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

更新时间:2023-11-08 14:38

宰予(公元前522~前458年),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宰予天资聪颖,足智多谋,口齿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他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

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孟子称赞他“智足以知圣人”。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批评他“不仁”。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听别人的言语时还要观察人的行为。有一次,宰予白天睡觉,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尽管孔子对他批评的次数多于其他弟子,他还是对孔子无限钦佩。他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他后来到齐国任临淄大夫,因参与陈恒(即田常)弑君事件而被杀。

人物生平

宰我,鲁国人,字子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记载其年龄。他口齿伶俐,擅长辞辩,拜在孔子门下。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我后来做齐国临菑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同谋作乱,因此被灭族,孔子为他感到羞耻。

据《韩非子·难言》篇所述,宰予在齐国为田常所杀害:“宰予不免于田常”。韩非将宰予列为贤圣之一。

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据《韩非子·难言》篇所述,宰予在齐国为田常所杀害:“宰予不免于田常”。

宰予,鲁国人,字子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记载其年龄。口齿伶俐,擅长辞辩。拜在孔子门下以后,问道:“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败坏。一年间,陈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钻木取火的木材换遍了,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只守丧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予回答说:“心安。”孔子说:“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守孝期间,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觉不到甜美,听到动听的音乐也感觉不到高兴,所以君子才不这样做呀。”宰予退了出去,孔子说:“宰予不是个仁人君子啊!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礼仪啊。”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是不能用来雕刻的,能掉下土来的墙壁是不能够粉刷的。”

另一版本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就是朽木和粪土之墙有其本质的现状局限了,就不要去勉强去按照优质木头和光洁的墙面去要求了。孔子对学生学问的教育及弟子行为的规范,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性格不同因材施教,每个弟子对事物的认知和事物对其行为的影响分别根据自身进行升华。宰予是十哲之一,在言语、文学、德性、政治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不是大家分析所认为的坏学生;但宰予身体体质不好,精气神也不足,出现白天睡觉的情况让老师看见了。正因为孔子理解其中缘由,才由此发出感慨。

宰予询问五帝的德行,孔子回答说:“你不是问这种问题的人。”

据《韩非子·难言》篇所述,宰予在齐国为田常所杀害:“宰予不免于田常”。韩非将宰予列为贤圣之一。

主要成就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见《论语·阳货》)。

他还向孔子提问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的直接答复是指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宰予昼寝,在课堂上打瞌睡,被孔子形容为“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轶事典故

礼坏乐崩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井有仁焉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祭祀土地神的牌位用什么木头的,宰我说周代人用栗木,并解释说“那是为了让老百姓害怕”。孔子念念不忘的是恢复周礼,而作为徒弟的宰我却在诋毁周朝!孔子听后,也实在无法给予道理上的回应,只好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宰予昼寝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严加斥责他为“朽木”,“粪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大有恨他不成器的味道在里面。

古时人们普遍认为应当遵循太阳的起落来调整自己的作息,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孔子认为白天时光短暂,应该努力奋发。因此,他把对宰予白天睡觉这一违背正常作息的举措看做是懒惰和愚昧的表现,并加以严厉的斥责。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所有人都抱不信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做少说,言行一致罢了。”

人物评价

以今天的眼光看,宰予的独立思考、绝不盲从,恰恰是当代学生所需要的品质;同时,他的质疑和观点并非是无理取闹,相反,正可以从中看到他对儒家思想的思考的深入和旺盛的求知欲。

史书评价

《论衡》:“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王充还说“孔子作《春秋》,不贬小以大。”那么在宰予昼寝这个小问题上:“以大恶细,文语相违,服人如何?”但孔子何许人也,王充反驳也不起作用,宰予就这样成为千古以来的负面典型。尽管如此,宰予还是因善于言辞,列于“孔门十哲“之列。”

历代评价

孔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特别这句“朽木不可雕也”,就成了此后数千年来,所有的师长前辈用来责备年轻人没出息的惯用语。

身份争议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后来当了临淄大夫,又说其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