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 :长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

更新时间:2023-07-23 16:56

涪江,古称涪水、涪江水、内水、内江、内江水、武水、金盘溪、金盘河、小河。涪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其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黄龙乡岷山,流经四川省、重庆市,于重庆市合川区汇于嘉陵江。涪江全长697千米,流域面积35982平方千米。(另有一说河流干流全长668千米,流域面积35881平方千米)其干流流经阿坝州、绵阳市、遂宁市,主要支流有西河、虎牙河、土城河、火溪河、白草河等。

涪江流域主要地形为山区、丘陵、平坝。江油市以北属上游山区,海拔高程在700-4000米间。自江油武都镇进入中下游丘陵平坝区,海拔高程为700-200米。该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7-18.2度,气温南高北低。流域形状狭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800-1400毫米,以位于龙门山西南段东南麓的安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及干流平武县江油市一带为多雨区。涪江地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80亿立方米。涪江径流主要来源是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平均流量约为572立方米/秒。涪江植被覆盖率达90%,植被类型丰富,以阔叶林、针叶林和低矮灌丛为主。另外,涪江流域的动物资源也较为丰富,1963年在平武县建立了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除大熊猫、金丝猴属羚牛等稀有动物外,还包括国内外罕见的“显孔攀鼠”。

涪江上游山区有煤、铁、锰等矿藏和丰富的森林资源,还包括木耳、核桃、生漆、桐油以及川贝母、当归、党参等多种土特产品。其中,平武县是全国生产木耳的基地县之一。后又被四川省定为核桃生产基地。涪江中下游则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涪江流域内有唐朝的折脚堰、云门堰灌溉工程。现代主要有被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其干支流上建有多处梯级电站,大型的柳树电航工程于2014年启动。

涪江流域开发较早,经济和文化发达,李白欧阳修陈子昂杜甫王勃李商隐等多位文人在此为官、游历。其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包括李白文化、三国文化、禹羌文化、嫘祖文化、文昌市文化,主要景区包括平武报恩寺、梓潼七曲山。该境内的江油市被称为李白故里,特设有李白纪念馆

命名

涪江,古称涪水、涪江水、内水、内江、内江水、武水、金盘溪、金盘河、小河。其中,涪江之涪来源于川北的重镇绵阳市,名称最早见于汉高祖时期,绵阳称涪城区,涪江也因此而得名。

内水,内江,内江水的”内“字源于其地理位置。古代巴蜀以嘉陵江为界,蜀为内,巴为外,涪江位于蜀地,故此得其名。在《清史稿·地理志》卷69中关于绵州直隶州条目中曾记载“涪江自彰明入,州北及东,又东南入三台,亦谓之内水”。

位置境域

涪江源于松潘县黄龙乡岷山雪宝顶峰西北之雪山梁子。流域经纬度区位为29.10°—33.04°N,103.30°—106.30°E。涪江自西北流向东南。其干流全长668千米,流域面积35881平方千米。。该流域共涉及四川省境内8个市(州)29个县(市、区)(包含遂宁河东新区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重庆市西北部,流经重庆市潼南区、铜梁区合川区3个区。流域范围为四川松潘县、平武县江油市、绵阳涪城区、绵阳游仙区三台县射洪市大英县、遂宁船山区蓬溪县,重庆潼南区、铜梁县、合川区,于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街道汇于嘉陵江。

以江油市武都、遂宁市为界,涪江分为上、中、下游段。其中,江油武都镇以上为上游,横穿岷山、摩天岭、龙门山。武都镇至遂宁为中游,遂宁至合川为下游。

历史成因

涪江地貌差异主要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其上游流域地貌演化呈不对称性,主要控制因素是晚新生代以来各断裂差异活动导致的地形不对称分布格局和岩层破碎程度不对称分布格局。同时,由于龙门山构造带隆升,涪江山前冲积扇发育历经三个时期。

断裂活动

涪江上游地区位于南北向的岷山构造带和北东向的龙门山构造带,其中,南北走向的活断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北东走向的活动断裂为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彭县-都江堰市断裂。虎牙断裂逆冲活动导致断裂上盘区域沿断层面上移,上移块体因推挤作用和外力剥蚀作用形成较陡的地表坡度,断裂活动导致干流坡面相对陡峻。陡峭的坡面易于坡面片流汇集于沟谷之中,形成沟谷流水,从而进一步发育为沿坡面自上而下汇入涪江河道的顺向支流。另外,在晚第四纪以来较为活跃的断裂交汇处,断裂活动使涪江区域的岩层较为破碎,水流易沿岩层破碎带向下深切。

冲积扇演化

涪江在江油断裂南西侧山前盆地,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形成冲积扇,即为涪江山前冲积扇。涪江自第四纪以来发育经历三期冲积扇形成年代,即早更新世冲积扇、中更新世冲积扇和全新世冲积扇。随着走滑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沿走滑断裂的走向,涪江冲积扇发生侧向叠置,冲积扇的形成时代由老变新。

早更新世,龙门山构造带强烈隆升,涪江山前有沉积作用发生,龙门山构造带的隆升速度大于涪江河道的下蚀作用速度,造成涪江山前持续沉积,加之龙门山构造带持续进行构造隆升活动,则在涪江山前形成巨厚的河流冲洪积扇沉积。中更新世,涪江河道的下蚀作用速度大于龙门山构造带的构造隆升速度且大于山麓侵蚀作用速度,涪江冲洪积扇的沉积中心发生南移。晚更新世,江油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基本停止,全新世冲积扇超覆于晚更新世冲洪积扇,晚更新世冲洪积扇成为埋藏扇。

地理特征

气候

涪江流域内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湿度较大、全年无霜期较长。主要气候类型为川西高原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涪江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大致可分为:上游为亚热带湿润山区气候,流域内的平武县水晶镇至江油市武都镇的河段位于山势渐低的川西高原地区,川西高原处于中国季风气候区和高原气候区的过渡位置,属亚寒带半湿润气候,冬长无夏,现代年均温-4-10℃,年平均降水量 400-800毫米,干湿季节较明显;中下游为亚热带湿润丘陵区气候。该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14.7-18.2℃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400毫米之间。流域内降水丰沛,但时空分异较大,从空间上看,其中中江县盐亭县射洪市三台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少,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州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大,达到1400毫米以上。从时间上来看,全年降水多集中于夏季的6-8月份,占流域内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冬季和春季降水较少,仅占全年降水的20%左右。

由于流域的降雨量年际间变化较大,降雨量分配不均的气候特点,6-9月容易该地区由于暴雨形成洪涝。涪江西北部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的安县、武都镇一线流域为暴雨中心区,最大24小时降水量可达577毫米。

地质

构造

涪江流域位于岷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和龙门山构造带,包括南北走向的岷江断裂、虎牙断裂,表现为逆冲兼左旋走滑特征和北东走向的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表现为逆冲兼右旋走滑特征。

岩石

区域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岩石建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多期多次构造继承、干扰、迭加,构造形态极复杂;晚期岩浆活动及区域变质作用微弱。

按照软硬程度,涪江流域岩石划分为5个等级,坚硬岩为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较高的各类基性、酸性岩浆岩;较硬岩为石灰岩白云岩钙质砂岩等;较软岩为微风化的千枚岩板岩及中等风化的变质砂岩等;软岩为微风化的页岩、泥质砂岩及强风化的变质砂岩等;极软岩为半固结的砂砾岩及第四纪堆积物。涪江流域以较软岩为主体,其余岩类零星分布于流域不同区域,岩石抗侵蚀能力较为均一。

涪江中上游流域内多分布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由于山势陡峻、水系丰富,成为岩石发育良好条件。

地貌地形

涪江流域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区内以崇山峻岭和深切峡谷为主,相对高差2000米以上,坡度为35度-40度。流域内海拔高程在188米-5588米之间,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其中山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37.9%,丘陵区占总面积的56.9%。沉积成矿作用强,内生矿化弱

根据河床纵坡降比,将涪江分为上、中、下三游。武都镇以上为上游,地处海拔4500-5000米的高、中山区,河流深切,河谷狭窄,谷宽100-300米,谷坡45度左右,呈“V”型或箱型谷,岭谷高差200米以上。水面宽一般为30-80米,河中滩多流急。平武以下山势降低,两岸有断续阶地分布。

武都镇至遂宁市为中游,河流流经方山丘陵及缓丘平坝区,河谷宽阔,谷宽一般为2-8公里,河流水面开阔,水较浅,河中分流道较多,沙洲、漫滩发育。河流两岸有广大的冲积阶地。

遂宁至河口为下游,河流为中丘束狭,河床稳定,坡度平缓,两岸阶地与江面高差增大,合川区附近一级阶地相对高度达25米。

土壤

涪江流域土壤在自然带上划分上属于黄壤。其土壤类型为灰棕色冲积土、灰棕色冲积水稻土、老冲积黄泥土和紫色水稻土等。主要成因是涪江流域土壤母质是极易风化的紫色和紫红色砂、页岩,经过风化和长期耕作,形成此类土壤。该地区土壤肥沃,砂质细腻,富含有机质和多种矿物质,其中,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全磷和全钾含量较低。土壤孔隙度大,适合作物根系生长。

四川东部盆地丘陵紫色土、黄泥土地区

涪江流域内的涪陵区重庆市江油市绵阳市等地区分布于该地区。盆地内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但受紫色岩层分布广的影响,以紫色土分布最广,黄壤仅在川东平行岭谷有较大面积的分布,此外在大河两岸阶地和缓坡也残留有一些黄壤,低山地区石灰岩上则发育为黑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成都平原和沿江两岸阶地还有新积土、潮土,紫色土和新积土、潮土,肥力多属中、上等。

四川东部盆周山地黄壤黄棕壤地区

该地区土壤垂直地带性变化明显。700-1300米为黄壤;1300-2200米为黄棕壤;2200-3000米是山地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和山地草甸土。土壤的淋溶作用较明显,土质粘重,腐殖质含量较高,山高坡陡,夏季多暴雨洪流,引起强烈冲刷,坡土变薄,土质变劣。

生物多样性

涪江流域植被覆盖率高。主要植被类型为上游山区原始森林的常绿阔叶林和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林木。该流域植物物种共有被子植物门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门等4大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珙桐红豆杉等。动物资源方面,流域内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属小熊猫属白马鸡大鲵属在内的国家级珍稀物种。水鸟资源十分丰富。在涪江流域绵阳市建有雪宝顶自然保护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

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作用下,涪江流域林地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位于涪江上游的平武县内被子植物种类丰富,分布的科数约占中国的59.45%,占四川省的95.05%。其主要菌类有虫草、松茸、珊瑚状猴头菇、木耳。蕨类资源包括贯众木贼紫萁、蕨、绒蕨、井栏边草水蕨等,贯众、木贼主要用于中药;裸子植物主要有马尾松、家杉、四川红杉柏树,多用作为建筑和家具用材。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众多,有珙桐红豆杉水杉楠木等国家保护野生植物55种。此外,珍稀植物距瓣尾囊草,该物种仅存于涪江上游江油市境内,属于涪江流域特有物种。

位于涪江中下游的绵阳市共有维管植物3972种,分属于260科、1366属。绵阳市共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桐、红豆杉银杏等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中国蕨等38种。该地区喜旱莲子草婆婆针入侵植物危害严重。

动物

涪江流域内的绵阳地区是四川省省内水鸟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野外调查共记录水鸟7目10科30属58种。其数量约占四川省水鸟种数 47.54%,中原地区的 26.85%。本区水鸟区系组成以古北型鸟类为主。在记录的58种鸟类中,古北型 43种,东洋型 9种、广布型6种。此外,赤麻鸭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绿翅鸭 、绿头鸭及白鹭夜鹭为优势种;多数鹬类及鸥类为少见种或稀有种。黑翅长脚鹬、灰斑鹂、红脚鹬灰头麦鸡等物种仅观察到1次。

涪江流域还有大熊猫、金丝猴属羚牛林麝绿尾虹雉、豹子、云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位于涪江流域内的平武县被称为“熊猫故乡”,现有大熊猫335只,约占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的20%,其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2883.22平方千米。

自然保护区

雪宝顶自然保护区

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面积636.15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年均气温10.6-14.8度,年均降水量950-1130毫米。区域内植被类型丰富且垂直分异明显:海拔2000-2500米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2500-3500米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海拔3500-4000米为高山灌丛和灌丛草甸;海拔4000米以上,主要为高山草甸和流石滩植被。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大熊猫92只,被誉为“大熊猫生存原境”。

王朗自然保护区

王朗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西北角,与九寨沟县、黄龙寺风景区山水相依。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属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该保护区于1965年9月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最早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牛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面积33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250米。

王朗自然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有大灵猫金猫等11种。鸟类约22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斑尾榛鸡红喉雉鹑绿尾虹雉金雕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鸢、雀鹰苍鹰普通鵟血雉红腹角雉蓝马鸡勺鸡灰林鸮9种。

水系及特征

水系组成

涪江属于嘉陵江水系,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黄龙乡岷山主峰雪宝顶,其全长697千米,流域面积35982平方千米(另有一说河流干流全长668千米,流域面积35881平方千米),是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也是长江上游支流。其主要支流有10条。除火溪河、梓潼江自左岸汇入外,其余各主要支流均自右岸汇入,涪江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支流有火烧河(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凯江、梓潼江、郪江、安居河、小安溪等9条。众多的支流呈下对称状分布。涪江流域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区间。其中,上游流域面积为6000平方千米,河流长度为254千米;中游流域面积为2.7×10⁴平方千米,河流长度为237千米;下游流域面积为3×10⁴平方千米,河流长度为179千米。

安昌河

安昌河,又名安昌江,为涪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其上游分为茶坪河和苏宝河二支,二支流分别发源于安县、青川县交接之龙门、九顶山脉。其流向为西北-东南,经安县黄土、花荄镇绵阳市永兴,绕绵阳城南,于南塔嘴汇入涪江。安昌河长95千米,流域间积1180平方千米,中上游属鹿头山、龙门山暴雨区,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12亿立方米,中、下游段沿岸多引水工程。

郪江

江古称郪水、玉江,地处四川省中部丘陵区,为涪江右岸一级支流;流域北依凯江流域;西临沱江左岸支流阳化河流域;南与琼江支流夺补河相邻;东抵涪江右岸。地郪江干流发源于中江县龙台镇大田湾,自西北往东南流,流经三台县,至大英县象山镇无神村入境,由西向东横穿大英县境,在回马镇郪江村魏家角注入涪江。干流全长140千米,流域面积214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4.6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485立方米/秒(1987年),最小流量0.31立方米/秒(1957年9月1日),最大流速2.47米/秒(1957年7月14日),最小流速0.03米/秒(1957年9月2日),年平均流速0.07米/秒。

琼江

琼江为涪江右岸一级支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涪江下游右岸。琼江发源于乐至县石佛镇西北九龙寨,上源称白安河,与蟠龙河汇合后,汇合口以下乃称琼江。流域北临涪江支流郪江流域;西与沱江支流阳化河流域相邻;南依涪江支流关溅河流域;东抵涪江干流下游,流域面积为4440平方千米。全长233千米,河道平均比降0.45‰,流域内属丘陵地形,河渠发育,水流平缓,河床由沙或砾石组成。河口流量39.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2.40亿立方米。按行政区划琼江干流跨四川省乐至县、安居区重庆市潼南、铜梁区等县(市)。

水文特征

涪江径流主要来源是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平均流量约为572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深度为474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80亿立方米。径流变化与流域内的降雨变化基本相同,均集中于每年的5-11月,这段时期内的径流量占全年的85%。

径流变化

涪江流域年径流变化主要是由于气候要素变化引起的,径流量年际变异较大,最大年径流量约为最小年径流量的3倍,年均流量过程总体呈现递减趋势。从季节分布来看,径流与降水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秋、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径流与降水在春、夏、秋季有减少趋势,而冬季有增加趋势。

涪江流域在1951-2012年期间径流量与降水量均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突变出现在1968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与径流明显偏少;年径流量与降水量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在冬季相关性较差;降水减少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水能资源

涪江流域总落差3730米,水能蕴藏量达到223.2万千瓦。

涪江上游水量丰沛,每年平均径流总量48.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45万千瓦,可开发量50万干瓦,至今开发利用率仍很低。平武县境内长157公里的涪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火溪河、平通河,现有500余处渠堰,引水总量1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不足3万亩;至1989年南坝电站建成,江油以上涪江干、支流已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仅1.12万千瓦(包括户办微型电站)。

涪江下游年过境水量100多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仅潼南、合川两县即达30万千瓦。涪江下游河道大多曲折于U型河谷之中,洪枯水位变幅较大,冲积阶地一般高出水面20米左右。

人类活动

水利开发

涪江上游地区除现复工兴建的武都引水工程外,尚无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程度还仅限于沿江筑堰开渠,就近灌溉河谷地带田土及建小型电站。平武县境内长157公里的涪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火溪河平通河,现有500余处渠堰,引水总量1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不足3万亩;至1989年南坝电站建成。涪江上游地区干、支流已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仅1.12万千瓦(包括户办微型电站)。

涪江中游地区水能资源开发较早,1944年即在三台涪江干流柳林滩,建立四川省主要江河上的第一座引水式电站。现已建成永安、东风、螺丝池、红江、龙风等水电站。该地区农田灌溉,基本上已得到引水渠堰或机械提灌的保证。绵阳市惠泽埝、三台永成堰,经过多次扩建整治,有效灌溉面积已分别从建国前的1.1万亩和4万多亩,增加到7万亩和9万多亩。射洪县于70年代后期在涪江右岸建成前锋渠,设计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

通口水电站

通口水电站是涪江一级支流通口河干流七个梯级开发的第五级电站。该电站为坝式开发,电站枢纽工程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右岩引水系统、地面厂房和升压站等建筑物组成。大坝正常蓄水位598米,总库容3610万立方米,装机容量4.5万千瓦。 该电站工程于2002年9月8日由中国水电五局承建开工,2004年8月16日,1号机组利用一期蓄水发电,同年12月26日,2号机组利用一期蓄水发电。2005年6月18日,拦河坝主体工程完工,泄洪闸及启闭机安装调试工作全部结束,库区开始二期蓄水。2005年6月27日库区蓄水到598.0米正常蓄水位,两台机组均按正常额定出力发电运行。

武都引水

武都引水工程,即引涪江水灌溉绵阳市广元市南充市遂宁市4个市8个县、区,集发电、防洪、航运、旅游、供水功能于一体。武引工程主要由武都水库、取水枢纽、武引渠系电站、囤蓄水库、提灌站等组成。武都水库坝址位于武引工程进水口上游800米处。设计壅水高90米,总库容6.1亿米,有效库容3.78亿立方米,枢纽电站装机15万千瓦。

武都引水工程分三期建设。第一期工程包括渠首枢纽、总干渠、石龙嘴电站、涪梓干渠、红岩水库及配套渠系工程。灌溉江油市、绵阳、梓澄、三台县射洪市盐亭县六县、市的126.98万亩农田。第二期工程兴建武都水库。第三期工程建设西梓干渠及配套的囤蓄水库、各级渠系工程、灌溉梓潼县、盐亭、剑阁县、南部等县的78.28万亩农田。同时向南充市升钟水库灌区补充2.5亿立方米水量。

交通运输

公路运输是流域内的主要交通方式,但交通网分布不均衡。上游山区交通条件较差,中下游平原公路网稠密。绵阳市是涪江内河航运的起点,与宝成铁路相接,且能够通航至嘉陵江长江。但由于公路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铁路运输的改善等因素,该河的航运能力日渐萎缩。

江油战役

涪江流域内的江油战役是渡江战役的第二阶段。1935年4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为了取得渡江战役全胜, 集中主力歼灭梓撞、 江油市、 中坝地区之敌,江油战役由此爆发。江油战役历时12天,以“围城打援”著称。该战役共伏击敌军18个团,击溃敌2个旅,歼灭敌4个团,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江油战役的胜利,使红四方面军摆脱军事、经济危机,打破蒋介石“川陕会”的策划。

学府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位于辽宁沈阳的东北大学因战争局势迁入涪江流域内的三台县,其遗留校址建立川北大学,成为四川师范大学的前身。东北大学于1923年4月26日正式成立,是具有文、法、理、工四科的综合型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因沈阳市沦陷,东北大学辗转北京,西安市等多地,最终迁入四川三台县。东北大学借用三台县旧时贡院和部分房舍作为校舍,并逐步扩增扩建。1939年12月,校内图书馆正式建成。1941年学校建成400米跑道标准体育场,还有8个篮球场和2个网球场。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大学于1946年3月由三台迁回沈阳。随后三台校址上建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5月更名为川北大学。1952年,已由三台县迁至四川南充的川北大学改名“四川师范学院”,其本科专业于1956年搬迁至成都狮子山,发展为如今的四川师范大学

环境问题及保护

环境问题

涪江中下游以平坝丘陵为主,主要存在地下水污染、土地质量不佳等问题。

水体污染

涪江流域地处三线建设集中地区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不断上升 ,使涪江中游的水体污染逐渐严重 。该地区存在废水类型有生活污染源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废水、工业污染废水。其中,电力、 机械 、冶金,食品、造纸和城市生活排放的废水是造成涪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造纸工业对涪江污染相当严重。1985年位于涪江中游的绵阳市共有造纸厂13家 ,排出的工业成水849万吨 ,因大部分纸厂并无废水处理设施 ,大量废水直接注入涪江及交流 ,造成水体污染。

土壤侵蚀

由于该地区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再加上植被覆盖度较低,因此土壤极易被侵蚀和退化。涪江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且流域内广泛分布。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涪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的农耕用地、城镇乡村用以及上游山区的河谷间平地、植被覆盖度较高的林地等区域。流域内的山区耕地与河谷过渡地区存在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这些地区由于坡度陡峭且海拔差较大加上人为的影响极易造成集水区冲刷的情况。

环境保护

涪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2015年,绵阳市实施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和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并安排了“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金”,保证水环境保护资金使用到专属途径。该专项资金的主要是对涪江流域上游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江油市安州区实施生态补偿。主要用于涪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如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乡镇污水管网建设以及县市环保能力建设与环保公益宣传培训。

水生态调查监测

2023年4月,绵阳市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水生态调查专项工作组根据涪江流域水生态现状和环境特征,结合水生态系统敏感性和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设置监测点位30个,开展水生态调查监测。水生态调查主要测定指标为水质、生物量、物种组成、丰度变化、多样性指数、完整性指数。在此次涪江流域水生态调查中,涪江流域的河流总体特征、河段特征,河流的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等水质物理化学指标以及大型底栖动物、着生藻类浮游生物水生生物信息得到完善。

三江湖湿地公园建设

三江湖中国湿地公园位于涪江绵阳段的中心区域,因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三江汇流而得名。湿地公园总体上为南北走向的狭长型廊道,规划总面积921公顷。该湿地公园针对硬质河堤和硬质铺装河段,利用柔性生命水岸设计,敷设透水铺装,设置生态沟渠、阶梯式滤床等海绵及景观设施,改善水岸硬质化状态,提高岸线雨水净化和水体自净能力;同时,针对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河段,依据河段水位线的高低,种植适应性植物,减少河岸边坡的水力侵蚀,使得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区域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得到提高。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其区域内水体水质大幅改善。

风景名胜

黄龙寺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阿坝松潘县,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其与九寨沟相距100千米,链接形成川西北一条经典风景线。风景区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等著称,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景区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组成,其中主景汇集地黄龙沟长约3.6公里,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佐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等美誉。

景区内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池群面积达21000平方米的五彩池,容纳彩池693个,是黄龙内最大的一组彩池群,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露天钙华彩池群。

涪阳古镇

涪阳古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小河镇丰河村,古名涪阳,距离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区四十公里,是涪江第一古城。其城墙东西长680米,南北长765米,厚度4.9米,墙高4.45米。城开四门,皆是用石条砌成的拱形,青石砌成门墙,显得厚重而古朴,南北门外有圆形瓮城保护。在东门之外,还建有包山外城,将城东的翠屏山环抱其中。古城墙1989年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莲岛

圣莲岛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该岛是遂宁观音湖的三个湖心岛之一,其面积约1.47平方千米。此岛景点为圣莲岛世界荷花博览园,园区荷花面积达数百亩,共有700多个荷花品种。该区域荷花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有常见荷花、特育品种及精品荷花20万余株。其整体布局为外湖种荷、内湖布荷,并设有堤内外亲水栈道、景观工程、光彩照明工程、码头工程、环岛景观路、环岛绿化等。

报恩寺 

报恩寺位于涪江上游的平武县,全称“敕修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完工于天顺四年(1460年),至今已有540余年历史,因其布局结构酷似北京紫禁城,又称 “深山宫殿”。报恩寺占地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地明代古建筑群之一。1956年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有山门、金水桥、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

陇西院

陇西院位于江油市青莲镇东南面,背倚天宝山,面对涪、磐二江交汇处,故宅为李客举家迁移青莲后所建。据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载:“先生旧宅在青莲乡,后往县北戴天山读书,今旧宅已为浮图者居之”。这是因为李白后代并未回故居居住,这座空院便成为和尚居住的庙宇。取名“陇西县院”,是因为李白祖籍在陇西,李白自称“陇西布衣”。由于是李白住过的地方,历代都在重建扩建,虽屡废而屡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而建,1962年公布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粉竹楼

粉竹楼位于江油市青莲镇北的太华山麓,是李白胞妹李月圆的故居。山门前有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1837年)立《重修粉竹楼记》碑,其中记载:“粉竹楼者,李青莲先生为其妹月圆所筑也。自唐迄明,崇祀不绝,兵后,庙宇倾,基址犹存。”

相传李月圆年青时,为了代哥哥李白尽孝,虽许配人家,却“留而未去”。后来李白便为她建了绣楼于此。月圆常与女友张雪娥在这里居住,日日以琴棋书画自娱。晨昏之时,便将洗脸后的脂粉水泼于楼下的丛竹之上,时间一长,竹上便覆了一层白粉,于是后人便将此楼称为“粉竹楼”。1962年将其公布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纪念馆

江油市李白纪念馆位于江油市区昌明河畔,占地280余亩,1982年正式开馆。李白纪念馆的陈列以李白文化为主,主题陈列展馆有序厅“太白堂”、李白生平事迹展厅“太白书屋”、杜甫生平事迹及诗歌展厅“杜甫堂”、馆藏历代书画精品展厅“诗苑”、江油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古风堂”、书画摄影作品临时展厅“香云”和“花雨”,另外还有“碑廊”“归来阁”等陈列。

李白纪念馆馆藏总量5183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套)、二级文物34件(套)、三级文物373件(套)。馆内收藏有祝允明手书的李白诗《蜀道难》、仇英的《观瀑图》、石涛的《山水册页》、张大千的《太白行吟图》、傅抱石的《题司空山瀑布》、潘天寿的《一枝浓艳露凝香》以及傅文、翁同龢王守仁丰子恺李苦禅吴作人王叔晖、范增、吴冠中陆俨少刘旦宅等一批名家巨擘的李白诗意书画真迹。

相关文化

李白文化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李白生长蜀中,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曾至长安为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免去职。安史乱起,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于当涂县。  

李白现存世诗歌中,有24首写于故乡江油。江油市已形成完整的李白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保存着李白故居、窦圌山匡山、戴天山、李白纪念馆等一系列具有李白元素的文化遗产

嫘祖文化

嫘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盐亭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北,位于涪江和嘉陵江之间,自古是巴文化和古蜀文明的交汇点,被誉为“嫘祖文化圣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盐亭县会在农历二月初十举行祭祀嫘祖活动,当地将这天定为“先蚕节”。该地区历史文化遗迹有嫘祖陵、岐伯庙、西陵古寨、文同墓、明代玉带城门等。在中国251座存留字库塔中,盐亭就有29座,其中,“惜字如金坊”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唯一字库牌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