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口光唇鱼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等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2:15

宽口光唇鱼(学名:Acrossocheilus monticolus),又称宽口石,白面刺尾鱼桃花鱼,是中国特有的鲤科鱼类。

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较高,头后背部稍隆起呈弧形,腹部圆。头较小,呈锥形。吻较突出,前端稍尖,吻皮止于上唇基部,吻侧在前眶骨前缘处有一道沟。口下位,较宽,横裂状。下颌无角质边缘。唇简单,上唇紧贴在上颌外表;下唇分为两侧叶,呈肉状凸起。有须2对,吻须颇小,颔须稍长且粗壮,后伸可达眼前缘。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稍呈弧形。鳃膜在前鳃盖骨下方,连于鳃峡。鳃耙短小。下咽齿侧扁,末端呈钩状。背鳍外缘稍外凸。背鳍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距离的1/2处或距吻端稍近。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较软,且不显著变粗,后缘光滑。胸鳍末端稍尖。后伸不达腹鳍基部。相隔约3-4个腹鳞。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后伸不达臀鳍基部。臀鳍起点至腹鳍基部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约相等。后伸可达尾鳍基部。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鳞中等大。胸部鳞片稍小。腹鳍基部有腋鳞。背,臀鳍基部均有很低的鳞鞘。侧线鳞较平直。肛门位于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中点,雄鱼肛门前缘有一向后延伸的突起。雄鱼生殖季节珠星特别明显,从吻端到前鳃骨之间的下方有2行颗粒状白色球星。近前者较大。前眶骨下方常有许多较小的珠星。生活时体侧有7—8个垂直黑色条纹,有时不明显。近鳃盖后缘的体侧上有一新月形的紫黑色斑块。头、腹部、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黑色。背鳍和尾鳍为浅灰黑色。尾鳍上、下边缘黑色,中部黄绿色带灰色,末端略带浅红色。在甲醛水溶液液中浸泡1一2小时后即退色。宽口光唇鱼个体小,数量较少,经济价值不大。体侧扁,头后稍隆起,腹部圆。头锥形。吻圆,向前突出;其长小于眼后头长。吻皮止于上唇基部。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宽而圆凸。口下位,呈弧形。下颌无角质边缘。下唇两侧叶狭窄,不互相接触。唇后沟间距宽,大于口宽的1/3。须2对,上颌须细小,口角须约与眼径等长。背鳍游离缘稍外凸。其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后缘光滑。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2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体长200mm。

分布范围

宽口光唇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河段,如嘉陵江岷江马边河赤水河乌江下游及长江上游干流等地

生活习性

宽口光唇鱼生活在淡水中,喜栖息于石砾底质、水清流急之河溪中,常以下颌发达之角质层铲食石块上的青苔藻类。每年6-8月在浅水急流中产卵。

繁殖

涪江下游宽口光唇鱼的产卵时间为4—5月,自然产卵水温为17℃—23℃。产卵场位于底质为卵石和砾石的浅水滩,分散产卵,卵弱粘性,金黄色,沉性,卵径1.55—2.11mm,卵膜外径2.27-2.55mm。在水温19.5—21.2℃条件下,胚胎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共历时56h30min,初孵仔鱼全长6.0-6.2mm,肛后长/全长=24.14%,卵黄囊前部为膨大的球形,后部为均匀的棒状。

主要价值

宽口光唇鱼为产区的小型经济鱼类,其肉质鲜美。同时,由于体色鲜艳,也被作为观赏鱼类进行出口外销,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然而,宽口光唇鱼个体小,数量较少,经济价值相对有限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