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庵碧泉寺 :岩庵碧泉寺

更新时间:2024-09-20 12:38

岩庵碧泉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鳌江镇岩庵水库之畔,由于寺后有悬石钟岩、隙有泉清碧空明,故名“岩庵碧泉寺”。

此寺由唐朝幽谷法满禅师住锡开创,为平阳县佛教岩庵派祖庭,被冠为“平阳佛教众寺之首”。

历史沿革

岩庵碧泉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之间),由幽谷法满禅师住锡 开创(唐五灯会元),阐扬临济正义,一时四方僧众云集,法筵隆盛。清康熙,高僧辈出,寺院山林土地扩增千亩,僧住逾百,鼎盛非凡。

“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现有的建筑是之后重建的(自解放前后仍有十一位僧人居住)。其寺历史悠久,为平阳佛教岩庵派祖庭,被冠为“平阳佛教众名寺之首”。

1982年,由平阳佛教协会委派 觉 空法师住持重兴祖庭。法师宏愿深切,培育僧才,农禅并重,带领四众弟子大面积开荒植树,几十年如一日,再次理定寺院土地相关界线及手续。为建设岩庵祖庭呕心沥血,功勋卓越。法音、人民日报、电台等媒体均多次报道,多次受市、县级政府表彰与肯定。

1994年,本寺被列入平阳县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1997年,法师身体欠安,由 西 永老和尚暂为住持,期间陆续更换两届住持,护持祖庭勤勤恳恳。

2007年,转由法师之嫡传弟子 智 海师父住持。

现任住持 智 海法师,年少出家,道心坚定,继承其师之志,振兴 祖庭为己任。短短几年,先后修建大雄宝殿、普贤楼、观音楼、金刚殿,耗资几百万元修通白水至寺院和罗至寺院之通山公路,为地方建设的同时,间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得到社会各界人士高度评价与肯定。

2010年花费一百二十多万元,将寺院四面山界(东面狮子凸观音洞下,南面农中溪坑边,西面水库边,北面铸钟田溪坑边),用两米宽石板修成,以做其寺树林防火带和山界界线。同时将寺院山林土地具体落实,注册成文,并树碑铭记以垂永久,为使岩庵祖庭发展奠定了有力保障。

建筑布局

由四殿三楼二堂组成,依山起势,傍山岩而筑。寺院黄墙黛瓦、回 廊曲折,整体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进入寺院,迎面柱上悬着由原全国佛教协会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苏渊雷题写的门联:“幽谷高僧故刹岩庵欣重建,罗垟白水有情国土此庄严”。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的“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风遥接东西林”佳句同样妙不可言。寺前有石塔,寺内有五代十国时的佛像,寺院底下有石室地道、暗室石拱门。寺前有天湖,又名碧泉湖,湖水面积约80亩。站在碧泉寺楼阁上俯瞰,周围山峦倒映在清澈的波光中,俨然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有诗云:“岩庵堪若画,云罩数千丛,映入碧波里,风光在水中”。

文物遗存

古碑重访碧泉寺,在寺内大雄宝殿的东南角又发现了古碑三通。它们为 清同治四年(1865年)比丘立信、圆成立的“重整寺山产业碑”,1912年比丘能珞立的“功德堂募缘碑”以及1934年住持识空立的“重整寺山产业碑”。其中一通石碑保存完好,其余石碑或残损,或碑面风化部分字迹难以分辨。“重整寺山产业碑”宽72厘米,高123厘米,厚9厘米,青石质。它详细记载了碧泉寺历代住持僧人兴建寺院历程、寺院住持募化山田、草山以及信众募捐农田等产业情况,为研究碧泉寺的历史沿革及其寺院发展情况提供了翔实的佐证,很有文物价值。

墓塔跨过碧泉寺大雄宝殿的右侧大门,沿山路台阶而上,约5分钟行程便来到新发现的这组墓塔所在地。这里环境幽雅、视野开阔,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其选址精妙之处可见一斑。墓塔位于海拔354米的草地上,背靠山脉自东南至西北依次分布,与此前发现的两组墓塔位置形成一个三角关系。墓塔共3座,由塔基、塔身和塔顶构成。每座高约2.8米,相隔间距约1.18米。塔身由花岗石条石纵横合榫而成,上用单块花岗岩石板做成单檐四角攒尖顶,其中一塔的宝顶为仰莲。其余两座为重檐,宝瓶状攒尖顶。中间一塔前竖一青石碑,上刻“爱新觉罗·旻宁戊戌年十月初五日,皇清傅临济壬宗第四十二世道德印和尚之墓”。落款文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东南侧墓塔塔身上阳刻“寂灭为乐”四字。每座墓塔背立面做有一个可以开启的石质正方格。另外,右侧建有一座小型青石质的墓塔,估计建于近现代。

墓葬在距这组墓塔的不远处,有 觉 空法师的墓葬。此墓葬建于1997年,仿西式做 法,形状不像塔,造型颇为独特。提起岩庵碧泉寺,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 觉 空法师:法师(1924-1997年)系苍南县渎浦乡张家山人,自幼好学爱诗书,为人孝俭慈悲。1968年离俗出家,先后学法于苍南云岩莲花洞、霞浦木莲寺,1977年任平阳萧江镇鹤湖寺住持,1982年只身来到岩庵碧泉寺。在衣食住行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仅几年时间就把千亩之广的光秃山坡披上了绿装,同时又兴建了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殿宇。他对于振兴岩庵碧泉寺可谓居功至伟。其事迹被社会传诵,《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刊登过专门报道,他还曾当选为平阳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至此为止,岩庵碧泉寺共发现了3组墓塔群。它们各自独立分布,从建造时间来看,可以推断为道光至民国乃至近现代,结构大同小异,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据随行专家分析,这批墓塔群造型古朴,在全市也实属罕见,对于研究温州市地区乃至东南沿海古代僧人墓葬型制、特点及其历史演变提供了鲜活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于2010年本寺常住僧八人,和合共住、结夏安居、布萨自恣,同时引领四众正信学佛,很好的保持与继承了岩庵祖庭之宗风。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