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太举 :尹太举

更新时间:2024-09-21 00:02

尹太举(1971,7~),男,博士(后),长江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河南南阳人。

个人档案

1995年7月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石油地质勘查专业,获学 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查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2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

2002年8月-2004年8月,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中石油中原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年7月-2012年7月,美国University of Texa at Austin访问。

研究方向:油藏精细描述、油气储层地质学。

通讯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邮 编:434023

专业学术

2011-2012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访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教研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96篇(SCI收录2篇,EI收录6篇),国际会议交流论文7篇。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博士后,2007年被评为荆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主要从事应用沉积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3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石油重大专项1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项目4项,油田合作项目6项。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973子项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项2项、油田合作项目10项。

主讲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储层地质与建模等课程。负责“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精品课程"沉积岩石学"、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沉积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湖北省精品课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组成员,国家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课题组成员。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18名,在校硕士生16名。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2008-2009,被动裂谷盆地沉积体系及与主动裂谷盆地比较(在研),国家石油重大专项子项目,负责人.

2) 2007-2009,三角洲储层密井网地质知识库建立及其应用(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

3) 2006-2008,基准面旋回的理论解析与定量层序地层模型(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负责人(2).

4) 2007-2009,跃进油区主力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方案研究(在研),中石油重大专项,负责人.

5) 2008-2009,黄河口镇地区浅水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在研),中海油,负责人.

6) 2006-2007,普光气田层序地层学研究及滩礁相储层预测,中原油田,负责人.

7) 2005-2007,渤海海域上第三系沉积环境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综合研究,中海油,第二负责人(2).

8) 2005-2006,川西低效气藏解剖及相对高渗层预测方法研究,973子项目,第二负责人(2).

9) 2002-2004,53块流动单元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中石化合作项目,第二负责人(2).

10) 2002-2005,马海以东地区构造岩相及岩性油气藏目标评价,青海油田合作项目,第二负责人(2).

11) 2002-2005,正弦曲线型地层基准面旋回定量理论模型与层序模式,中石油创新基金项目,主要研究人员(2).

12) 2000-2002,濮城油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建筑结构研究,中原油田合作项目,第二负责人(2).

13) 2005-2005,洲12-1油田沉积相和储层精细描述研究,中海油合作项目,主要研究人员(4).

14) 1997-1998,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与流动单元研究,南阳油田,第二负责人(2)。

15) 1994-1996,储层油砂体建筑结构分析与控制剩余油因素分析,南阳油田,主要研究人员(3).

专著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开发中的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市,2007,第一作者

论文

1)基于流动单元的储层评价及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国科学(D)辑,2008:38(增).

2)利用骨架砂体叠加图进行储层预测,石油学报,2008,29(6).

3)基准面旋回格架内砂体开发响应,自然科学进展,2003:13(5).

4)濮城油田沙三中层序格架内储层非均质性初探,石油学报,2003:24(5).

5)濮城油田沙三中6-10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沉积学报,2003:21(4).

6)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石油学报,2005,26(5).

7)濮53块开发动态变化,中南大学学报,2006,37(增).

8)层序地层学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实践,沉积学报,2005:23(4).

9)东营市凹陷滑塌浊积岩沉积特征及油气藏勘探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

10)低效气藏成因层次剖析,天然气工业,2007,27(3).

11)马东地区地层圈闭成藏条件再认识,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8,30(3).

12)储层结构控制下的开发响应特征初探,地质科技情报,2006,25(3).

13)地质综合法预测剩余油,地球科学进展,2006,21(5).

14)双河油田剩余油分布地质综合预测,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4).

15)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石油实验地质,2004:26(3).

16)利用Surfer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6).

17)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2:17(3).

18)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4).

19)马厂油田储层层次结构分析,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23(4).

20)建立储层流动单元模型的新方法,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

21)双河油田井下地质知识库的建立,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6).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月18日,“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长江大学为第7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我校尹太举教授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排名第28位。作为项目参与者,尹太举教授说:“大奖,源于团队的努力,我为自己是长江大学地科学院的一员倍感自豪。”

据科技处介绍,该项目由中国石化牵头开展研究,有10多家国有大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攻关,主要是解决我国最大气田之一普光气田的开采难题。在近7年的技术攻关和工业化应用中,项目组攻克了少井高产高效开发及腐蚀防护、高含硫天然气特大规模深度净化、硫磺安全储运、高含硫气田安全控制四大世界级开采难题。

对于该项目中长江大学承担的研究内容,尹太举教授通俗地介绍:“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地质研究,何处含气更高、品质更好;二是气井测试技术研究,三是为气田开发后的接替层位提供一个参考。”

“长江大学承担的研究内容,除了校长张昌民教授领衔的剩余资源研究组外,张春生教授、郭康良教授等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科技处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尹太举将功劳归功于大家,“学校有17名老师带领20多个研究生参与了研究,因受名额限制,最终获奖名单上的只有我一个人。”

据了解,长江大学2006年开始介入该项目研究。对整个研究过程,尹太举记忆犹新:“研究之初,我们需要寻找尽量与地下岩石相配备的岩石露头,这就需要在野外工作。2007年夏季,张昌民教授带领我们一群人在四川省重庆市野外工作了1个多月,常常被蚊虫咬得‘遍体鳞伤’,几乎每天工作都要超过10个小时。为了观察岩心,2007年春节龚福华副教授等老师带领8名研究生远赴云南省,在简易的岩心库中一蹲就是20多天,为研究收集了第一手的资料。”

“置身这一研究团队,我感到很幸运,也因为科研成果的不断面世深感欣慰。”尹太举说,“作为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研究,缓解国家的‘油气荒’,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作为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尹太举心中深藏着一个梦想: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为缓解国家的“油气荒”,他风雨兼程,一直不懈地努力着。

在上大学的时候,尹太举就开始关注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析的研究。18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42岁的尹太举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如今他坚毅的目光中更多的是饱含着对石油事业发展的美好憧憬。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尹太举需要奔波在野外进行实地勘测考察,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有时还会碰上极其恶劣的天气。可一年年过去了,尹太举毫无怨言地坚持了下来,因为他不是个轻易服输的人。

在石油科学的研究历程中,最令他自豪的是在石油领域研发的储层结构分析法。该方法成为了南阳油田主导技术之一,并为南阳油田的开发创造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

尹太举说:“该方法是与张昌民教授一起研究完成的,利用此技术部署的新井含水较一般井低50%,单井日产汽车公司提高10吨以上。”目前,该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原油田江苏油田大庆油田等。

今年新年伊始,顾不上休息,尹太举赶赴天津市进行浅水三角洲沉积的研究,马上还将奔赴海南省参加国家重大专项的交流。“我将把全部的精力用于我国的石油开发事业,确保油气的充分供给是我们石油人的不懈追求。”尹太举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