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籽绞股蓝 :小籽绞股蓝

更新时间:2024-09-20 13:02

小籽绞股蓝(学名:Gynostemma microspermum C. Y. Wu \u0026 S. K. Chen),葫芦科绞股蓝属的一种植物。

形态特征

草质藤本;茎攀援,细弱,具纵棱及沟,无毛或节上被长柔毛。叶片薄纸质,鸟足状,具小叶5枚,叶柄长约2厘米,具条纹,无毛;小叶片椭圆形,中间小叶长3-4厘米,宽1.5-2厘米,侧生小叶遥小,先端钝,具短尖头,基部钝,边缘具大小不等的锯齿,上面深绿色,疏被短刚毛,沿主脉较密,沿边缘具1行柔毛,背面淡绿色,无毛;小叶柄长约3毫米,上面被柔毛。卷须纤细,2歧,无毛。

花雌雄异株。花未见。果序为总状,果稍密集,长2-3厘米,直径约1厘米。蒴果小,黄绿色,具深色斑点,球形,径约3毫米,无毛,平滑,近顶端具宿存花萼裂片,平截,具3枚冠状物,成熟后由顶端3裂缝开裂,有种子1-2粒。种子阔心形,极压扁,褐色,宽2.5毫米,长约2毫米,厚不及1毫米,顶端微凹,表面具乳突状凸起,边缘具条纹,无齿。

生长环境

小籽绞股蓝生长于海拔850-1350米的湿润石灰山密林中。

分布范围

小籽绞股蓝产于云南省南部(勐腊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大别山区。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腊。

近种区别

本种与心籽绞股蓝G.cardiospermum Cogn.ex Oliv.相似,但叶及果实远较小,小叶长3-4厘米,果实直径3毫米,具深色斑点,并略密集为总状,易于区别。小籽绞股蓝与聚果绞股蓝(学名:Gynostemma aggregatum C. Y. Wu \u0026 S. K. Chen)相似,但聚果绞股蓝果实被白色长柔毛,种子卵形,长大于宽,可以区别。

人工繁殖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

9月和10月采集成熟果实,干后去果皮,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保存。次年3月底到4月初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泡8小时左右,使其吸足水分,促进发芽。浸泡后的种子用草木灰适量拌匀,采用条播方式,密度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300粒左右,然后覆盖1cm厚,再盖一层草,保持土壤湿润,苗长出后揭去盖草,拨除杂草,并搭架遮阴50%左右。幼苗长出了3~5片真叶,苗高5~10cm时,便可进行移栽。

枝条繁殖

小籽绞股蓝亦可采用枝条插或根状茎繁殖。扦插时除去病蔓,选择健壮的枝蔓,剪截有3节的插穗,上节留叶,中下节插入土中,45天后即可移栽。根状茎繁殖是将根状截成3~5cm长段,插入土中盖土压实。其它要求与扦插繁殖相同。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小籽绞股蓝喜阴湿、疏松肥沃的土壤。种地以日照少的疏林、山谷、田坎、水坑边、房屋前后坎、山坡路旁、岩脚根等均可。日晒多的山地或大田种植时,中间要套种能起挡阳作用的植物,可进行粮药、果药、林药间套种,以达到药粮林三丰收。

栽培管理

平坦的山地或旱田宜作瓦背形的平,宽1.3cm,长度不限;坡地深翻,不需作畦。但二者均要开通排水沟和留行人道,以便管理。山地与旱田的行距均为0.6m,株距0.3m,每亩密度为3000株左右,亩施入1000~2000kg有机肥和20kg过磷酸钙作底肥。下栽时间一般为4~9月底,盛夏需遮荫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穴可栽1~3株,栽法呈三角形,株与株之间相距10cm。中耕和除草结合进行,栽下2个月内将杂草铲除后抖净泥块仍放药根土表周围。

收获加工

通常1年收2次,第1次在5月中旬到7月上旬,温暖的南方一般每年可收割2次。第1次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次在11月下旬。在北方冷冻地区,每年只收获1次,于10月份收获。加工可借鉴国外的做法是:采绞股蓝新鲜的全草,洗净、搅拌、压榨、分离、过滤,再将不含叶绿素的淡色清液,用冷冻干燥法或瞬间干燥法得到绞股蓝原汁干粉,这种干粉各种成分损失较少,有益健康,且转运方便。

病害防治

小籽绞股蓝抗病性较强,但雨期易发生猝倒病。防治方法:一是用百菌清100倍液或波尔多液200倍浇灌病区;在播种或扦插前用1kg敌克松或用2~3%硫酸亚铁,每亩50~70kg,进行土壤消毒。二是拨掉病株,然后在其周围撒上石灰粉。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一般不得使用农药。

保护现状

小籽绞股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种群现状显示,由于生境破坏严重,分布狭窄,导致小籽绞股蓝野外存量少,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植物学史

2002年之前,文献报道小籽绞股蓝为云南省特有种。2002年,郑小江报道其在经过连续十年对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绞股蓝资源调查和收集后,发现小籽绞股蓝在中国湖北省恩施州也有分布。

2020年,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的《大别山区种子植物新记录种》首次报道了小籽绞股蓝在大别山区(安徽省金安区张店镇大别山石窟风景区石壁缝中)也有分布。据报道,这次发现于大别山区的小籽绞股蓝在性状上与《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记载的描述稍有不同,如其果实直径约5毫米,无深色斑点等,但是其柱头两裂,岔开,种子宽心形等都非常符合小籽绞股蓝,考虑到与记载的地理分布间隔较远,出现一些性状的变异也属正常,综合判定仍将其定为小籽绞股蓝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