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年 :古琴演奏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6:40

宋大年, 1972年12月生于开封市的一个文化艺术世家,自幼便受到家庭中的艺术熏陶, 1987年跟随母亲丁纪园学习古琴演奏及琴学理论。2017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文化财富》栏目组对其进行人物专题采访。

个人简介

经常来平顶山学院讲学,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获奖情况

在中学时代(1990年)参加开封市器乐比赛,古琴独奏获得三等奖

1991年应邀参加在开封市召开的全国中学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会议的专场音乐会演出,古琴独奏获优秀表演奖(最高奖项)。

主要著述

他不仅注重演奏技艺的提高,对于琴学理论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对古琴古谱的发掘与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3年至今,发掘整理出《沧浪吟》、《搔首问天》、《潇湘夜雨》、《雁度衡阳》、《平沙落雁》(中州派)、《南风畅》等诸多传统名曲。并发表《古琴学习问答》、《古琴演奏右手八法要略》、《古琴演奏左右手的第一个指法手势》、《琴歌阳关三叠概说》、《舜弹弦歌---南风畅》、《喜读顾梅羹教授〈琴学备要〉》、《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中州派古琴的审美》、《琴曲〈平沙落雁〉释论》等多篇论文。自2000年以来应邀参加了历次国内及国际古琴打谱会和诸多琴事活动,所打谱曲目在历届打谱会上皆受到好评。

工作职务

为弘扬古琴艺术,为了让河南省的琴人有一个自己的活动组织,2000年他参加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的筹备工作,期间对河南省现有琴人做了全面的调查工作,建立了河南省琴人档案。2002年12月,协助其母亲丁纪园先生共同组织成立了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州琴会)并任秘书长。并于2004年7月,组织成立了河南省古琴培训中心。同年编撰了河南省培训中心所用古琴教材。如今主要从事古琴的演奏、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为中国古琴学会理事、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兼秘书长、河南省古琴培训中心和济善书院古琴教师。

有关内容

在采访宋大年老师之前,笔者对古琴可谓一无所知,即使是在对宋大年访谈过后,也只是对古琴有了一点粗浅了解。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笔者对宋大年的感知。

宋大年一如这古琴,质朴深厚,耐人寻味。

古琴是追求绘画是酷爱

身为中国古琴学会理事、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的宋大年,最初的志向并非是一名古琴音乐家,而是一个画家。宋大年说,当年,他在绘画方面下了苦工,立志要考入中国国画第一学府——中国美术学院。然而,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天分似乎不在绘画上。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古琴渐渐成了他的一种兴趣和追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宋大年的母亲。其母亲丁纪园先生是我国著名古琴家、音乐理论家,现为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中州琴会会长。正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宋大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学琴之路。

“家学跟学艺是不一样的。家学是没有目的性的,学艺可能就会有。”宋大年说到,母亲从来没有讲过“大年,你学琴吧!”直到15岁,宋大年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他对母亲说:“妈妈,您教我学琴吧!”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学琴生涯。

虽然古琴一直都在学,可是宋大年依然酷爱画画。1990年,他师从国家一级美术师、其大姨丁云青,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学习国画与书法,使书法与绘画皆有了长足的进步。

君子之器苦练才能成功

古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君子的必修课之一,他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始终占据着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最高点。自古以来就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和“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

“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宋大年介绍道,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厚约二寸。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古琴是我国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列为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目前唯一一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族乐器。

问起学琴的心得和诀窍,宋大年说,就一个字“练”,没有其他选择,只要下功夫,就能成功。现在,学琴的人数在慢慢增多,年龄从八九岁到五六十岁都有,古琴的普及比以前广泛了很多。

“可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古琴依然只是被小部分人所熟知与喜爱。”宋大年表示,只有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多开展一些关于古琴的活动,专门出一些有关古琴的刊物,才能使古琴艺术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