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感器纲 :动物界线虫动物门下的纲

更新时间:2024-09-21 14:16

尾感器纲,又叫胞管肾纲(Secernentea),是线虫动物门的一个纲。身体尾端具一对尾感器,无尾腺,化感器不发达,排泄器官为胞管状,位于身体两侧上皮索内。咽腺通常3个,绝大多数为陆生,偶然在淡水中发现,无海产种,分为三个亚纲

代表生物

钩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的上段,人体寄生的钩虫病主要有两种,即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及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我国北方以前者为主,南方多感染美洲钩虫。成虫前端具口囊、唇片退化,口囊内具有成对的钩齿,具切割作用,雄虫尾端具交合囊(Copulatory bursa)及刺。成虫在小肠内交配并产卵,每头雌虫日产卵数万粒,卵随寄主粪便排到体外,当温度适宜时,卵在松软的土壤中1~2天即可孵化为一期杆状幼虫,幼虫具细长口腔,虫体300μm左右。经2~3天后脱皮成二期杆状幼虫,在土壤中发育5~8天后再脱皮成丝状幼虫,即感染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具有群集习性,在土壤中可存活三个月左右。当人赤足在土壤上行走,或用手接触土壤时,感染期幼虫会从手指之间或足趾间薄嫩皮肤处进入皮内,再随血液或淋巴液移行,经右心、肺,然后再逆行至咽,经吞咽进入小肠。在小肠内再脱皮二次,发育成成虫。感染期幼虫从皮肤进入人体到雌虫产卵,约需5~7周,十二指肠钩虫在人体内可存活1~7年,美洲钩虫病存活更长。幼虫在侵入寄主皮肤后,可刺激皮肤出现丘疹皮炎等,但数日后可消失。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时,引起寄主咳嗽、发烧、咳痰、哮喘等症状,症状的轻重与侵入体内虫体的数量相关。成虫在小肠内寄生时,咬破肠粘膜,吸食血液。同时虫体可分泌抗凝血酶,使伤口处不停的渗血。造成肠壁严重机械损伤。成虫有不断更换咬吸部位的习性,因此造成新老伤口同时流血不止,寄主大量新鲜血液由肠壁伤口处流失,使病人严重贫血,病人出现头晕眼花、心跳气短、苍白无力,甚至浮肿、贫血性心脏病,严重丧失劳动能力。一些病人还出现“异嗜症”,即喜食生米、泥土、纸张等非正常食品,据研究这是由于严重贫血引起的缺铁症,如单独补充铁剂,异嗜症状可缓解。我国黄河以南地区农村的感染率可达人口的20%左右,个别地区可高达35%。

人蛔虫

是人体感染最普遍的一种寄生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属于大型的人体寄生线虫。雌虫长达20~35cm,雄虫15~30cm,由卵进行传播,成虫与幼虫均在人体内寄生。成虫在人体小肠内交配并产卵,每头雌虫日产卵量可高达20万粒,卵随寄主粪便排到体外。卵到外界在20~30℃、阳光充足、潮湿松软的土壤中经二周后在310卵内发育成幼虫,一周后幼虫在卵内脱皮一次成为具感染能力的卵。新排出的卵没有感染力。人如吞食了感染卵,卵到小肠后则幼虫孵化,幼虫穿过肠粘膜进入静脉,并随血液在体内循环,经过肝、心脏,最后到达肺部,幼虫在肺泡内寄生,在肺泡内脱皮两次,随咳嗽等动作沿气管逆行又回到咽部,再经吞咽动作又进入消化道中,进入小肠后再脱皮一次,数周后发育成成虫,人体自虫卵感染到雌虫产卵,约需60~70天,成虫在人体内存活一年左右。人如少量感染蛔虫,并不引起明显症状,如果严重感染则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时,释放出免疫原性物质,引起寄主局部或全身的变态反应,如肺部炎症、肌肉痉挛性咳嗽、体温上升等。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引起小肠粘膜机械性损伤,以致消化吸收不良,病人腹疼、食欲不振,严重时儿童会出现贫血、发育障碍等症状。体内大量成虫寄生,会出现成虫扭曲成团造成肠梗阻或成虫侵入胆囊,造成胆囊炎、胆道穿孔、胰腺炎腹膜炎等。蛔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人体寄生虫,在我国感染很普遍,特别是在农村。蛔虫成虫产卵量大、虫卵有很强的物理化学抗性,直接感染不需要中间寄主,人们生食蔬菜及不卫生的生活习惯等都造成了蛔虫病的广泛传播。因此积极治疗病人、管理粪便、改善环境条件及注意个人卫生是控制蛔虫流行的重要手段。

蛲虫

是寄生于人的盲肠、小肠下段的一种小型线虫,又名蠕形住肠线虫,雌性成虫体长8~13mm,雄虫2~5mm。雌、雄头端均有角质膨大形成的翼。成虫在寄生部位交配,交配后雄虫死去,雌虫子宫内充满卵粒后向下移行。夜间寄主入睡后,雌虫到寄主肛门处产卵,产卵后雌虫多数死亡。偶有雌虫仍爬回直肠。虫卵在外界温度适宜,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经数小时后即变成具感染能力的卵。当患者由于雌虫及卵的刺激用手搔抓肛门时,虫卵可经污染的手指进行自体感染,亦可经衣被、患者用具,甚至空气进行传播,也偶有虫卵在肛门外孵化,然后幼虫再爬回直肠。具感染力的虫卵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内孵化为幼虫,幼虫沿小肠下行时脱皮两层,至结肠再脱皮一次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到雌虫产卵约需一个半月左右,成虫寿命2~4周。蛲虫患者多为儿童,特别是在儿童集体生活的条件下易于传播流行。蛲虫也是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患者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会影响睡眠、食欲不振、烦躁、消瘦等症状出现。治疗病人、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家庭及托儿机构的卫生是控制其流行的手段。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