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考论 :封建考论

更新时间:2023-10-19 16:41

《封建考论》是一本由冯天瑜撰写,于2006年2月1日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强调了“名辩”的重要性,并考论了“封建”这一概念。此外,该书还试图制定历史分期的命名标准,建议将秦至清主要时段的社会形态进行命名。

图书信息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2月1日)

丛书名: 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平装: 554页

开本: 16开

ISBN: 9787307054509

条形码: 9787307054509

尺寸: 23.2 x 15.8 x 3 cm

重量: 780 g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红安县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专门史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合著)、《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晚清经世实学》(合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千岁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生成》、《“封建”考论》等。

内容简介

“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封建制的基本内涵是世袭、分权的领主经济、贵族政治,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大体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实行地主经济基础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欧洲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制)与中国的殷周封建制相近(当然也有区别,中国是“宗法封建”,西欧是“契约封建”),与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公一武二重制“酷似”,中国晚清、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对译feudal。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对译问形成的新名。五四时期,陈独秀忽略中日、中欧历史差异,引入西欧及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反封建”命题,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后”的语用范式。20世纪20年代,共产主义国际文件以“半封建”指称现实中国。随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把以专制集权和地主一自耕农经济为特征的秦汉至明清的两千余年纳入“封建时代”,以与西欧中世纪对应,“封建”概念泛化,既与本义脱钩,也同对译之英文术语feudal含义相左,且有悖于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原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五种社会形态”说框架内的泛化封建观普被国中。注目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曾质疑泛化封建观,提出救正“封建”概念误植的方案,本书沿此轨迹,强调“名辩”的重要性,考论“封建”,并试拟“制名以指实”等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建议陶德臻清主要时段社会形态的名目,宜以“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更替“封建社会”;秦至清两千余年可简称“皇权时代”。

目录

题记

第一章“封建”本义

一、释“封”

二、释“建”

三、释“封建”

四、西周公国封建

五、东周封建、郡县并行

六、秦汉以下:制度主流“非封建”

第二章 秦汉至明清的“封建论”

一、秦廷议“封建”

二、汉、晋“封建论”

三、唐朝“封建论”

四、宋以后对“封建”的两种评议

五、“封建”有益思想学术创造论

第三章 《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

一、《文献通考·封建考》

二、两种《续文献通考》及《皇朝文献通考》、《皇朝续文献通考》的《封建考》

三、中国传统语境中的狭义“封建”与广义“封建”

第四章 日本的“封建论”

一、日本近代以前的封建观

二、明治初废除封建制的举措:“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三、近代日本的“封建论”:扬郡县、抑封建,所用“封建”仍沿袭本义并汲纳西义

四、近代日本“废封建”举措的民族文化根据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及其术语Feudalism的厘定

一、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的来龙去脉

二、Feudalism释义

三、恩斯特·布洛赫的《封建社会》·西方历史学中的狭义封建主义与广义封建主义

四、中国、西欧封建制之比较:“宗法封建”与“契约封建”

第六章 欧日封建制“酷似”:近代欧洲目击者、学者及日本访欧学人的共同发现

一、英国首任驻日公使欧卢柯库(阿礼国)的观感:日本是“东洋版的Feudalism”

二、欧美学者的欧日封建社会异同研究

三、留学德国的福田德三为何在课堂上发出会心之笑

第七章 日本学界对“封建时代”的定位及历史分期说

第八章 清末民初接纳新名“封建”

第九章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泛封建”说

第十章 苏俄及共产主义国际以“封建”指称现实中国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史论战:“封建”概念泛化正式展开

第十二章 社会史论战封建观平议

第十三章 从毛泽东著作看新名“封建”的定型过程

第十四章 泛化封建观与卡尔·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相悖

第十五章 注目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质疑泛化封建观

第十六章 中国历史时期与秦至清社会形态命名尝试

第十七章 历史分期命名标准议

第十八章 秦至清:宜以“皇权时代”取代“封建时代”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版后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