希腊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奥地利拥有150种特有植物,例如粗根植物,红色名录上有1187种植物,有3165种完整状态的维管植物物种,以及约600种常见的栽培、归化以及灭绝物种,还有3428个基本维管束植物类群。此外,还生长着约5000种蘑菇和约2100种不同的地衣。奥地利在高山地区,植物区系差异很大,因此被归类为单独的高山亚植物区。

动物

奥地利约有45000种动物,其中98.6%是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就有约37000种。迄今为止,已对生存可能受到威胁的10882个物种进行了评估,其中2804个物种被列入国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另外,有575种动物是奥地利特有的,例如哺乳纲巴伐利亚州短耳鼠(田鼠属 liechtensteini bavaricus)。奥地利还栖息着29种蝙蝠,4种蝎子。境内动物的分布取决于自然条件,阿尔卑斯地区有羚羊、鹿和福特猛禽,而多瑙河平原、福拉尔贝格莱茵河谷和新锡德尔湖则栖息着鹳和苍鹭。历史上,欧亚猞猁(Lynx lynx)、棕熊和北方秃鹮也曾出现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尝试重新引入这些物种。

自然保护区

奥地利地形多样,共建立了六个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和几个不同类别的自然公园。其中最大的公园是高陶恩国家公园,新锡德勒湖-塞温克尔国家公园与塔亚塔尔国家公园分别为匈牙利捷克共享。

高陶恩国家公园位于奥地利中部地区,是最古老的、最大的保护区,拥有342座冰川、国际公认的苏尔茨巴赫山谷荒野地区和传统的耕作景观,还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该国约三分之一动物群的栖息地。其面积为185600公顷,成立于1981年,并于2001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II类保护区。

自然灾害

奥地利位于地质活跃区,有些地区经常发生地震,比如维也纳盆地、米尔茨塔尔和因河谷。尤其是在奥东部和东南部,火山活动活跃,民众平均每年会感受到有30至60次地震。造成建筑物损坏的地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平均而言,每三年发生一次小地震,造成轻微的建筑物损坏,每15至3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造成中度建筑物损坏,每75至100年发生一次特大地震,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建筑物损坏。

1991年,萨尔察赫河、因河和恩斯河决堤,发生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洪水。在六天的时间里,洪水造成六人死亡,约6000公顷的农田损毁,超过50%的动物种群在受灾地区灭绝。

1999年五旬节前后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灾害,主要影响巴伐利亚州、福拉尔贝格州和蒂罗尔州。洪水是由于与阿尔卑斯山脉通常的春季融化同时发生的强降雨引起的。洪水对多个地区造成重大破坏,包括阿默尔河和伊萨尔河的大部分地区被淹没,伊勒河大坝塌,福拉尔贝格州的博登湖被淹。

2005年欧洲洪水影响了罗马尼亚瑞士、奥地利和德国,以及中欧和东欧的其他几个国家。这场灾难造成62人死亡,许多地区被洪水淹没的道路被切断,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山体滑坡灾害

2023年8月,奥地利地区因暴雨发生特大洪水和山体滑坡,约有4000个家庭处于停电状态。在克恩顿地区,多个村庄的道路受到了干扰。

1950年至1951年冬季的三个月被称为恐怖之冬,瑞士、奥地利和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雪崩,共649次,造成了超过265人的死亡,并对住宅和其他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奥地利遭受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最为严重,有135人死亡,许多村庄被毁,数千平方千米的森林遭到破坏。

1954年,奥地利在福拉尔贝格发生了布隆斯雪崩事件,是最严重的雪崩事件之一。1月11日开始,持续两天的雪崩导致125人丧生,其中57人在布隆斯村遇难。在短短9小时内,布隆斯经历了两次巨大的雪崩,第二次雪崩埋葬了试图救援第一次雪崩受困人员的救援人员。雪崩给布隆斯村带来了严重破坏,摧毁了三分之一的住房基础设施,夺去了三分之一的居民生命。

1999年2月23日,位于奥地利的高山村庄加尔图尔发生雪崩灾害,这次雪崩有50米高,速度达到290千米/小时,摧毁了建筑物,并埋葬了57人。当救援队员赶到时,已经有31人遇难,被认为是40年来阿尔卑斯山脉最严重的雪崩事件。

2009年5月2日,奥地利索尔登发生了斯哈尔科格尔雪崩。灾难发生在海拔3,500米的斯哈尔科格尔山脉,这里是欧洲最大的滑雪胜地之一。六人在奥地利西部阿尔卑斯山徒步旅行时,因雪崩被困在2.5米深的积雪下而丧生,其中五名捷克人和一名斯洛伐克人。

2016年2月6日,奥地利瓦滕贝格发生了一起雪崩事故。这次灾难发生在盖尔山脉海拔2800米的地方,造成了5人死亡。两个来自捷克的滑雪团队遭遇了雪崩,其中包括两名导游。雪崩造成了5名滑雪者丧生,还有两人受伤,其他团队成员幸免于难。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奥地利是一个联邦共和国,由9个联邦州组成,欧盟委员会将各联邦州称为“省”。联邦州细分为地区和法定城市,地区被细分为市、镇,法定城市拥有额外授予区和市的权限。维也纳既是一个市——奥地利的首都,又是一个联邦州。

主要城市

维也纳

维也纳(英语:Vienna,德语:Wien)是奥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奥地利九个联邦州之一。维也纳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多瑙河的右岸,面积为41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人口数约196.1万人,是奥地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维也纳因丰富的音乐历史文化被称为“音乐之都”,诞生了许多著名音乐家,如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沃尔夫冈·莫扎特小约翰·施特劳斯等。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歌剧院等世界级的音乐机构吸引了大量的艺术爱好者。此外,维也纳还拥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如圣圣斯特凡大教堂霍夫堡皇宫和美泉宫等。2001年维也纳历史中心被认定为联合国世界遗产,2017年7月它被移至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

格拉茨

格拉茨(英语:Graz)是施蒂利亚州的首府,也是仅次于维也纳的第二大城市,是奥地利重要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汽车、机械、仪器、车辆制造、造纸、木材加工、酿酒等。格拉茨位于东阿尔卑斯山脉中段、穆尔河畔,面积为127.58平方千米,绿化面积占68%。截至2022年,人口数约33.6万人,是斯洛文尼亚人的宗教文化中心。

格拉茨地处中欧、意大利巴尔干半岛国家之间的文化边界,被誉为欧洲文化之都。它的“老城区”拥有1000多座建筑不同风格的建筑,是中欧保存最完好的市中心之一,格拉茨城历史中心与埃根博格城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和《设计之都名录》(2011年)。

林茨

林茨英语:Linz)是上奥地利州的首府,奥地利的第三大城市,位于奥地利东北部、多瑙河右岸。截至2022年,人口数约为21万人。林茨拥有奥地利最大的河港,也是多瑙河重要的码头;在陆路上处于东西南北的交叉点,是奥地利的水陆交通枢纽。此外,林茨还是奥地利的工业中心,黑色金属冶炼、化工、机械等诸多产业较为发达。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英语:Salzburg)是萨尔茨堡州的首府,奥地利的第四大城市,位于阿尔卑斯山山麓。据2022年统计,人口数约为15.7万人。这座城市的旧城区以古老的巴洛克建筑而闻名,要塞位于城市上方的岩石锥体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是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城堡群之一,萨尔茨堡市历史中心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萨尔茨堡也是音乐大师沃尔夫冈·莫扎特(1756-1791)的故乡,被誉为“世界舞台”,是世界知名的文化艺术之乡。每年举办4000多场文化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萨尔茨堡中国艺术节

因斯布鲁克

茵斯布鲁克英语:Innsbruck)是蒂罗尔州的首府,奥地利第五大城市。它位于因河盆地中,被高山峻岭所包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180年,当时因河北岸的小型市场定居点通过一座新桥扩展到南岸,因此得名因斯布鲁克。它是国际知名的滑雪圣地,于1964年和1976年举办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还于2012年主办了第一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斯布鲁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意大利瑞士德国的交叉路口,也是慕尼黑铁路的必经之路。

政治

政体

奥地利的政体是和议会民主制下的总理负责制,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奥地利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六年。总理是政府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议会分为两院,即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国民议会由183名议员组成,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联邦议会由代表九个州的议员组成,任期六年。奥地利政治体系中还包括州级和地方级政府。

奥地利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下议院)和联邦议会组成(上议院)组成。国民议会是负责制定法律的机构,同时负责主持新政府的就职仪式,并具有通过不信任表决罢免联邦政府及其成员的权力。联邦议会代表各个州的利益,有权否决国民议会通过的法律提案,但如果国民议会坚持原案,联邦议会就不能再提出异议。

国民议会共有183个席位,根据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为5年。2019年9月29日,奥地利国民议会提前举行选举,各政党所获得的席位分布如下:人民党获得71席,社民党获得40席,自由党获得30席,绿党获得26席,新奥地利党获得15席,还有1个席位由无党派人士获得。议长的任期为5年,目前的议长是沃尔夫冈·索博特卡(Wolfgang Sobotka,人民党)。

联邦议会共有61个席位,由不同州按照人口比例选派,议长由各州轮流担任,任期为半年。联邦议会只对改变各州或联邦议会本身权利的提案有绝对否决权。在2023年下半年,联邦议会的议长将由克劳蒂亚·阿尔帕(Claudia Arpa,社民党)担任。

奥地利的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一起组成了联邦大会,其主要职责是履行礼仪性的功能,例如接受总统的宣誓就职仪式。但在特殊情况下,联邦大会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它可以决定是否对外宣战或对总统进行弹劾。

联邦政府是奥地利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统筹和执行国家事务。联邦政府由总理、副总理和各个部长组成,实行部长会议合议制同各部部长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体制,总理出任主席。联邦政府的任期与国民议会的任期相同,确保政治机构的连续性。

联邦政府拥有以下职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国内和国际政策,颁布行政规章和措施,发布决策和命令,并负责具体实施;决定和公布国民议会和总统选举的日期;向国民议会提出议案;负责具体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事、公安等行政事务。

2020年1月7日人民党和绿党组成联合政府。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是最高级别的法律机构,负责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它的主要职责是对下属民事和刑事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可以修改或取消下属法院作出的刑事和民事判决。现任院长是伊丽莎白·洛夫雷克(Elisabeth Lovrek,女)。

宪法法院

宪法法院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法律、监督国家机构的活动是否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有关地方和联邦政府之间纠纷的案件,并维护宪法的权威。现任院长是克里斯托弗·格拉本瓦特尔(Christoph Grabenwarter)。

行政法院

行政法院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各级行政机构的执行和遵守国家法律,审理涉及官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纠纷案件。现任院长是鲁道夫·蒂内尔(Rudolf Thienel)。

宪法

奥地利宪法是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联邦一级所有宪法的主体,于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执政的基督教社会党(奥地利法西斯主义)用一部新的基本法取代并废除了宪法。1945年奥地利共和国成立,宣布1920年的宪法和两项附则继续有效。

宪法规定奥地利是联邦制共和国,国家政体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总统是国家元首,总理为政府首脑

政党

在2017年10月15日举行的奥地利议会选举中,奥地利人民党取得国民议会183个议席中的62席,上届选举第一大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则取得52席居次位,奥地利自由党取得51席,新奥地利和自由论坛(NEOS)名列第四​​,有10个席位,而上届取得24个席位的绿党以3.8%的支持率未能跨越4%的门槛,没有得到席位。

元首

奥地利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通过普选产生,任期为6年。尽管奥地利宪法赋予总统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总统制国家国家元首的权力,但实际上奥地利是一个议会制政府管理的国家。总统在奥地利更多地是一个礼仪性职务,是超越党派的国家象征。

奥地利现任总统是亚历山大·范德贝伦(Alexander Van der Bellen),他于1944年1月出生。1994年开始担任国民议会议员,随后在1997年成为绿党主席和议会党团主席。他在2016年12月4日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当选为联邦总统,并于2017年1月26日就职。在2022年的选举中,范德贝伦成功连任联邦总统。

政要

奥地利总理是政府首脑,根据大选结果由总统任命,任期为6年。现任总理是卡尔·内哈默(Karl Nehammer),他出生于1972年10月并毕业于克雷姆斯多瑙大学,获得政治传播学硕士学位。他曾在奥地利联邦军服役,担任过步兵军官和信息官。退伍后,他从事沟通培训工作,并长期活跃于人民党的联邦和地方机构。从2018年到2020年,他担任人民党秘书长,而自2020年1月起,他担任奥地利内政部长。在2021年12月6日,内哈默正式上任奥地利总理的职位。

国际关系

综述

奥地利的外交政策基于和平中立的原则,并以欧盟为基础,支持欧盟的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奥地利致力于推动欧盟的深化和扩大,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与欧盟协调一致。奥地利还支持跨大西洋经济合作关系,重视联合国的作用,并积极参与防止核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恐等国际合作。他们还加强与周边邻国,特别是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并着眼于与大国的关系,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与德国的关系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奥地利与德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大约有18万奥地利人居住在德国,同时也有6.5万德国人居住在奥地利,这进一步加深了两国间的联系。对德国的关系一直是奥地利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两国的高层接触频繁,各个领域的人员交流密切。2011年12月,奥地利总理法伊曼访问德国,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2012年9月,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访问奥地利,推动了两国之间更深入的合作。2014年,德国外长访问奥地利,就中东局势和伊朗问题等议题寻求共同立场。2016年4月,奥地利外长塞巴斯蒂安·库尔茨访问德国,就难民危机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德国是奥地利最重要的经济伙伴,2018年奥地利向德国出口总额达到约453亿欧元,直接投资总额近290亿欧元,德国对奥地利的直接投资总额约为520亿欧元。2018年,超过1400万德国客人首次来到奥地利,过夜住宿人数超过5600万人次。

与美国的关系

1839年,奥地利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奥地利高度重视与美国的关系,认为双方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奥地利视奥美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改善和加强奥美关系符合欧盟和美国的利益。美国是奥地利在欧盟以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在气候变化、防止核扩散等重要领域,奥地利与美国有共同立场。双方还在人文和科技交流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2014年,奥地利副总理、财政部长以及联邦议会等高级官员分别访问了美国。维护犹太人在奥地利的权益是奥美关系中重要的议题之一。2019年3月,时任奥地利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也访问了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奥美关系。

与匈牙利的关系

奥地利和匈牙利在地理上处于邻国关系,在文化和历史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国于1921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方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奥地利是匈牙利最大的投资者之一,据统计,2018年奥地利对匈牙利的进出口额分别为42亿欧元和51亿欧元。此外,奥地利和匈牙利还积极推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重要的一项合作是中欧铁路网建设项目,该项目旨在加强中欧国家之间的交通联系。

奥地利和匈牙利在区域安全合作方面密切合作。作为欧洲联盟成员国,两国都致力于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他们共同参与欧洲安全事务,并在边境安全、恐怖主义打击、移民管理等领域进行合作。此外,奥地利和匈牙利还在联合国维和行动等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合作。

与捷克的关系

奥地利和捷克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期间。两国曾经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解体,这段历史为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奠定了基础。奥地利对捷克的出口以年均5.5%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的16.6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66.9亿美元。2021年,捷克向奥地利出口102亿美元。捷克对奥地利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汽车(8.43亿美元)、原木(4.64亿美元)和计算机(3.5亿美元)。在政治层面上,两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两国之间进行高层互访,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和合作。他们也在欧盟内协调立场,共同推动欧洲事务。

与瑞士的关系

奥地利与瑞士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外交关系,并互设大使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士以捐款形式向奥地利提供了至少5350万瑞士法郎人道主义援助。1972年,两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协定。截至2008年两国已缔结了80多项双边​​协定。2021年,瑞士是奥地利第四大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年,奥地利向瑞士出口了价值81.7亿欧元的商品,同时从瑞士进口了价值97.3亿欧元的商品。按人均计算,瑞士是奥地利商品和服务的最大消费者。2022年,就贸易量而言,奥地利是瑞士第七大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与中国的关系

小行星3789同奥地利于1971年5月28日建立外交关系,50多年来两国关系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对话和合作不断加强。2018年,奥地利总统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为期三年的文化交流计划。同年,奥地利艺术家参与了丝绸之路国际中国艺术节和上海国际影视节的活动,而中国则在奥地利举办了一场展示“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图片展,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2021年是中奥建交50周年,领导人互致贺电,并进行多次高级别接触。2023年,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奥外长沙伦贝格会面,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沟通与合作。截至2023年4月,中国已经批准了1535个奥地利在华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奥资金额达到29亿美元。在2023年1至4月,新增批准了12个项目,实际利用奥资金额为0.2亿美元。截至2023年3月,中国对奥地利累计的全行业直接投资总额为8.1亿美元。

2024年3月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从3月14日起,中方进一步对奥地利施行免签政策。

与其他欧洲国家关系

1832年7月22日,奥地利与比利时建立外交关系,1992年,与白俄罗斯建立外交关系,此外,与安道尔希腊保加利亚芬兰爱沙尼亚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互设大使馆

国际组织

奥地利于1995年加入欧盟并于1999年加入欧元区。在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上,奥地利成功当选为2009-2010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实现了他们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的愿望。奥地利还推动欧盟加快接纳西巴尔干国家,并进一步加强与该地区国家的传统联系。他们积极参与科索沃格鲁吉亚等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并成为率先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并积极参与欧盟在南高加索地区的观察员行动。2014年,奥地利在乌克兰危机和伊朗核谈判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

军事

军事力量

奥地利武装部队(德语:Bundesheer,即联邦军)是奥地利共和国的联合军事力量。军队由16,000名现役军人和125,600名预备役军人组成。军事预算占国家GDP(包括养老金)的1.0%,即33.17亿欧元(2023年,不含养老金)。

联邦军的主要部门是联合部队(Streitkräfteführungskommando、SKFüKdo),其中包括陆军(Landstreitkräfte)、空军(Luftstreitkräfte)、国际任务部队(Internationale Einsätze)和世界十大特种部队(Spezialeinsatzkräfte),旁边是联合任务支援司令部(Kommando Einsatzunterstützung;KdoEU)和联合指挥支持中心(Führungsunterstützungszentrum;FüUZ)。由于奥地利是一个内陆国家,所以并没有成立海军部队。

根据1955年颁布的《国防法》,总统担任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国家安全委员会则是联邦政府在外交、安全和国防事务上的总咨询机构。该委员会由联邦总理、副总理、外交、国防、内政、司法部长以及议会各党派代表等成员组成,联邦总理担任主席,而联邦军总参谋长则作为列席成员参与会议。国防部则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在平时由联邦政府授权的国防部长负责指挥联邦军的行动。总参谋长则作为国防部长的最高军事顾问,代表国防部长指挥奥地利境内外的军事行动。此外,奥地利还设立了联合作战司令部,负责统一指挥地面和空中部队的战略级行动。

军事活动

奥地利的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所有年满十八岁且身体健康的男性都必须服六个月的义务兵役,然后履行八年的预备役义务。年满十六周岁的男性和女性都有资格参加志愿服务。长期以来,奥地利一直奉行中立政策,但自1995年加入欧盟后,积极参与欧盟共同防务建设。此外,自1996年起,奥地利多次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2017年1月,奥地利宣布在保持中立的基础上加入欧盟的“永久结构性防务合作”倡议。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10月,奥地利总人口数为915.4万人,其中男性占总人口数的49.3%,女性占50.7%,男女性别比例约为0.96:1。0-14岁人口占比为14.08%,15-64岁人口占比为65.1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0.81%。2022年,奥地利的生育率约为每名妇女生育1.56个孩子,平均年龄为44.5岁。202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排世界第14位。

移民

截至2022年,奥地利统计局官方估计显示,73.6%的居民,即654.9万居民没有移民背景,26.4%的居民,即235.2万居民至少有一个父母有移民背景。有超过62万名外国出生移民的后裔居住在奥地利,其中绝大多数已入籍。其中,土耳其人是奥地利最大的单一移民群体,其次是塞尔维亚人。

族群

从历史上看,1945年之前,奥地利人被视为德意志人,但只是自己认为是德意志人,德意志人并不认可,以至于这一族群身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受到奥地利民族主义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如此。996年至1806年间,奥地利是东法兰克(德意志帝国王国)和神圣罗马的一部分,也是德意志联邦的一部分。之后,德意志联邦解体,建立了以普鲁士王国为首、排除奥地利的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德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成立,奥地利不在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奥地利君主制解体后,新共和国的政治家宣布其名称为“德语österreich”(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并且是德意志共和国的一部分。1919年,《圣日耳曼昂莱条约》禁止两国统一,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向战败国强加的条件之一,以阻止建立一个领土广阔的德国国家。1938年,奥地利成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主义事件之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宣布从德国独立,从此奥地利民族认同在奥地利流行起来,如今奥地利人不再认为自己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

如今,在奥地利人口中,奥地利人占80.8%,德国人占2.6%,波黑人占1.9%,土耳其人占1.8%,塞尔维亚人占1.6%,罗马尼亚人占1.3%,其它族群包括布尔根兰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罗马人,共占10%。

语言

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奥地利标准德语,88.6%的人口以德语或方言为母语,其中包括2.5%居住在奥地利的德国出生公民。其次是土耳其语(2.28%)、塞尔维亚语(2.21%)、克罗地亚语(1.63%)、英语(0.73%)、匈牙利语(0.51%)、波斯尼亚语(0.43%)、波兰语(0.35%)、阿尔巴尼亚语(0.35%)、斯洛文尼亚语(0.31%)、捷克语(0.22%)、阿拉伯语(0.22)%和罗马尼亚语(0.21%)。

宗教信仰

奥地利的宗教主要以天主教为主。根据奥地利统计局的2021年全国调查,在全国人口中约有55.2%的人信仰天主教。东正教徒占4.9%,另外还有约3.9%的人信仰其他基督教派别或不隶属于特定的教派。此外,约有8.3%的奥地利人信仰伊斯兰教,5.3%的人信仰其他宗教(如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还有22.4%的人宣称自己没有宗教信仰或不归属于基督教。

经济

综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经济破坏严重,需要进口食品和燃料造成国际收支赤字,导致克朗(当时的奥地利货币)贬值。如果没有外国干预,奥地利经济将崩溃。经济危机第二年,通货膨胀率高达99%。1922年8月,国际联盟被正式任命组织奥地利重建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企业实行国有化,经济实现持续增长。1995年,奥地利加入欧盟,与其它欧盟国家联系紧密,特别是德国,吸引了很多外国投资,至少有67%的进口来自其他欧盟成员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出口比较多的国家是德国、意大利美国瑞士,主要出口商品是机械和设备、机动车辆和零部件、纸张和纸板、金属制品、化学品、钢铁、纺织品和食品等。

目前,奥地利是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按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计算,该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14个国家之一。其经济产业主要由服务业和工业构成,主要经济活动包括金融和咨询、旅游业、钢铁、化工、石油等行业,以及规模虽小但高度发达的农业部门。其中服务业占7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约占25%。服务业创造了奥地利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首都维也纳已发展成为一个金融和咨询大都市,并成为通往东方的大门。维也纳律师事务所和银行是与新欧盟成员国开展业务的领先公司之一。旅游业对奥地利的经济非常重要,约占奥地利GDP的10%。对德国客人的依赖使得奥地利经济的这一部门对德国经济的依赖,但近年来发生变化,特别是因为阿尔贝格或基茨比厄尔等冬季滑雪胜地现在越来越受到东欧人、俄罗斯人和美国人的光顾。2001年,奥地利是世界上第十大游客最多的国家,游客数量超过1820万人次。2022年,接待游客过夜1.36亿人次,其中外国游客3979万人次。外国游客主要来自德国、荷兰瑞士捷克比利时意大利等国。

奥地利有强大的劳工,并成立了奥地利工会联合会(ÖGB),会员总数约为150万——超过该国工薪阶层的一半。自1945年以来,奥地利预算局一直奉行温和的、以共识为导向的工资政策,在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上与工业、农业和政府进行合作,这被称为奥地利的“社会伙伴关系”。此外,奥地利还是欧洲最密集的银行网络国家之一。截至2022年,奥地利国内生产总值为4472亿欧元,人均GDP为49160欧元美元。其中工业产值1168亿欧元,农、林、渔业产值为58.7亿欧元。

第一产业

奥地利第一产业以农林业、渔业为主,境内生态环境良好,其生物承载力(或生物自然资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加入欧盟以后,奥地利农民越来越依赖有机农业,更加专注于优质产品。2020年,奥地利有24000名农民从事有机农业工作,有机农场的总份额接近23%,是欧盟中有机农场密度最高的国家。2021年,奥地利的生产性土地减少了36.3平方千米,粮食生产下降。

奥地利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有机农业国家”,早在1927年,奥地利就注册了世界上第一个有机农场。同时,奥地利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有机农业国家法规的国家,比欧盟制定第一个法规早十年。20世纪90年代开始,奥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有机农业。1991年,有机农业生产农户为1970家,1992年激增为6000家,1998年达到20316家。目前,奥地利近10%的农产品都通过了有机认证,超过16%的奥地利农民和近20%的农田都按照有机农业的高环境标准进行管理,在欧盟国家中所占比率最高。

2022年,全国共生产谷物约517万吨,油籽和豆类约47.3万吨,农业产业产值为105亿欧元。

奥地利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2016至2018年森林总面积为389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6.4%,木材蓄积量为11.35亿立方米。奥地利森林资源总量的80.5%属私人所有,约有17万森林私人农场主各自经营着小于200公顷的森林,总经营面积达奥地利森林总面积的将近一半。另外三分之一的森林属规模较大的林业企业,奥地利联邦林业公司拥有将近15%的林业面积。

2022年奥地利林业经济总产值为17亿欧元(包括林业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奥地利木材工业属外向型产业,木材行业出口配额为70%。出口产品主要是实木板材、门窗、家具、层压木材等。其中,向欧盟成员国的出口额为6.124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76%。

第二产业

奥地利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2022年,奥地利工业产值为1168亿欧元。

机械工业包括金属加工、机械和设备制造等行业,奥地利有约8600家企业从事这些行业,其产值占据了奥地利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每年奥地利在机械和金属制品行业投资约14亿欧元用于研发。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的成套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钻头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木材加工机和钻探设备等,约有78%的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

奥地利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焦油等,有利于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化工产品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截至2017年,奥地利共有378家化工企业,雇佣了约1.8万名员工,年营业额约为132亿欧元,占奥地利工业总产值的13%。这些化工企业的产品中,有70%用于出口。其中一些知名企业包括北欧化工、兰精公司以及跨国公司巴斯夫和汉高,它们在奥地利设有地区总部。

奥地利将能源环境技术视为研发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利用、未来建筑和可再生原料工业利用等方面。该产业的主要特点是集群化,奥地利共拥有6个主要的生态产业集群,分别是施蒂利亚州的绿色科技谷(Eco World)、上奥州的生态能源产业群(OEC)、环境技术产业群(UC)、下奥州的绿色建筑产业群、布尔根兰州的水业集群(水供应和污水处理)以及蒂罗尔州的能源产业群。其中,Eco World和OEC在国际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属企业约有800多家。

奥地利的汽车工业在机械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行业约有700家企业,能创造约37万个工作岗位,年营业额约为430亿欧元。每年生产约220万台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几乎所有产品都出口销售。其中,宝马发动机厂位于斯太尔,它是宝马集团最大的发动机厂,几乎有2/3的宝马车和1/4的MINI车的发动机都是在这里生产的。奥地利在电气和电子工业领域也表现出色,以高品质的电子产品如芯片和集成电路而闻名于世。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安全气囊、防抱死汽车制动系统空中客车公司和高速列车等领域。奥地利还拥有一些知名企业,如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卢森宝亚消防车帕尔菲格液压升降载重车辆。奥地利的汽车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上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维也纳,其中上奥地利汽车产业集群拥有215家会员企业。

奥地利拥有悠久的健康产业历史,并在制药、医疗设备、医学实验技术和设备以及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该国在医疗设备、医院设施、家用康复和辅助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具备强大的实力。奥美德公司(VAMED)是一家向许多国家出口设备和设施的知名企业。近年来,奥地利在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许多知名企业和基金在奥地利成立了多个子公司,对奥地利的生物技术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第三产业

奥地利第三产业以旅游业、金融业为主。2007年,旅游业几乎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国际旅游收入排名世界第九,达189亿美元。在国际游客人数方面,奥地利以2080万游客排名第12位。2013年,旅游业直接增加值169.4亿欧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3%。间接增加值达228.7亿元,占GDP的7.1%。

旅游业是奥地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2019年,旅游业为奥地利经济直接贡献了220亿欧元,相当于GDP的5.6%。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游客人数为1510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53%,2021年又下降15.7%。2022年,奥地利迎来了约2620万名国际游客。蒂罗尔州成为奥地利入境游客最多的州,接待游客约960万人次。萨尔茨堡维也纳紧随其后,分别接待了近500万和420万国际游客。

奥地利拥有800多家银行,其中包括第一集团银行、奥地利银行和奥合国际银行等大型银行。截至2018年,这些银行的资产总额超过7000亿欧元。此外,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在奥地利设立了分支机构。

2022年1月至12月,奥地利的出口总额为1991亿欧元。其中,出口到欧盟国家的总额为1428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71.8%。对外贸易中,机械和运输设备是奥地利的主要出口产品,其次是化学产品和相关产品。此外,奥地利的主要进口伙伴是德国意大利瑞士

社会

教育

奥地利各联邦州和联邦政府承担教育责任。3-6岁的儿童可以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接受教育,学龄儿童享受9年义务教育(从6岁至15岁,一年级到九年级),学费、书费和上学的交通费由国家承担。义务教育的前四年在小学完成,之后孩子可以进入初中或较低级别的学术中学继续学习。学生在经过高中会考或技术考试后,进入普通高等中学或职业学校进行学徒培训。在通过毕业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后才能进入高等教育院校,奥地利的高等教育包括公立大学、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学大学和师范学院。此外,奥地利还有一些普通学院和职业学院提供成人教育,这些课程一般以夜校的方式进行。

2021年奥地利各类中小学、职业学校5926所,在校生约114万人,大学生有39.1万人。据统计,在20至24岁的年轻人当中,有86.1%的人接受过义务教育,65.5%的人接受过中等教育,25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有21.0%拥有高等教育学历。

维也纳大学(Universität Wien)是一所公立大学,由鲁道夫五世于1365年创建。是德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大学之一。有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这里走出,是许多历史和学术重要性学者的学术家园。该大学隶属于EU商学院校园、欧盟(EUA)、欧洲研究密集型大学行会,大学有55个学士课程,110个硕士学位课程,13个博士学位课程。

格拉茨大学(Karl-Franzens-Universität Graz)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由奥地利大公查理二世于1585年创立,是施蒂利亚州最大、最古老的大学,也是奥地利第二大、第二古老的大学,有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这里毕业。该大学分为六个学院,最大的两个学院是艺术与人文学院和自然科学学院,在2018年QS世界大学中排名第287位。其他院系是法学院,商业、经济和社会科学学院,环境、区域和教育科学学院和天主教山东神学院。2004年,根据国家立法,医学院从大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所独立的大学——格拉茨医科大学。

因斯布鲁克大学(Universität Innsbruck)成立于1669年,是蒂罗尔州最大的公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奥地利第三大大学,共有16个院系。这所大学的许多领域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物理和山地研究领域。在2015年商报排名中,该大学的中国工商管理学院位列德语国家最佳工商管理学院前15名。

文化事业

奥地利图书馆协会其网站上列出了1400多家公共图书馆和1000家学校图书馆,其中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为国内最大图书馆。此外还有众多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如奥地利美景宫博物馆、艺术史博物馆等。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位于首都维也纳,馆藏丰富,包含大报、海报和藏书票部等330000件藏品,从4世纪至今几乎所有文学文化的晚期古董、中世纪和现代手稿都收藏其中,是国内最大的图书馆。图书馆内分为音乐档案馆、文学档案馆、民俗音乐研究所档案、地球仪博物馆、纸莎草博物馆等多部分。

阿尔贝蒂纳现代博物馆(Albertina Modern)位于维也纳,是维也纳新增的一座现代和当代艺术的新博物馆,是阿尔贝蒂纳博物馆的附馆,占地2500平方米。馆藏包括流行艺术领域的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罗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以及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乔纳森·梅斯(Jonathan Meese)和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作品。新艺术作品的总数超过6万余件,出自5000名艺术家之手。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是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歌剧院。它位于维也纳市中心的环路(Ringstrasse)上,是世界顶级歌剧院之一,建于1869年,最初名为宫廷歌剧院(Court Opera),以新古典主义为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精美华丽,是奥地利帝国皇室的官方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每年上演超过300场歌剧和芭蕾舞演出,座位容量约为2,280个,分为不同等级的座位区域,包括正厅、包厢和楼座。观众可以选择不同价格和视野的座位,以欣赏精彩的演出。

媒体

奥地利广播电台(ORF)是最大的广播电台,同时提供图文电视服务。而在电视媒体领域,奥地利最大的电视台是奥地利电视1台(ORF1)和奥地利电视2台(ORF2),此外还有一些私人电视台如ATV等。在网络媒体方面,一些知名的网站包括股票门户网(Aktien Portal)、今日奥地利(Austria Today)、奥地利时代(Austrian Times)等。报刊媒体方面,奥地利拥有丰富多样的报纸,全国共有259种各类报纸,其中日报27种,周报229种。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包括《信使报》《标准报》《新闻报》《克朗报》和《经济报》等,主要期刊有《侧面》《新闻周刊》《趋势》和《工业》等。

科技

奥地利高度重视科研创新,根据2017年的数据,奥地利在研发方面投入了113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在欧盟成员国中排名第二。根据2018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奥地利在50个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中排名第21位。奥地利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活动,并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包括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奥地利企业在冶金、汽车、机械、可再生能源和环保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奥地利是众多享有国际声誉科学家的摇篮。其中有路德维希·玻尔兹曼(Ludwig Eduard Boltzmann)、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维克多·弗朗茨·赫斯(Victor Hess)、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等19世纪著名科学家。在20世纪,莉斯·迈特纳(Lise Meitner)、埃尔文·鲁道夫·约瑟夫·亚历山大·薛定谔(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和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对核研究和量子力学的贡献是这些领域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发展的关键。当今杰出的量子物理学家是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和彼得·佐勒(Peter Zoller),他们因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方面的重要发展而闻名。

除了物理学家之外,奥地利还是20世纪两位最著名的利奥六世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和波普尔(Sir Karl Raimund Popper)的出生地。除此之外,生物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和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Zacharias Lorenz)、数学家库尔特·卡塞雷斯(Kurt Friedrich Gödel)以及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和齐格弗里德·马库斯(Siegfried Marcus)等工程师都是奥地利人。奥地利科学的重点一直是医学和心理学,从中世纪帕拉采尔苏斯开始。西奥多·比尔罗斯(Theodore Billroth)、克莱门斯·冯·皮尔奎(Clemens von Pirquet ) 和安东·冯·艾瑟斯伯格 (Anton von Eiselsberg)等医生在19世纪维也纳医学院获得重大成就。此外,奥地利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个人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学家保罗·瓦茨拉维克(Paul Watzlawick)和汉斯·阿斯伯格(Johann Friedrich Karl "Hans" Asperger)以及精神病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的故乡。2023年,该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8位。

卫生健康

奥地利采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几乎所有人口都可以享受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高达98%以上。只有少数高收入人群,如艺术家和企业家等,不属于社会医疗保险的范围。医疗保险由公共和私人医疗保险组成。公共医疗保险是强制性的,每个居民都需要参加,私人医疗保险是可选的,可以提供额外的医疗服务和福利。国家每年约投入GDP的10%用于医疗保健开支,其中医疗保险公司承担50%,个人承担30%,各级政府承担20%。2022年,全国医保支出508亿欧元,占GDP总额的11.4%。

奥地利医疗保障系统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预防保健、诊断、治疗、药物、住院和手术等。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和医院,不受地区限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奥地利医疗保障系统得分为90.8(满分为100分),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五。此外,奥地利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1.1岁,高于欧洲平均水平。

体育

奥地利由于处于山区地形,所以高山滑雪是境域内一项重要运动,还包含单板滑雪和跳台滑雪等类似运动。奥地利在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锦标赛和国际雪联跳台滑雪世界杯上一直是高山滑雪第一大国和跳台滑雪领先国。茵斯布鲁克于1964年、1976年举办了两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历史上首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2012年)。在2011年国际雪联北欧世界滑雪锦标赛上,它包揽了5枚跳台滑雪金牌。截至2001年,奥地利运动员获得的230枚奥运会奖牌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在高山滑雪项目中获得的,另外30%是在其他冬季运动项目中获得的,而四分之一的金牌是在高山滑雪世界锦标赛上获得的。另外,奥地利人还喜爱足球、冰球、篮球、赛车等运动。

足球是奥地利最受民众喜爱的运动,由奥地利足球协会ÖFB(Österreichischer Fußball-Bund)负责管理。奥地利曾是欧洲大陆的足球强国之一,他们在1934年世界杯上获得了第四名,在1954年世界杯上获得了第三名,在1978年世界杯上获得了第七名。近年来,奥地利在国际足球舞台上的表现相对较差。自1998年以来,奥地利未能取得参加世界杯的资格。奥地利与瑞士共同主办了2008年奥地利瑞士欧洲杯,这也是奥地利足球历史上的重要赛事之一。此外,该国有3个比较出名的足球体育场,分别是恩斯特·哈佩尔体育场(Ernst-Happel-Stadion)、28黑色竞技场(28Black Arena)、红牛竞技场,其中恩斯特·哈佩尔体育场是维也纳最大的体育场。

滑雪是奥地利另一个受欢迎的运动,约40%的奥地利人参与滑雪运动。国内分布着许多滑雪场和度假村,包括蒂罗尔、萨尔茨堡、施蒂利亚和福拉尔贝格等地。每个滑雪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吸引力,有些适合初学者,有些则适合专业选手。奥地利在高山滑雪、单板滑雪和跳台滑雪等项目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许多名将都来自于奥地利,如安娜玛丽·莫泽-普罗尔、赫尔曼·迈尔、托尼·赛勒和马塞尔​​·赫舍尔等。

1922年,奥地利成立了第一个冰球联赛,并且自那时以来,冰球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目前,奥地利有多支冰球队参加各级别的联赛,其中最高水平的联赛是奥地利冰球甲级联赛(Erste Bank Eishockey Liga)。冰球强队有维也纳资本队(Vienna Capitals)、克拉根福队(EC-KAC)和维也纳AC队(Vienna AC)等。

赛车运动是奥地利第三大最受欢迎的观赏性运动(仅次于滑雪和足球)。奥地利大奖赛是一项一级方程式比赛,于1963年、1964年、1970年至1987年、1997年至2003年以及2014年都曾举办。有多位奥地利车手在一级方程式比赛中取得了成功。比如尼基·劳达(Niki Lauda)是三届冠军(1975年、1977年和1984年),也是赢得25场胜利的第七位车手。乔亨·林特(Jochen Rindt)在一场比赛的练习赛中丧生后,于1970年加冕为冠军,他还赢得了1965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格哈德·伯杰(Gerhard Berger)在1988年和1994年排名第三,并获得10次胜利。

排名前两位的赛车场是奥地利赛道和萨尔茨堡赛道。前者主办了奥地利大奖赛、奥地利摩托车大奖赛、1000千米Zeltweg耐力跑车赛。后者举办过奥地利摩托车大奖赛、超级摩托车世界锦标赛、欧洲二级方程式锦标赛以及德国Tourenwagen meisterschaft和超级Tourenwagen杯等德国顶级系列赛。

环保

奥地利是一个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在废物管理、化学品和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实行了严格的标准,并利用ARA系统和废物热回收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环境状况

环保措施

治安

奥地利是一个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的国家,在全球最安全国家之列。然而近年来刑事案件较之前有所增多,根据奥地利内政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共发生刑事案件47万起,较去年下降了7.8%。网络诈骗案件却达236.2%。入室偷盗案件下降了17.1%,而破案率则提高到了历史最高的52.5%。此外,奥地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办法按照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只能发射一次、火力最小的枪支属于最低等级,只要年满18周岁就可以拥有,无需申请执照。

交通

综述

奥地利交通便利,截至2022年,铁路总长度为5575千米,公路总长约13万千米,其中现有的19条高速公路总长约1800千米。国内有6个城市设有国际机场,2022年全国商业航班22.17万次,航空客运量2648万人次,货运量21048万吨。

公路

奥地利的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洲际公路和市政道路,全国各类公路总长约13万千米,其中现有的19条高速公路总长约1800千米。全国最长的高速公路是A2Süd 德国高速公路,从维也纳格拉茨到达意大利边境,全长380千米。奥地利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维也纳、林茨、格拉茨和茵斯布鲁克等城市周围有特别密集的道路网。在限速方面,城镇内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50千米/小时,在开阔的乡村道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100千米/小时,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130千米/小时。

铁路

奥地利的铁路网覆盖全国,2022年铁路总长度为5575千米,客运量2.956亿人次,货运量1.027亿吨。维也纳中心火车站于2014年建成,为旅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东西南北直达线路。此外,欧亚大路桥新线也于2009年开通,使得由中国北方到达奥地利中部只需要短短几周时间,为贸易提供了更便利的选择。维也纳萨尔茨堡格拉茨茵斯布鲁克等枢纽火车站有多列火车通往全国各地以及邻国的主要城市。

奥地利铁路主要路线包括东西向的维也纳—林茨—萨尔茨堡(进入德国)、萨尔茨堡—因斯布鲁克—费尔德基希(Feldkirch)—布雷根茨(进入瑞士),萨尔茨堡—比绍夫斯霍芬(Bischofshofen)—赛尔茨谷(Selzthal)—格拉茨(进入斯洛文尼亚);以及南北向的林茨足球俱乐部—格拉茨(进入斯洛文尼亚)、维也纳-布鲁克安德莫尔(Bruck an der Mur)—克拉根福菲拉赫(进入意大利)、布鲁克安德莫尔—格拉茨(进入斯洛文尼亚),茵斯布鲁克—博莱纳(Brenner)(进入意大利)。

航运

多瑙河源自德国,流经奥地利境内约350千米,因此奥地利成为多瑙河的重要经营者之一,包括客运和货运。2022年,多瑙河的货运量就达到640万吨,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为28万标准箱。

航空

奥地利有六个城市设有国际机场,分别位于维也纳格拉茨、因斯布鲁克、克拉根福特、林茨萨尔茨堡。2022年全国商业航班22.17万次,航空客运量2648万人次,货运量21048万吨。

维也纳国际机场(Flughafen Wien-Schwechat,IATA:VIE)位于施​​韦夏特,距离维也纳市中心东南18千米,布拉迪斯拉发以西57千米。它是维也纳最大的机场,是奥地利航空公司欧洲之翼航空的枢纽,也​​是低成本航空公司EasyJet Europe、Lauda、Level 和 Wizz Air 的基地。维也纳国际机场能够容纳空中客车A380等宽体飞机,拥有密集的欧洲航线网络以及飞往亚洲、北美和非洲的长途航班。最初建于1938年,是一个军用机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作亨克尔公司的南方军用飞机设计和生产综合体,或称亨克尔南工厂,1945年被英国接管,并在英国占领下成为英国皇家空军施韦夏特机场。2012年6月5日,新的奥地利星空联盟航站楼(3号航站楼,在建设期间称为Skylink)启用,使机场能够处理每年接待旅客3000万人次。

奥地利航空公司(Austrian Airlines)是奥地利最大的航空公司,总部位于维也纳国际机场,隶属于汉莎航空集团。拥有60多年的航空经验和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航线网络,特别是在中欧和东欧地区拥有密集的航线网络。自1957年成立以来,奥地利航空已运送了超过3.05亿名乘客,每天平均约有220架次航班安全起飞和抵达目的地。目前机队由9架长途飞机(波音767和777)和56架短途和中程飞机(空中客车A320系列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195)组成。

文化

综述

奥地利文化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要的音乐创新中心,其首都维也纳是著名的欧洲古典音乐之都。其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哥特式、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等风格。这些建筑注重细节和精致的装饰,常常运用雕刻、壁画和镀金等技术,营造出华丽而富有艺术感的建筑风格。饮食方面,该国最受欢迎的肉类是牛肉、猪肉、鸡肉、和鹅。

艺术

音乐

奥地利的音乐艺术历史悠久,在吸纳了来自各种不同国家的音乐元素后,发展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自罗马时期开始,宗教音乐、骑士音乐和宫廷音乐就已十分盛行。16-17世纪,该地民俗音乐民族舞蹈开始流行,产生了许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曲民歌,为以后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加之奥地利地处德国意大利这两个音乐强国之间,前者是浪漫主义古典主义音乐的强国,而后者则是歌剧的发祥地,都对奥地利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影响。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奥地利古典音乐的黄金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弗朗茨·海顿沃尔夫冈·莫扎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等,他们三人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三大主角,也使维也纳成为著名的“音乐之乡”、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维也纳音乐学派的兴起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奥地利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安东·布鲁克纳胡戈·沃尔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和古斯塔夫·马勒。19世纪后半叶,“施特劳斯家族”在奥地利音乐界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代表的音乐派提倡的圆舞曲响遍各地,《蓝色多瑙河》的旋律深入人心。除施特劳斯家族之外,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约翰·奈斯特鲁、弗朗茨·冯·苏波、卡尔·米雷克、卡尔·蔡勒、里夏德·豪伊贝格、弗朗茨·莱哈尔、罗伯特·施托尔茨等。

此外,19世纪,音乐家们开始对这些民俗音乐进行改编和演绎,形成了奥地利的民俗音乐。在宁静的大山谷中,牧人们用歌声表达他们的情感,这种回声在山谷中的传播可以听到。他们彼此传递情意,形成了奥地利特有的阿尔卑斯山区的特色。此外,奥地利的歌曲中还有许多来自斯洛文尼亚地区的马夫、农民唱的牧歌等。农夫歌曲往往表达快乐和乐观的情感,而马夫歌曲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音乐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主要作品有清唱剧《创世纪》《四季》等,交响乐《告别》《惊愕》《时钟》等以及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等。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奥地利古典时期一位多产且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部作品,涵盖了他那个时代的几乎所有流派。其中许多作品被公认为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歌剧和合唱曲目的顶峰。莫扎特被广泛认为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因其“旋律之美、形式优雅以及和谐与质感的丰富性”而受到赞赏。他代表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是奥地利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他通过采用和声学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品有《美丽的姑娘》D大调《第一交响曲》《C大调钢琴幻想曲》等。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曾在维也纳生活学习,他代表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发展的高峰,同时又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是西方音乐中最受重视和备受尊敬的作曲家,他被称作“音乐中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比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协奏曲》等。

每年夏天举行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是享誉世界的古典音乐盛会,包括歌剧、音乐会和戏剧演出。自1920年首次举办以来,萨尔茨堡音乐节已成为每年的文化亮点之一。除维也纳爱乐乐团外定期驻场演出,水平最高的音乐家和乐团也会在这个小镇中演奏音乐和戏剧。

歌剧

奥地利歌剧音乐的特点是戏剧情节剧和戏剧表现力的结合,它融合了歌唱、音乐、诗歌、舞蹈、奢华的服装和技术效果,创造出最华丽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当它们刚开始时,这些故事通常取材于古典神话,着眼于神话英雄或神与统治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但现在,激情和强烈的人类情感也成为常见的主题,剧本以战争、复仇和禁忌之爱的故事为基础。

奥地利歌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流行于奥地利皇室和贵族之间。18世纪时,奥地利成为了欧洲歌剧的重要中心之一。沃尔夫冈·莫扎特是奥地利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也是最早向奥地利人民介绍当时新兴的艺术形式的人之一。这位大师一生创作了22部歌剧,他的作品旨在以其他歌剧作曲家无法做到的方式将观众与欢乐、痛苦、爱、恨和冷漠联系起来。即使是《唐•璜》和《女人心》等经典作品在当今的现代世界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1767年,莫扎特的一部早期作品在萨尔茨堡大主教宫成功首演。就在莫扎特英年早逝的前两个月,《魔笛》(一部以善与恶为主题的的作品)在维也纳维登弗雷豪斯剧院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

19世纪是奥地利歌剧的黄金时期,在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鼓励下,维也纳出现了一种新的、更轻松的歌剧,称为轻歌剧。轻歌剧的故事情节更加轻松、幽默,使这一类型摆脱了早期作品深沉、黑暗、严肃的本质。

文学与哲学

奥地利最早有文字可查的文学是僧侣文学,僧侣们根据《圣经》传说编写各种形式的作品,该时期代表作有《皇帝编年史》《亚历山大之歌》《埃索之歌》等。12-13世纪,骑士文学取代了僧侣文学,到14世纪,骑士文学开始衰落,市民文学开始兴起,15世纪中叶,法兰克福特(约1420~1490年)把民间流传的笑话集中到牧师封·卡伦贝格身上,编成《封·卡伦贝格牧师的事迹》。16-17世纪奥地利文学成就最大的是戏剧,在学校里经常演出宗教和世俗内容的戏剧,形成了所谓“学校剧”,代表人物是雷布(约1506~1546年)。18世纪中叶,奥地利文学进入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和共济会在奥地利是并行发展的,共济会所提倡的宽容、个性自由发展、乐于助人、博爱等思想,是启蒙运动思想的重要内容。

19世纪,奥地利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格里尔帕策(Franz Seraphicus Grillparzer,1791~1872年)创立了奥地利的古典剧。19世纪末,维也纳出现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团体"青年维也纳",他们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尽管在学术和艺术观点上存在差异,但他们都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崩溃感到不可避免。他们对现实持悲观态度,对现实世界感到厌倦,因此选择了独属于梦幻的世界。他们否定现实是艺术的表现对象,认为只有人类内心世界才是艺术应该表现的对象。他们追求艺术上的纯粹性,认为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形式的完美。著名作家霍夫曼斯塔尔(1874-1929年)和"青年维也纳"有联系,他是德国"表现派"的成员。他的诗歌音韵优美,剧作对话优雅,情节人物寓意深刻,主题涉及超越时空的生与死、苦与乐的斗争。

20世纪,奥地利的文学作品多以揭露、批判社会矛盾和昔日旧风习为主,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审判》《城堡》《恶魔》《人类的末日》《难以满足的人》,代表作家有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阿瑟·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尼古拉斯·托马斯·伯恩哈德(Nicolaas Thomas Bernhard)等。2004年10月,58岁的奥地利女作家、诗人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获得200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小说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施尼茨勒(奧地利Austrian逻辑主义者和实在主义者)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他的小说放弃了讲故事的手法,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形式,对20世纪的“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20世纪,奥地利有两位代表性利奥六世,分别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和波普尔(Sir Karl Raimund Popper)。

骑士文学产生于10世纪中叶,是一种歌颂骑士精神的文学形式。其中代表性的作家有沃尔夫冈·冯·埃辛巴赫和威尔哈尔姆·冯·奥伦斯泰因。骑士文学还有一种形式是叙事骑士宫廷诗,代表作是《尼布龙根之歌》(约1200年),它也被认为是奥地利中世纪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骑士宫廷史诗的另一种形式则借鉴了古日耳曼传说和基督教传说,其中代表作品是瓦尔特·冯·德·福格德所写的《紫花苜谷中的达尼尔》(约1215-1220年)。他还撰写了德语文学中第一部笑话集《教士阿米斯的笑话》,对后来的骑士文学向早期市民文学过渡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筑

奥地利建筑艺术的特点多种多样,融合了巴洛克、哥特式、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等风格,展现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建筑注重细节和精致的装饰,常常运用雕刻、壁画和镀金等技术,营造出华丽而富有艺术感的建筑风格。奥地利的宫殿和教堂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比如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和圣圣斯特凡大教堂,它们以宏伟的规模、精美的建筑细节和壮丽的装饰而闻名。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奥地利文化的象征。

奥地利罗曼式艺术产生于11~13世纪中叶,以宗教教团所建的宗教建筑为代表,当时萨尔茨堡是12世纪的艺术中心。其特点是承重结构构件大多为柱子、壁柱和拱门,罗曼式建筑与拜占庭式建筑一样,依赖于其墙壁。随着路德新教的改革兴起,宗教建筑渐被意大利风格影响并取而代之。建筑师多来自意大利,他们在建设要塞以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代表作品有因斯布鲁克安布拉斯宫(Schloss Ambras Innsbruck)、下奥地利罗森堡(Rosenburg-Mold)和沙拉布尔格城堡(Schallaburg)。

13-15世纪,奥地利建筑以哥特式建筑风格为主,其特色是建筑尖顶,大多数教堂为主侧厅一样高的厅堂式建筑,如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圣圣斯特凡大教堂位于维也纳,是该地地标建筑之一。大教堂长109米,宽72米,其中1230年至1263年晚期罗曼式建筑的部分建筑保留下来,形成西立面,两侧是两座石南塔,高约65米。大教堂共有四座塔楼:南塔最高,高达136.4米,北塔尚未完工,仅高68米。在前奥匈帝国,不允许建造任何教堂高于圣斯蒂芬大教堂南塔。例如,林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比圣斯蒂芬大教堂南塔低两米。南塔是当时的建筑杰作,竣工后,该塔成为50多年来欧洲最高的独立式建筑。南塔共有13口钟,其中11口构成了圣斯蒂芬大教堂的主钟。

17-18世纪,奥地利建筑以巴洛克建筑为主,巴洛克式的建筑表面设计丰富。在维也纳,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保留下来的最多,其中位于市中心的卡尔教堂、国家图书馆、茵斯布鲁克大教堂等都是最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大师的代表人物是菲舍尔·冯·埃尔拉赫、鲁卡斯·冯·希尔德布兰特、雅科布·普兰特奥厄和格奥尔格·拉法尔。卡尔教堂位于奥地利维也纳卡尔广场南侧,被广泛认为是维也纳最杰出的巴洛克式教堂,也是该市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供奉的是十六世纪伟大的反改革家之一圣查尔斯·博罗梅奥。

影视

奥地利电影制作的先驱是亚历山大·“萨沙”·约瑟夫·冯·科洛拉特-克拉科夫斯基伯爵(Sascha Kolowrat),1916年,他在维也纳建立了奥地利第一座大型工作室——Sievering。比利·怀尔德(Samuel "Billy" Wilder)、弗里茨·朗、约瑟夫·冯·斯登伯格(Josef von Sternberg)和弗雷德·辛尼曼(Fred Zinnemann)最初来自奥地利帝国,后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制片人。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是奥地利著名的导演,2009年以《白丝带》在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2012年,他以《爱·慕》再度斩获第6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奥地利导演是斯特凡·鲁佐维茨基(Stefan Ruzowitzky),他执导的《伪造者》于2008年2月24日获得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奖。许多奥地利演员也追求国际职业生涯,其中包括彼得·洛尔(László Lowenstein)、赫尔穆特·伯杰(Helmut Berger)、库尔德·尤尔根斯(Curd Gustav Andreas Gottlieb Franz Jürgens)、奥斯卡·维尔纳(Oskar Werner)。最引人注目的是成为好莱坞国际电影明星的海蒂·拉玛(Hedy Lamarr)和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Alois Schwarzenegger)。克里斯托夫·瓦尔兹(Christoph Waltz)凭借在《无耻混蛋》和《被解救的姜戈》中的表演而声名鹊起,并于2010年和2012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马克斯·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制作大师,代表作品有《仲夏夜之梦》等。奥托·申克(Otto Schenk)不仅是一名出色的舞台演员,也是一名歌剧导演,代表作品有《蝙蝠》《阿拉贝拉》等。

维也纳国际电影节是奥地利最负盛名的活动之一,每年吸引超过90000名观众。自1960年首次举办以来,它已成长为德语世界最古老、最受尊敬的电影节之一。因此,每年10月,欧洲电影界的精英们都会为庆祝当年最佳的纪录片、短片和电影实验而聚集在维也纳

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奥地利绘画取得一定成就,这个时期绘画的特点是注重感性、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注重色彩。多瑙河画派的先驱是弗吕奥夫(小),代表画家为约瑟夫·克里胡贝尔(Josef Kriehuber),他还是素描大师,代表作品有《女子肖像》等。17世纪,奥地利君主都酷爱艺术,他们开办了艺术学校,艺术得到了官廷、贵族和教会的资助和倡导,是奥地利美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其巴洛克绘画色彩鲜艳,充满欢快的激情,具有强烈的感官性和乐天精神,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该时期代表人物有约翰·迈克尔·罗特迈尔(Johann Michael Rottmayr)、丹尼尔·格兰(Daniel Gran)和保罗·特罗格(Paul Troger),他们的湿壁画为奥地利建筑增添异彩

19世纪,奥地利的美术丰富多彩,古典主义、比德迈尔画派、历史主义、青年风格等几种风格彼此交替。19世纪末期,形成了维也纳分离派,代表人物有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他对所处时代的艺术和风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画作色彩欢快,装饰性强,富有象征性。进入20世纪,其绘画特色向表现主义发展,代表人物是弗里德里希·席勒(Egon Schiele)、奥斯卡·科柯施卡(Oskar Kokoschka)和阿尔弗雷德·利奥波德·伊西多尔·库宾(Alfred Leopold Isidor Kubin)。

饮食

奥地利最受欢迎的肉类是牛肉、猪肉、鸡肉、和鹅。香肠和经常作为正餐的一部分,比如卡尼奥兰香肠和德布勒齐纳香肠。此外,奥地利的甜点种类也很多,可搭配与咖啡一起食用,比如称为palatschinken的奥地利风格薄饼和vanillekipferl甜甜圈。奥地利人的早餐一般以轻食为主,午餐和晚餐以肉类为主,用餐时间较长,餐后还会有一小时甜点时间。

维也纳炸牛排(Wiener Schnitzel)是用澄清黄油煎炸的裹着面包屑的小牛肉排,是奥地利的经典美食之一。这道菜在1857年左右由陆军元帅拉德茨基伯爵带到奥地利,后来帝国时代晚期的厨师完善了配方。

福拉尔贝格山奶酪(Vorarlberg Mountain Cheese)是一种辛辣且芬芳的特色奶酪,称为山区奶酪(Bergkäse)。这种奶酪能在西部高山地区发展起来,一方面是新鲜牛奶的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是奶酪条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使人们能够在高山之地生存下去。

林茨蛋糕(Linzer Torte)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书面形式出现的蛋糕。这款蛋糕于1822年年开始走红,通常搭配生奶油和糖粉一起食用。

奥地利拥有300多家青岛啤酒,总共生产1000多种不同的啤酒。维也纳最大的啤酒品牌包括Ottakringer、Stiegl、Zipfer和Gösser,最常见的啤酒被称为“Märzen”(发音为“mair-tsen”),这是一种乙醇含量为5%、略带苦味的淡啤酒。每年夏天许多城市都会举办啤酒节,比如Ottakringer啤酒节和维也纳啤酒节。

奥地利生产葡萄酒已有数百年历史,最早发现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凯尔特人和罗马人(公元前700年)。四个葡萄酒产区中最大的是下奥地利州,占葡萄园总数的60%。这里也是奥地利顶级白葡萄酒的产地,尤其是格鲁纳维特利纳(Gruener Veltliner),还有果香浓郁的雷司令(Riesling)以及一些更古老的品种,如齐尔凡德勒(Zierfandler)或罗特吉普弗勒(Rotgipfler)。第二大葡萄酒产区位于布尔根兰州,这里为酿造Blaufraenkisch、Zweigelt和St. Laurent等酒体饱满的红葡萄酒以及冰酒或Trockenbeerenauslese等美味甜酒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第三大葡萄酒产区位于南部施蒂利亚州,这里拥有约10%的奥地利葡萄园,出产优质的长相思、威尔士雷司令、麝香葡萄和白勃艮第。第四个葡萄酒产区是维也纳,这里生产品种优良的牛奶葡萄。

习俗

风俗习惯

奥地利人普遍是保守派,性格温和而谨慎,平日里通常会与家人一起吃晚饭,周末用于家庭活动或拜访长辈。他们对自己的房屋感到自豪,并时常保持房屋整洁,只有亲密的朋友和亲戚才会被邀请进入房子。睦邻礼仪也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如保持人行道、走廊(公寓内)和台阶等公共区域的清洁。

对奥地利人来说,衣着得体是非常重要的,在非正式场合的穿着也秉持着干净和保守的原则,并不会选择太过招摇的服饰。在一些高级活动中有严格的着装要求,比如欣赏音乐会时男子穿礼服或西装,女子穿礼服或民族服装。招待客人一般在家里进行,如果是在餐馆宴请,则菜肴很丰盛,并且非常讲究用餐环境和气氛。

在奥地利,快速而有力的握手是传统的问候方式,打招呼时要保持目光接触。一些奥地利男性,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男性,可能会亲吻女性的手,来自其他国家的客人则不可以这么做。一般来说,奥地利人在圣诞节(通常是平安夜)和生日时与家人和亲密朋友交换礼物,礼物会在收到时当面打开,以表示尊重和感谢。送花不能送红色康乃馨、百合属和菊花,一定要送奇数朵,因为除了12以外,奥地利人认为其他偶数都不吉利。

奥地利使用欧陆式餐桌礼仪——吃饭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吃完盘子里的所有东西后,将刀叉平行放在盘子上,手柄朝右,表示已经吃完并感到非常满意。在女主人说“mahlzeit”或“Guten Appetit”之前不要开始吃饭,用餐结束时,被宴请的客人向主人举杯表示感谢。

节日

奥地利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据统计,该国节日加上假日超过180天,主要节日有圣诞节(12月25日)、狂欢节(2月)、复活节(4月)、万灵节(11月1日)、圣灵降临节(6月3日)、玛丽亚怀孕节(12月8日)等。

10月26日是奥地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每年联邦政府都会组织一系列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联邦总统向抵抗侵略的烈士献花,表达对他们的敬意;新兵宣誓就职,加入奥地利武装部队等。为了让公民更好地了解政府机构的工作,联邦总统办公室、联邦总理府以及其他部门和公共机构也会开放参观。此外,公民还可以免费或以折扣价参观博物馆,享受文化和历史教育。

维也纳艺术节周是奥地利的终极盛会,会在每年5月和6月连续举办五到六个星期,活动期间它将整个首都变成了一个文化的海洋,包括舞蹈、音乐、美术、工作坊、戏剧表演等节目,是文化届最令人期待的年度盛会之一。

国家标志

国旗

奥地利国旗由三条横向条纹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红、白、红。红色代表勇敢、博爱和宽广的胸怀,白色代表冷静和诚实。国旗的红色和白色条纹的宽度相等,而整个国旗的比例为2:3。

传说中,在1191年的十字军东征中,莱奥波尔德五世·冯·巴本贝格公爵的白色束腰外衣被血染遍,只有腰带处没有染血。这件染血的外衣随后被用作集结部队的旗帜。在哈布斯堡帝国时期,帝国旗帜围绕着他们王朝的纹章进行组织,直到1918年,这面旗帜在仪式上被用作国家旗帜。自1786年起,红白红旗正式成为奥地利国旗。随着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纳粹标志(卐字)在1938年至1945年间强制使用。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奥地利国旗一直保持不变。

国徽

1945年5月1日,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国徽被重新采用。锤子、镰刀和鹰头装饰的壁画王冠分别代表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断裂的铁链象征着1945年奥地利独立和国家的恢复。

国歌

奥地利现有国歌名为《山川之国,河流之邦》,于1947年通过征集而采用。该国歌的旋律与沃尔夫冈·莫扎特作曲的《自由党人颂歌》有关。当年,奥地利联邦政府呼吁诗人和作家撰写一篇颂词,以向联邦国家和其人民致敬。在提交的1800份提案中,作家保拉·冯·普雷拉多维奇(Paula von Preradovic)的《山川之国,河流之邦》获得了1万先令的奖金。这首歌被称为“人民国歌”,于1947年3月首次在广播中播放。

国花

奥地利的国花是高山火绒草(Edelweiss),雪绒花学名火绒草,俗称火绒蒿,属于菊科,多年生稀有草本植物。雪绒花约有56个种类,大多分布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一带,它通常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且在非常少有的岩石地表上,因而极为稀少。雪绒花成为国花来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一个风俗,许多年轻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攀上陡峭的山崖,只为摘下一朵雪绒花献给心上人,雪绒花代表了为爱牺牲一切的决心。

风景名胜

综述

奥地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主要有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巴洛克建筑群之一的美泉宫、中世纪城堡萨尔茨堡要塞、卡尔卡尔彭国家公园、美景宫霍夫堡皇宫等景点。2022年接待游客1.36亿人次,其中外国游客3979万人次。

世界遗产

奥地利共有12处世界遗产,其中11处是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

申布伦宫殿和花园

申布伦宫殿和花园(Schloss Schönbrunn)是欧洲最美丽的巴洛克建筑群之一,自1569年以来一直为哈布斯堡王朝所有。斐迪南德二世皇帝的妻子埃莱奥诺·冯·冈萨加(Eleonore von Gonzaga)于1642年在该地点建造了一座游乐宫殿,宫殿和花园建筑群自1696年维也纳围困后开始修建,1743年之后在玛丽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的领导下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设计。如今,由于其历史意义、独特的布局和华丽的陈设,这座宫殿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萨尔茨堡市历史中心

萨尔茨堡市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Salzburg)保留了从中世纪到19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城市结构,当时它是一个由王子大主教统治的城邦。该市的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建筑特色明显,是北欧和南欧的交汇点。此外,萨尔茨堡还是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的故乡。

主要景点

自然景观

魏森湖

魏森湖(Der Kärntner Weissensee)位于盖尔塔尔阿尔卑斯山中部,是最纯净、克恩顿州最高的沐浴湖,海拔930米,面积为6.5平方千米,湖水深度99米。魏森湖西岸的白色边缘是由湖床上几乎白色的石灰岩沉积而成,高山湖泊的沙质底部,鱼类丰富,有的地方可以看到深达10米的地方。

卡尔卡尔彭国家公园

卡尔卡尔彭国家公园(Kalkalpen National Park)位于上奥地利州,保护区内有柳树、云杉或灰木沼泽森林、古老的山毛榉森林等自然景观,还有独特的喀斯特景观。此外,水源处还有山地牧场景观。

布尔瑟峡谷

布尔瑟峡谷(Bürser Schlucht)位于福拉尔贝格(Vorarlberg)南部,被认为是阿尔卑斯山风景最优美的峡谷之一,拥有几乎丛林般的树木群落,是典型动植物的栖息地,对于了解地球进化史提供了依据。

人文景观

美景宫

奥地利美景宫(Schloss Belvedere)位于首都维也纳,是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的所在地,集展览、研究、收藏于一体。美景宫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是奥地利将军萨沃伊的尤金亲王委托巴洛克建筑师约翰·卢卡斯·冯·希尔德布兰特建造的一座彼得大帝夏宫,包含上美景宫、下美景宫、花园等,尤金亲王去世后,玛丽亚·特蕾莎女皇收购了整个建筑群,并将上美景宫改造成皇家收藏品的展览场所,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

哈尔施塔特小镇

哈尔施塔特(Hallstatt)是奥地利上奥地利州格蒙登县的一个小镇,位于哈尔施塔特湖(Hallstätter See)西南岸,以产盐而闻名。哈尔施塔特盐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运营的盐矿,是小镇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2006年,小镇的社交媒体图片在东亚和东南亚传播,标题为“世界上最适合拍照的小镇”。

黄金屋顶酒店

黄金屋顶酒店(Golden Roof)是茵斯布鲁克老城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该市的地标性建筑。它建于公元1500年左右,由2657块镀金铜瓦和精美的壁画、浮雕装饰而闻名。这座建筑由国王麦克西米利安一世委托尼古拉斯·图林格设计,壁画由乔尔格·科尔德雷完成。十八块沙岩浮雕展示了晚期哥特式到早期文艺复兴的风格过渡,其中六块原始浮雕在博物馆中被完全恢复并近距离展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霍夫堡宫

霍夫堡皇宫(Hofburg)位于维也纳市中心,在1918年以前一直由皇室居住,建筑始于13世纪的一座城堡,后来随着哈布斯堡家族权力的扩张和统治地域的扩大,这座城堡被扩建成为了豪华的皇宫。自1946年以来,它一直是奥地利总统的官邸和工作场所。该建筑由18个翼楼、19个庭院和2600个房间组成,占地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