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性降水 :来自对流云中呈阵性的降水

更新时间:2023-10-30 18:03

对流性降水是由于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在水汽条件、大气的不稳定条件比较适合时,遇到对流触发机制,如低层切变线、低压、气旋等就会发展起来。

对流性降水的特点有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匀、持续时间短、随时间变化迅速。在对流性降水来临前常有大风,并伴有闪电和雷声,有时还会下冰雹。且积雨云常发展成强对流天气,产生大暴雨。

对流性降水容易造成内涝、渍涝,也容易引发洪水。且其常常伴有闪电、雷击、狂风甚至冰雹,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受到伤害,也要注意由于短时雨强较大而引起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对流性降水在低纬度地区发生偏多,特别是在赤道地区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在中高纬度,对流性降水主要出现在夏半年。冬半年的对流性降水在我国极为少见。

对流性降水定义

对流性降水是由于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在水汽条件、大气的不稳定条件比较适合时,遇到对流触发机制,如低层切变线、低压、气旋等就会发展起来。通俗的理解是: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对流性降水。

对流性降水成因

强对流其实是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出的天气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夏季午后的强对流天气:白天地面不断吸收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温度上升,并且放出长波辐射加热大气。当近地面的空气从地球表面接受到足够的热量,就会膨胀,密度减小,这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就像水缸里的油和水一样,当密度较小的油处于水缸底部,而水处于上部时,一定会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最终油会浮到水面上。同理,近地面较热的空气在浮力作用下上升,并形成一个上升的湿热空气流。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气温下降,空气中包含的蒸汽就会凝结成水滴。当水滴下降时,又被更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升,如此反复不断,小水点开始积集成大水滴,直至高空气流无力支持其重量,最后下降成雨。这也是为什么夏天雷雨不像春雨那样细雨绵绵,水滴较大的原因。

对流性降水特点

对流性降水的特点有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匀、持续时间短、随时间变化迅速。

在对流性降水来临前常有大风,并伴有闪电和雷声,有时还会下冰雹。对流性降水主要产生在积雨云中。由于冰晶和水滴共存,积雨云的垂直厚度和水汽含量特别大,气流升降十分强烈,可达20米/秒至30米/秒,云中带有电荷。所以,积雨云常发展成强对流天气,产生大暴雨。

对流性降水的影响

对流性降水造成的暴雨具有突发性和强度大等特点,对城市短时排水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容易造成内涝、渍涝,也容易引发洪水。同时因其常常伴有闪电、雷击、狂风甚至冰雹,人们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防雷避险。另外,也要注意由于短时雨强较大而引起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对流性降水常发生地区

对流性降水在低纬度地区发生偏多,特别是在赤道地区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早晨天空晴朗,随着太阳升起,积雨云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越积越厚。到了午后,积雨云汹涌澎湃,天气闷热难熬,大风掠过,雷电交加,暴雨倾盆。降水延续到黄昏时停止,雨后天晴,天气稍觉凉爽。但到了第二天,雷阵雨就会再次出现。在中高纬度,对流性降水主要出现在夏半年。冬半年的对流性降水在我国极为少见。

影响对流性降水的因素

近60年来,北半球年平均及夏季平均地面温度为增暖趋势,1998年为增暖突变年份;变暖后,长江中下游平原夏季对流性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呈增多趋势且强度增强;全球增暖后,对流层中、高层水汽含量呈下降趋势,对流层低层水汽含量呈上升趋势;热含量除个别月份外,在700、850、1000hPa均有明显增长;大气中不稳定性也显著增强。这些与对流性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强度的增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气中水汽含量变化、湿空气热含量增加和不稳定性增强对对流性降水事件可能有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