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濑村 :福建省周宁县咸村镇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9:28

富濑村原名“苦濑”村,系福建省周宁县咸村镇下属行政村之一,为革命老区村,曾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红旗大队”称号。 1933年秋在周墩南区富濑村组建工农赤卫队,开展武装斗争。 1935年4月在富濑村反“清剿”斗争中被捕,随后在莒洲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概况

富濑村下辖富濑、高山、上段、溪乾等四个自然村,全村83户,423人,系咸村镇最小的行政村之一。

沿革

清代及以前,富濑村属蕉城区管辖,属青田乡东洋里十九都,1945年周宁设县以后仍属宁德县管辖,1948年9月1日,富濑村随宁德县咸杉乡划归周宁县管辖。1972年,霍童公社外表大队与周宁县咸村公社富赖大队发生山林纠纷,经宁德地区革委会召集双方代表协商,最后达成协议:争议之“鹿角山”面向富濑村的山地归富濑村集体所有。

溪流

著名溪流有闽东地区的母亲河霍童溪流经富濑村,此外还有发源于政和县杨源乡乌际的后溪,经叉溪、后垅、樟冈,过宁德莒洲,在咸村镇富濑村与霍童溪交汇。其中富濑村段为周宁、宁德市两县界河。

宗祠

富濑村黄氏宗祠全名为虎丘六叶兴贤黄氏宗祠,坐落于蕉城区霍童镇兴贤村,坐西朝东,原建于宋庆元年间,清道光三十年重修。历经八百多年,1998年由各地余公后裔捐资重建。宗祠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由上厅七开间,下厅以及左右边楼组成,砖木结构,祠深50米,宽25米,高10.8米,正堂悬挂“虎丘黄氏余公纪念堂”镶金匾。上厅悬挂有“户部尚书”、“中军府”、“文魁”等牌匾,上下厅柱共挂十副精制的贴金柱联,厅联“源发梅溪家诗礼状元宰相,枝分宁德市世赞缨节度尚书”,大门“虎丘钟灵荣万代,户部德政著千秋”。始祖余公,榜眼及第,荣福州市节度使继仕后晋户部尚书,今已传三十七世,其子孙分支于富濑、兴贤、外表等地。

革命

富濑村为革命老区村之一,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烈,其中黄和安、黄孔忠等是典型代表。

黄和安

黄和安(1911-1935),福建省周墩(今周宁县)县咸村乡富濑村人。1911年8月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32年11月参加革命斗争。曾任周墩革命小组成员,积极组织发动农民群众组建秘密农会,开展“五抗”(抗粮抗租抗捐抗税抗债)斗争。1933年秋在周墩南区富濑村组建工农赤卫队,开展武装斗争。1934年率领赤卫队编入周墩工农游击队,随部转战周墩南区,参加了周墩南区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反“围剿”游击战争。1935年初闽东红军主力转战外地后,随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时任工农游击队副连长,参加了闽东游击区的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4月在富濑村反“清剿”斗争中被捕,随后在莒洲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黄孔忠

黄孔忠(1914-1942),福建省周墩(今周宁县)县咸村乡富濑村人。1914年1月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33年2月参加革命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秘密农会会员、工农赤卫队队员、周墩工农游击队战士。参加了“五抗”(抗粮抗租抗捐抗税抗债)斗争、周墩南区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闽东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1935年初闽东红军主力转战外线后,随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参加了闽东、浙南游击根据地的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2月闽东红军主力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后,留守闽东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闽东国民党顽固派撕毁合作抗日协议后,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时任周墩某区地下党支部书记,参加了闽东游击区的抗日反顽斗争。1942年在反“清剿”斗争中被捕,因酷刑摧残染疾,保释出狱后因伤势恶化不治牺牲。

兴旺

“苦濑”村是当时咸村公社的一个偏远大队,距县城约八十华里,顾名思义就知道是一个穷山沟,穷山恶水野兽多。在三年困难时期,党支部领导全队社员治山治水,兽口夺粮,以粮为纲,多种经营,艰苦创业,团结一心,战胜了困难,做到家家有饭吃,人人吃饱地瓜米饭。县、社党委发现并且培育了这个典型。记者林文熙深知它的重大现实意义,便不辞劳苦,多次深入当地采访。有时他自己去,有时带着同志们去,有时陪同领导去,一住就是几天,有一次还住了一个多月。他用饱满的政治热情,深厚的阶级感情,讴歌了大队党支部的先锋战斗作用,谱写了一个个好党员、好干部、好社员:有带领社员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改变面貌的全省模范党支部书记黄昌彬;有带领全体民兵,从兽口中夺粮的民兵队长、全国先进民兵代表黄昌桂;有被社员封为“保险会计”黄开房等等。

现在也许有人会说,仅仅是为了吃饱番薯米饭,有必要这样小题大做吗?殊不知,那时候,吃饱饭就是头等大事。文熙认为,群众吃得饱不饱,就是衡量共产党好不好。集体要巩固,肚子要吃饱,这就是他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他笔下的先进模范人物,就是有着这种认识和苦干的革命精神。当年的县长王清毅,到这个大队检查指导工作,看到山变、水变、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十分高兴地说,肚子吃饱了,思想变好了,苦濑变成富濑了!从此苦濑的村名,就改为“富濑”,一直至今。

县委充分发挥富濑典型的示范和教育作用,总结和推广了这个大队的宝贵经验,树立和表扬了这个大队的先进模范人物,全县相继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富濑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红旗大队”称号后,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徒步跋涉来到了富濑村,召开全县现场会议,倡议全县上下向富濑村学习,提出“农业学大寨,全县赶富濑”的口号。在1960年1月召开的周宁县荣转复退军人民兵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上,咸村公社富濑大队民兵连长黄昌桂作为先进人物被推选为出席全国第一次民兵会议代表,并于同年4月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文艺工作者还以《颂富濑》为题对富濑精神进行了肯定和传播。“苦濑”变“富濑”的连续报道,不但在全县,就是在全地区,甚至在全省,也有了较好的影响。1960年06月 人民日报第12版以《 怎样根据小报特点宣传毛泽东思想》为题,提到了“周宁县穷濑(注:苦濑)这个地方,原来条件十分不利,群众说有三害:即兽害、地瘦、人少。可是,这里的群众立下雄心大志,组织力量进行大围剿,消灭兽害;兴修起水利,改良了土壤,改变了瘦地,取得了大丰收。我们以群众干劲大,穷濑变富濑的思想来报道这个事实。这就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结论:干劲是促进后进向先进转化的主要因素。”此外,县剧团还把富濑的故事编成戏,搬上舞台,这就是《岩竹》。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富濑精神。县委书记成波,亲自主持座谈会,对剧本进行修改。《岩竹》的演出,使富濑精神,以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堪称是周宁县文艺园地上的一朵奇葩。

停滞

此后,由于外部情况发生巨大变化,全县各村都开始兴建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而富濑村海拔375米,由于海拔较高,加之历届村委不办事实,没能赶上全县步伐兴建公路,现为周宁县为数不多的几个未三通(通电话、通电、通路)的村落之一,因此交通、信息闭塞,工农业发展受阻,逐渐淡出领导的视线,沦为周宁县的贫困村。

迁移

主村造福工程

1998年时任宁德地区人大工委主任钟雷兴挂点扶贫富濑村,原定为该村兴建公路。在时任咸村镇党委书记陈保平、村支部书记黄和城、村委会主任黄伦诚等人的努力下,而后改为全村迁移。2001年咸村镇政府以闽政〔2011〕地34号文件为依据,实行富濑村造福工程搬迁,总计征地10亩,规划宅基地52块,面积60—80平方米不等,其中33块用于富濑村村民搬迁安置,对剩余19块进行盘活所得资金用于造福工程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该村目前已迁移咸村镇石排洋新址。

库区居民转移

省重点建设项目——洪口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水库总库容量为4.5亿立方米。电站大坝已于2005年10月上旬截流,按电站主体工程建设工期计划,到2006年3月洪口库区水位将达到77米高程以上,随着大坝主体增高,水位将不断上涨。洪口电站库区淹没涉及周宁县(辖区)咸村镇富濑村的溪乾自然村,已经移民搬迁16户63人。

现状

富濑新村自2000年7月动工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没有路灯,下雨天,群众就得踩着泥巴进屋,走在泥泞的道路上时不时还有可能摔倒。此外,富濑村搬迁后,由于在石排洋只有分配到宅基地,并没能承包到集体土地使用权,群众仍需回到旧村生产劳动。旧村由于水电设设施年久失修,加工大米得把谷子挑往15里外的霍童外表村,往返加工一担谷子需跑30华里路,如果遇到农忙雇人肩挑,每百斤还需村民掏出22元钱才能实现。因此群众的生产生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